周国平

联合早报 | 刘佳:中国的劳动力“枯竭”了吗?

刘佳:中国的劳动力“枯竭”了吗? (2012-02-17) 早报导读 [名家专评] 叙利亚动乱和什叶逊尼派之争 [中国早点] 他是哪里人? [中国政情] 任志强自嘲开发商是政府“夜壶” [预算案] 有了特别津贴 两百余户圆了买屋梦 ● 刘佳 经济纵横   中国劳工的低廉价格,近几十年来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头脑中的定式。“两条腿的青蛙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多年来成为了中国工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形象比喻。信奉着这句名言,在改革的大潮中,中国的劳工阶层过了几十年吃苦耐劳的生活,不论你是不是真的能吃苦,反正非吃不可。   但是这几年,忽然出了件奇事,人,特别是工人,变得越来越值钱了。从东南沿海一直到中国内地,很多企业开始叫着招不到工人。于是,车接车送,涨薪减工时,成了企业中通行的招术,似乎工人一下子真的回归主人翁地位了。各路学者也纷纷研究此现象,什么人力资源枯竭论,什么高薪时代,种种论点纷纷出笼,说到底似乎中国人真的快不够用了。好像“人在家里等,工作找上门”的时代真的要来了。   其实“人”值多少钱?这个问题很招人讨厌。因为开多少价,都会被批评。人是无价的,这是很多人的观点。从感情的角度和人格的角度,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然而,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当劳动力成为商品时,人是有价值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劳动力,进入市场寻找自己的工作岗位,付出自己的能力,收获自己的需求时,人作为一种商品就有了自己的价值。   中国学者、作家周国平说过:“绝大多数人的生命潜能有太多未被发现和运用。由于环境的逼迫、利益的驱使或自身的懒惰,人们往往过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条窄缝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让潜能中极小一部分从那里释放,绝大部分遭到了弃置。人们是怎样轻慢地亏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   现在的中国,劳动力资源枯竭论成为了某种共识,于是有人开始兴奋了。每一次工潮,每一次涨薪,似乎都为很多人所不满,总觉得涨得太少,有些人似乎觉得,这么多年来,劳工吃的亏应该在一夜间拿回来才过瘾。   于是,政府也将眼光瞄向了日本,一份中国版的工资倍增计划也雄心勃勃的出炉了。社会上关于中国工资应该上涨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劳动力资源枯竭,二是中国人素质的提高,三是产业升级的需要。其实细想一下,这三点都有可以商量的地方。   劳动力资源的枯竭观认为,中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在提高,可供使用的劳动力已经不多。且不说中国当前的城市化率只有50%左右,就算在农村,所谓的可供转移的劳动力不多,是建立在农业生产低效率和低生产力基础上的。中国农产品近几年价格起起落落,反映出中国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失效与困境。事实上,中国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稍有提高,便会有大批劳动力需要进入城市谋生。如果土地资源稍稍走向集中,农民失地的问题就会突显。在中国农民一家只有几亩地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劳动力资源不足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中国有一批现代化的农场,恐怕如何安置失地农民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关于中国劳工人口素质提高的看法,主要的支撑来自于中国农民工受教育年限的提高。2011年中国劳工的受教育年限平均达到10年,也就是说平均水平已经接近高中程度。

阅读更多

信力建 | (转载)有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都支持韩寒

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当然,我也是他的博客的忠实读者。也因为这样,决定采访他,因为他的受欢迎,也证明他代表了一群年轻人 … 听韩寒说话同样也是令人愉快的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自己其实在做着正常不过的事情,确实,现在这个社会总是为一些正常的事情叫好呐喊,表达真实感受,说真话原本就是从小受到的教育,但这样做了,却让人觉得很特别了。” 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我希望喜欢韩寒的人更多一点。”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近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本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士”,韩寒入围,委实名至实归 … 我曾经说过,就公共事务而言,就是整个知识界,其影响力加起来都不及一个韩寒。韩寒说话,胆子很大,虽然在用词上也有所考究,但似乎只要他想到而且想说的,就没有不敢说的。韩寒对于这个体制来说,是一个标准的异类。他天不管、地不收,连中学都没读完,自己凭一双手,杀将出来。眼下单单靠赛车,就活得好好的。如果凭他的影响力,文字也可以卖大价钱。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现体制的人,一个市场里游泳的健将,但又不像市场的经营者,需要对管理者折腰。……但是,以中国之大,这样的年轻人其实应该有很多 … 中国理所应当该有千千万万个韩寒,但是,我们却只有一个。我们这个国家缺乏创造力,甚至缺乏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这个社会是个官气弥漫的闷罐,官僚程式,窒息了整个社会,让年轻人呼吸几难。但愿,韩寒的影响力,能给我们在这个密闭的罐子上,挖开一个小孔。” 凤凰卫视主持人、香港专栏作家梁文道:“假以时日,韩寒会是当今的鲁迅。” 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窦文涛:“当然韩寒是如此的成功,我有的时候看着,我觉得我除了羡慕、嫉妒、恨之外,也得对比偶像找差距,我觉得咱们作为观察家,就说这个年代的一个偶像,你知道吗,韩寒自己未必愿意戴这帽子,但是这个帽子是大家伙给你戴上的,那么这里面有什么元素。” 作家王蒙:“韩寒不躲历史,他不停地发表个人之意见,包括对我的批评的意见,但是他起码有一个意见,就是他说不要动不动搞‘举国暴怒’,这个他说得太好了。” 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当代诗人北岛:“我挺欣赏韩寒的。他在政论上的犀利是年轻一代中很独特的。但严格一点,他不构成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他还是一个年轻人,在文学写作上还是一个新手。但在网络时代,他的声音还是独特的,因为他是很犀利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我不是说要学生们去看韩寒有多么成功,去学习韩寒的成功之路。不要去学习韩寒的那些外表的东西,而是要学习韩寒对自我价值,和自我灵魂的一种深刻认识。不要被现在的教育所迫害 …

阅读更多

北斗 | <北斗荐书>本期主题:推荐给医学生的书

    本期主题:推荐给医学生的书   荐书人 / 黎昱杉(重庆医科大学)     混迹网络多年,见过很多份书单,但从未见过一份专门给医学生的书单。作为一枚不学无术闲时乱翻书的医学生,零零散散读过一些书,周围也有不少同学让我推荐书,所以,我希望能做这样一个尝试。 在做这个书单时,我尽可能涉及与医学相关的方方面面,并且选择浅显易懂,可读性、趣味性强的书。 当然,书单难免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例如,我最近一年多痴迷进化生物学,书单中好几本书都或多或少与进化生物学有关系。   1、协和医事 作者:讴歌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介:作者讴歌女士,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本书介绍了协和建校和发展的历史,展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协和精神——专注、内省和慈悲。她屡次使我泪水迷蒙,那些人物,一辈子奉献在医学岗位上,这种坚定的信念是生命难得的珍宝。书中一句话说得好:准备一颗人文心、一副科学脑。 2、医事 作者:讴歌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简介:写医患关系的书很多,这本书之所以备受推崇,就在于她的客观与细致,探讨了和医疗有关的方方面面。同时,本书还涉及对张悟本现象的解读,对我们为什么会生病的探讨,对如何选择中西医的建议。本书不论是对医学业内人士,还是对普通大众,都很不错。 3、九月里的三十年 作者:讴歌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简介:这是讴歌所著的长篇小说,带有不少自述成分,以一位女医生的视角,描绘了从新生入学军训到朋友患乳腺癌去世的人间百态。文笔隽深情隽永,关于摇滚的文字不时跃然纸上,仅仅欣赏文字之美就能让人陶醉。故事算不上跌宕起伏,但其中人物的命运总能时时牵动我心。本书中还有很多关于生命、医学、时间的思考。 4、心术 作者:六六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简介:当红作家六六潜伏于多家医院,以一位医生的视角,写出了这本书。无论怎样,作为局外人,她很难真正表达出医生的内心世界。本书可读性很强,人物个性鲜明,情节也波澜起伏。当然,小说就是把很多故事集中在几个人身上,真实的医院里不会接连发生这么多故事。 5、鼠疫 作者:(法)加缪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简介:《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来自豆瓣) 6、阿图医生·第1季 作者:(美)阿图·葛文德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简介:一位年轻、出身医学世家、毕业于名门学院的新手医生阿图,满怀抱负进入梦想中的白色巨塔,在那里,他将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试炼?硬着头皮第一次拿起手术刀的他,将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变故?在错误切开病人气管的时候,他如何面对从手边一丝丝逝去的生命?在“成功是常态,失败就是一条人命”的职业生涯中,在每一个或者温暖、或者惊悚的病例故事的背后,都是生与死的殊死较量。(来自豆瓣) 7、阿图医生·第2季 作者:(美)阿图·葛文德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简介:日益攀升的医患纠纷、说不清的性骚扰、棘手的医疗事故、高额的医疗费、不平等的收入……当新手医生阿图成为独当一面的葛文德医生,当医术已经远远无法解决问题时,他与他的医者同伴如何面对?接下来还有哪些挑战等待着他?最真实的“医者仁心”故事正在上演。(来自豆瓣) 8、病患的意义 作者:(美)图姆斯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简介:作者运用现象学精神和存在主义的观点,对于疾病的体验和医患双方构建意义的方式提供了一种现象学的说明。本书尖锐地指出:“医师,你只是在观察,而我是在体验。”各大书城一直缺货,我只看过少量书评。 9、向记忆道歉 作者:柳叶刀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简介:作者柳叶刀早年从军、从医多年,年过半百之后,那些死去和活下来的人让她开始写作,用自己的记忆,复活那些美丽的群像。本书描写细致,而且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展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生命艰难的挣扎。 10、 妞妞 作者:周国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介:相信多数人都听说过本书。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记录了自己身患绝症的女儿惹人爱怜的短暂的一生,守着女儿从摇篮到坟墓的悲痛欲绝的父母,以及作者的思考。这本书,我大一看过一遍,大二重读一篇,看哭了很多次。在美国,有两所著名的医学院将本书作为案例编进了医学伦理学讲义。 11、拯救乳房 作者:毕淑敏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简介:本书是毕淑敏的长篇小说,所讲故事是一位心理学博士对一个乳腺癌患者小组心理治疗。本书最引我注意的是,各色人等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命运,影响了她们对于疾病的态度,而博士通过与每位小组成员耐心细致的沟通,使她们敞开心扉,正视自己,获得了成长。 12、预约死亡 作者:毕淑敏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简介:本书介绍了一所临终关怀医院,作者以一个医生严谨客观的态度为读者描述了真实的死亡过程,更以一个女作家的身份,为我们塑造了充满爱心、为维护人的尊严而尽心竭力的人物形象,他们精心卫护着垂死者,把人道的精神铺到个体生命的临终舞台。中国缺乏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医学院也不例外,这本书是个很好的补充。 13、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作者:高铭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简介:本书是国内罕见的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人访谈录,细致入微,让我们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的内心世界。看完本书,我的想法就是:社会的进步是靠那些有精神病潜质的人推动的。本书所涉及的知识面及其广,尤其大量篇目与量子物理和多重宇宙有关,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基础,读起来会更有趣味。 14、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 作者:(美)保罗·布兰德、(美)菲力浦·扬西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简介:这本书我一直没找到,只看过少量零散的书评。作者通过他从医的经历和观察告诉我们,疼痛对于人类的生存必不可少。 15、医学人文十五讲 作者:王一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本书是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每一讲从不同的侧面讲述医学人文学的基本内容。行文有讲座风格,而且语言优美。 16、医学史十五讲 作者:张大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本书也是名家通识讲座之一,用浅显易懂,让我们对医学史有个大致的了解。 17、疾病的文化史 作者: (美) 西格里斯特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简介:对个人而言,疾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过程,而且还是一段经历,它很可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对你的整个一生都有影响。疾病有时候不仅仅袭击单独的个人,而且还袭击整个群体;或是流行病的为害一时,或是地方病的长期肆虐。疾病不仅遍及整个文明史,而且早在人类出现很久之前就普遍存在。我们完全可以有把握地假设:疾病就像生命本身一样古老,因为一直以来就存在超出任何生物体的适应能力的刺激。既然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出现过疾病,那么,一切人类制度都必然受到它的影响,并且不得不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对付它。法律试图控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因此不得不把病人考虑在内。如果不处理疾病和痛苦所带来的问题,那么,宗教和哲学就不可能解释世界,文学和艺术也不可能充分地再现世界。而且,人类一直在努力通过科学来掌控大自然,而征服疾病始终是这一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豆瓣) 18、当中医遇上西医 作者:区结成 出版社:三联书店 简介:本书评述中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主张与反思,分析中医与西医的异同,诘问诸如“中医学是整体观、西医学是还原论”、“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等提法是否过于笼统及标签化,并提出具启发性的看法。豆瓣读书中,对本书的评价大多有“客观”二字。 19、神似祖先 作者:郑也夫 简介:社会学家郑也夫从1997年开始大量关于生物学的著作,2002年起开始讲授课程“生物学给社会学的启示”,2004年将课堂录音整理整理为《阅读生物学札记》,2009年修订成《神似祖先》。本书运用生物学的观点讨论了生物(尤其是人)的行为机制和行为方式,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内容涉及自然选择,性选择与炫耀,利己与利他,交换的进化,有性繁殖和婚配制度,美感,语言是本能,遗传与环境,驯化与文明,等等。这是我最爱的一本书,把我带进一个全新的领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阅读兴趣和知识面。 20、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作者:(英)里德利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简介:这是本难得的好书,语言优美,翻译质量也堪称上乘。作者通过在每一对染色体上选择一个新近发现的基因并讲述其故事,为我们描绘波澜壮阔的人类这个物种从生命诞生之初到成为地球上唯一有文化的生物的历史。当然,这本书不仅仅涉及生命科学,也探讨了很多和基因有关的政治、伦理和哲学问题。读完本书,我甚至有种想读哲学的冲动。这是所有关于基因的科普书籍中最让我爱不释手的一本,同时,推荐作者的另一本书《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和什么使我们成为人》。 21、自私的基因 作者:(英)里查德·道金斯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简介:本书详细介绍了自私基因的理论——基因都是自私的,都在想尽办法是自己复制达到最大化,各种生物都是他们用来保存和复制自我的工具。自私基因的理论是进化生物学、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 22、我们为什么生病 作者:(美)R.M.尼斯、(美)威廉斯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简介:本书不是一般的关于健康的科普书,她介绍了一门新学科——达尔文医学(进化医学),即以进化生物学的视角看待疾病与我们并不完美的身体。书中的观点你也许并不赞同,但她能给你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我坚信,达尔文医学总有一天会成为医学院的课程之一。看了本书,你如果觉得意犹未尽,可以看看《从进化论求解医学难题》,这本书写得非常不严谨,但它是目前我所知国内写作的唯一一本关于进化医学的书。 23、生机勃勃的尘埃 作者:克里斯蒂安·.德迪夫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简介:克里斯蒂安·德迪夫,比利时细胞学家,因在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胞组织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本书讲述了生命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基因主导的时代到心智时代的进化历程。 24、进化的大脑 作者:(美)戴维·J·林登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简介:本书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林登博士向公众普及脑科学知识的富于趣味性的读物。作者认为人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组织系统而不是刻意设计的产物,因此将脑比作可以叠加新成分的甜筒冰淇淋。以这一思路为主线,作者介绍了大脑的构成、基本发育、感觉和感情等,进而描述脑如何支配学习、记忆和个性,如何决定性行为和性倾向,以及脑在睡眠和梦中的活动机制,还尝试性地阐述了脑功能与宗教的关系。书中穿插了不少趣事并有近50幅插图。(来自豆瓣) 25、细胞生命的礼赞 作者:[美] 刘易斯·托玛斯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简介: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本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的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现年近八十的刘易斯·托玛斯就因这本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喊一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玛斯的新著”就够了。(来自豆瓣) 26、吃的真相2 作者:云无心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简介:作者是美国的食品科学博士,本书的科学性和可读性都不在话下。我翻得很快,感觉这本书大量篇目都在辟谣,关于各种保健品。作为医学生,我们有责任普及正确的饮食常识,让大家擦亮双眼,远离经销商的陷阱。 27、生命八卦 作者:袁越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介:本书是关于生命科学的科普书籍,涉及到基因、进化生物学、食品科学、健康、医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且所应用的论据都来自最前沿的科学研究。 28、科学研究的艺术 作者:(英)贝弗里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简介:几年前听讲座时,一位老师介绍了这本书。出版年代已久远,在孔夫子旧书网才买到二手。本书讲述了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很值得一读。 29、衰老问题探秘 作者:克拉克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简介: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威廉·R·克拉克在本书中描述了在个体细胞水平上衰老如何开始,细胞复制又如何与生物整体的衰老相联系,探讨了衰老的进化起源与功能、衰老与癌症间的细胞联系、衰老与早老性痴呆病间的相似性、衰老与热量摄入的关系,等等。 30、细胞叛逆者 作者:(美)罗伯特•温伯格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简介:本书讲述了关于癌症的研究历史,作者通过第一手资料,综合这些年来探索人类癌症起源的成果,特别是基因、致癌物质、癌基因、突变、细胞的成长、遗传和免疫机制与癌症发生的各种关系。     (采编:黄霄 责编:徐毅磊)     您还可能想阅读…… 复制生物你懂不懂?有什么用你懂不懂?【“科学解释”专栏】

阅读更多

周国平 | 世上并无浅阅读

                                          世上并无浅阅读   息的传播。文化的传承和信息的传播,这是二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由于这个区别,二者在价值定位上也应该有所不同。 传承和传播,第一个字都是“传”,都要流传,第二个字不同,表明了对于流传的不同价值诉求。传承的“承”,继承,是时间性的,文化要在时间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追求的是久远的价值,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传播的“播”,播送,是空间性的,信息要在空间中、在广大的人群中流传,追求的是当下的效应,能吸引眼球,有收视率和点击率。出版立足于久远性,传媒着眼于当下性,这是第一个不同。 因此有了第二个不同:出版要讲究专业性,传媒则可以满足于业余性。书籍必须有值得传承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作者对于所涉及的主题有准确、完整的知识,深刻、系统的思考。但我们无法用这个标准要求记者,记者追随时事不断变换话题,涉及面宽泛,不可能专业。当然,这是总体性质上的区别,不排除局部事实上的出入,比如,有的记者很有文化,其作品最后也就进入了文化的传承,许多书籍只是徒有其表,其下场最后也就像当下的信息一样不见踪影了。 出版和传媒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价值选择,如果各司其职,本也正常。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在传媒越来越强势的影响下,出版也在追求当下性和满足于业余性,大量出版物毫无文化内涵,加入了推动阅读浅层化、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的潮流。出版向传媒看齐和蜕变,放弃文化传承的伟大使命,这是文化的灾难。打一个比方:文化有两个儿子,出版是大儿子,传媒是二儿子。我们不妨让二儿子去做离文化比较远的事,但是,按照长子继承的传统,大儿子的责任是继承和发展文化这个父亲的家产。如果出版也只去做没有文化含量的事,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浅阅读,主要指通过电脑、手机等浏览网络上的信息。使用这个词的人往往怀着一种好意,想以此批评阅读的浅层化。可是,以我之见,阅读就是阅读,世上并无浅阅读,所谓浅阅读不是阅读。当然,如果把阅读定义为用眼睛看任何文字的行为,看八卦、段子、微博、短信之类就也都可以包括在内。然而,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是读那些有文化内涵的文字,是进入到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中进行思考的行为。能够承担这个功能的,唯有好的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这一点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改变,纸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只是形式不同,关键在内涵,从网络上读孔子和柏拉图与从纸质书上读没有本质区别。不过,事物的形式决定了其主要功能,网络的生存和优势系于不断更新内容,显然更适合于承载快餐式的文字。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认识:出版对于阅读负有重大责任,它是严格意义上的阅读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支柱,一个时代阅读的水准取决于出版的水准。     谈出版,首先必须划清一个界限,就是出版与传媒的区别。我们的出版是由新闻出版总署和各省新闻出版局管理的,顾名思义,这些机构主要管两件事,一是新闻,二是出版。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闻这一块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势,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现在统称为传媒。出版和传媒隶属同一个机构,其实性质不同。 如果从中国的竹简算起,出版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两千多年来,书籍的出版承担着一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文化的传承。传媒的历史,如果从日报的诞生算起,也就三百多年。新闻业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信息流通的需要而产生的,其主要功能是信息的传播。文化的传承和信息的传播,这是二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由于这个区别,二者在价值定位上也应该有所不同。     传承和传播,第一个字都是“传”,都要流传,第二个字不同,表明了对于流传的不同价值诉求。传承的“承”,继承,是时间性的,文化要在时间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追求的是久远的价值,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传播的“播”,播送,是空间性的,信息要在空间中、在广大的人群中流传,追求的是当下的效应,能吸引眼球,有收视率和点击率。出版立足于久远性,传媒着眼于当下性,这是第一个不同。     因此有了第二个不同:出版要讲究专业性,传媒则可以满足于业余性。书籍必须有值得传承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作者对于所涉及的主题有准确、完整的知识,深刻、系统的思考。但我们无法用这个标准要求记者,记者追随时事不断变换话题,涉及面宽泛,不可能专业。当然,这是总体性质上的区别,不排除局部事实上的出入,比如,有的记者很有文化,其作品最后也就进入了文化的传承,许多书籍只是徒有其表,其下场最后也就像当下的信息一样不见踪影了。     出版和传媒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价值选择,如果各司其职,本也正常。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在传媒越来越强势的影响下,出版也在追求当下性和满足于业余性,大量出版物毫无文化内涵,加入了推动阅读浅层化、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的潮流。出版向传媒看齐和蜕变,放弃文化传承的伟大使命,这是文化的灾难。打一个比方:文化有两个儿子,出版是大儿子,传媒是二儿子。我们不妨让二儿子去做离文化比较远的事,但是,按照长子继承的传统,大儿子的责任是继承和发展文化这个父亲的家产。如果出版也只去做没有文化含量的事,文化就后继无人了。我们今天尚能自豪地谈论祖国历史上文化灿烂的时代,谈论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乃至民国文人,可是,一百年后,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我们的子孙能谈论些什么呢?海量的信息、走马灯似的畅销书早已烟消云散,他们只能说:那是一个没文化的时代,一片文化沙漠。     今天整个出版界都已经意识到了传媒尤其网络对于出版的巨大冲击,纷纷寻找对策,比如向数字化产品进军。然而,在我看来,最要命的冲击是在产品的内涵上。你诚然可以去占领数字化市场,但是,如果产品没有文化内涵,你最多是在市场上成功了,作为文化事业的出版却是失败了。所以,面对传媒的冲击,出版的自救之道首先应该是在产品的质量上和传媒划清界限,坚守自身的文化品格,把主要精力用在多出能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好书上,而不是用在炒作若干年后甚至若干月后就无人理睬的畅销书上。  

阅读更多

周国平 | 戏说欲望

了生命。 怎么办?这里我们要请出人生中另外两位重要角色了,一位叫灵魂,另一位叫理性。灵魂是欲望的导师,它引导欲望升华,于是人类有了艺术、道德、宗教。理性是欲望的管家,它对欲望加以管理,于是人类有了法律、经济、政治。 你们看,人类的一切玩意儿,或者是欲望本身创造的,或者是为了对付欲望而创造的。说到底,欲望仍然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 欲望是一个爱惹事的家伙,可是,如果没有欲望惹事,人生就未免太寂寞了。 所以,最后我要说一句:谢谢“欲望”。                                     戏说欲望                              (在某晚宴上的讲话)   :爱情,婚姻,幸福,浪漫,生活。现在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发现,这五位角色其实都是一位真正的主角的面具,是这位真正的主角在借壳表演,它的名字就叫——“欲望”。 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欲望罩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什么是婚姻?婚姻就是欲望戴上了一副名叫忠诚的镣铐,立起了一座名叫贞洁的牌坊。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欲望在变魔术,给你变出海市蜃楼,让你无比向往,走到跟前一看,什么也没有。 所谓浪漫,不过是欲望在玩情调罢了。 玩情调玩腻了,欲望说:让我们好好过日子吧。这就叫“生活”。 欲望在人生中起这么重大的作用,它是好还是坏呢? 许多哲学家认为欲望是一个坏东西,理由有二。一是说它虚幻。比如,叔本华说: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萨特说:人是一堆无用的欲望。二是说它恶,是人间一切坏事的根源,导致犯罪和战争。 可是,生命无非就是欲望,否定了欲望,也就否定     今天的晚宴设计了六个话题,分别请六个人讲,刚才五位朋友讲了前五个话题,按照主办方的安排,现在我来讲最后一个。据我所知,原先拟定的话题里有“婚姻”,可是,婚姻好像是一个尴尬的话题,没人肯认领。这也难怪,因为,如果你赞美婚姻,等于是你在证明自己的平庸,如果你抨击婚姻,又等于是你在控诉自己的配偶,反正怎么说都不对。结果,“婚姻”被“回忆”取代。     这颇具讽刺意味。在现实生活中,回忆正是婚姻的避难所:当我们对婚姻发生动摇时,我们就回忆曾有的爱情,来坚定自己的信心;当我们对婚姻感到绝望时,我们就回忆从前的情人,来安慰——确切地说是加深——自己的痛苦。     但是,这恰恰证明,在人生舞台上,婚姻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给了我们多么复杂的感受,不该缺席。所以,在向大家介绍一个新角色之前,我首先要恢复它的位置,而让“回忆”靠边站。       那么,人生舞台上的角色有这么五位:爱情,婚姻,幸福,浪漫,生活。现在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发现,这五位角色其实都是一位真正的主角的面具,是这位真正的主角在借壳表演,它的名字就叫——“欲望”。     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欲望罩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什么是婚姻?婚姻就是欲望戴上了一副名叫忠诚的镣铐,立起了一座名叫贞洁的牌坊。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欲望在变魔术,给你变出海市蜃楼,让你无比向往,走到跟前一看,什么也没有。     所谓浪漫,不过是欲望在玩情调罢了。 戏说欲望 (在某晚宴上的讲话) 今天的晚宴设计了六个话题,分别请六个人讲,刚才五位朋友讲了前五个话题,按照主办方的安排,现在我来讲最后一个。据我所知,原先拟定的话题里有“婚姻”,可是,婚姻好像是一个尴尬的话题,没人肯认领。这也难怪,因为,如果你赞美婚姻,等于是你在证明自己的平庸,如果你抨击婚姻,又等于是你在控诉自己的配偶,反正怎么说都不对。结果,“婚姻”被“回忆”取代。 这颇具讽刺意味。在现实生活中,回忆正是婚姻的避难所:当我们对婚姻发生动摇时,我们就回忆曾有的爱情,来坚定自己的信心;当我们对婚姻感到绝望时,我们就回忆从前的情人,来安慰——确切地说是加深——自己的痛苦。 但是,这恰恰证明,在人生舞台上,婚姻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给了我们多么复杂的感受,不该缺席。所以,在向大家介绍一个新角色之前,我首先要恢复它的位置,而让“回忆”靠边站。 那么,人生舞台上的角色有这么五位     玩情调玩腻了,欲望说:让我们好好过日子吧。这就叫“生活”。       欲望在人生中起这么重大的作用,它是好还是坏呢?     许多哲学家认为欲望是一个坏东西,理由有二。一是说它虚幻。比如,叔本华说: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萨特说:人是一堆无用的欲望。二是说它恶,是人间一切坏事的根源,导致犯罪和战争。     可是,生命无非就是欲望,否定了欲望,也就否定了生命。     怎么办?这里我们要请出人生中另外两位重要角色了,一位叫灵魂,另一位叫理性。灵魂是欲望的导师,它引导欲望升华,于是人类有了艺术、道德、宗教。理性是欲望的管家,它对欲望加以管理,于是人类有了法律、经济、政治。 :爱情,婚姻,幸福,浪漫,生活。现在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发现,这五位角色其实都是一位真正的主角的面具,是这位真正的主角在借壳表演,它的名字就叫——“欲望”。 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欲望罩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什么是婚姻?婚姻就是欲望戴上了一副名叫忠诚的镣铐,立起了一座名叫贞洁的牌坊。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欲望在变魔术,给你变出海市蜃楼,让你无比向往,走到跟前一看,什么也没有。 所谓浪漫,不过是欲望在玩情调罢了。 玩情调玩腻了,欲望说:让我们好好过日子吧。这就叫“生活”。 欲望在人生中起这么重大的作用,它是好还是坏呢? 许多哲学家认为欲望是一个坏东西,理由有二。一是说它虚幻。比如,叔本华说: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萨特说:人是一堆无用的欲望。二是说它恶,是人间一切坏事的根源,导致犯罪和战争。 可是,生命无非就是欲望,否定了欲望,也就否定     你们看,人类的一切玩意儿,或者是欲望本身创造的,或者是为了对付欲望而创造的。说到底,欲望仍然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     欲望是一个爱惹事的家伙,可是,如果没有欲望惹事,人生就未免太寂寞了。     所以,最后我要说一句:谢谢“欲望”。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