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帆

信力建 | 教育简讯:中国大学教育泛政治化的恶果

作者: 信力建   1,唐志军:中国大学泛政治化是中国没有一流大学的根源。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世界一流大学?其原因不是人们常说的大学行政化,而是大学教育泛政治化。行政化是表,泛政治化才是根源。大学管理的泛政治化,大学沦为政治的附庸,大学教师尊严沦丧;人才标准泛政治化,学生和高校教师从属于政治,他们学会了拍马屁、作假和寻租,却没有时间把精力放在创造性的工作上面;学术科研的泛政治化,学术成果成为一些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 2,张千帆:教育乱象源头在计划式管制。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是教育行政部门管得太多,而且管得不合理。从办学准入到招生次序到财政投入,都实行严格的管理,不仅严重限制和歧视民间办学,还把公立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如果放开办学、取消歧视,你会发现北大、清华头上的固有光环消失了,它们不得不放下身段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非著名高校竞争,这样它们才有压力和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质量,而原来那些“没戏”的大学一下子看到了成为“一流大学”的希望,它们会憋足劲和北大、清华竞争。真正的品牌是在自由竞争中建立的,企业是如此,大学岂能例外? 3,王志浩:解决贫富差距必须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如果提高不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这些孩子10年、20年后,受教育的水平非常低,他们找不到好的工作,贫富差距的问题会延续下去。 4,张鸣:中国教育过程极度稀缺的尊重。整个教育的过程,没有人在意孩子的自尊心,没有人把孩子当人来尊重,所谓的人格,在这里似乎一钱不值。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基本上就是三类人:一类老实的近乎呆滞,家长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一类没脸没皮,张嘴就检讨,就道歉,然后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一类是自暴自弃地反抗,最后变成问题少年。 5,傅国涌:陈寅恪不是做学问的标准,是做人的标准。陈寅恪现象将是中国长久的话题,他是一个专业的历史学者,但人们关注他主要是在人格、道德层面。在国家大变革、王朝更迭的时期,他坚守良知底线,始终如一地捍卫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中国今天最缺的就是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讲,他是做人的标准,而不是做学问的标准。 6,教育部投2000万培养高校思政老师。7日4日,教育部官网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规划》显示,教育部拟在未来五年培养出250名思想政治理论素质高、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项目资助总额达2000万元。 7,当前中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和发生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有心理问题的幼儿数量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幼儿心理健康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9%的幼儿忧虑、紧张。 8,统计显示虐童多发生在流动家庭,孩子成家长“泄压口”。广东省妇联权益部对近5年媒体公开报道并发生在广东的家庭领域虐待儿童恶性案件进行了分析和统计,发现这些案件一共有18宗,其中有14宗发生在流动儿童家庭,比例接近80%。深圳市妇联和南海妇联也均反映,其所在地区的虐待儿童案也有八成以上发生在外来务工人员家庭。 9,中国留守儿童逾6000万,对情感需求远大于物质。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一份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近半数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0%左右。虽然留守儿童的生活很成问题,但调查表明,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与父母团聚,大多数孩子对情感呵护的需求远远大于对物质的渴望。 10,专家称辽宁省中小学生脊柱侧弯发生率超7%。有消息说,“北京部分中小学体检数据统计显示,脊柱侧弯占7%左右。实际上,辽宁中小学生中脊柱侧弯比例远不止7%”。沈阳军区总医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主任王刚分析,造成这么多“小罗锅”的原因与后天脊柱超重脱不了干系。 11,广州八成学生每天运动少于1小时,专家说影响发育。现在的孩子若再不动起来,未来的平均寿命将比父母辈少5年。相关专家表示,广州青少年不运动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加上课业压力,只有19%的学生每天能达到1个小时的运动量。 12,伊顿公学为何不装空调?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建在一座古堡里,学生生活条件相当“差”,宿舍里既无空调也无电话,甚至没有自来水,用水还要自己到井里去打,一切生活设施都尽量因陋就简。诸如洗衣服、打扫卫生、收拾桌椅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伊顿公学每年培养250名左右毕业生,其中有70余名会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著名高校,到目前为止,该校已经诞生20余名英国首相,雪莱、凯恩斯也都出自该校。为何这样一所学校不装空调? 13,大专生市场需求量压倒本科生。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企业要求应聘者最低学历为本科的占比明显下降:2012年企业对应聘者最低学历需求为,大专生占比46.5%,本科生占比48.2%,而2013年企业对大学生最低学历的需求发生急剧变化,大专生占比达到51.3%,本科生则下降到46.5%。 14,南科大被指师资不足、学业负担重。目前,南科大又陷入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学业负担重的争议之中。在2013年上半学期的考试中,南科大220多名学生中有30多名学生单科不及格。对此,南科大表示已经对学生进行补课和辅导,补考后基本及格通过。 15,专家:鼓励孩子阅读有诀窍。“给孩子花钱买书仅仅是阅读的开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认为,除了引导孩子选择好书籍之外,家长要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不是单纯念给孩子听就完事,而是要和孩子讨论共同的问题。尤其重要的是,家长和孩子交流阅读,不要只从记住多少成语、分析描写语句多么美丽等实用主义知识性入手,而应侧重和孩子从善恶、美丑、亲情、友情等情感层面做交流。 16,英国一项研究称,吃母乳长大成为社会高层的概率高24%。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对1958年英国出生的17419人,以及1970年出生的16771人的资料进行了评估,并比较了他们在10岁(11岁)时和33岁(34岁)时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是否接受母乳喂养。研究结果显示,母乳喂养的婴儿在成年后,从社会阶级滑落的概率会减少20%。研究人员指出,智力和压力表现占母乳总影响约36%,母乳能提升脑部的发育,也就是提升智力,而母乳喂养的婴儿也展现较少压力的迹象。 17,工信部:婴幼儿奶粉将按药品标准管理。在6月举办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工信部主题日上,工信部提出,今后将要求对婴幼儿乳粉参照药品管理,并鼓励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力争提升婴幼儿乳粉质量、提振消费者信心。 18,教育部:小学一至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7月6日,教育部发布暑期工作通知,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禁止组织学生集体补课。同时,老师将全面开展一次家访,提醒每位家长承担起暑期对孩子的安全监管职责。 19,广东支持高校设立董事会,新增专业可自授学位。2013年7月广东省正式出台《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校加快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强高校办学活力,推动广东省高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该《意见》明确探索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办法,下放普通高校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审核权,符合条件高校还可获副教授评审权,并鼓励高校成立行业性组织。 20,7月8日,淘宝透露将推出“淘宝同学” 在线教育服务,该服务将聚合线下教育O2O及在线教育视频直播等功能,正式进军网络教育培训领域,吹响教育电商化的号角。曾有人预言,在线教育2012年在美国蹿红后,必定在2013年火遍中国。而随着互联网巨头的不断布局,在线教育燎原之势已经初见端倪。

Read More

公民宪政讲坛|荣剑 蔡霞 苏小玲:宪法实施的意义 (苏小玲)

主题:宪法实施的意义 主讲人:蔡霞(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荣剑(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员) 苏小玲(资深媒体人、作家,影响力中国网总裁) 时间:2013年6月19日(周三)晚7-9点 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殿报告厅 主持人:张千帆 张千帆:下面有请第三位发言人苏小玲先生,前一段时间他写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读起来有点象蔡定剑教授写的《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他的题目是《宪政是有尊严的生存方式》,掌声有请!...

Read More

公民宪政讲坛|荣剑 蔡霞 苏小玲:宪法实施的意义 (荣剑)

 主题:宪法实施的意义   主讲人:蔡霞(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荣剑(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员)   苏小玲(资深媒体人、作家,影响力中国网总裁)   时间:2013年6月19日(周三)晚7-9点   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殿报告厅   主持人:张千帆...

Read More

公民宪政讲坛|荣剑 蔡霞 苏小玲:宪法实施的意义 (蔡霞)

 主题:宪法实施的意义   主讲人:蔡霞(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荣剑(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员)   苏小玲(资深媒体人、作家,影响力中国网总裁)   时间:2013年6月19日(周三)晚7-9点   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殿报告厅   主持人:张千帆...

Read More

爱思想 | 华炳啸:宪政姓宪名政,关乎共和命脉

  中国人民大学的两位副教授杨晓青女士、汪亭友先生毫无根据地胡说宪政不属于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只能建立在反宪政的基础上,甚至不顾历史事实与学术规范,不加辨别和论证地全盘抄袭那些激进的自由主义宪政派学者的观点,并公开发表在党刊上,毫不含糊地把那些激进自宪派学者的”意识形态偏见”奉为”真理”,并向全世界人民”理直气壮”地公开宣布宪政的确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反宪政国家,毛泽东在夺取政权之前讲宪政是仅仅将其作为”启发人民觉悟,向蒋介石要求民主自由的一个武器”(激进自由派学者认为毛泽东以欺骗人民的方式夺取政权,夺权后就背弃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承诺,杨、汪则全盘支持这种观点),并极其武断地宣布”‘马克思主义的宪政主义’提法不成立” ,把自始至终支持全世界人民自由解放事业的马克思主义刻意歪曲、丑化为反宪政、反人民、反民主、反自由解放事业的国家集权主义、官僚垄断主义的”意识形态道具”(激进自由派学者也认定马克思主义是极权主义的思想体系,是官僚特权主义的温床,而反宪派与其暗通款曲),处心积虑地肆意破坏中国人民尤其是当代中国青年一代对于社会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社会心理基础。我们已经通过系列之一、系列之二,充分揭露了这些反宪派的三大人格缺陷,即”一叶障目不见主流,暴露人格学品”;”要结婚证不要爱情,暴露流氓本性”;”屁股决定思维逻辑,暴露权力信仰”。从系列之三开始,我们将进一步为”宪政”正本清源,厘清思想脉络。我们首先要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什么是宪政?宪政的核心要素以及关键元素究竟是什么?   就其普遍的一般意义而言,宪政即”限政”,即规限权力配置,规范政治过程,保障基本民权。从宪政的静态存在角度看,规限权力配置的核心在于权力分配的正当性或合法性,以及权力结构的科学性或合理性,一般呈现为作为国家基本规则与国家行为底线的成文法或习惯法。从宪政的动态存在角度看,规范政治过程的核心在于宪政规范的实施,以及违宪行为的监督审查与纠正机制。从宪政的主要功能与目的来看,宪政即保障基本民权(古代时期的”民权”即人民权益,现当代的”民权”即公民权利与人民权力,人民权力也即人民民主、人民主权),改善国家治理。宪政旨在为国家权力确定基本规则、行为底线,以保障基本民权与国家秩序,实现善治。   宪政的核心要素   ”限政”是宪政概念的唯一核心要素,并贯穿整个宪政思想史。宪政是国家权力运行规律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进步力量尤其是广大民众寻求制度正义的必然要求。   以分权制衡方式限权是”限政”的核心手段,并具有丰富多样的实践形态及其制度模式(如亚里士多德主张的贵族、平民阶级在混合宪政中的社会结构性分权制衡、儒家宪政中代表政统的君权与代表道统的士人官僚集团形成的”共治体制”、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大会、元老院和享有否决权的保民官在混合宪政体制中的权力结构性分权制衡、议会主权之下的分权制衡以及三权分立式分权制衡等等)。限权是绝对权力逻辑发展的辩证结果,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限政”要素的出现旨在调和与缓解压迫与反抗的矛盾,回应和安抚被统治者的民权诉求,从根本上维护统治者的政权利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宪政属于政体层面”限制国家的自由”的一种制度安排,能够决定政体的性质是否集权专制,但与国体的性质也即谁是统治阶级的问题无关。当”限政”要素遭到否定或破坏、权力不受制约的时候,就形成为暴政,必然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权置换成本”与社会代价巨大的政治革命,并使暴政集团遭到历史的清算。绝对的权力导致权力的绝症–全面的制度腐败与合法性的丧失,最终导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对抗与动荡中陷于零和博弈的历史周期律。为了破解这一历史周期律,把”阶级统治之政治”从压迫与反抗的历史循环中解救出来,古典宪政主义(如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共和主义宪政与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儒家宪政)经由现代宪政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相适应的自由主义精英宪政,广大民众尚不享有普遍平等的普选权、社会保障权等民主自由权利,阶级矛盾突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了当代宪政主义新时期(与经过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改良之后形成的社会资本主义及其功能扩张性的福利国家相适应,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宪政体制日趋成熟稳固,并出现了新宪政主义、新共和主义等新思潮,宪政主义实践在全球出现多样化趋势,未来社会主义宪政则有可能进入重要的探索开创期),宪政要素以”限政”为核心,不断地丰富、补充、扩展、完善,开始成为政权合法性的集中体现。   从思想史来考察,民权的觉醒的是宪政观念形成的逻辑起点,共和观念的形成是宪政观念发展史中的第一次质的飞跃,对宪政观念的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而共和观念是宪政观念的定在,共和思想史与宪政思想史几乎同步融合式发展。共和宪政是宪政的基本实践形态,标准版的共和宪政体制必然内涵着基于”相互承认””多元共治”的契约原则以及保障”契约”实施的法治原则,而契约化、法治化的宪政是共和制的灵魂,共和制是宪政的存在形式(包括”虚君共和制”和人民共和制)。也就是说,民权保障、分权制衡、共和(多元共治)、契约政治、法治都属于宪政概念的核心范畴。具体而言,宪政的关键性制度元素是民权保障制度(如中国古代的谏官制度、古罗马共和国的保民官制度、公民权参与制度等,现当代则进一步体现为公民权保障与人民主权保障制度,人民主权是现代宪政的逻辑起点)、分权制衡制度(如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间拟诏权、审议权、执行权之分权制衡体制,当代中国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下的立法权、审判权、检察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分权制衡宪政体制,或者宪政社会主义所主张的全国人大之下的立法权、审议权、司法权、行政权之间的分权制衡宪政体制,都属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权力结构性分权制衡)、多元共治体制(与独裁专制体制相对应,即多元利益共同参与国家决策过程的共和制度安排,如中国古代一定历史时期存在过的皇权与士人集团的共治体制,中国当代各阶级、阶层、各功能界别利益代表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制度,宪政社会主义则提出改革政协为审议院、发展政治协商制度为审议民主制度,属于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社会结构性分权制衡)、宪法政治制度(在古典宪政主义时期体现为契约政治的萌芽形式,现当代则普遍实行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宪法政治,把宪法实施作为宪政的核心,并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法治体系(如当代中国力图通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之法治体系建设工程,以普遍的法治文化、法治体系来保障宪政秩序;但中国社会人治传统悠久,古代宣扬道统高于政统的礼治体制具有一定的法治体制特点,但在根本上仍从属于人治传统)等。换言之,民权最大、权力分立、权力分享、契约治国、法治天下是宪政制度的关键元素,而善治是宪政孜孜以求的永恒目标。   宪政的基本要素   在宪政概念的核心范畴之外,民主(如贵族民主或精英民主、党内民主、大众民主、混合主体的宪政民主或”人民民主宪政”之内的复合民主)、自由(包括基于财产权利与市场经济的经济自由、基于言论自由与结社自由的政治自由、迁徙自由、信仰自由等)、平等(包括权利平等、身份平等、机会平等、分配正义等)、人权(包括个体人权、集体人权等)、代议制(如一院制、两院制、复合一院制等)、地方自治(如联邦制、邦联制、毛泽东提出的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虚君共和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党竞争制度(核心是打破政策垄断,使公共政策的竞争、优化与选择民主化、制度化,如自由主义的多党竞争制度、宪政社会主义主张的基于”党内民主竞争提名两个政策团队到人大民主竞选决定”之复合民主程序的竞选组阁制度)、中间阶层(很多研究成果认为宪政的巩固在于一个占据多数的中间阶层或中产阶级,他们普遍达到小康水平,政治态度相对中庸而稳定)、公民社会(独立于国家与市场之外,形成了一个主张规限国家权力、节制资本权力的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参与性、论辩性的公共场域,宪政社会主义认为公意型政党与公民社会都立足一个多元分化的私人社会的现实基础上致力于超越私人利益的狭隘性、追求普遍的公共利益、促进公共理性、改善公共治理,具有价值同构性、行为同向性,理应是相互高度依存的关系,同时还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论证了”社会主义即以公民社会为主义”的重大命题)、军队宪政化(指军队服从经由宪政程序产生的文官政府或最高政务首脑,在美国由总统统率军队,在英国由首相内阁统率军队,在中国宪法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的共和国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统率军队,此项制度的核心要素在于:第一,其军事统帅是从军队体系外经由民主程序产生、有严格任期制限制并对人民主权负责的文职政务官员;第二,调动军队有严格的宪政程序规制,总之,均排除了军人领袖干政、掌权或独裁的军政府化的可能性;在西方多党竞争的宪政体制下,实行军队国家化)等要素则属于宪政的扩展性基本要素,这十大基本要素是在宪政思想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逐步附加扩展进去的。   宪政的硬核及其保护带   宪政的唯一核心要素就是”限政”,这是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原生态、根本性的内在规定性。任何对于”宪政”词源学的探究都不应脱离开对宪政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这种”限政”之宪政与其扩展性的基本要素乃至其核心范畴中的关键元素既彼此融合又相互区别,甚至彼此间在一定条件下也呈现出内在的紧张关系。   譬如,平等、民主、自由等要素就曾在宪政发展史上与宪政形成过内在冲突的紧张关系,如在儒家宪政中,宪政既规限了权力(”有限君主制”)也规限了平等(在古希腊、古罗马实行混合宪政的共和国中,权利也是不平等的);在美国建国时期,宪政既要规限国家权力,也致力于规限民主;在新加坡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宪政既规限了国家权力,也规限了自由(保持”适度的自由”)。   再如,宪政与其核心范畴的”法治”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存在紧张关系,张千帆教授就认为宪政有大小两个概念之分,”大宪政”就是实践中的宪法,包括民主、法治、分权、联邦主义以及对基本权利的保障。”小宪政”则指”宪法通过其解释机构对普通法律的控制,也就是类似于美国联邦法院对立法的司法审查制度。因此,大宪政概念涵盖民主和法治,而小宪政概念则强调宪法的最高地位,因而可能和民主与法治相冲突” 。在我看来,宪政高于法治,宪政是法治的活的灵魂(有人认为法治的灵魂是公正或法治文化,都未免偏狭,宪政首先是以宪限权,法治首先是以法治官;如果”法治”只是侧重治民,则实为法制),也是法治秩序的顶层设计。如果说法治制度是由作为法律规范的”规则”构成的,那么宪政制度就是由作为宪法规范的”规则的规则”构成的。   宪政与政治(政党政治或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但从立宪之后国家强制力运行的规范意义上而言,任何政治原则都必须服从宪政原则。尽管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宪政原则有时候会面临着”政治利益博弈”的挑战(譬如自由主义宪政派中就有人质疑82宪法序言中的根本原则;而国家主义宪政派则为”冻结”宪法权利原则辩护)。有人也许会继续追问,在中国,究竟是法大还是党大?这在规范意义上答案非常明确:任何政党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原则在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章》中都得到了确认。但在宪政与民主政治之间,关系就更为复杂,正如我曾多次讲过的,”民主宪政”与”宪政民主”在中国具有不同的意义,”民主宪政”意味着民主优先于宪政或高于宪政,人民可以自由选择”规则的规则”(先民主、后宪政);但”宪政民主”则意味着”宪政优先”、宪政规制民主,主张优先建好宪政制度体系及其制度设施,有序扩大和开放人民民主(先宪政、后民主),并在”宪法根本原则”的规制下发展人民民主。宪政社会主义学派始终都坚守”宪政优先、宪法至上”原则,秉持一种政治保守主义的新改革路径。在当代中国学院派的宪政学派中,以高全喜为代表的政治宪法学派就体现了”大宪政”或”民主宪政”的一些特点,主张”人民的出场”与宪政改革,而以林来梵为代表的规范宪法学派则体现了”小宪政”或”宪政民主”的一些特点,在理论层面上致力于建构一种体系化的、以规范主义为取向的”中国的宪法学”,并在实践层面上以宪法解释学为核心,着力贯彻这种规范主义的精神,强调宪法应成为规范政治过程的一种准据。(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