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

专访韩寒的妻子金丽华

他是国内最出名的赛车手之一,不管技术或名气。 她成为他的老婆,终于。 她说自己也是乡下人,不知道算不算是他择偶的标准,但应该算比较门当户对。 赛车是他的最大兴趣爱好,她以实际行动表示支持——经常跟随他去到比赛现场,对于他的赛车天份和技术,她是非常认可的,这并非只从情感出发,她甚至会留意很多比赛数据,科学的数据很有说服力。 在他赛车最低谷的时候,她一直陪伴身边,默默支持。“他最郁闷的时候应该是有一段老拿第四那段,后来好不容易拿了第一,却要让赛,那次他哭了!”做车手其实对他来说一点都不划算,投入产出比很低很低,“但这是他的爱好,喜欢就行。”相比另外一份职业,她认为他更适合做车手,因为他不擅长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情,很适合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因为他很反感处理人之间的关系。赛车虽然比较危险,但内行的她丝毫不担心,更担心的是他另一份职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失踪了”。 与很多情侣一样,他们认识的过程十分有趣。有一次他到她们学校去,虽然听说过他,却没见过真人(看过照片却记错了),她误以为旁边另外一个、也许长得更帅的男生是他,结果腼腆的他还叫那个男孩过来向她要电话,闹了半天才发现摆了一个大乌龙。 在一起后,他的衣食住行基本由她来照料,因为他不喜欢逛街,所以他的衣服全都是她买的,包括内裤。“他只喜欢纯色的衣服,不是白就是黑,有一点花的都不穿。”虽然形象有点不修边幅,其实他很爱干净的,出去赛车五天,都会带十条内裤,“结果回来只剩五条脏的”,丢三落四也是他的特点。他只喜欢逛数码商城,哪怕什么都不买,都能逛上一天。 他是车手,她自己也喜欢开车,本刊记者可以证明,有几次出去都是她开车,载着几个大男人。她说基本上他的车都开过,除了摩托车和赛车。女儿没满月,她就自己开车出去了。 当他知道她怀孕的时候,表现很平静,反到过了预产期还没出来,显得非常着急。“择日不如撞日,咱们剖了吧”,他很喜欢女儿,虽然很忙,却很细心。但他不会做饭也不会换尿片,“他就负责玩宝宝”。他们平时没什么娱乐,最大的娱乐就是看电影,所有片子都看,有时候去电影院,有时候买盗版碟,最喜欢看美国大片。 他是徐浪的好朋友,直到现在他干什么事都会经常说起徐浪。“比如他买一个车,他就会无缘无故说起‘徐浪也喜欢这个车’,徐浪死那段时间他真的很难过。”可能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吧,他的朋友不算多,除了女朋友。在男女关系方面,“他是个乱七八糟的人,呵呵,其实还好啦”。 他们也会吵架,就因为今天出门或不出门等小事情。他偶尔也会搞一下浪漫,但骨子里是传统观念的中国人。其实他就是一个大孩子,在她眼里。其实结婚前后他并没有太多的不同,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结不结婚其实没有区别,对双方家人一直很好。她不喜欢名牌,他们最大的花销就是买车,不固定谁开,两个人都喜欢车,也喜欢开。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拍照片。“他总是拿着相机到处乱拍,小时候他学过摄影,现在我们只拍BB,呵呵”。 她最讨厌他的两个缺点:一、拖延症。“太拖拉了,吃饭叫不吃,死活不肯去睡,睡觉叫不起,赶飞机老赶不上。”二、经常改变主意。想法比较多,一天一个样。 她觉得他最大的优点是:一、帅。五官挺端正的,收拾一下还可以做小白脸,不过就不爱收拾,从小就晒得黑黑的,“他妈说他从小就晒得流油”。二、善良大方。三、正直。 via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10965/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专访韩寒的妻子金丽华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1/07/11, 15:0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萝卜网官方论坛“第八区”公测进行中!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纽约客:韩寒,中国的坏小子博客写手 韩寒:没希望工程 “寒”朝―一个青春文化偶像能与权势拧到什么程度? 韩寒:我在上海,活的很好 韩寒:爱的代价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兔临广寒,情满人间——玉兔优盘:Rabbit Driver (@ixiqi) 金山快译个人版下载 (完全免费正版!便捷的即时韩日英翻译软件) (@iplaysoft) 【Bandai】韩剧《火花游戏》点头娃娃,花之精灵和礼物 (@ixiqi) 妻子的诱惑电视剧全集介绍 (@ipc) 献给韩少和小四的45度台灯:Lamp 45 (@ixiqi) 无觅

阅读更多

刘瑜:一个人要像一条队伍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 她跟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招,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我觉得,快乐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充实是可求而不可遇的。 快乐这件事,有很多“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基因、经历、你恰好碰上的人。但是充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不可遏制的怜悯。你看,这三项里面,除了第二项,其他两项都是可以“强求”的,都具有耕耘收获的对称 性。 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就说昨天一天我都干了什么吧: 10点,起床,收拾收拾,把一本书看了一大半的明史的书看完。 1点,出门,找个coffee shop,从里面随便买点东西当午饭,然后坐那改一篇论文。(期间凝视窗外的纷飞大雪,创作梨花体诗歌一首)。 7点,回家,动手做了点饭吃,看了一个来小时的电视,回email若干。 10点,看了一张dvd,韩国电影《春夏秋冬春》。 12点,读关于冷战的书两章。 2点,跟蚊米通电话,上网溜达,准备睡觉。 这基本是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一个人。 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一周工作日平均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周末吃晚饭一次。 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 我这人其实一点也不孤僻。生活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多么平易近人开朗活泼。有时候,我就是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子集。我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一望无际的人。 有时候也着急。不仅仅是因为错过了亲友之间的饭局、谈笑、温情,不仅仅因为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故事、冲突、枝繁叶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也因为一个人思想的先锋性总是通过碰撞来保持的。我担心,我老这样一个人呆着,会不会越来越傻? 好像的确是越来越傻。 但另一些时候,我又惊诧于自己的生命力。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圈子”,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我竟然保持了创造力和战斗力,竟然写小说政论论文博客而且写得如此饱满热情,我刘瑜又是何等顽强的一株向日葵。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跟悲伤、跟惨痛都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充实、救赎。那么,你面对自己,把这种意识贯彻到一言一行当中。 它还不是气馁,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样的狗屁歌词,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那天偶然想起我过去几年写的这三个小说,《孤独得象一颗星球》《那么,爱呢》《烟花》,吃惊地发现,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轨迹,从忧伤到怨恨,然后再到绝望。 绝望,就意味着自由。 以前一个朋友写过一首诗,名字叫“一个人要象一支队伍”。我想象文革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象一支队伍,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现在看来,我也只能面对内心招兵买马了,一个人成为一支队伍。人家一个人象一个军,我象一个营,一个连还不行吗? 当然我的队伍没有他们的那么坚定,肯定有逃兵,经常嚷嚷着要休息,但是,我还在招兵买马呢,还前进呢,还边走边唱南泥湾呢。 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上帝给我的顽强和禀赋。它告诉我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教我用虚无、骄傲、愤世嫉俗超越那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生活,然后教我用是非感、责任心来超越那点虚无、骄傲、愤世嫉俗。 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简直就是我的亲哥。 因为这幸运,我原谅上帝给我的一切挫折、孤单,原谅他给我的敏感、抑郁和神经质,原谅他让X不喜欢我,让我不喜欢Y,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让那么多烂书卖得比我的好,甚至原谅他让我长到105斤,因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咦,怎么说到这儿了呢?本来是想谈谈自己克服寂寞的经验的,结果活活写成了一篇自我吹捧的范文,就当是本营长写给士兵们的战斗动员书吧,分析当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来源: http://jiaren.org/2011/06/24/liuyu-5/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10141/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刘瑜:一个人要像一条队伍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1/06/25, 16:0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萝卜网官方论坛“第八区”公测进行中!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一个傻逼后卫,一个傻逼门将和一个傻逼前锋 我一个人,我一个人,我还是一个人 裸婚时代刘易阳三段感人的话 英国达人秀第一场淘汰赛,秒杀刘谦啊 刘墉:筷子拿的远的人 无觅

阅读更多

我的生死北大

作者:阿冰 1. 从北大图书馆南门回本科生宿舍区,有一条穿越燕南园的近路。上中学时我就知道,燕南园是北大圣人居住的别墅区。那时,我认定中文系是我的最佳选择,知道了燕南园60号别墅住的是语言学泰斗王力先生。 王先生学越南语时,已经72岁,但越南语却成为他熟练操纵的第7种语言。这让我无法不自惭形秽。我14岁开始学英语,却认为实在太晚了。 我知道王力先生,是因为他编注过厚厚的4卷《古代汉语》。我一直不知道王先生要花多少时间记忆,又要花 多少时间才能写完这部巨著。究竟有多少汉学家曾受益于它,谁也无法统计。使我大吃一惊的是,这4卷书为王先生带来了惊人的版税收入。刚入学的第10天,中文系指派高年级学生王川带我们拜谒王力先生,路过燕南园南边的工商银行,王川说,这银行半数存款是王先生一个人的! 进60号楼之前,王川叮嘱我们,见王先生时,“切忌手在脸上乱摸乱抠”。这句嘱咐,让我觉得王先生十分神圣。等到我作为高年级学生带新生拜谒前辈时,“不得乱摸乱动”也成了一条铁打的戒律。我痛恨一切把这句话当耳旁风的人。我们隔着半个世纪的风雨,去参拜长者,除了毕恭毕敬之外,别无他选。 王先生家最让我垂涎三尺的,是客厅墙上挂着梁启超写给先生的条幅。另外还有一幅水墨画,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画给先生的。 先生家到处都是书,包括厕所,因此60号别墅显得拥挤不堪。后来我发现,因为书而拥挤不堪,是所有学者的家居特点。前不久受香港传讯电视之托,在郎润园采访87岁的季羡林先生,老人 家的两套单元,全部被书刊充斥。 我入学时,王力先生已超过80岁。他既是老人,又是孩童。王先生曾拉住我的手说:“听说你们班出了个陈建功……”大家窃笑。陈建功是77级学生,当时已因《丹凤眼》和《飘逝的花头巾》蜚声文坛,而我们进校时已是1983年。 提起“文化大革命”,王先生十分委屈地说,当时的红卫兵还没有我们大,却伸手戏摸他的光头,先生从没受过此等委屈,认为这比让他死还要可怕。 由于身体原因,王先生已深居简出。但当年的中文系元旦联欢,先生还是被搀扶着出席了。我实在不清楚,毛孩一帮,群魔乱舞,先生何以看得津津有味,笑逐言开。 上二年级时,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写一写燕南园主人们的晚年,写写他们如何在阳光雨露下颐享天年?我怕别人赶了前,没打招呼便直奔60号楼,按了先生的门铃。先生下楼后,坐进沙发。当他确知我没有预约,便无论我问什么,回答只有两句:医生不让我多说话;你没有预约。 没有想到,10年后我自己也成了被人经常造访的小人物,而我最不喜欢的,也同样是不速之客。你必须尊重他,否则,他会传你闲话,但他打乱的是你几天的一连串计划。 不过,没等到我悟出此类同感,王先生已经作古,终年86岁。 2. 上中学时,我们常去北大玩耍。有一次,途经燕南园一段残垣断壁,看见一位十分矮小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我们走近,老人拄起拐杖,慢慢绕到残垣之后,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递过一枝盛开的花朵。 同学们一定是被老人家浪漫的举动吓怀了,便加快脚步,慌张地跑掉了。我只好一个人走上前,站在矮墙外,双手接过小花。我看见老人的嘴角在动,我知道,他是在努力地微笑。 直到考上北大,我才知道,老人家竟是美学大师朱光潜。但我无论如何无法接受,那位写过鸿篇巨制的朱光潜,竟会是如此矮小的老人!他中西合壁,学富五车,身高却只有150公分。 那些年的中午,每逢我从图书馆抄近路回宿舍,总会看到朱先生独自静坐在青石板上,目光中充满童真,凝望着来来往往的后生。 先生对后生的爱,听着让人动容。那时,许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时常到先生家索要钱票。先生乐善好施,家门大开,从他悟彻一切的目光中可以知道,朱先生不问得失,完全是一位打碎了算盘的人。 大三的时候,我从燕南园独自穿行,途经那段残垣,先生又一次隔着矮墙,送过一枝小花。 直到今天,我一直偏执而迷信地认为,那不是自然界中一枝普通的花朵,它分明是人类精神之树的果实,是一代宗师无言的暗示。在即将熄灭生命之火的岁月里,先生不断越过隔墙,把旷世的风范吹进晚辈们的心灵中。 朱先生病故时,是89岁。听闻先生乘鹤西去,我驱车回家,把那部夹着两朵小干花的《西方美学史》点燃,心中默念着–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 王瑶教授是我所见过的先生中,寿命最短的一位。但他74岁时,记者还误以为他会长寿。 记者问他:“您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王先生答曰:“秘诀有三:抽烟,喝酒,不锻炼身体。” 王瑶是朱自清先生的研究生,完全继承了朱先生的遗风。他从不给研究生上课,而是像朱先生那样把学生们请到家里喝茶,他自己则像朱先生一样抽着大烟斗。朱自清有长寿眉,后生也曾以 为他会长寿,但他体弱多病,再加上不接受美国救济,只活了50岁。据说,王先生所有研究生也都个个继承了王先生的衣钵,信奉“抽烟·喝酒·不锻炼身体”是长寿之本,因此大多体弱多病。 1996年,我为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香港百年》作总撰稿,每星期要去港澳办文化司审节目。谢伟民是王先生的博士生,在那里当处长,我见他不吸烟,便责问他如何发扬先生的健身法则。谢处长立即辟谣,说先生以身作则是真,但弟子全部效法是假。 不过,如此浪漫的讹传佳话,我简直不忍截断,所以至今仍热衷于以讹传讹,不在话下。 王先生嗑然长逝时,恰是他发表长寿宏论的第2年,终年75岁。 4. 大三的时候,我对中文系厌倦到了极点,闹着要转到法律系。正是这时,我们开了一门新课,是《民间文学》。可以料想,我对此类课程该是多么厌烦 开课大约4周之后,我才勉强听了一堂课,原因是听说授课教师是屈玉德,她是金开诚先生的太太。当年“金开诚”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他不光是语言学家,而且是社会活动家。他的太太该是什么样子呢? 事实上,第一次上屈教授的课,我就被吸引了。但吸引我的不是她的民间文学–她讲的话,我一句也没听进去–我只是望着这个女人发呆。 听说金先生娶屈教授时,屈教授是北大第一美女。但眼前的屈教授,已被疾病改变成另外的模样。在残酷的政治迫害中,屈教授祸不单行,患了咽癌。长期的痛苦完全覆盖了她青春时代的美丽容颜,也差不多打碎了她的发声器官,她竟以鼻音方式为刻薄的学生们讲了十几年课。 记得1985年隆冬一个极为严寒的早晨,天刮着凛冽的北风,本来就不乐意忍受屈教授难听的鼻音的同学,这下就更不愿意离开热被窝,去教室上课。那一天,屈教授在教室里耐心地等待着,但百人教室只稀疏坐着7名学生。她没有像往日那样点名,把没来的人登记下来。她望着窗外的风,低声说:“有7个人,我也会来上课。即使只有1个人,我也会来。不过,如果1个人也没有,我就不会来了。但,这不可能发生。” 当时,我们在座的7个人都很难过,课后讲给没来的同学听,大家都后悔了。 我有一个夙愿一直没有完成,我想亲口告诉她:“我敬爱您。” 1989年4月15日,屈教授咽癌扩散,与胡耀邦总书记同一天病逝。 5. 考进北大的时候,中文系的骆一禾和法律系的查海生刚好毕业。骆一禾分到《十月》杂志社,查海生分到中国政法大学。 那时,骆一禾、查海生、西川,并称“北大三大诗人”。 刚跨进校门,我和臧棣找到西川。他当时尚在西语系英语专业学习。后来,英语专业扩大成了“英语系”。但很长时间里,我们都没有见过骆一禾和查海生。 实际上,西川作诗,远远高于骆和查。但或许真是未谋面的人更能引起广泛好奇,所以骆一禾和查海生一直遭到师弟们更高的迷信。 骆一禾的诗我没有一首喜欢,但我仍然着迷地想知道他的事情。后来,中文系81级有一个叫“张芙”的女孩作了骆一禾的女朋友,我便格外注意张芙,想知道喜欢这样女孩的男人该是什么样子。 1989年5月,我终于在天安门广场见到骆一禾。那时,我已毕业,在祥云公司作饮料销售经理。骆一禾和我之间,只隔着厉伟。厉伟是厉以宁教授的儿子。只要厉公子不和我说话,我便仔细端详骆一禾。 他是典型的文弱书生。我没想到的是,我见他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示威中,骆一禾太兴奋了,他竟欢叫着,瘫倒在张芙怀里。很快,骆一禾被抬上三轮车,在张芙护送下,穿过密布的人群,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 后来知道,骆一禾是脑溢血突发,抢救过来后成了植物人。不出1个月,衰竭而死,年仅26岁。 见到查海生是什么时候,我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是极其普通的一个人。如果把他放在北大某个食堂,他会和大多数学生一样,无法引起特别的注意。他决不可能像西川和臧棣那样容易被人认出来。不过,他写下的几首好诗,在被金钱突然搅乱的岁月里,一直被人传诵着。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查海生是典型的穷人的孩子,他有敏感的心和脆弱的神经,在诗的领域里,他幻想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中国政法大学讲师宿舍。他在墙上挂了块几近破碎的灰布,声称是太阳。凭直觉说,此时的查海生已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他完全置身于幻象之中。 1989年3月,查海生在山海关卧轨,撒手人寰。 6. 1985年秋天,凡是中文系老生,大概都知道有个东北来的新生,名叫“储福军”。原因是他真真切切,不耻下问,毫无北大学生那种与生俱来的狷傲。无数次,我被他在水房里、厕所中、楼道间问个不停。后来,他得知我在法律系听课,就连那边的事,他也想知道,而且常常在大热天里,钻进我的蚊帐。 他乐于助人,也像他酷爱提问一样,很是知名。 后来,我常在校园传抄的诗集中看到“戈麦”的名字。戈麦的诗,写得很多,意象当然先进,但坦率地说,没有一首我喜欢。我只是十分羡慕那些不断写诗的人。事实上,那时的诗已蜕化为少数精神贵族的田园,其中的耕耘毫无利益可言,因此我喜欢这个叫“戈麦”的人。 我没有想到,戈麦就是储福军。我很难相信,一个热情澎湃而乐于助人的人,在诗的领域里,竟是百断愁肠。 我辞掉公职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赋闲在家,时常回北大坐坐。有一次正在喝茶,储福军闯进来,高声通报一位同学病故,由他召集追悼会。这个时候,储福军也已毕业,但和许多北大学子一样,喜欢时常回校看看。一年后,我在另一间宿舍喝茶,储福军又闯了进来,高声报告另一位同学在成都与歹徒搏斗,遇刺身亡。他要召集大家,再开一次追悼会。 整整一年后,我正在家中写《青春的敌人》,我们班的诗人王清平打来电话,说戈麦投水自尽了,问我参加不参加追悼会。我犹豫了一下,最终没有去。 如果我不亲眼见到他进火葬场,感觉上,他会一直活着。 我不能相信,一个热情洋溢的人会死。 我又怎么能相信呢?! 7. 北大经济学院在我上学时,只是经济系。现在的经济管理系,当时只是经济系的一个专业。当时经济管理专业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活跃分子,名叫“葛维列”。 葛维列的眼镜度数一定不浅,因此显得眼珠略略突起。我和他认识,是在校团委。我在宣传部当常务副部长,他在社团部当副部长。毕业后,我自告奋勇,去了经济前线,在残疾人占54%的北京三露厂当厂长助理,他却十平八稳,留在社团部,当了专职部长。 90年代一过,我决计离开商海,回到文化圈儿施展拳脚,葛维列却恰好离开团委,去美国读MBA,回国后投入商潮,创办了“中帝公司”。 我们再次汇合是因为我和同班同学宓鸿在北京电台主持《京华人物访谈》直播,我们急需访谈对象,而葛维列恰好因为把美国硅谷一种高妙的股市仿真培训模式原封不动挪到中国,一下子成了各报头版的新闻人物。 直播结束后,葛维列请客,大家议论纷纷,涉及北京电台下午4点到6点的时间为什么空着没节目,而这个时段,正是股市收盘的当儿。葛维列决定投巨资,开发这个空白时段,于是有了今天京津股民每日必听的《今日财经》。 《今日财经》后来如何运营,我几乎一点不知,只是在直播间经常碰到宓鸿和葛维列。那时,我已转到午夜节目《人生热线》,后来又脱身给《女友》杂志写专栏,再后来被中央电视台弄去。葛维列的消息越来越少,但听说,他的摊子越铺越大,情况喜人。 90年代过后,北大团委的主要官员大多辞职经商,而且很快都成了叱诧风云的巨商。我在《人生热线》时,曾专门为他们作了一星期的热线特别直播,即《儒商夜谈》,葛维列是所谓“北大儒商”中重要一例。 1995年,《女友》杂志全文转载了这次令在校学子欢欣鼓舞的谈话。第2年,《读者》杂志决定从《女友》摘转此文,要我给每位儒商的讲话起个题目。我给葛维列的那篇采访起名为《怀揣梦想》。 但实际上,此时的葛维列,已负债6000万,中华帝国公司被迫放弃《今日财经》经营。 1996年深冬,甘肃把《读者》杂志寄到专家公寓,正当我重看葛维列的《怀揣梦想》时,宓鸿惶惶地打来电话,告之葛维列已在北京官园宾馆吞吃大量安眠药自尽。 我相信,在所有北大出来的巨富中,葛维列头脑中涉及奢华的意识最少。他的全部想法只是干成几桩大事。他是这些人里唯一一位没有购卖私人汽车的人。 8. 过去,从学五食堂北侧向西,有一条通向货运场的小路。每年新生入学,行李就从这条小路,用三轮车,拉到本科生宿舍。奇怪的是,我入学那年,没有接站老生。于是,我就像老生一样,在一连几天的细雨中,一趟一趟为同班新生拉着行李。新生们总是远远跟着,只有一个胖女孩,在车后奋力助推。她就是我们班的舒春儿。 老实说,这个班让我失望透了。大家都很沉闷,毫无集体意识。能让我喜欢的只有少数几个,舒春儿就是其中一位。 几天后,我拿着自己的相机和胶卷,带着大家去西校门拍入学照。大家依然三三两两,彼此离得很远。舒春儿跑到我身边问:“你是不是很伤心?没有关系,让我来改造他们!”说完,扭搭扭搭跑远了。 4年级时,我们班的确成了彼此温暖的集体。不夸张地说,舒春儿功不可没。每次开班会,大家多是站在一边观望,萎缩不前,总是舒春儿左右摇摆,奋力跳舞。她的舞,跳得不好,但让我十分感动。 舒春是这个时代少有的那种女孩子。她不大专心学业,倒十分精于烹饪,作菜又香又快。我们班53个兄弟姐妹,都吃过她的佳肴。后来,她与物理系高年级学生谈恋爱,毕业后就势嫁给了他。他被我们班男生戏称为“舒妹夫”。我和舒妹夫很快成了莫逆,经常在一起酒肉穿肠,烟雾缭绕,吃的当然是舒春儿烧的饭菜。 舒妹夫毕业后,留在校团委,作政策研究室的专职主任。像所有知识分子一样,两人饥寒交迫,却恩爱有加。舒宅其乐融融,成了北大团伙的集散地。那时,最让人吃惊的是,舒春儿竟从胖女孩,蜕变成窈窕女子。 90年代过后,舒妹夫跳入商海,加盟Price Water-house,为美国经理提包,尔后步步擢升。日子因为富裕开始颠沛流离。先是舒妹夫赴香港长训,舒春儿在北京守身。后是舒妹夫调往新加坡,接舒春儿同住,双双换了绿卡。 但仅仅1年,舒春儿郁郁寡欢,充满心事地只身回到北京。 像从前一样,她盼望的还是同学们能时常聚会。不同的是,她的这种爱好比以前更加炽烈。好像好多话都窝在心里,希望通过同学亲情来冲淡它。遗憾的是,老同学们都已过了30岁,正是事业上拼命的季节,没人抽得出时间来陪她。 1997年元旦前,老同学曹永平说,石景山有个拜佛的好去处。舒春儿便强烈要求我载着他们同去。除了朝泥樽土偶行跪拜大礼之外,舒春儿还花了重金,请守佛人指点,主要是点拨家庭秘籍。守佛人如何点拨,我们不得而知。舒春儿把他拉到旁边的房子里,比比画画,听了许久。 出来时,舒春儿沉默不语,一脸严肃。 实际上,那天从车窗里向她匆匆挥手,竟是永别。 以后,我们再没见过。中间她分别呼过我们,但大家都太忙。事后问起来,我们中竟没有一个人给她回过电话。 不久,舒春儿返回新加坡,去找舒妹夫。舒妹夫恰在内地出差,让舒春儿扑了空。 1997年3月,新加坡警察发现舒春儿在宾馆里已悬梁自尽。此时,舒妹夫仍在福建办事。舒春儿举目无亲,死的时候,一定是孤独极了。 突然接到丧讯电话的时候,我正准备从家里回中央电视台,不知缘何凭添一股怒火,我便开着吉普车,在灯火辉煌的长安街上狂驰,泪水不断打在方向盘上。我敢肯定,如果我们抽出哪怕一点点时间,给她一点点关爱,舒春儿绝不会死! 我跑上央视公寓的阳台,听着滚滚车潮,眺望万家灯火,冥想着那个曾在三轮车后助我一臂之力的女孩子。秋天的细雨曾粘湿她的头发,她曾奋力跳舞,曾在炉火边忙前跑后,常常是同学们都已酒足饭饱,她还没有上桌儿…… 当我从噩梦中一天天醒来,凡遇北大同学呼我,我一律火速回复,不敢怠慢。我不知道是不是如此–我们那片园子里出来的人,智慧而脆弱,一点点呼唤可以使他飞扬,一点点漠视便可以瓦解他的生命。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9851/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我的生死北大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1/06/18, 23:4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萝卜网官方论坛“第八区”公测进行中!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北大毕业生创意视频走红 生死相伴:双胞胎兄弟同日生同日死 加藤嘉一:北大大多数学子不是精英 清华比北大唯一强的地方是有奶茶 1898年光绪皇帝在北大的一次讲话 无觅

阅读更多

中国的民族性——季羡林

中国的民族性——季羡林。 我一向认为,世界上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性。那么,我们中华民族怎样的呢?我们中华民族当然不能例外。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谁也否认不掉的。我自以生为中国人为荣,生为中国人自傲。如果真正有轮回转生的话,我愿生生世世为中国人。 但是——一个很大的“但是”。环视我们四周,当前的社会风气,不能说都是尽如人意的。有的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急功近利,浮躁不安,质问目的,不择手段。大枪打劫,时有发生;小偷小摸,所在 皆是。即使、以宴会一项而论,政府三令五申,禁止浪费;但是令不行,禁不止,哪一个宴会不浪费呢?贿赂虽不能说公行,但变相的花样却繁多隐秘。我很少出门上届;但是,只要出去一次,必然会遇到吵架斗殴的。在公共汽车上,谁碰谁一下,谁踩谁一脚,这是难以避免的事,只须说上一句:“对不起!”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然而,“对不起!”“谢谢!”这样的词儿,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说了,必须在报纸上大力提倡。所有这一切,同我国轰轰烈烈、红红火火的伟大建设工作,都十分矛盾,十分不协调。同我们伟大民族的光荣历史,更是非常不相称。难道说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撞”着什么 “客”了吗? 鲁迅先生是最热爱中华民族的,他毕生用他那一支不值几文钱的“金不换”剖析中国的民族性,鞭辟入里,切中肯,对自己也决不放过。当你被他刺中要害时,在出了一身冷汗之余,你决不会恨他,儿时更加爱他。可是他的努力有什么结果呢?道理今天,已经“换了人间”,而鲁迅点出的那一点缺点,不但一点也没有收敛,反而有增强之势。 有人说,这是改革开放大潮社会转轨之所致。我看,恐怕不是这个样子。前几年,我偶尔为写《糖史》搜集资料读到了一本19 世纪中国驻日本使馆官员写的书,里面讲到这样一件事。这一位新到日本的官员说:他来日本已经数月,在街上没有看到一起吵架的。一位老官员莞尔一笑,说:我来日本已经思念,也从来没有看到一起吵架的。我读了以后,不禁感慨万端。不过,我要补充一句:日本人彬彬有礼,不吵架,这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对广大日本人民来说,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对日本那一小撮军国主义侵略分子来说,他们野蛮残暴,嗜血成性,则完全是另一码事了。 不管怎样,中国民族性中这一些缺点,步子改革开放始,也不自建国始,更不自鲁迅时代始,恐怕是古已有之的了。我们素称礼仪之邦,素讲伦理道德,素宣扬以夏变夷;然而,其结果却不能不令人失望而且迷惑不解。难道我们真要“礼失而求诸野”吗?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而又必须认真反省的问题。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9717/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中国的民族性——季羡林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1/06/15, 22:12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萝卜网官方论坛“第八区”公测进行中!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中国玩具的制作过程 煤老板揭秘自己的圈内人脉史 中国式读书的三个陷阱 方文山北大演讲: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 中国抗日远征军200多位在世者多数生活困难 无觅

阅读更多

可笑的中国人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制成爆竹用来敬神;西方人学会了制成枪炮用来御敌。 中国人发明了司南看阴阳;西方人却用来走向世界。 中国的体制漏洞百出,媒体天天在歌功颂德;西方的体制十分的完善,可他们的媒体却每天都在找他们的不足。 中国的菜里有许多的毒药,政府只是告戒人们如何的注意;西方只要发现菜里有毒药,就首先惩办主管人。 中国人做人的标准是吃饱了不饿;西方人做人的标准是看有没有人权。 中国人活着的理念是“知足者常乐”;西方人生活的格言是“小事满足小志者”。 中国人能说出来的不一定是真话;而真正干出来的却不能说。西方人能说出来就必须要想办法做到 ;做不到了那你就下台。 中国人把希望寄托在要找到一位英明的君主;西方人是把希望放在能够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 中国人完全可以瞧不起弱势群体;但他们绝不会轻视上司。西方人大骂总统的大有人在;但更多的人都十分的同情弱势。 中国的宪法是婊子;西方的宪法是祖宗。中国的强人管司法;西方的司法管强人。 中国人帮选出来的体制亲帮派,扶植贪官;西方人民选出来的体制亲民众,天下太平。 中国是礼仪的故乡,实践中却成为了流氓无赖的天堂,让人们有感于人性是那么的多余;西方是法制的典范,规矩方圆中感到,活着简单到尚存一份人性就足够了。 中国人过去曾把西方送来的科技叫做“异端邪术”直到被打得鼻青脸肿;中国人现在把西方提倡的民主看成是“煽动”,也不想想为什么一“煽”就“动”?难道必须还要等到血流成河! 中国人常用自己的流氓社会风气来评价世界风气,说别人的都是“幌子”,却不看看自己有多少幌子,且别人的“幌子”有人拥护,自己的幌子却无人问津。 中国人常把胳膊粗力气大的说成是“霸权”,是欺男,还是霸女?还是拔刀相助,难道这世界就必须没有道义、和道德!你也要霸,还是看看你的那几个流氓哥们儿,他们都是个神马东西。 中国人党、国不分,帮权与人权不分的大有人在,当国际社会打击实行暴政的帮权时,总会有几个蠢民站出来这样说:你打人家,那你的人权在那里? 中国的报道这边把虐猫、虐狗的小把戏炒得是沸沸扬扬,那边对人类的惨无人道却又视而不见。 中国人不知道中国在世界上签署过许多公约,可当人家要过问人权的时候就挑出来,说这是粗暴的内政。 中国人不知道联合国宪章规定,用武力镇压民众的,联合国有权进行干预,把合法的制裁说成是有什么“为首”的“操纵”。 中国人单纯到把一个流氓专制的实质,包装成为“中国特色”他们马上就会认同得五体投地。 中国人能把赞同谁的观点说成是谁的狗,却不想想自己是谁的狗。 中国人有时候也庄严地站出来高叫到:我们是中国人,怎么能学西方的那一套!却又忘了XXX的祖宗就是地道的西方一套! 中国人喜欢把动乱推到革新者的身上,说民主了就要天下大乱,那么,中华这个品种儿就只有当奴隶,向猪一样的活着?也不联想他们自己,又何承不是乘乱而来。 中国人经常似乎斯文地说,改变社会要慢慢来,却也不看看上层建筑都是些贪官与罪犯这样的事实,他们最知道:改了,他们首先就要掉脑袋。 不好啦,一些中国人又要说我,怎么老是替外国人说话,真不知道要是遇上中国人强暴外国人,你说我是打翻中国的恶棍?还是帮着掰大腿! 中国人还会找到免农业税来炫耀,却不知当时有许多地方的农民都罢种了,一位高官这样说:如果不免税,不知要出多少个李自成,可见他们的目的不在为民,而在自保。 中国人也会说:腐败是全世界的难题,简直荒唐到忽略严重程度,可以把感冒和绝症等同起来那么的糊涂。 中国人常把“名人”的话当成“真理”,却不知下有蠢民,上边才有代表,为了利用诸多的蠢材们,“名人”的话连他们自己都会感到可笑。 中国人难道还向华老栓一样的渴望人血馒头,而没发现保护那些义士们,这才是治病的良药! 中国人难道真的向鲁迅《铁屋子》说的一样,不要唤醒他们,而让他们高兴的死: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能唤醒沉睡的人,但是我却唤醒不了装睡的人。 来源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9677/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可笑的中国人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1/06/14, 23:5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萝卜网官方论坛“第八区”公测进行中!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一个人事经理眼中的中国人劣根性 一个商人的自白:低价卖给外国人也不愿卖给中国人 中国奶牛产出人乳 《中国人要来了》(BBC的纪录片) 中国人在荷兰逛红灯区被训斥:钱是您的,小姐是大家的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中国设计】记忆笔记本:memory NOTE (@ixiqi) 【中国设计】军帽碗 (@ixiqi) 中国人的特点 (@fanjian)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fanjian) 从团购网站看中国人的创新精神 (@yixieshi) 无觅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