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

中国: 中国下半年续调控房地产

中国今年以来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 图片/REUTERS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麦燕庭 中国政府推出调控楼市政策后,楼价仍有轻微升幅,主管官员表示,下半年会积极参与房地产调控,预计再过一个季度,房地产市场会全面调整,房价亦会下滑,但跌幅未知。评论预期,政府会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管理调控。 另外,一项在北京进行的调查显示,六成人相信房价会下跌,但主要认为房价跌幅轻微。 中国政府自4月中旬以来,接连推出严厉措施来调控楼市,以遏制房价升幅过快,但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价格在5月分时按年上升12.4%,比4月上涨0. 2%,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1%,环比上涨0.4%。反映新政出台后,主要城市住屋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升幅仍然强劲,按月增幅只是轻微上升,即楼价平稳下来。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4日在大连出席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座谈会时表示,今年上半年,国土资源管理的总体形势向好,下半年会积极参与房地产调控。而在另一场合,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胡存智透露,该部将严格规范土地出让制度,会把保证金提高十个百分点至不低于出让最低价30%。业界预测,新政策会陆续有来。 徐绍史在会后表示,房地产市场目前出现“量跌价滞”的趋势,再过一个季度左右,房地产市场可能会面临全面调整,房价会有所下降,但他不愿预测降幅。 另外,中国房地产指数研究院4日公布的《2010 年第二季度购房者消费调查研究》显示,在推出房地产调控措施后,观望气氛浓厚,六成受访者相信房价会下跌,当中,认为将会小幅下降的购房者占39.2%,认为房价会大幅下降的占19.8%。 该项在北京进行的调查又发现,以投资为主的购房者,对房价走势的预测相对乐观,购房自住的,则倾向认为房价会有较大幅度松动,一致的,是受访者普遍认同目前房价仍然偏高。 调查访问964 位成年在职人士。  

阅读更多

房地产市场为什么要一控到底?

房地产市场为什么要一控到底?   2010-6-25 新民周刊       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货币调控的独门秘笈,不可能半途而废。       抑制房地产是为了抑制通胀预期。       6月18日,央行发表2009年年报,重申重视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年报提出中国维持物价总水平具备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指出物价上涨压力增大,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同时加大农产品供给保障力度,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可见,农产品与房价是抑制物价上涨的主要领域。       抑制房地产更是为了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       在同一天,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与夏斌都提出了继续抑制房价的主张。 夏斌在出席“2010年金融与投资峰会”时称,应做好花两到三年的时间,逐步消化房地产泡沫的准备。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接下来要尽快出台“简单易行的、便于打击炒作房地产的税收政策”,把市场的投资收益预期压下去。而同一天《人民日报》刊发的李稻葵专访则从相反的方向,表示房地产调控不会造成经济增长动力匮乏,房地产调控政策是2009年大规模信贷的解毒药,未来政策性住房将被纳入政策调控范畴。        按照常理,抑制通胀应该加息而不是打压房地产市场。       中国目前加息受到双重掣肘。一是央企、地方政府等既得利益阶层的掣肘。央企利润有下降趋势,去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过多,目前加息增加央企与地方融资平台的负担,其实质是让不良贷款迅速浮出水面,面临着最大的既得利益阶层与银行自身的压力,央行对于加息必然慎之又慎。       央企利润增幅已连续4个月下滑。今年1月央企利润同比增速高达200.7%,前两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速为121%,一季度央企利润同比增 长93%,前4月央企利润增幅81.7%,前5个月,央企累计实现利润4213.2亿元,同比增幅为 76.3%,利润同比增幅回落。截至2009年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投资的多为基建类等投资周期较长的项目,贷款期限多为3-5年或者5年以上。如果按照3-5年期的贷款标准利率5.76%计算,地方融资平台应支付的贷款利息为4250亿元。若贷款利率分别上调27、54、108个基点,地方融资平台将相应多支付的利息为200亿元、399亿元、797亿元。       更重要的是,实体经济领域出现紧缩趋势,6月以来,从上游资源性产品到下游出口均出现价格或者订单下滑趋势,银行间与民间拆借利率居高不下,此时加息无异于火上浇油。       汇率上升部分取代了加息的急迫性。6月19日,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如果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回到2005年与一篮子货币挂钩,人民币汇率将出现小幅上升,同样可以收到国内经济与货币紧缩的作用。       抑制房地产价格可以控制信贷量,进行抑制货币的周转速度。如果说美国是市场发债为主创造信用货币,中国则是以房地产作为最重要的抵押品发放信贷。       银监会在2009年年报上警示房贷风险,2009年有将近10万亿的新增信贷,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7.33万亿元,同比增速达38.1%,随着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逐步增加,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中的不审慎行为可能加剧。事实上,房地产业已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最重要的抵押品,在地方投融资资平台上占比高达75%,个人也通过房地产抵押获得各种信贷。如果房地产抵押品折价,甚至政府不允许以房地产作为抵押品种,那么,中国的信贷增量将一落千丈。       换句话说,如果房地产价格上升,则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的贷款损失会减少,这就增加了银行的资本比率。高的资本比率允许银行从事更多的贷款。许多依赖于银行融资的企业便获得了更多的资金,因而投资支出增加、总需求扩张,最终导致产出增加。        也许我们可以说,房地产不幸被选作信贷抵押品,成为中国控制通胀的替罪羊。是的,房地产受到调控主要是金融与货币色彩过于浓厚。话说回来,房地产成为中国非法分配财富最重要的管道,这只替罪羊本身并非无罪,因此,被献上祭台时没有收获民众一滴同情的眼泪。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 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阅读更多

哪来的通胀型房地产牛市?

哪来的通胀型房地产牛市?   2010-6-24 每日经济新闻       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双重巨变:第一,从投资品主导的定价逐渐回归到消费品定价的市场;第二,从虚拟经济回归实体经济。这一过程漫长,却不可动摇。       与此相对应,住宅与商业地产市场发生两个转型:有迹象显示,住宅市场投资属性减少,标志是住宅地产成交量大幅下降,出现大规模试探性降价,而参与保障房开发的企业增加。除万科、远洋、保利、首开、绿地都有进军保障房市场的计划。保障房利润低风险也低,而周转率较高;住宅物业降温的同时,商业、工业地产升温,二三线城市轨道物业被持续关注。原因是商业、工业地产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       没有房地产通胀牛市,因为资金在收缩,实体经济在收缩。所谓房地产会在资金刺激下重拾升势,是个错误预言。       住宅市场价格下降是长期趋势。此轮房地产新政就是要剥离房地产的投资品属性,因此,作为重要投资品标的物、房价收入比急剧失衡的住宅地产一块首当其冲。房地产调控是让房地产回归消费品属性,让大多数人居者有其屋,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因此,只有能够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与居民收入相协调、消除了投资品属性的房地产,才有增值前景。而所有靠投资支撑、靠信贷泡沫,远离实体经济与民众收入基本面的房地产,将受到严重打击。       自2003年大多数城市居民进入商品房市场,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房地产甚至成为比股市重要的投资品种,在通货膨胀时保值增值要靠房地产,在股市下挫时要靠房地产维持财富效应,更不必提房地产对GDP的巨大影响力。2009年房地产高涨是货币水浸的结果,已经脱离了任何基本面,事实上,当城市中有30%以上的投资者主导房价时,房地产早就不是普通商品。从2009年年末开始,投资品主导的市场消失了,某些不愿降价、不愿相信房价会跌的投资者与开发商,可以吟咏唐诗,但愿长醉不愿醒。       商业地产销售势头不错,但相对于住宅物业,商业地产跟随实体经济而行,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的地心引力扶摇直上。       商业地产有几大特色,看着保守,实则稳健。一是商业与工业地产需要的资金量大,不可能出现全民狂炒的现象;二是商业地产的价格稳定,回报周期长,大部分利润是靠出租套现,出租情况取决于当地工商业发展态势,不可能脱离基本面;三是商业、工业地产税收已经很高,不可能出现未来预期更高的情况。       商业地产脱离基本面过多,实体经济会迫使商业地产回调。比如海南住宅地产遭遇狂炒,有投机者预炒商业地产与酒店客房,但他们很快折戟沉沙,因为海南与东南亚旅游岛相比,商业旅游地产远远称不上价廉物美。       从2008年到2009年的周期,与住宅市场的疯狂不同,一线城市商业地产租金下降30%到50%,而在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住宅地产下降之后,商业地产受到追捧。目前商业地产已经出现一定风险。据仲量联行中国区董事柯志谦先生提供的数据,目前商业地产总体投资虽然仍有6%的正回报,但在二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出租周期已经拉长到18到24个月。商业地产的泡沫受实体经济制约,如果实体经济下行,商业地产就好不到哪儿去。       对于实体经济的转型痛苦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配套的政策使实体经济继续紧缩,所有的出口行业都在过大关,出口退税的改变影响的不是几个行业几千家企业,而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需要直面的巨大代价,仅珠三角一地就可能有上千家制造企业要退出市场。当然,无需讳言,发达的服务业所需要的信用市场与政府组织架构还未形成,我国服务与高科技企业并未真正起飞。       房地产通胀牛市与住宅牛市并不存在。       从汇率来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并不必然引爆人民币资产,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两日游行情,显示人民币汇率长期存在向上动力,但短期并不存在单向做多的动力,汇率市场处于剧烈震荡之中。       资金环境越来越市场变幻莫测、复杂无比,憧憬境外资金回流、憧憬“南水北调”并不完全虚妄,但境内资金市场一片萧肃。目前银行间拆借利率还在上升,资金面极端紧张。6月23日,shibor一月期拆息达到了创纪录的3.8796%,回到了2007-2008年时期的高点。银行间资金持续紧缩,今年还会持续下去。       以往的天量资金究竟去了哪里?除了流向财富阶层以及能够将资产兑现的市场权贵阶层,我们将得出沮丧的结论——资金进了黑洞。就像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无数财富、无数货币被房地产证券化产品吞噬,当抵押品价格下降、当手中资产市价缩水,无数的财富就此被吞噬,因为世界上本无真实对应的财富存在。这时候我们才会明白,原来筹码只是筹码,并不是货币。   注:有朋友提醒注意审计署对中央直署部门的审计结果。     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报告中说,2009年中央部门瞒报各项收入资产近6亿,挤占财政资金发津贴近11亿,违规采购涉及金额逾14亿,列支虚假发票金额逾1.4亿,发改委向建材医药等项目违规下达资金逾11亿。     转移支付有一半有效,就是上上大吉。无论如何,信息公开是第一步,没有公开,全是黑幕,有效无效全是空对空。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 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阅读更多

[观点] 中国沿袭香港房地产开发模式

Cathy Holcombe 由 于居高不下的房地产价格让人担心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形成泡沫,中国中央政府已采取措施为市场降温。但现在人们又开始担心另一个问题:这些稳定市场的措施是否过火并导致市场进入下跌通道?尽管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令投资者感到安慰的是,并非所有存在泡沫的亚洲房地产市场最终都以泡沫破裂告终。 看一看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基于通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房屋价格可承受比率,这两个城市的住宅房地产非常昂贵。香港和新加坡的收入中值仅略高于美国的一半,然而平均住宅价格却高许多。在高档住宅方面,在香港购买一套高档顶层住宅的钱能在欧洲买下一座城堡。在世界住宅房地产价格最贵的城市中,香港排名第五。去年上市的许多顶级公寓的价格在2,500万美元至5,000万美元之间。 香港和新加坡房地产市场数十年来一直保持泡沫不破有两个原因。首先,政府依靠房地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方式,因此采取了限制土地供应等政策以保持房价高企。其次,为那些无力购房或租房之人提供居所──这两个城市中约50%的人口居住在公共住房内。 显然,中国并不是一个土地稀缺的城邦,而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人口超过13亿人,但只有一半居住在城镇地区。然而,中国的城市中心与香港和新加坡有许多共同之处,即公共收入对售地的依存度畸高。关键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公共住房不多,且房地产开发市场非常分散,实际上有数百家小型公司相互竞争,争相建造并出售房屋。投资者应当密切关注近期的政策走向,这些政策将缩小这些差距。 今年,中国预计将开建580万套公共住房,是去年总量的近两倍,占住宅开工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决策者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令人关注。与新加坡和香港不同,中国的公共住宅由私营公司兴建,并以确定的价格出售给符合条件的购房人。 由于收益不太高,开发商一直不太积极。北京现在怎样让开发商合作呢?答案或许是简单地命令他们这样做。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要承认把这种情况变成一种补偿交易有多么容易。如果大型开发商能够得到私有住宅领域的重要合同,他们会更加愿意建造公共住房。而确保他们这样做的一个办法就是制订偏向大型开发商的土地拍卖制度。这样我们就又回到了香港模式。 香港智库──思汇政策研究所(Civic Exchange)的布朗(Stephen Brown)曾说,由于香港的土地拍卖制度要求提供巨额首付以换取开发权,因此房地产市场完全由少数开发商主导。结果,只有具有强大融资渠道的最大型蓝筹公司才能定期参与土地拍卖。 显然北京已经研究过香港的制度。今年3月,北京大幅提高了参加中国土地拍卖的门槛:赢标者必须在一个月内支付土地成本的50%(比之前的比例多一半以上),并且参加拍卖必须支付高额的保证金。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措施将把小型开发商逐出市场,并让其它的开发商获得更高的利润。作为回报,更大型的开发商应当十分乐于在兴建公共住房方面帮把手。 部分经济学家或许认为推动鼓励房地产泡沫的政策过于草率,但我们能看出中国为什么义无反顾地走向这条路。基于出售土地获得的收入,中国得以推迟实施扩大税基的计划,而这是一项具有风险性和政治敏感性的计划。此外,在经济刺激计划实施期间,地方政府背负了数万亿元的债务。提高土地价值将挽救他们的资产负债表。 最后,中国为什么不发挥其文化优势呢?靠把居民装进公共住房便能脱身的社会并不多,看看这种办法给英国、法国和美国造成的社会问题吧。但由于中国内地与香港和新加坡是本质相同的华人社会,中国也能依靠相同的解决办法,即利用公共住房保护其贫困的公民不受高涨的房地产价格所累。 然而,高地价机制一旦确定下来便难以回头。香港前特首董建华提出的大幅扩大新土地和住宅供应的计划重击了市场之后,他也被迫下台。各方对中国内地居民无法负担高房价的困境进行了大量的公开讨论,但未来更多的压力将来自房主们──他们希望自己的投资得到保护。这部分人的影响力自然更大。 (更新完成) (Cathy Holcombe是香港金融服务公司GaveKal的研究编辑。) 相关阅读 降温效果超预期 中国楼市被冷冻 2010-06-04 中国房地产市场:熊市已到? 2010-05-24 中国房市如降温 铁矿石巨头或弄巧成拙 2010-05-19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个泡沫吗? 2010-04-21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