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译者 | 《德国之声》柏林的抗议凸显藏人困境

核心提示:德国西藏行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讨论不断上升的藏族自焚人数,以及在德国总理默克尔赴北京进行政府间会谈之前在柏林举行的示威。 原文: Berlin protest sheds light on Tibetan plight   受访人:Sarah Berning 发表:2012年8月28日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德国西藏行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讨论不断上升的藏族自焚人数,以及在德国总理默克尔赴北京进行政府间会谈之前在柏林举行的示威。 德国之声:您能给我们谈谈德国西藏行动在柏林举行的示威吗? Nadine Baumann: 周二(8月28日),在默克尔赴北京进行中德谈判之前,我们在总理办公室前举行了抗议活动。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主要是经济议题,但是我们的示威旨在告知公众,凸显目前西藏的局势。在抗议前,我们递送给默克尔女士一封信,要求她在谈话中提及这个议题。过去她曾反复提及西藏议题,对此我们深表感谢。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这个议题上非常敢言,但是这仍不足以持续改善西藏的局势。还需要更多的行动。 在很多场合,德国都已经讨论了中国的人权状况,但是一些对默克尔的批评认为,总理后来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软化。您的行动组织是否持相同看法? 不,我们不这么看。我们和德国外交部官员和政府代表进行定期会谈,我们被反复确认,默克尔会在她的会议中谈及这一议题……我们相信她会。我们必须说,她已经做了很多。 尽管中国的人权状况如此,德国和中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您的行动组织中,对此有什么负面声音吗?或者您是否认为德国应该继续维持和中国密切的经济联系,以此来试图对局势施加一些影响? 【图】Nadine Baumann(右)说自焚不应该再被看作孤立事件。 您真是一针见血。当然,我们并非如此天真,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应该受到抵制,或者应该停止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这不是我们的意图。与之相反:这些关系可以被用来影响人权状况,寻求在一些法律标准上面的共识,要求他们遵守。而且,我认为不应低估德国作为欧盟强国的声音。这是一个机会,可以让事情发生变化。 让我们回到西藏的自焚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情况,因为没有记者允许进入这一地区,数据无法得到证实。您如何看待西藏的局势,和媒体在西藏的情况?您如何发现自焚的真实情况? 西藏的局势不能再差了。如您所说,西藏被封锁,甚至连游客也不让进入,这是今年以来的第二次。一段时间以来,记者当然也不让进入。我们一直在要求派遣独立的国际代表团进入这一地区进行调查。但是这也被否决了。我们从流亡藏人那儿得到自焚的信息,他们和西藏境内的人们保持联系。这些非常困难,但是由于现代科技,这比以前要容易些。我们慎重地调查我们听到的案子,验证它的真实性。这不那么容易,但是仍然可能。 很明显自焚的人数迅速上升,尤其在最近。你们的网站说自2011年3月以来,有50多名藏人点火自焚。为什么人数剧烈上升? 回到3月份,我们希望这些事件只不过是随机,相互独立的事件。但是现在,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当局称这些都是孤立的案子,但是他们不能够再这么说了,特别是当您看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数字。自焚的人数现在达到51人,其中38人死亡。人数上升的原因是什么?起初,我们认为这是绝望的行动,但是现在我们的结论是,这是一种新的政治抗议形式,因为西藏的人们别无他法。绝大多数藏人是佛教徒,佛教不容许自杀。这意味着这些人与宗教传统反道而行。 中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并不始于今日,所以再次问您这个问题:为什么在现在会发生这么多悲剧? 【图:藏人继续抗议中国统治】 我想我们需要认识到,压迫越来越厉害。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被监视。人们没有表达的自由。他们的身份被系统化地摧毁,包括他们的语言。这些侵犯就像小针在刺伤人们,这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现在,这些伤害在数量和强度上都增加了。作为对自焚的回应,中国当局再次加强了镇压。西藏基本上被中国军队与外部世界隔离。最后去那的人报告说有成队的军队,到处都是监控摄像头。空气中充满恐惧,人们无法忍受。我不能100%地说为什么这些事件现在发生,但是对我而言,这只能和不断增加的压力联系起来。 不久前,达赖喇嘛退出政治,不再作为全体藏人的代表。他总是主张和平的政治变革之道。自从他结束活跃的政治角色后,自焚的数目上升了。这有什么联系吗? 没有,绝对没有。与之相反:达赖喇嘛也呼吁藏人不要自焚。他积极支持流亡藏人民主化,将其政治权利让渡给民选领袖洛桑森格,一位在哈佛大学教书的西化藏人,代表国外藏人的利益。他是一位在政治上活跃的年轻人,政治上代表藏人;而达赖喇嘛仍然是藏人的宗教领袖。桑格支持达赖喇嘛开创的中间道路。 当然,我必须说,在藏人中间也有不同意见,西藏的压迫时间越长,抵抗也许会越激进……但是我不认为这和达赖喇嘛的政治退休有什么关联。 自焚人数可以被解释为某种形式的抗议运动。您会说西藏正在形成实在的抗议运动吗?如果是这样,这一运动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有什么诉求? 我们应该将这个问题提给境内藏人,但是不幸的是,我们无法接触到他们。我们认为目前的情况是一种抗议形式,因为自焚的人数急剧上升。许多人在自焚时,高喊达赖喇嘛的回归,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这还不可行。他在流亡之中,中国也绝对无意让他回到西藏……所以这些行动只不过是一种呼喊,希望得到国际政府的关注——希望他们真正看一看西藏。国际社会很大程度上对目前发生的事件视而不见。藏人显然看不到什么机会,只能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是多么绝望啊。令人不能理解的是,我们知道了这些事件,却无所作为。 Nadine Baumann是德国西藏行动组织的执行主任。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 这里 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 穿墙查看 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阅读更多

李昌玉:宋庆龄公开反对反右运动

    赫鲁晓夫一直不明白毛泽东要采取这一方针的用意。他在其回忆录中说:“我认为,百花齐放这个口号是个激将法。毛假装把民主和自由发表意见的闸口开得大大的。他想唆使人们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发表出来,以便他能够把那些他认为具有有害思想的人搞掉。”这显然是对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的误解。        毛泽东亲自领导发动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任何人,尤其是党内高层,必须表态拥护,否则,只要略有微词,无论何人,必定要遭到整肃打倒,身败名裂,直到死无葬身之地,如彭德怀,如刘少奇,如林彪。可是,却有一个极为罕见的特例,就是宋庆龄(1893—1981),她竟敢对毛泽东亲自发动的反右运动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公开表示反对,明目张胆地说“不”。        反右开始之后,人人都要表态。有人说,沉默是金,但沉默意味着反对,因此,即使像“国母”、人大副委员长宋庆龄这样的要人名人,她也没有沉默权。她必须表态,公开表态,不能逃避。她在1957年6月21日,即反右开始之后13天,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否认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重陷于奴隶的地位》。妙就妙在此文暗藏玄机,不是表示拥护反右运动,而是表示反对反右运动。        文章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如果我们注意到这篇文章是在反右开始之后13天发表的,题目立论带有浓烈的批判色彩,吓人一跳:“否认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重陷于奴隶的地位”,当时谁“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呀?不言而喻是全国正在批判的资产阶级右派,但如果通读全文就会发现,全文用的是假言推理,而不是事实判断,价值判断。此其一,第二是,全文完全没有“右派”或“反右派”的字眼。        开头第一段说:“最近我虽然因病而不得不少参加活动,但是我一直以极大的注意和深切的关怀注视着这个时期我们国内的事情。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整顿党员们工作作风的运动。在这以前,各方面已经展开了‘鸣’‘放’。”是从“整风”、“鸣放”立论,好像不存在惊动全国的反右运动。接着,宋庆龄说:        人们一致公认,这是我们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健康现象。整风运动表现出共产党对它本身的力量和它的群众基础具有莫大信心。更重要的是这次运动将使共产党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根据我国具体情况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的确是一个新的发展,并且对整个革命运动将会起极为良好的作用。这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思想开放和态度宽容是可以办得到的。这是一次健康的运动。它应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激发起无比强大的活力和热情。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在领导党和政府的方法上标志出一个新的途径,首先就是吸引非党人士参加共产党自己的改进工作,其次,就是给每一个人发表意见的机会,使一切心底里的意见都可以放在桌面上来加以探讨。我深信,这样就能够使我们的领导人们,不论是中共党员和党外人士,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工作的水平,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毛泽东在6月8日宣布发动反右运动之前,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而后,5月1日由中共中央发布整风运动的决定。整风运动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方针,号召党外人士参加共产党的整风,提出批评,实行大鸣大放,帮助共产党整风。可是,6月8日开始,风向骤然逆转,由群众的大鸣大放转变为反击右派的向党进攻。毛泽东认为,那些大鸣大放不是群众帮助党整风,而是右派向党进攻,必须击退。       可是宋庆龄的观点截然相反。这篇应当是为“反右”运动捧场的文章,竟然只肯定“整风”、“鸣放”是“健康现象”,是“健康的运动”,一来“ 整风运动表现出共产党对它本身的力量和它的群众基础具有莫大信心。更重要的是这次运动将使共产党进一步加强。”其次是“这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思想开放和态度宽容是可以办得到的。”第三“就是给每一个人发表意见的机会,使一切心底里的意见都可以放在桌面上来加以探讨。”因此,她说:“我深信,这样就能够使我们的领导人们,不论是中共党员和党外人士,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工作的水平,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宋庆龄从整风鸣放的正面意义,即毛泽东发动整风之初公开表明的动机来阐述她的认识,所以她开门见山地说“人们一致公认,这是我们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健康现象。”而不是毛泽东断定的右派分子趁机反党攻击党,她特别认为“给每一个人发表意见的机会,使一切心底里的意见都可以放在桌面上来加以探讨”是共产党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示。        第三段她更是批评了毛泽东的反右做法。她说:“在人们热烈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有些错误和缺点被揭露出来了。人们认识到,我国革命的新阶段要求我们有一种新的态度,具备一种新的才能,特别对那些身居领导地位的人们更是如此。狭隘的宗派主义的见解,对我们的事业是有害的。我们必须永远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来学习;而我们必须学习的东西的确是无穷无尽的。”这里完全是对毛泽东的忠告。那时,中共掌权的干部,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文盲半文盲。军队里,连长读不懂作战命令,县长读不懂一般文件,是平平常常的情况。不少省部军级干部也只是扫盲水平。国家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人才,毛泽东却发动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反右运动,宋庆龄认为是“狭隘的宗派主义的见解”。她耿耿忠心地告诫毛:“我们必须永远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来学习。”但是出身于湘潭农家、依靠井冈山夺取天下的毛泽东这时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        宋庆龄特别指出,右派不是“我们的死敌”。她说:“因此,在目前这个为了清除障碍以便加速前进的运动中,我们必须将斗争的重点放在应该放的地方,就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些是我们的死敌。”        宋庆龄是一个心地坦白诚笃的人,完全是从发动整风的本初意义、正面意义上来理解。她不认为有所谓右派反党、妄图夺权等等莫须有的罪状。因此,题外之意,弦外之音,表明宋庆龄不同意毛泽东耍弄的“阳谋”。她委婉曲折地表明不同意反右运动,甚至于还有规劝毛氏的意思。毛泽东的头脑当然很清醒,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支“暗箭”。任何人要是玩弄隐晦曲折、暗藏玄机哪能骗过毛泽东的火眼金睛。        上文发表之后,大概龙颜颇为不怡,所以逼迫宋庆龄再次表态。7月13日,就是上文发表22天后,反右运动早已成了铺天盖地席卷神州的政治运动。宋庆龄又发表了《团结就是我们的力量》一文。这篇超过5000字的文章,同样没有提到“反右”二字。她仍然采用“整风运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当初“引蛇出洞”的正面说法。她明确主张“团结”,也就是反对破坏团结的“反右”。对于当时认为的右派攻击,在宋庆龄笔下成了“许多人都作了直率的、坦白的发言。缺点与缺陷被揭露出来了。”下面三段话,几乎可以看做是对毛泽东背信弃义、出尔反尔的严厉批评:        我们很熟悉中国的旧统治者是怎样处理社会中的矛盾的。如果人民提出了意见或是抗议他们的境况,他们就会被看作“煽惑者”,就会遭受逮捕、拷打和处决。那时的当局不爱多讲,干脆就使用武器。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事情在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尽管它们有早就制定的、冠冕堂皇的宪法,哪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用某种残酷的手段来掠夺它的殖民地或少数民族呢?哪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用军队来对付罢工者,不用警棍、监狱、死刑来对付工人阶级革命者呢?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不能做那样的事情。我们了解紧张的性质和原因。我们曾用大炮来对付大炮,把我们自己从压迫之下解放出来;我们却不用武力来解决人民之间的分歧。在旧社会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要导向苦难和冲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我们能够掌握经济和社会的规律,明智而合于人情地解决问题。        毛主席及时指出,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矛盾,把它看成我们国家议事程序上的第一个项目。他曾经阐明这些矛盾是人民内部的矛盾,不同于敌我之间对抗性的矛盾,所以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这些问题是追求着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目标的人们中间的问题。它们是一个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问题。只要我们认识这一点,处理得当,我们就可以防止它们发展成为对抗性的矛盾。        上述第一段,显然是用“旧统治者是怎样处理社会中的矛盾”,借旧鉴今,警示毛泽东,不要重蹈旧统治者“用军队来对付罢工者,用警棍、监狱、死刑来对付工人阶级革命者”的覆辙。第二段,规劝毛泽东要“明智而合于人情地解决问题”。第三段引述毛泽东的话,说明这不是“敌我之间对抗性的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的矛盾”、“一个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问题”,警告毛泽东不要食言自肥。大概宋庆龄完全没有想到毛泽东会以这种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引蛇出洞”伎俩来对待知识分子、民主党派,所以她再次写文章表示不同意反右运动。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我们一定要像保护生命一样来保护我们人民的团结”。当时反右进入高潮,宋庆龄竟敢于公开主张“团结”,反对和曾经的反蒋同盟者、战友盟友公开分裂决裂,反对把许多青年学生、青年干部、青年知识分子打右派,再次和毛泽东唱反调,可谓空谷足音,诤言贯耳。        从近年来解密的宋庆龄言论知道,1957年宋庆龄给党中央写信,对反右确实说过“不”。 1957年宋写信给党中央:“党中央号召大鸣大放,怎么又收了?共产党不怕国民党八百万大军,不怕美帝国主义,怎么会担心人民推翻党的领导和人民政府?共产党要敢于接受各界人士的批评,批评人士大多是爱国爱党的,一些民主党派人士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家庭、个人名利的牺牲, 一些二、三十岁的青年知识分子怎么可能一天就变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我很不理解这个运动,我想了两个多月,还是想不通,有这么多党内党外纯粹的人会站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对立面?要推翻共产党?”这封信应该是写于上述两文之后不久,宋庆龄一连提出了五个疑问,不解之情蕴含在怒责之中。她不相信“有这么多党内党外纯粹的人会站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对立面?要推翻共产党?”她这才惊然发现,她“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家庭、个人名利的牺牲”,把自己的荣誉、生命无怨无悔地奉献给的一个政党领袖,竟然是一个玩弄权术,搞什么“引蛇出洞”,致人死地的政治流氓。这就像一个痴情女遇到了负心汉,她的倾心之爱受到无可饶恕的践踏与侮辱,轰然倒塌。        宋庆龄说“一些二、三十岁的青年知识分子怎么可能一天就变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这句话特别触动我们这些右派大学生。以年龄论,官方公布的55万右派分子中,30岁以内的人,包括大中专学生、大中小学的青年教师、青年干部军官等等,占了一半多多。大约5%——10%(各校不等)的大中专学生打了右派。我们仅仅因为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瞬时之间,就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就要弄得被迫自杀,或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一半以上的右派实行劳动教养,最少也是要当22年的贱民,有的后来被枪杀,如我们山东大学中文系1957级毕业生郑介农,是一位优秀的才俊之士,因为写了一篇《千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而打了右派,判刑,枪杀于狱中。北京大学有8名学生右派被枪杀,其中包括自由女神林昭。许多年过耄耋的老右派至今还属于“监控”对象!!!而1946——49年间,数以千计的大中学生的地下党员,参加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第二战线”活动,全国也没有几个坐牢的。两相对比,毛泽东实在是罪不容诛!这叫宋庆龄愤慨莫名,难以自已。        宋庆龄反对反右运动的态度,在党内高层震动很大。据当时在《人民日报》工作的王若水回忆:“我记得有一天胡乔木来到报社,指示反右派宣传。他坐在会议桌的一头,开始的话就是:‘这次反右派是个考验。郭老拥护,宋庆龄就不支持。主席说,他们两人的表现就不一样……’”(王若水《新发现的毛泽东》,明报出版社,2002年,538页)        毛泽东已经被他臆造的阶级斗争冲昏头脑,喝不进良药,听不进忠言,但是对于宋庆龄的“不支持”态度又无可奈何。一肚子的闷气只能在某个范围内发泄。全中国之大,毕竟还有一个敢在老虎头上动土的人,而且是女人!        宋庆龄不能自觉地和毛保持一致,这是源于她的教育背景,家庭出身和政治信仰,还因为她是天字第一号的政治花瓶,自恃还可以规劝毛泽东,起码是相信毛不敢把自己也打右派,但毛泽东是英明领袖,怎么能容忍这种反调呢?任何别的人,这样说,不打成极右分子就怪了。我们无法知道老毛使用了什么手腕,软硬兼施,最后使宋庆龄终于屈服,到9月9日她以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的身份在中国妇女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言,10月1日国庆日发表《中国的光明前途》,就不能不说违心的话,为毛氏酷政捧场,为“反右”张目了,但也只是说些应付的话。        在反右运动开始之后,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文章,婉转曲折暗藏玄机地表示反对的人,神州之大,到底还有宋庆龄一人,似乎也只有宋庆龄一人。这是我近年来研究反右史的一个有趣的发现。        毛泽东对宋应当非常厌恶,但仍然需要这个天字第一号的政治花瓶“装点此关山”,所以还要隐忍,不能也把她打倒。1957年9月,在全国妇联第三届执委会第一次会议上,选宋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11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带了宋随行,宋(列席)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毛泽东是工于心计的高明的政客,政客只讲利弊,没有什么仁义道德需要顾忌。权衡利弊,毛泽东直到死前,对宋庆龄没有下毒手。毛泽东与宋庆龄之间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孤例。        (2012-8-4)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2082766462.html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微博大義:保衛絕望

2012年8月22日晚,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省城治安防控聯合巡邏啟動儀式」在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舉行。此次聯合巡邏中,太原市的武警、巡警、特警、交警、各公安分局和派出所共同組成103支「金盾」巡邏分隊,將開展全天候、全方位、高密度的聯勤聯動、巡邏防控、設卡盤查和救助群眾,保障黨的「十八大」期間的太原社會治安穩定。   文 / 宋志標 負有拱衛京畿之責的山西省,近期放出一組軍警動員的宣傳照片。從照片得見,這次誓師儀式是在夜間舉行的,組織者希望營造出沙場秋點兵的效果,因而展示了精良的鎮暴裝備,包括各式長短武器,以及輕型城市裝甲車。美其名曰:打響十八大保衛戰。 這樣的儀式不獨山西才有,從微博搜集到的圖集看,許多城市都在舉行形式不一的十八大保衛戰。給一次黨的會議配套以高規格的安保,層層疊疊地從地方延伸到北京,再加上會議被賦予的重要性,安保動員成為一項獻禮工程,必須要借此表達政治擁護。 以軍事行動命名政治活動,組織者並不覺得不妥,他們似乎不在乎這會讓人聯想起朝鮮的先軍政治。儘管網友很少使用這個政治諷喻,他們有更豐富的詞匯和表達來評價「保衛戰」。而現實給予他們更多的材料,讓政治諷刺的語言十分充沛、有力。 例如,十八大保衛戰被放在保釣一事上對比,強力部隊對內張揚與對外保守形成反差。再如,誓師圖片與拆遷慘景放在一起,保衛什麼?誰在保衛?誰又不受保衛?內政外交、家國困境、天下百姓,有對比就有懸殊,有懸殊就能消解宣傳,崇高為之失色。 廟堂之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民眾不得知。傳說中的北戴河會議真的存在嗎?諸如此類的幕後,成全了千萬計的政治索引派。誰會保衛誰,這是個好問題。釣魚島與北戴河,有過交集嗎?保衛戰的目標與民眾的問題意識有交集嗎?若沒有,保衛的是希望還是絕望? 無論保衛戰進展如何,哈爾濱的橋還是塌了,微博輿論表現出的傾向除了憤怒,就剩下調侃了。市府拙劣的記者會、顢頇的辯解藉口、不幸的罹難司機、甚至於報道的禁令都成了發洩幽默感的憑據。這種群口相聲般的幽默,賦予群體情緒以無以復加的絕望。 微博上寫滿了兩個字:不信。裂痕遍地,好多個中國,釣魚島只是所有孤島中被過度渲染的那個,人心的孤島難以計數。為著上層的保衛戰,與中下層的絕望不相干,後者試圖靠幽默所打發的究竟是什麼?是為了抵抗絕望還是為了保衛絕望? 不乏好辯者給出更多線索。話頭一下子切入公民社會這個主題。有微博意見領袖認為,建設公民社會的邏輯是錯的,依照現有的情勢看,不過是徒增虛假的希望。與這些斬斷公民社會所供應的希望之舉相比,另有人反唇相譏,認為這是在消解體制內外健康力量。 肯定公民社會的這群人,將這四個字奉為圭臬,對於絕望者提示的四字箴言中暗藏的潛流與名利不置可否。兩下就此有了交鋒,有了心結,前者使用“督戰隊”來反擊否定他們的那些人。這樣的論證質量與反擊的方式,姑且不論恰當與否,其實也符合絕望一說。 時至今日,在談論公民社會時究竟在談論什麼,這恐怕是論者要預先解決的前提。特別是隨著社會創新的頂層設計出臺後,公民社會的被設計與被算計,混合成一個社會各自表述的混亂場面。「口炮黨」與「咸與維新派」你來我往,真問題反倒被忽視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起碼在微博這樣的討論氛圍下,保衛十八大與保衛公民社會,獲得了相似的虛假與虛妄。廟堂有廟堂的絕望,江湖有江湖的絕望,而在呈遞方案後,竟然有一種殊途同歸的宿命感。這裡面的邏輯還可以仔細甄別,但此間顯露的況味,實在吊詭。 民眾失去政治權已有許多年,可政治日日環繞不去。民眾建設社會也有經年,可社會遲遲不立,社會退潮而去,絕望隨之而來。絕望推著民眾走,就像水推著水草擺動。唯一可說的就是大眾的幽默感,拜國慶所賜,永不枯竭,維持著絕望永不枯竭。 在怎麼看待絕望的這件事上,悲觀主義者的立場值得注意。在一波波的絕望之下,沒有傳統的立足之地。如此,就能從儒憲的大鳴大放中看出不甘心與不適合,就能從社會創新者的宏大敘事中看出小來、看出狗苟蠅營。舉世皆絕望,絕望是最佳的清醒劑,沒有之一。 2012年8月27日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萧功秦 崔卫平 高全喜等:超越左右激进主义?

萧功秦 崔卫平 高全喜等:超越左右激进主义? 进入专题 : 左右激进主义    ● 萧功秦 ( 进入专栏 )   崔卫平 ( 进入专栏 )   高全喜 ( 进入专栏 )   等        原编者按:本文系萧功秦先生的新书《超越左右激进主义》的出版座谈会的纪要。   会议时间:2012年8月18日14:00-17:30   会议地点:北沟沿胡同28号《看历史》杂志社   会议主题:萧功秦《超越左右激进主义》出版座谈会   出席嘉宾:萧功秦、刘苏里(主持人)、周志兴、马勇、华生、黄纪苏、荣剑、白夏、笑蜀、王炎、李伟东、黄宝忠、崔卫平、高全喜、穆军、江荣生(排名不分先后,参照现场发言时间顺序)      刘苏里:今天到会的,“老同志”多,年轻人少。三十年前就是这拨人拿着话筒,说了三十年,从黑头发说到白头发,“说事”似乎成了这代人的宿命。今天这个话题尤其跟这批人有关。围绕新权威主义争论,是80年代的事嘛,在座的王炎、荣剑先生都比较清楚,还有一些当事人不在场。我看了今天出席者名单,基本上没有两个极端的,此外立场光谱分布,无论按照什么标准去划分,都比较均匀。   今天我受托来串场。书的作者就坐在我旁边,是我们熟悉的老战士、老朋友,出版者有两位代表也在现场,一个是浙江大学出版社的黄宝忠先生,一个是“汉唐阳光”的尚红科先生。我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多邀更年轻的人来参加,他们应该是主说者,我们应该变成旁听者。   闲话少说。书已提前递给大家了,好多人翻过了,即使没翻过的,只要这张脸摆在这儿,大体就知道他会说什么。80年代新权威主义争论,到现在已快30年,中间萧功秦先生有一些转变,书里写的很清楚。今天讨论会的主办方,还有共识网。先请周志兴先生代表主办方讲几句。   周志兴   周志兴:其实我没有太多的话说,今天是8月18号,早上起来我就想着这个日子,46年前的八一八是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的日子,我那时候在北京外国语学校,离天安门广场很近,天还没亮就到广场集合,几十万红卫兵等着老人家接见,46年过去了,这个日子还是挺值得注意的。如果说激进主义,那时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激进主义,刘苏里说到年轻人,当时在广场上的都是年轻人,所以有的时候光有年轻人也不行,年轻人是比较容易受到挑动的,而且年轻人也会做一些不理智的事,但是确实也需要年轻人。   上礼拜翁永曦在我们家,他就对我说,他说希望我找一些年轻人一起吃顿饭。他的观点是这样的,当年他们搞改革的时候,那时候华生也是改革的先驱和代表人物,那时候他也年轻,翁永曦他们都年轻,改革是在这些年轻人的推动下做起来的。他说能不能这个礼拜也找一些年轻人聊一聊,我说可以我来找,结果还没找他住院了,就没有找成。但是我认为他的思路是对的,从我们改革的经验来看,需要一些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可能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会成为改革的动力。刘苏里的话有道理,我们这些人30年后还在讨论,但是你不知道,现在有一些年轻人不带你玩,人家自己在那讨论,再过30年他们可是还是这些话,30年前也是我们这些人。怎么样把这个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这个圈子非常好的融合在一起,是我们要做的。   同时看这本书,我们同样要做的就是把各种思想的人融合在一起,其实我不是很赞成左、右这样一种简单的定位,但是现在又找不着特别合适的词来形容它。所以我们还只能说左、右,我们做了一个共识网,做了一本领导者杂志,特别是共识网,他的名字就决定了是要争取能够大家取得更多的共识,所以我也希望能够认识更多不同思想的人。包括我受尚红科之托,我也请了韩德强,德强给我说要出差,就没有来成,当然我还请了很多人,很多人都是因为出差没有来成。但是我觉得不同的人要经常在一起交流,左派、右派和中间状态的要在一起交流,我们不同的人也要在一起交流,左派的、右派的、和中间状态的要在一起交流,同时我也认为我们不同阶层的人也要在一起交流,学者、企业家和官员。我们今天会的缺陷是,企业家和官员没有了,我是觉得我们这个社会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急躁,我们还是要慢慢来推进它的改变。这就需要大家多交流,互相了解想法。今天这个会是尚红科他们的出版机构,还有浙大黄博士他们一起来做的,我们就是出来做个场子。我记得去年张木生那本书《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也是刘苏里在当主持人,他说了一个观点说不想当主持人,当了主持人没办法吵架了,我认为你当了主持人还可以吵架,实在不行我替你主持,我就说这些。   萧功秦   刘苏里:谢谢老周。我忍不住的时候,就把话筒交给你。下面请作者萧功秦先生做一个主题发言。   萧功秦:过去参加过很多学术讨论会,那么多朋友聚到这里来评我的这本书,这样的场合我还真是第一次。我的第一本书《儒家文化的困境》是1986年出版的。到现在已经26年了,这是我的第九本书,和前八本书相比,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具有更直接的现实关怀,更切近当下现实,它的理论和学理色彩更少些,更具可读性。但这并不是感想式的议论,我深信,我是把自己20多年来对历史与政治学的严肃的理论思考,融合到了我的这些文字中。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大部分是由访谈录与讲演稿构成的,提问者的问题是鲜活的,他所感兴趣的问题,都是当下读者所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是对转型中的困境与摆脱困境之道的彼此交流与讨论,这使得这本书的现实感特别强,我想这是本书的一个主要特点。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中心意思,那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克服焦虑感,超越左右之争,第二句话是坚持中道理性,第三句话是,迎接共和国再改革时代的来临。我的总论是在这本书稿基本整理完成以后写成的,四十六页,整整写了四个月,把这本书的主要的内容都概括进去了,这个总论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写得最长的文章了。   总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我思考了很久,那就是中道理性本身具有这样的两难矛盾:当社会矛盾并不严重时,治国者往往对中道理性不重视,依然故我,丧失了温和改革的时机,当社会矛盾发展到极其严重时,治国者确实是想采取中道理性的原则推进改革了,然而,此时恰恰到了受治者最容易受激进革命的吸引的时代。清末的新政改革就是如此,这是各国集权体制现代化历史中往往发生的悲剧。中道理性的悲剧在于,在前一阶段,当权者不听,在后一阶段,老百姓不听。在书中我引用了严复书房里曾经有一副十六字的对联:“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表面上看,这是严复对自己中道思想的自信,从更深层看,这正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激进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一个不得志的思想先驱者的内心痛苦的真情流露。下面,我先把总论的意思向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我谈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形成的现行政治体制模式,这是认识中国国情的关键。我们都生活于其中的体制,是由特定的历史路径而形成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后革命型威权政治”。它从革命体系中演变过来的,它吸收了很多革命时代的政治资源、组织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用来再建一种以发展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下的威权政治,通过这种威权政治来推行中国的现代化。我有时把它称之为“中国——越南模式”,指的就是它是以特殊革命体制转型而出现的模式,而这个现代化的模式,就是一种“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模式,它的优势是利用革命时代转化过来的组织资源,重新形成现代化的动员系统。应该说中国30年的发展变化是举世瞩目、不可否认的,从我们历史学的角度来说,应该说它实际上是实现了自洋务运动150年来,国人梦寐以求的那个富强的目标,至少可以说在向这个目标迈进了一大步,这一种体制在我们发展过程中,的确有其非常重要的历史性贡献,这一点我想谁都应该充分肯定。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后革命型”的威权政治,有一种先天性的弱点,这个弱点是所有的经由“维新路径”转化过来的体制模式都具有的特点,那就是,它和旧体制、旧观念与旧的意识形态思维的剥离能力很弱。这也很容易理解:它要利用原有的体制和文化资源,来建构它的动员能力,这样,它本身和旧体制的剥离能力就一定是很弱的,这是必然的现象。这反过来,也意味着它的自我创新能力很弱。   问题就在这里,当这个社会已经日益多元化,这个时代特别需要发展创新能力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与社会结构时,体制的惰性就约束了改革向前发展的动力。再加上官僚体制本身所具有的习惯惰性等等因素,使得中国的改革,一旦陷入困境,就很难通过改革来克服,而往往只能通过强化体制的刚性控制力来解决,治理者往往还认为这是我们体制的优势。实际上从目前看来,久而久之,我认为现实中存在五种积重难返的基本困境。   第一个困境是威权政治自利化的倾向,第二个是利益垄断下的贫富两极化,第三个是国富民穷,第四个是国有病的困境,第五个是创新能力弱化的困境,所有这些因素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具体内容书里都有,就不再这里重复了。这五大困境合起来,产生的社会矛盾积累,就形成了目前出现的一些左右两种激进主义思潮的崛起。一个是要回到文革方式上去解决中国的问题,激进左派要用文革式的自下而上的打倒走资派的革命来解决困境,另一种就是要来一场茉莉花式的自由主义革命,换一句话说,就是激进的西化主义思潮。这两种激进主义都力求通过自己的意识形态信条,作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方向的历史选择,这是2003年到现在10年里面越来明显的倾向。   应该说,左右两种思潮,这两种思潮在我们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上,从辛亥革命到共和国的改革前时代,左的激进革命思潮和右的激进西化思潮,都有深厚的文化土壤。从价值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话语系统、意识形态,我们中国过去都有左与右的激进主义遗产,只要有适当的条件,它们就很容易被激活起来,并影响中国的未来政治选择,这就是“死的抓住活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仅仅还是用简单的维稳思维来应对左右两极的巨大的挑战,而是不能够真正地切实地解决问题,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积聚,愤无所泄的人们就会被左的或右的思潮所吸引,接着就会进入左右之间的社会拉锯冲突,在左右拉锯战中,社会将走向分裂,这些年来,左右之争正开启着这种接锯战的序幕。两股激进势力各有它们的意识形态话语、理论、价值信仰,各有它们在民间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基础,甚至可以说,它们各有自己的“魅力”。在左右激进主义的“革命”冲击下,中国倒退到乱世中去,倒退几十年是决不是不可能的,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已经被清末以来到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历史所证明并为大家所熟知的。   我在这本书里特别强调,我们要警惕未来中国可能出现的三种危机类型。一种是茉莉花革命模式,第二种危机就是新文革模式,第三种是左的思潮和民族主义相结合,形成极端国家主义模式。根据我的研究,极左的东西在危机条件下,很容易蜕变为极端国家主义思潮,只要读读几年前的《中国不高兴》,你就可以感觉到左与国家主义相结合的思潮已经在现实生活存在了。事实上,二战前的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家与青年军人,许多原来都是反资本主义的左派分子。例如北一辉,当他把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与对内反对财阀资本主义结合到了一起,就变成了日本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这个历史教训,中国人一定要记取。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一种中道理性的原则,中道理性强调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渐进原则,通过在威权体制下面,通过走小步、走稳步、不停步的方式,积小步为大步,来化解社会矛盾。   中道理性的第二方面我特别强调的就是要变一元整合为多元整合,通过发育公民社会,通过公民社会的多元整合方式,来辅助威权政治,从完全的一元整合,变为一元整合为主,多元整合为辅,再变为多元为主,一元为辅,最终实现执政党领导下的宪政民主,从而化解社会的矛盾,迎来中国的民主富强时代。   中道理性的第三方面,我强调的是多元试错,通过多元试错的方式来形成摆脱现在困境的一些办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公民社会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观三十年的历史,总体上来说,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并没有走歪,它目前的大方向基本上我认为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一般逻辑的,很多研究后发展国家的学者指出,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逻辑,和发达国家有相当的区别。我觉得中国可以通过五步逻辑,从后革命的威权体制走向宪政民主。   第一步就是邓小平已经完成的,改革派掌权,第二步就是经济转型和经济起飞,这一步就是江泽民、朱?基时代做的事情,只有经由改革者掌权,才能做到经济转型,只有经济转型,才能经济起飞,到200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起飞是在经济转型的基础上实现的。   第三步就是民生工程,只有经济起飞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后,(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共 8 页: 1 2 3 4 5 6 7 8 进入 萧功秦 的专栏 进入 崔卫平 的专栏 进入 高全喜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左右激进主义   

阅读更多

译者 | 【免费下载】《译者合集》庭审谷开来 V2.0

核心提示:在对谷开来的死缓判决公开之后,全球多家媒体都进行了重点报道和评论。更新后的本期合集综合了香港、台湾、欧美、日本媒体的相关报道,并分为”网友评论”、”外媒精选”、”专家视角”、”小道消息”、”未来悬念”几个部分。无论是Kindle、苹果系列还是Android系统都支持下载离线阅读,无敏感词、随时可以划重点、作笔记,现在就来试试阅读”译者”的电子版书籍吧! 【图:电子版合集封面 2.0版】 编者按 2012年8月20日,薄熙来的妻子谷开来因谋杀英国商人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世界各大媒体均在重点版面报道了这一被认为是”1989年以来最重要的审判”结果。虽然死缓判决并不出人意料(我们在本期合集V1.0中就已经预测了这是最可能出现的结果),不过,随着庭审结束、判决宣判,外媒上仍然涌现出大量评论。主要观点集中于: 一、审判的过程有明显的”政治秀”色彩,为达到政治目的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结果是否公正也就无从谈起; 二、庭审过程明显将谷开来和她的丈夫、政治明星薄熙来做了切割;也与可能的贪腐指控、以权谋私、公权力滥用等做了切割,透露出高层已达成的一致——求稳甚于求真、团结高于权斗;为了给出这样的结果,本案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都可忽略,因此,本次审判也是对中国司法的一次伤害; 三、对谷开来的审判究竟对薄熙来而言意味着什么成为最大的悬念。可以预测,对王立军的审判也会在18大召开之前完成,但是如何处理薄熙来恐怕才是这幕”政治剧”的重头戏; 以上几点是诸多外媒报道和评论中最常见的观点,此外,关于受审的谷开来是不是”替身”、薄瓜瓜提交的证据被泄露,且与庭审时被采纳的证据有矛盾,以及英国使馆所发声明是否掩盖了幕后交易、海伍德一家是否索赔了巨额赔偿换来他们的沉默,这些”小道消息”也层出不穷。本期合集以”评论精选”、”专家视角”、”小道消息”和”未来悬念”几个部分归纳了围绕着”薄谷开来案”的判决引发的外媒报道和评论,形成本辑的V2.0版,亦为未来的政治分析和历史研究留下一些素材和资料。 译者团队 2012年8月 目录 判决结果 外媒综述 网友评论 评论精选   《纽约时报》 谷开来案凸显中国司法制度缺陷   《外交政策》中国漏洞百出的审判秀   《纽约时报》谷开来案留下的问号   《华尔街日报》谷开来案宣判后 中国面临艰难政治决定 专家视角   包括贺卫方、李成、马丁·雅克、法广记者史英强、董郁玉、何清涟、王蓉芬、马建和克里·布朗的评论 小道消息   台北中央社:传受审的”谷开来”是替身   《华盛顿邮报》薄瓜瓜提交的证词与庭上证词冲突   《苹果日报》传海伍德亲属索巨额赔偿 未来悬念   VOA:谷开来案留下的疑问多于答案   法国报纸摘要 十八大将把薄熙来开除出党? 在iPhone上的阅读效果:     在iPad上的阅读效果:     图片说明:因本次审判只有唯一的官方新闻发布渠道,估计大部分图片大家都已经在官方报道中看到,本辑没有图片内容。也更适合快速下载。 下载方式: 点击 这里 下载V2.0版epub(适合苹果系列产品,直接点击选择”用iBook打开”即可) 点击 这里 下载V2.0版mobi(适合Kindle) Andriod系统手机请先安装epubreader,然后下载epub版即可阅读 在PC上阅读先点击 这里 免费下载Adobe Digital Edition,然后下载epub版即可阅读 点击 这里 查看更多”译者”出品的书刊。下载V1.0版到 这里 选择最早的版本(最早和最晚的两个版本就是V1.0和V2.0,中间版本可忽略)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 这里 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 穿墙查看 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九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