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

爱思想 | 杨祖陶:巴黎散记之二——那几道风景线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21 次 更新时间: 2011-09-27 23:56:23 杨祖陶:巴黎散记之二——那几道风景线 进入专题 : 法国 巴黎    ● 杨祖陶 ( 进入专栏 )       我这里所谓的“风景线”,不仅指观光游览时所感受到的巴黎的美丽迷人的自然景观以及显示巴黎厚重的人文精神的不朽杰作,还包括在畅游之中不经意间以及从日常生活中浮光掠影所接触到的、很普通的一些零星的巴黎的、法国的社会生活现象。顿时不禁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新鲜感、好奇心。          一          法国的城市之多超乎我的想像。在家庭自驾游的过程中,司机兼导游的女儿女婿不停地对我们说,现在到了什么城市,这儿是真正的乡村了……,我感到开车没一会儿,怎么就到了另一个城市,再开不多会儿,又是一个城市,一天经过多少城市也记不清了。原来法国的城市星罗密布,多达4000座,所到之处城市乡村的界限已经变的模糊,这恐怕是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了。     我们是在法国的7至8月的度假季节来到巴黎的,在法国,度假旅游是各行各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天经地义的事(一般全年有假期5-7周)。当巴黎人纷纷到异国他省度假时,正是各国及外省观光客云集巴黎的黄金时节。我看到巴黎人对度假非常重视,商店强制执行错开休假,生意再好,特别是餐饮业每周也要强迫停业一天,原来这是一个人人有休息权利的国度。巴黎的、法国的随处可见的街头撑着篷子的咖啡吧最能反映休闲人的情怀,友情亲情,谈笑风生,一双情侣,几个朋友,还有老小,一杯饮料,一块点心,可以一直坐至午夜尽兴而归,几欧元而已,普通人的生活何等自在惬意。     女儿女婿把他们的休假完全用来陪伴我们。自驾游是最适合我的出行方式,每天开着车带着我们到处游历,有时一天驱车数百公里,其范围远远超出大巴黎地区,如今已穿过或抵达法国好些省市,使我们除了赞叹众所周知的巴黎外,还有机会深入到城市村庄,感到法国不止是巴黎美,其它省市也很美,乡村更美。远处的群山一派清新青翠,无论城市乡村古树成林环抱,偶尔塞纳河旁的某城市山坡上露出几处黄褐色的岩层岩石都把它列为观赏的景点。乡间绿色锦绣,机耕山坡绿浪绵延,那是各具特色的葡萄园地。到了东部丘陵地带,放眼望去牛羊成麦田金黄无边,道路平坦,路况一级,两旁小草密集复盖,没有丁点泥土裸露,群,啃着青草,晒着太阳,像洒在草地上的珍珠。高坡上的成群的风力发电设施更是居高临下,气势逼人。路旁设有观景台,看到远处的蓝天白云下的大狭谷的树林与房屋群落,著名的修道院隐约可辨,这情景好比一幅精美的画卷。     在游历中,你能感受到繁华的大都市与小城市的天差地别,却分辨不了大城市远郊区、小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法国在行政区划上明确区分出城市和农村,由于交通通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城乡的界限变得很模糊。人们不太注意城乡收入的差别,或者说,在法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城乡收入差异也从未成为过主要的社会问题,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倒是人们更加关心的问题。     法国呈六边形,东西南北顶端直线距离都为1000公里左右,在其腹地中心至任何海岸线的直线距离都小于500公里。领土面积5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17分之一。其领土三分之二是平原和低地,有人将法国地形比喻为一个由东南到西北缓缓倾斜的露天大剧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四时宜人。法国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同东西方各国的交通处于枢纽位置,因而法国是一个绝少与世隔绝,最为开放的国家。据有关资料,全法国大约有五分之四的居民住在大约4000座大小不同的城市里,仅有巴黎市区超过200万人口;50万至200万人口的只有4座;20万至50万人口的也就10座;5万至20万的有近100座。可见,人口在5万人口之下、特别是2万人口的小城市数量特别多,有的可能就几千人口,连市长人选都成了问题。城市虽小,建筑设施,生活条件也是现代化的,这正是法国城市化的特点,真可谓“城市乡村尽朝晖”。 原来法国的工业化过程与其城市化过程是相平行发展的,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民所享有,特别是实施了许多顾及农民(农业工人)利益的政策法规,这样就使全社会的福利有了普遍提高。          二          法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所有城市尽可能保存原有面貌是又一道风景线。     人们都知道,巴黎市区(1-20区)内只有独座并不特别高的摩天大楼。这次在“巴黎一日游”的豪华游览车上我看到了这座显眼的建筑,据解说词介绍,至今这一大楼还处在要不要拆除的持久争议之中。紧紧挨着巴黎的拉底方斯(巴黎市区之外)建立了适度的摩天大楼群的商业中心区,设计非常独特,拉底方斯最新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巨大的时尚方形门竟是在一座过时的老摩天大楼基础上独新而成的。拉底方斯门与凯旋门遥相呼应,取得了与巴黎整体形象相得益彰的惊人效果,老城与新区和谐之美让世人赞叹。我们看到有的城市房屋以木建筑为主,本色木头露在外面为其特色。女儿说,在法国决不轻易拆除任何一个古老建筑,两年前来过这里,看到有一座楼房有些倾斜好像快倒了,以为会拆除,没想到这次来还在那里,用多根巨大的独木撑住修复。各个城市有自己的建筑风格,诺曼底地区建筑一眼望去与众不同,外墙由各色长木条装饰,木窗户色泽鲜艳多彩。所到城市没有什么“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之说,决没有中国城市发展中大搞推倒重来,痛失名胜古绩,致使摩天高楼林立,给人以“千城一面”的印象。     不仅是巴黎,所到的法国城市街道都特别整洁,即使非常狭窄的街道,两旁的房屋也排列整齐。村民住宅也是独立的类似别墅式的,没有任何一点乱扔的垃圾。所到城市市政府是那样平常,与该市的整体水平相一致,插一面三色旗作为标志,决没有中国有些并不富裕的市级以下的区政府竟建的与白宫相似的不可思议的畸形事例。法国城市公共设施多,广场、雕塑、树木、绿地、鲜花、喷水池比比皆是。女儿家邻近的城市,位于塞纳河旁边,修建了巨大的公共体育场,法国人从小热爱体育,晚上9点钟许多长跑者还在奋力健身。法国人喜爱自行车运动,环法自行车赛是法国体育的骄傲,每年6月国际性的环法自行车赛要举行一个月,出发点与路线经常变更,终点都是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法国人都以自己的城市村庄能列入比赛的路径而自豪,难怪无论平原丘陵弯曲的道路都那么平整,两旁风景秀丽。在自驾游中,非大赛季节还不时看到一队队自行车健儿在矫健驰骋。我们在海滨城市游历时正赶上举办美国电影节,隆重热烈,外观看来一点也不奢华,红地毯也就铺了十来米,著名电影人都来了,很平常似的,但所有酒店都爆满,那是一个真正受人关注的电影节。我们只好住在电影节举办城市的邻市的邻市了,但也能感受到它的气氛。     法国是有强烈的基督教传统精神的国度,各式教堂成为一种标志。在我所到的大小城市和广大乡村中,看到了教堂的普遍性。除了举世闻名的建于十二世纪的巴黎圣母院,巴黎每个区都有教堂,有建于十三世纪的,也有新建的。巴黎的一些著名的教堂常年有音乐会演出,我们有幸在巴黎曼德琳娜教堂(De La Madeleine A Paris )欣赏了一场高水平的古典音乐会,那晚主要是演奏演唱莫扎特的安魂曲(Mozart – Requiem)和福尔的作品11 – Cantique(德让拉辛)。安魂曲又被称作“追思曲”、“慰灵曲”,它是一种特殊弥撒曲,是基督教祭奠仪式中经常演唱的合唱套曲,由来自不同国度的优秀的女高、女中、男高、男低音4人领唱,令人惊讶地看到那位出色的男高音是中国人,顿时倍感亲切。这场音乐会由巴黎圣歌合唱团合唱,法国室内交响乐团伴奏。气氛庄严神圣,荡气回肠,此起彼伏,扣人心弦。教堂音乐会非常简朴,没有舞台灯光美术布置,没有任何音响与扩音设备,烛光下静听自然的极纯净的天赖之声,效果极佳。那是我第一次在大教堂聆听的一场令人难忘的净化心灵的音乐会。女儿看到我们这样感兴趣,又让我们周末在巴黎的另一个小教堂零距离欣赏了一场由法国青年钢琴家与中提琴家协奏演出的贝多芬、舒曼的多部优美的协奏作品,配合默契,二重呼应,如两个朋友在亲密地对答,教堂内鸦雀无声,人们随着演奏进入精彩纷呈的美伦美奂的音乐境界,这是何等美的享受。在听众的一再长时间鼓掌下,演奏家以一曲舒伯特的小夜曲最终谢幕。我看到,不少青年人也喜欢到教堂来听音乐,显示出法国社会重视对年青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教堂古典音乐不失为一种选择。     经过参观巴黎圣母院和欣赏教堂音乐会之后,我们都自然地注意起教堂了。遇到教堂都要进去看一看,投两欧元点燃一支腊烛,静静地站一会儿,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肃穆庄重与虔诚,特别是教堂的钟声敲响,更能使浮燥的心灵得到一种很少体验过的宁静。法国大地教堂遍布,我们在离巴黎很远的城市看到有的教堂还是13世纪建的,这些古老建筑虽然历经沧桑,保存的还很好。我们还看到有的教堂正在修复,穹隆这样高,雕塑如此多样细致有神,工程的艰难可想而知。想想在那过去的久远的世纪里竟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教堂建筑,真是奇绩。 9月18日我们正赶上一个城市的宗教活动,布道唱诗,人数不少,参加者有的开着车来,有的步行而至,主要是老年,中年,也有年轻人,还有妇女推着孩子参加,神态恬静自如,彼此和蔼亲切。每年的9月18日是基督教收获节,这正是葡萄大丰收的时候,人们聚集在一起以特有的宗教形式表达丰收的喜悦。          三          法国的乡村小镇,一幢幢斜顶农家房各具特色,与城市住宅无异。家家的庭院都很大,院子里种着果树,到处鲜花盛开,安静的乡村,几乎见不到人。我们有幸与直接位于塞纳河旁、三省交汇的勃艮第地区 (Bourgogn)的女儿称之为“农家乐 ”(法语为Chambre d’Hote)的一户农家住了两个晚上,从而有机会与法国农民近距离接触,这是一道从未经历过的风景线。     那天我们在勃艮第地区自驾游,一直向东行,在途中与塞纳河形影不离,只是越向上游,塞纳河慢慢变窄了。前往奥布省(Aube,省编码10)的特鲁瓦市(Troyes)。在Troyes的名牌街购物,应当说这里是非常著名的超大型世界著名的品牌服装城,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集中、时尚、名牌荟粹、豪华的卖场,人气不错。据女儿说在7-8月大减价季节,那么大的停车场根本找不到一个车位。商品玲琅满目,价格比巴黎大店低的多。顾客不仅是巴黎的、法国其它城市的,还不乏邻邦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的慕名而来者,像我们4个中国人这样地走在一起购物常常引起人们诧异的眼光。     在满意而归后,我们回到“农家乐”,由于它就在塞纳河旁,环境美极了。这一段平静的塞纳河比巴黎窄的多,不可能与巴黎塞纳河上游船如织的气魄联系起来,特别是不可能与可载成百上千人的、有极强探照灯专为夜间游览照明的巨型豪华游船相联系。这里只有河畔餐馆特意安置的一盏灯可以映出树林的倒影。当我们漫步在塞纳河边,感觉非常奇妙,晚风习习, 我们成了徜徉天地间的自由人, 仿若身处仙境一般,不禁捧起清凉的河水来证明这决非梦幻。在古老的石桥上望月,充分领略塞纳河夜间的自然之美和宁静的田园风光。     这里是真正的乡村,房东两口子均50多岁,身材高大。先生很绅士,从事亦农亦商的工作,一早开车出门办事。女房东非常干练热情,她说她有三天为先生工作。他们的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均已大学毕业,分别从事化学、历史、艺术类工作。他们在自家宽敞的住宅的石头外墙之外,按照时尚的规范风格设计加建了一套特色的、下面是成片大玻璃窗的明亮宽敞的客厅兼餐厅,楼上是相对独立的两居室(两卫生间)的套间,专门出租给旅游者,还要事先网上预定。他们的院子很大,有三个车库,一个供客人使用。花园又大又美,果树林立。令人惊讶的是,这在宁静的乡村,居然可以夜不闭户。主人周末到儿子家去了没有回来,我们外出归来时,发现院子大铁门大敞着,我们的车直接开进来了,客厅大门掩着,我们只是打开锁住楼梯口的自己的房间门就行了。特殊的地域优势,托塞纳河的福,这里的农户都有出租屋。房东特别强调这是她接待的第一起刚从中国来的客人,很是高兴。英国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最喜欢住在这安静而美丽的塞纳河之滨。应运而生,这里还有一家比较高级的温馨的餐馆,也是农家开的,很有氛围,服务之周到规范,质量之好,特别是本地区的著名白葡萄酒的醇香令人难忘。     农家房租比宾馆便宜,设施服务应有尽有,还免费提供早餐,有面包,热牛奶,热茶,咖啡,果汁,最令人感兴趣的主人拿出有地域特色的自制的酸奶,各种果酱,当受到赞美,她会笑出声来。最后离开时我们还合影留念。真没想到我们能在令人向往的塞纳河旁的现代农舍度过两个难忘的夜晚。看到房东禁不住心中要问这真是农村农民吗?     法国的农业政策,使得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可以同样享受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成果。法国对农业人口的定义没有什么“户口”的概念,口径相对比较窄。据有关资料,在法国的统计中对农业劳动力有明确的规定,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至少有50%的工作时间从事农业劳动;二是至少有50%的收入来源于农业或林业以及与农业和林业相关的旅游业或其他活动;三是直接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的收入不少于25%;四是加入了专门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计划。法国在20世纪30年代还是一个农业人口超过50%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城市化飞快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70年代初 80%的人都生活在城市,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从50年代的约30%下降到60年代的约20%、70年代的约10%。2006年,法国的农业劳动力只占到全部劳动力的3%,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也只有2.7%。这的确是十分诱人的一组数字,我们的深度游能见证到法国冰山一角的现实,真是大大地开了眼界!          四          我在大巴黎居住的城市以及开车到巴黎市区所经过的城市一再看到有一些比较大型的、多单元的、楼层较高的公寓房,与一般的小型公寓明显不同。我不禁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房子?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廉租房(HLM)。这些楼房(与国内我所在的大学多单元的家属楼相似)谈不上多么漂亮雅致,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100多年来法国政府为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的卓越的理念与成果,这是一道令人关注的折射的社会风景线。     众所周知,2010年中国上海成功地举办了世博会,人们大概还记得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下法国馆展示的内容,最能打动人的是巴黎的廉租房。这次来巴黎在不经意间亲眼看到了一处又一处的廉租房——城市美好生活的见证。廉租房有不同的档次。艾菲尔铁塔周边地区是巴黎七区,也被称为巴黎的富人区,这个区绿树成荫,道路整齐而干净,建筑古典又雅致,就在艾菲尔铁塔的绿化带边上巴黎的顶级公寓楼豪宅内也有廉租房,传为佳话的一位90多岁的一直单身的老太太杜卡丝一直住在那里,可能是最早的廉租房房客了。巴黎有100多年的廉租房传统,曾经并不富有的毕加索、海明威,受惠于此得以居住在巴黎的市中心。从富人区毫宅到一般公寓房中均有若干套廉租房是政府出钱买下来租给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住的。更多见的是上述的单独建设的大楼房。廉租房既要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又不能让人感到受歧视。因而它不是集中建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建设与一般人混居的。廉租房的环境与设施都有一定的要求,多在交通便利之处。我看到有的城市的廉租房也是很漂亮的。听说在里昂市有一处廉租楼盖的太宽,太难看,可能带有歧视的性质,居然推倒重建。我的女儿像大多数留学生一样都有住廉租屋的经历。随着自身的学业完成、事业发展,他们会选择退出廉租房,继而买或租自己更喜欢的公寓房,进而再买较小的单独住宅(House),直到较大的House,是一步一步与自己的经济能力相适应走来的,只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个目标不难实现。不像目前中国高的离谱的房价,普通老百姓住不起房;一般年青人再努力也是望房兴叹;一些人依傍他人用不正常的手段获取房子;还有更令人痛恨的房地产领域腐败的权-房交易……住房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个敏感而不稳定的因素。     法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农业人口转到城市,解决住房问题、 特别是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历来是政府一以贯之的关注目标。法国是一个人人共享福利的社会,这与法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是一致的。“居者有其屋”是其福利体系的基本构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制度——廉租住房(HBM)制度,通过立法一步步推动这一制度的实施与完善,确保人人有房住是公民应有的基本生存权利。     法国廉租房制度由来已久。早在1894年,法国政府就出台了建立这一制度的最初的法律。百余年来,廉租房制度的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强化与完善。到了2000年,政府规定城市的廉租房(HLM)占全部住房建筑比例不得低于20%,违者将受到处罚。随着《国家住房承诺法》、《 可抗辩居住权法》等一系列的立法的通过,为廉租房计划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真可谓政府费心,百姓省心,法规严格,机构健全,分配明确,接收监督,使贪心者难以浑水摸鱼。由于政府出资,法国廉租房通常只有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最低的仅有六分之一,供应对象为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从过去至今天,法国的廉租房建设一直保持快速发展。据有关统计廉租房在社会住房总量中,所占总比例已达17.5%。法国因此成为欧洲社会中拥有住房率最高的国家。     法国廉租房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政府财政为此不堪负担而难以满足需求;创造财富多、纳税多的人看不惯懒汉住进廉租房,此外,廉租房的低收入居民由于教育、素质的差别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较多,使混合居住地区的其他住户心存芥蒂,产生鸿沟;廉租房准入机制虽然健全,但缺乏更严格的退出机制,致使一些原来的廉租房住户在收入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善后,仍长期占据着住房,享受不该再享受的福利廉租房造成新的社会矛盾;等等。     尽管这样,可以说,法国的廉租房制度仍不失为造福于民的制度,它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使居者有其屋。在很大程度上它不仅是法国房价的稳定剂,更是法国社会的稳定剂。其做法对治理我国国内飘忽不定,投机盛行、房价高的离谱、百姓住不起房的房地产市场具有重要的的借鉴意义,也对我国维持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思路与任务。          (2011-09-25于巴黎) 进入 杨祖陶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法国 巴黎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笔会 > 散文随笔 > 域外传真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4697.html       爱思想(www.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杨祖陶:巴黎散记之二——那几道风景线 杨祖陶:巴黎散记——如影随形塞纳河 杨祖陶:初试轮椅 杨祖陶:与天益网(爱思想)结缘三周年 杨祖陶:研究汤用彤先师学行的力作——读《汤用彤学记》 杨祖陶:签证杂记 杨祖陶:药家鑫杀人案的简单与复杂 杨祖陶:春晚“春天里”之辨 杨祖陶:黑格尔《耶拿逻辑》初探 杨祖陶:在高端影院看贺岁档 杨祖陶:时隔35年的校友 杨祖陶:两代人的高考故事 杨祖陶:平生第一邂逅 杨祖陶:汪子嵩与《希腊哲学史》多卷本 杨祖陶:1972年一次不叫做“旅游”的旅游 杨祖陶:《回眸:从西南联大走来的60年》后记 杨祖陶:《康德三大批判合集》后记 杨祖陶:求学为学之七:从我国哲学前景出发探索德国古典哲学的新视野和现代价值 杨祖陶:求学为学之六:从范畴先验演绎出发深入探索康德哲学 杨祖陶:求学为学之五:由逻辑学出发深入探索黑格尔哲学 相同主题阅读 杨祖陶:巴黎散记之二——那几道风景线 何勤华:朴蒂埃与《法国民法典》 杨祖陶:巴黎散记——如影随形塞纳河 何新:法国正史中记述的共济会与大革命 赵鼎新:儒法国家的形成 巴迪乌:当代法国哲学思潮 王建学:法国宪法基本权利的概念与借鉴 陈家琪:一部好极了的电影 秋风:立宪失败的个案:阿克顿论法国大革命 李炜光:悲歌一曲从天落——法国大革命的财政原因 高宣扬:“现代性”的精神源泉:法国十九世纪文学 朱大可:巴黎公社墙的恨与爱 李晓兵:浪漫变迁的法国宪法 何俊志:对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有关论述的再认识 茶文诗:阴霾难散的巴黎和会 熊培云:米哈博桥上的眼泪 熊培云:美国化与法国病 杨祖陶:论法国唯物主义向德国唯心主义的转化 雷颐:既得利益集团与路易十六的断头台 孔寒冰:柏林随笔(十):巴黎先贤祠  

阅读更多

慕容雪村 | 转何兵教授和孙渝教授的两篇评论

何兵教授执教于我的母校中国政法大学,孙渝教授执教于西南政法大学.我与二位教授素无交往,所以甚是感谢二位的佳评.   为什么红尘颠倒 何兵      法官与律师之间关系的混乱,已成众矢之的。最高法院因此出台“五条禁令”,上海法院推出法官与律师“隔离带”制度。我愿意善意地将这些理解为“应急措施”。我们当然不会天真地以为,这种措施能够扭转乾坤,执政党当然也有同样的政治觉悟,故此才有司法改革整体方案的研讨和拟推。     私下言谈中,法官们指责律师将法官拉下水,而律师们责备法官逼良为娼。正确答案为何并不重要,问题是律师和法官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红尘颠倒?     我的一些喜好读书的法律朋友,近来都在读一本《原谅我,红尘颠倒》的书。作者据说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友,曾是法律圈内的深水人物,网名慕容雪村。一位朋友开玩笑说,你们政法大学,总算出了一个真心英雄。昨夜,我白夜颠倒,看完了慕容雪村的这部法律界“江湖秘史”。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一位穷困乡村的小男孩,名牌大学法科毕业后,拚杀成大都市的大律师,电视上频频出镜,法律栏目的主讲嘉宾。坑害当事人,给法官送钱,送女人,几乎无恶不作。钱来如水,钱去如潮……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事业“蒸蒸日上”,名利俱收,为初入道者仰慕不已的业界大牌,最终因厌世悲观,杀人灭尸而结束法律人生旅程。刑场上,当被问还有什么话说时,他摇摇头。这时:     一个黑色的影子渐渐走近,我深吸一口气,用力地仰起头来。暮春五月,繁花盛开,一只幼鹤振翼而起,直入青天无垠……     暮春五月,繁花似锦,一位大律师直入了无垠的青天。他牺牲了这个时代,还是时代的牺牲品?按他自己的说法,我们这代人都是仇恨生的,一出娘胎便心怀恶意。我现在事业有成,身家百万,但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自己没有出生。     他的同班同学,一位潘姓法官,大学时代就发表《论死刑》,《乱伦之为罪》……进入法院后,坚守青春时期的人格标准和道德理想,拒绝同流合污。但他在官场上频频失意,原因之一是,院里一位领导觊觎他美貌的妻子。妻子在被暗示后,为了丈夫的前程,英勇献身。事情被他发现后,他打断了领导的两条肋骨。结局自然可知。他被从法官岗位上被调去搞后勤。有一次场合中,众多律师同学和商人试图将他拉下水,他愤然离去。作者写到,他高大的身影显得格外苍凉。快到门口了,他突然转身,脸上的肌肉腾腾抽搐,涩声问我:“我只不过想做个好人,怎么就这么难?怎么就这么难?”     作者反思作为律师的他和作为法官的同学,毕业后十几年的人生道路。他说:“十几年过去了,当我像鱼一样游进这浑浊的江湖,终于明白,潘志明还是二十岁的潘志明,他的时间在一九八九年停止了,再也没有长大。他就站在那里,站在当年,睁着二十岁骄傲而天真的双眼,永生永世不会走开。我们相互为敌。即使这世界是一池清水,我也会往里撒尿。而潘志明就站在尿屎之中,却以为那是一池清水。”     文中也有关于法官将律师逼良为娼的情节,容不再述。问题是,这些怀着同样青春理想的法律人材,为何最终沦为仇敌?确实,法律人推动了这个社会的法治建设,但确实法律人也败坏着这个社会的法治建设。我的律师和法官朋友们,时时和我说起对法治现状的不满,并心生退意。但其实我们无处可退,即使我们退出,新生的一代将会遭遇同样的命运。我们必须勇敢地负担时代的责任,为自己,也为我们的后代。     为什么我们相互为敌,为什么我们的行动与自己的良知为敌?我们指责时代和社会,时代和社会责备我们。我们在颠倒红尘,红尘在颠倒我们。作为深深嵌入时代的每个法律人,我们应当怎么办?对此我们无法也无权麻木和回避。     我以为,就时代而言,我们这代人成长于改革开放大潮。亲历了从精神追求到物质追求的整个过程。大潮涌来,每个人心生恐慌,担心被时代抛弃。我们不择手段追逐成功,而实际上不知道什么是成功。当成功来临之时,良知又时时让我们失眠。我们应当怎么办?     相互指责并无意义,有意义的是,每个人都要自我省思并自我改造,改选自己并改造社会。每个人的行为,构成社会的行为;每个人的省思,构成社会的省思;每个人的拯救构成社会的拯救。     我自己省思的结果是:要追求你自己的幸福,而不是社会认为你应当的幸福,这是理想坚守的基础。财富是幸福的保障,但财富也是祸害的源泉,关键是如果追逐和支配财富。     就制度改造而言,我以为今天法律界这种格局之所以形成,重要原因之一,法律人基于错误理念并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垄断或者说试图垄断法律职业,从而形成垄断利益,使法律离人民越来越远,自己的行为离青春的理想越来越远。司法建设如果不强调人民性,司法职业如果永远垄断在法律职业人手中,我们将无法救赎自己和社会,只能在被颠倒红尘中打滚。     作者的书名是《原谅我,红尘颠倒》。我的理解是,原谅我,也原谅你,我们都错了。错误不仅发生在法律职业界,也发生在法律教育界和思想界,当然也发生在社会。让我们相互原谅,而不是相互指责。让我们共同战斗,而不是相互为敌。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和行动,我们其实在与社会为敌,最终会玉石俱焚。     原谅我,颠倒红尘……         二OO九年二月十二日晨八点 回龙观寓所       涉过颠倒的红尘 作者:孙渝         大凡一本书受宠,总不免有些来头,作者自身的名号,评论家的鼓噪,都足以让一本书走红江湖,但由此收获的畅销,却不乏“盛名之下其实难当”的例子,远不及那些悄然走俏的书籍令人折服。《原谅我红尘颠倒》大致属于后一种,它的作者慕容雪村虽然有些名气,但还没有响亮到可以裹挟读者的地步,其之所以广受拥戴,全仗着两个字:耐看。       这部以律师口吻道出的红尘故事,通篇散发出作践社会和游戏法律的幽冷气息。主人公魏达,一个执业经历长达14年的律师,从最底层开始学艺,凭着自己的悟性和钻营,成为了其所在城市的知名律师。时不时,借专家的头衔的在电视上答疑解惑,以正义为标签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剩下的时间,干的基本上是尔虞我诈,男盗女娼,蝇营狗苟的勾当。也难怪,与之打交道的人物,少有善类,法官是披着羊皮的狼,食色吞财,无所不为;律师是穿着西装的狗,不仅相互撕咬,更摇尾乞怜于权势,骄横跋扈于弱者;警察像土匪,商人像嫖客,女人像婊子,僧人像骗子,唯一有点职业操守的,而且接近本色的,只剩下黑道人物了。就这样,一个世象倒挂,正邪倒置的江湖秘史,伴随着主人公乱哄哄、脏兮兮的生活节奏,被陡然推到了我们眼前,让人在咀嚼一盘苍蝇的同时,亦体味着主人公以自轻自贱的无赖方式宣泄内心的无奈。老实说,我从来没有见识过这种不需要正面人物映衬,只一味地渲染极恶的小说,很可能,正是这种缺乏黑白对比,猫儿耗子勾肩搭背同台共舞的怪异景象,才让人忍不住睁大眼睛要看个究竟。       是的,作者丝毫不介意对恶的肆意堆积和无边渲染,以此勾引着人们的猎奇心态。平素里人们心目中的律师和法官,以及众多的法律人,大多是讲究德行的正面人物,即使偶有越轨的角色见诸报端,人们还不至于以偏概全,把这些行当的人都视作一丘之貉。现在好了,慕容雪村大笔一挥,法律界形形色色一干人,全变成了牛鬼蛇神,而且一个比一个无耻,一个比一个阴毒,就像一个硕大的舞台,上面挤满了丑陋而龌龊的面孔,个个张开着血盆大口,厮混在一条相互牵扯的食物链上,或嗜血倾轧,或狼狈为奸,共同拼凑成一张令人窒息的迷乱图景,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律师、法官及所有法律人的传统印象。在天理伦常如此颠倒的乱象中,良知遁形了,正义失踪了,人们仿佛置身于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感受着一只只奇禽怪兽从身边掠过,既惊悚于被撕咬的恐惧,又忘形于鲜血飞溅的刺激,在情感的“大海与火焰”之间,体验着精神的蹦极,逆反心理得到了莫大的满足,感觉真是好极了。       随着故事的展开,人们能够感受到,身陷红尘的魏达,在反叛与皈依之间,自始至终都在拼命地挣扎。原本,魏达怀揣着梦想进入法学院,又带着正义的信念挤身律师界。初入此道,他自感还是个好人,“以为学了法律可以改变些什么”。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很快,残酷的现实便把他的梦想连同理想碾得粉碎。最先把他扔到社会染缸去的,正是他的师傅,一个资深律师。当魏达受到一个泼皮法官的无端羞辱时,这位前辈非但没有给予他庇护,反而让他低头认下了莫须有的错,愣是把一杯如尿苦酒,吞下了肚子里。打此之后,这位本色良民,开始流落红尘,游戏人生。他趋炎附势,大肆贿赂法官,金钱加美女,无所不用其极,以至于“对法院比姥姥家都熟”,各庭通吃;他惯于风月,自诩情圣,既玩弄女人,也利用女人,偶尔泛起的一丝良心发现,大多转瞬即逝,灰飞烟灭;他欺软怕硬,冷血无情,既敲诈别人,也被别人敲诈,在刀光剑影中周旋,在尔虞我诈中偷生,法律既是他巧取豪夺的武器,也成了为他挖掘坟墓的工具。就这样,在滚滚红尘中,魏达象一个飘游于江湖的孤魂,找不到人爱他,他也不爱别人,“这就是我的红尘,须臾花开,刹那雪乱,我可以握住每一把杀人的刀,却握不住一滴真心的眼泪”。对社会的失望,贯穿于魏达的每一个毛孔,终于,在算计与被算计、折磨与被折磨的病态生涯中,伴着徒劳的挣扎,走上了不归路。       如何为魏达在反叛与皈依的煎熬中,设计一种劫后重生的终局,作者显然煞费苦心。一方面,他极力渲染着主人公的种种恶行,让人们极其厌恶地鄙视着那具游荡于法律与道义边缘的行尸走肉。另一方面,他又借主人公之口,不时进行自我辩护,以求将个体之恶迁怒于社会之恶。且看魏达的独白:“我现在事业有成,身家百万,但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自己没有出身”。瞧,这是一份多么凄婉的忏悔,充满着对社会的怨恨和对救赎的渴望,借助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铺垫,一个“本性良善 ”但却被迫堕落为“后天之恶”的魏达渐渐凸显出来了。当厄运不可避免地来临时,那个原本诡计多端,呼风唤雨,黑白两道通吃的大牌律师,转瞬之间沦为了阶下囚,变成了一只人人都可以踢上一脚的丧家犬。如此反差强烈的命运安排,让人们在幸灾乐祸的窃笑中,体验到一种因果报应的畅快。也正是在这种快意中,刑场的枪声的响了,魏达的灵魂出窍了,人们依稀看到了那个曾经作恶多端的律师,脱下了狰狞的道具,像一道弧光,涉过颠倒的红尘,飘落在他梦中的家园。在这一刻,否极泰来,魏达脱胎换骨了,回复到他生命的本源。作者似乎要借此告诉人们,那个在红尘中颠沛流离的浪子,不过是血腥世界的牺牲品。表面上看,是他扭曲的人格把自己生命的红尘颠倒了,但透过他身边各色人物的所作所为,人们不难发现,真正将红尘颠倒的,其实正是他身处的社会本身。       的确如此,魏达短暂的人身轨迹,充满着栖惶和无奈,他四处浪荡,八方觅食,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虽然,他也能够在算计和倾轧中收获短暂的得意,但终究难逃苍蝇碰壁的宿命,一如李零先生所言:“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社会一方面造就了魏达这样的法律专才,一方面又毫不客气地将其扼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魏达固然应对“颠倒的红尘”担责,其所身处的社会同样难辞其咎。       所幸,慕容雪村为我们呈上的,只是一部小说,以至于我们在惊出一身冷汗之后,还能够逃离那乌烟瘴气的乱象。小说的实质,乃在于杜撰,因此,不管我们看到了多么荒诞离谱的事情,都不应该为之诧异。道理在于,那些刻意堆积的晦暗场景,当然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翻版,更不是现实生活的全部。虽然,那些猥琐的人物和肮脏的行径,以及若隐若现的潜规则,在现世中也是存在着的,但那既不是人间的主流,更不是法治的母题。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文学是现实的一个镜像,叙事者与主人公之间,故事与现实之间,也完全可能存在一种亦真亦假的暧昧关系。如果社会道德出现了问题,那么有罪的绝不是这本小说,而只能是小说映射的那个世界(朱大可语)。当我们涉过颠倒的红尘,大可不必对慕容雪村心存芥蒂,因为,他不仅向我们奉献了一部好看的小说,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正是:            想人间婆娑,全无着落;          看万般红紫,过眼成灰。    

阅读更多

孤岛客 | 香味儿就像一朵蘑菇云一样炸平了我的卧室

> > 一周语文> 2011 2011-9-12-2011-9-18> 右 为本周单字“欠”。央视主播芮成钢提问骆家辉,一句“你坐经济舱是否在提醒美国欠中国很多钱”,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各种意见纷至沓来。 作家 李承鹏说 ,芮成钢之问“很经典”:“希望我的偶像芮成钢可以问中国官员‘你们坐头等舱,是否在提醒欠了人民很多钱’”……芮问强调美欠中,李问坦言官欠民,一个“欠”欠出不同的“债”,也欠出不同的屁股,不同的脑袋。 汉字“欠”为象形字,《说文-欠部》里说:“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可见“欠”字本义为打哈欠,即困倦时张口吸气后缓缓呼出。后衍生出身体些微前倾、不足、不够、亏欠、缺少、欠债等意。“欠”字可单用,亦可作为偏旁。汉字中凡从欠取义的字大都与张口出气义项相关,如次、欢、欤、欣、饮、吹、欺、歌等,有很多。 据网友小题大作推荐,网友老老单从芮成钢之问中看到了被热议忽略的一面,老老单认,芮成钢之问属于一种“ 制度性体系性傻缺 ”:“现在连傻缺都是制度性体系性的了。蛮机灵一人,但凡往台上一站,施施然就开始瞎喷,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老老单这一溯源式研判远比胶着于芮粉斗嘴有趣、有益,杀伤力满格。 ————————————————————————————————————————— ■ 宝鸡> > 来自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周四节目。节目中,名嘴窦文涛插说英文汉译后的奇想——一种基于歪曲基于游戏的诡异联想,录之备存:1.Pearl Harbor(珍珠港)→蚌埠;Rock Hometown(摇滚之乡)→石家庄;New York(纽约)→新乡;Red River Valley(红河谷)→丹江口;Phoenix(凤凰城)→宝鸡。 ■ 我要是属鼠就伸胳膊让它咬一口> > 语出剧作家史航微博。当天,史老师在北大见着一位“老灵魂”:“刚才漫步北大校园,遇上这么一位胖猫咪老灵魂,还慢慢踱步过来让我摸头。我却没东西喂它。 我要是属鼠,就伸胳膊让它咬一口了 。这猫还很爱躲在树后探头看人,估计国产谍战剧看太多。对了,尊重那个邂逅的北大女同学的肖像权,就把拍摄角度调整了一下”……这则微博的情感指数已然热恋情书级,令人过目难忘。 ■ 食品犯罪> > 语出作家刘齐微博,旧帖,本周才看见。“从名称看中国食品的发展史:最初叫食品,然后叫食品质量,然后叫食品卫生,然后叫食品安全。现在正在考虑叫 食品犯罪 ,预计很快就要改叫食品杀人,最后将发展成:食品武器。到了那时,食品的归口单位既不属农业,也不属商业、质检、公安,而应是军工”……配合本周“地沟油”“香精包子”等“食品安全”焦点,“食品犯罪”之称论据如海。此前曾收集过“餐桌恐怖主义”“食品恐怖主义”诸词,与刘老师的解析观察颇为近似。 ■ 结果变成了成熟的傻逼> > 语出作家庄雅婷本周微博:“有感:十年前的傻逼,十年后使劲证明自己成长了, 结果变成了成熟的傻逼 。”此感何来因何而起不得而知,可揣测的是,熟语所谓“成长”之意并不天然保证往哪儿长,确有的不少人之“成长”是反着来的,要么越长越抽抽,要么智力返祖,愈发不可救药。 ■ 茅学> > 语出学者朱大可周五博文,原文题为“茅台酒的文化象征”。朱老师所谓“茅学”即“ 茅台学 ”,是有关“茅台”符号演进史的整套学问:它既是“酒桌政治”的重要道具,也是“微观权力叙事在餐馆里的投射”,它是“办公室政治的亲密对偶”,也是“权力舞台、官僚政治、名利场、贪腐圈、行贿通道”等政治术语的隐形脚注,“它是一种民族指数,用以表达农业文明进化的深度”,也是“权力指数,用来衡量饮者地位及特权的高度”,而最终“它演化为贪腐指数,用以测量官场和商界‘亲密合作’的广度”……它既“肮脏”又“亲切”,“在杯盘交错之中,密谋被轻松地达成了,仿佛只是些漫不经心的私语。以一个旁观者的偏激眼光看去,在当代官场,似乎每个酒杯都装满了难以启齿的秘密。” ■ 原研新药> > 语出 作家冯唐 周三微博。针对本周中国科学家、北大校友屠呦呦荣获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新闻,冯老师说:“有史以来,用现代药学标准,中国只研发出一个半原研新药,青蒿素就是那一个……百年来,无论是产品还是技术,中国和研发一直这么遥远。”冯老师慨叹里传递出“原研新药”这一专门名词。“原研新药”又称“原研药”,它是指国际上没有研制出来的药物,属“一类新药”,如国外已研制出、国内再研制出来的药物则被划归于“二类新药”……据《南方周末》 本周报道 ,2011“拉斯克奖获得者屠呦呦是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此前在国内几乎寂寂无闻,头上也没有两院院士的耀眼光环。” ■ 你们是我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和血缘关系> > 语出作家老愚本周专栏“母校只在追忆中”。文中高老师慨叹母校纷纷被夷为平地,共同记忆被碾压成灰,无限伤感:“同学们已经修炼到家,能自如地把复旦情结转化为一种深沉的感情,彭东海同学的话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女生是沥沥热泪):‘除了父母兄弟姐妹外, 你们是我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和血缘关系 !’母校只剩下了一个意象,我们记忆的印痕消失之后,唤起青春记忆的就只有肯自费参加聚会的这些同学了。” ■ 社食本> > 来自《 中华读书报 》特约记者戴铮周三报道,原文标题为“老百姓也能吃特供:日本流行社食本”。报道介绍以“公司员工食堂食谱”为主要内容的“ 社食本 ”(图书)今年“在日本出版界抢尽风头。最具代表性的《谷田的员工食堂》及其续集累计销量高达227万册,成为超级畅销书,引得各家出版社趋之若鹜。”汉化“社食本”,大约可是“公司食谱”,可问题是,中国本土公司里,有几个有自己调配营养师精心设计菜单? ■ 香味儿就像一朵蘑菇云一样炸平了我的卧室> > 语出演员黄觉微博,写吃月饼感想:“云南原生态月饼用微波炉稍微过了一下, 香味儿就像一朵蘑菇云一样炸平了我的卧室 。我坐在废墟中一边大口的吃着一边抹去感动的泪水”……我家每年也仅自购所谓“原生态”云南月饼,故对黄老师所言“炸平卧室”之喻颇有同感……那不是夸张,写实着呢。 ■ 限量心理> > 语出出版人 张立宪 周五博文,原文标题为“限量,而且全球”。在博文中,张老师挑剔支持“限量效应”的心理动因:“仔细分析一下这种独享尊崇的限量心理,可能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使然。人活在世,许多时间和精力都是用来跟别人比,最大的追求,最大的快感,就是‘我有,而你没有’‘你有,我比你还有’,诸如金钱、地位、学问、见识、面子、脑子、房子、大房子、性感、感性、手表、项链、袜子、内裤,概莫能外。” ■ 不要打扰我的骄傲> > 来自《新京报》周五文娱人物版对演员袁立的采访,语出影星 袁立 :“我很感谢我的第一个男朋友……有人宠着我,就培养了我这种骄傲的心态,我绝不会说,你给我上一部戏吧,我跟你交换什么。”“我这一路走来都是骄傲着过来的,我希望有一天我拿到奖时,特别跟他们说,我应该得到这个奖,因为我奋斗了很多年,感谢所有帮助我的人,然后我哈哈大笑。我不会哭的,这有什么好哭的。我哭,可能在事情经历当中已经哭过了。” ■ 民运会> > 语出学者王晓渔微博:“听说贵州公开举办‘ 民运会 ’,吓了一跳。查了一下,原来是‘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阅读更多

中国确实是一个警察国家((微言宋听(8.20-8.26)))

(宋石男 新快报专栏 每周六出街 见报有删节)   【一周欢呼】卡扎菲下台 8月24日,在一片庆祝的枪声中,叫Abdul Hakim的黎波里居民对BBC说;“我们将建立一个新国家。我们将向前进,不再向后看,与全世界所有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他说的时候,街上的人们在分享蛋糕、饮料,互相拥抱。“这是人民长久以来对自由的渴望。今夜每个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味道。” 卡扎菲倒台了。 而就在8月21日晚,央视评论员张召忠还斩钉截铁地说:“卡扎菲已经坚持了5个月了,我认为再坚持到明年这个时候也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央视还是与时俱进的。卡扎菲倒台后,立刻制作专题,曝光这位之前在央视节目中以节俭形象出现的独裁者,原来一家人都过着奢华生活。卡氏之女住的别墅有兰博基尼等豪车数部,且曾为了修建游泳池,强拆了一个社区诊所。媒体人唐建光对此感慨说:真是老朋友墙倒央视推啊…… 针对卡扎菲倒台,南方周末特别发表社论,其中说:“一个现代社会的人,不会仅仅满足于恩赐的温饱。卡扎菲或许忘记了艾森豪威尔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人民只要温饱就能够满足,他们还不如呆在监狱里’……”、“二战后,鉴于法西斯极权的惨痛教训,联合国得以成立。这使得一个国家残酷对待自己的民众不再是‘家事’,关起门来虐待孩子的家长,已不能被文明的邻居所接受。联合国的章程实际确立了这种国际干预的正当性,‘国际执法’越来越多地成为了现实。这让萨达姆和卡扎菲们始料未及。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还是卡扎菲们转变得太慢?” 不过我们也不必这么严肃。八卦两个: 1、嘟嘟美女:卡扎菲忌讳别人称自己为总统,而是喜欢别人称自己为“革命领导人”。有一次,外国记者在采访时称呼他为总统,他立马打断并满脸严肃地指出:利比亚没有总统,一切权力都归人民。“如果我是总统,就不得不面对四年或五年一次的选举”。 2、据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利比亚反对派在洗劫卡扎菲住所时发现了一本名为“我亲爱的”私人相册,里面放满了卡扎菲珍藏的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的个人照片。 网友四一哥评论说:得知卡扎菲单相思赖斯之后,我虽然还是不相信爱情,但坚硬的心也有点小小的柔软起来了… 网友蔡佳Netease狡猾地发现:但美方发言人称卡扎飞的爱好“令人作呕”也真的是不会说话呢~~~ 专栏作家陶短房则认为是反对派的阴谋:公平地说,收集众多美女的扎菲是否会青睐赖斯型……反正给政敌抹黑是惯技,穆斯林社会尤其吃这套,我相信扎菲如果有机会杀入班加西,给这伙“反贼”屋里每人栽赃一本苍老师写真全集也不是不可能。 相比八卦,中国人也许更应该关心自己的资产存亡。 新浪财经:【中资利比亚项目金额超200亿美元 损失暂难估算】截至今年初有26家中资企业进入利比亚,涉及200多亿美元项目,主要分布在住房、铁路、石油、通讯领域。而目前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已摇摇欲坠,对于这些中资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保全当前的财产以及“后卡扎菲时代”的决策评估。 当然,就历史的高度看,最重要的是独裁者倒台了,虽然卡扎菲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财新网:【10位著名独裁者的结局】卡扎菲遭遇全城搜捕,穆巴拉克被审判,本·阿里逃亡,萨达姆绞刑死亡……独裁者长期执政,甚至长达数十年,最后多数因涉嫌腐败或犯罪被赶下台,进了监狱或上断头台。( 点此进入http://photos.caing.com/2011-08-23/100293745.html )   【一周苛政】房产证加名税 近日,南京率先出台新政策“房产证加名征税”,要求对进行婚前房屋产权证加名的房产所有人征收契税。南京此举的背景是《婚姻法解释(三)》出台后的房产添名高潮。婚前房产契税税率3%,计税价格为评估价格一半。一套估价100万房产,要加个名,要缴契税1.5万元。加名后离婚,将以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8月25日,国税总局称暂时未听闻总局内部在研究实施意见,南京征收“加名税”属于地方政府税收行为,短期内不会在全国推行房屋“加名税”。 网易长春网友忍不住赋诗云:作恶也没底气,放风试试民意,一看反响过大,赶紧又把谣辟,自己智商本低,还想与民角力,次次只增笑耳,不过禽兽之计! 作家宋鸿兵则戏谑说:一个小伙子说,我爷爷说他娶我奶奶时用了“半斗米”,我爸娶我妈时用了“半头猪”, 到了我娶媳妇的时候, 用了我爸妈“半条命”。 【一周尴尬】央视主播的反击 新闻晨报官方微博:【央视被指误报“卡扎菲被捕”消息,两位主播微博反击】央视援引路透社误报的“卡扎菲被捕”消息。网友随后贴出央视此前探讨“微博底线”截屏,建议“央视妹纸”与微博互相宽容。主播胡蝶微博回应,这是“断章取义”,因为央视几分钟后及后续节目中,均严肃更正为误传。刚入驻新闻联播的央视主播郎永淳也予以声援。 事后胡蝶迅速删除回应微博,郎永淳则没有删帖,像新闻联播一样充满正义感。       【一周争议】李昌奎再审被判死刑立即执行  云南李昌奎案重审改判死刑,让人们把注意力从结果是否公正转移到程序是否公正上——重审改判是否受到干预,干预是来自舆论影响,还是党委批案? 法律学者贺卫方微博评论说:1,我不赞成滇高院改立即执行为死缓,奎太残忍,改判理由难以服我;2,自己虽然倡导废死,但决策应或出自立法,或由最高院昭示并把握,以免尺度不一;3,立即执行改死缓,并非畸轻;4,未见滇高院审判的程序缺陷或腐败因素;5,虽有抗诉等审监程序,仍以维持滇高院终审判决效力为宜;6,滇高院重审又改为斩立决,司法权威荡然无存。 另一位法律学者萧瀚则在微博中将此案的反复无常称为“烙饼司法”。他说:中国的司法就是烙饼司法,有司强奸完了,民意也可以来强奸。任何正常法治国的媒体都不会热衷于将疑似轻判但并无司法腐败的终审刑案翻出来供大家喷口水,以便把罪犯搞死,只有毫无法治常识国家的媒体才会有这种杀人兴致。让板砖来得更猛烈些吧,我永远厌恶死刑。 两位法律学者的哀怨分量不足,因最高法院院长早在2008年就响亮喊出“判不判死刑要以人民感觉为依据”的口号。(点此进入  http://163.fm/L0QGwC0  )  “带着民愤的司法就没有一双干净的手……”网友在一位律师的博文后如此回复。 【一周无奈】天津彭宇案 22日,网络热议的“天津彭宇案”在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庭审现场,声称被撞的王秀芝老太情绪激动,甚至一度失声痛哭。车主许云鹤则称自己是“好心助人反被讹”。 法律学者何兵微博评论说:天津司机许云鹤救人遭索赔案法律要点:一、证据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撞人时,认定未撞;二、”不排除被吓可能”判决理由可笑,丑人不敢上街。三、车辆是否买保险与是否撞人无因果关系。四、法院应借此案将南京彭宇案纠正过来。五、此案应伸张规则,不宜调解。 媒体人魏英杰则提醒说:所谓天津彭宇案,事实让人扑朔迷离,真相尚且不明,目前恐怕不能急着下结论。舆论在评点议论案件时,不可把话说死,更不能轻率贴标签,以免被人揪着鼻子走。舆论批评目的在于呼吁真相、追求正义。至于最终如何判决,则有赖于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舆论不能取代司法,司法应遵从事实和法律,这样舆论与司法才能取得相对平衡。 但更多人表示出愤怒与无奈。网友赖捷说:善良已成为自身安全的最大威胁。世人都犯了罪,没有一个义人。 大约同时,江苏南通闹市老妪被栏杆活活卡死,无人上去救援。有女子称,看到时还在动弹和吐白沫。当时很多人在围观,谁也不敢上前。推测其可能发病后靠栏杆滑下,头不慎卡住,窒息而死。 文化学者朱大可微博评论说:恶的逻辑是——不救是一种罪,救人是更大的罪。这就是道德领域的所谓“中国模式”。 【一周聚焦】摸奶哥 某国企管理人员邓嘉林一边开车一边抚摸副驾上女子的乳房,被电子眼逮个正着,照片也流传到网上,并在微博上被广泛围观,网友称之为“摸奶哥”,并人肉搜索出其真名、住址、工作单位乃至电话号码等。邓嘉林认为,公安交警部门侵犯了其隐私权,将提起诉讼。 作家肉唐僧对网友人肉搜索之举不以为然:摸奶司机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职务和门牌号码,全人肉出来了。不是公车,不是公务员。有人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吗?有人觉得需要道个歉吗? 网友星河舰队则为人肉搜索寻找合理解释:至于公众的狂欢,我愿意理解成为社会情绪的体现,它是一个不特定的群体,从某一具体的事件中,通过不同的角度释放不同的情绪。公众出于对国企的痛恨等原因,乐于见到国企的管理人员“出丑”(如果把这件事定义为公众所认为的“出丑”的话),我觉得是一种社会情绪的表达,这种情绪的基础是理性的(比如对政府的不信任、对国企和一些企业的不满等)。 作家十年砍柴则认为,处罚摸奶司机可以,但不应将其照片流出:公权力部门为保障公共利益安摄像头,只能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如其超速可用来做处罚依据。但除此之外有义务保护其隐私权。现在这个照片流到网上,显然是公权力部门侵犯了这位先生。若不得到追究,后果是灾难性的。国民将在“天网”里无秘密可言。 在我看来,中国确实是一个警察国家。公民私下摸奶的照片可以被警察部门无码流出,而网络上大大小小的道德警察又一哄而上,围观,起哄,谩骂,人肉搜索……一个最没有基本道德的国家,却每天都上演着最热烈的道德审判,这难道不讽刺吗?   【一周疑云】他死得真巧 8月22日上午,“7·23”事故检查组到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检查时,董事长马骋心脏病突发去世。通号集团是甬台温的列控设备提供商。 他死得也太准时了吧? 媒体人周斌微博质疑道:马的熟人称马无心脏病史。从埋车头到马之死,线索到哪哪出事,感觉有人一直在试图切断线索,这是为何?下一步呢? 同日,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在做客新华网时称,7-23事故是一起不该发生的、可以避免和防范的责任事故。7-23动车事故调查组已掌握了对事故原因分析、责任认定的大量证据和信息,下一步就要进入事故责任的认定阶段。中国通安则称,马骋的突然离世和‘7-23’事故无关。 我忍不住想起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古龙大哥小说中的一段话:如果你想等捞饱了钱,然后退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就算仇人不杀你,同行的人也一定会追到你,追到你完全不能说出秘密时为止——不能说出秘密的人,在这世上大概只有死人一种而已。 【一周新语】医跑跑 8月24日深夜,上海宝山区宝钢医院手术室突发火灾,起火时手术室内一名接受截肢的全身麻醉病人正在手术,事发时至少6名医护人员在场,发现隔壁房间起火后相继撤离。手术台上的病人则无法逃离,最终不幸身亡,死因可能是窒息。 跳着舞的孩子:这是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不知道。但这必是一个道德迷乱的时代,曾有领导先走,现在又有医生先跑。到底千年道德标榜的中华历史还留存下什么?撇开贪官污吏不谈,先看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在这样的社会里,不要谈什么信仰,不要谈什么尊重,正如陈丹青那句:去他吗的,在中国活着最重要。 仅仅悲伤和愤怒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叩问与反思。 正如南都评论所言,医生抛下病人不能止于道德批判。当一个病人把自己交到医生手上,这本是一种信任,更是一份生死契约。“医跑跑”不但跑掉医德,更跑掉做人底线。但抛开医德的层面不说,医院管理至少有三个问题必须追问:1、火灾的发生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没有相应的消防措施给予补救?2、医生及护士的紧慌失措,说明消防和救护能力不足,意识淡薄,医院平日进行过类似的学习、演练和培训吗?3、在紧急情况下,为什么医院没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尤其是在手术室如此关键的部位,火灾轻易发生,之后全无应对,只有匆匆地逃离,看到的是一片混乱。假若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只要付出了努力,哪怕是略尽人事,即便仅给病人一个带水的口罩,或用灭火器进行自救,都可以减少良心的罪过和责任上的过错。 另有评论人指出,当道德失去最后的威信,最好的办法便是法律的挽救。无论《职业医师法》还是《刑法》,都对医师的职业道德有所规范。而《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对医疗事故罪作出了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医生自己跑了,病人因为灾害死了。这样的一幕,如果还不算“严重不负责任”,真不知道公众情何以堪?在大街上遇见灾害,各自逃命不救人,对普通人而言,可以有,但对警察来说,不能有;而在医院,医生同样不能丢下病人不管,这是职业赋予的使命。因而,必须参照《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给医生严厉处罚。 【一周引退】乔布斯 乔布斯本周三辞职,苹果新任CEO库克致信员工说,乔布斯“建立了举世无双的公司和文化,我们将忠于这种公司和文化,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DNA”。 乔布斯辞职后,苹果股价狂泻,最多跌幅超过6%。乔布斯的辞职,也令众多苹果迷鼻酸,因为辞职之后,极可能就是辞世了。 让我们温习下乔布斯的一段话吧:“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命里,不要迷信教条——那意味着你将活在其他人的想法里。不要让他人的意见的噪音淹没你的内心。最重要的是,永远要有勇气去跟随你心与直觉,只有它们才能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当然,苹果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黑苹果的机会,这则段子也悄然流传:三个苹果改变世界。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握在乔布斯手里。这三个苹果代表三个阶段:性欲、求知和装逼……   【一周八卦】“失足妇女”若小安 若小安,22岁,坦承自己是一名“失足妇女”。近日在微博中讲述自己另类的生活和情感,引来9万多名粉丝关注,不乏带V的名人大佬。若小安微博签名档为:“我一直是个你们床上的玩偶。身份特殊,不关注任何人,也不希望给你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敬请理解。” 摘几条微博给大家看着玩儿,就我个人而言,不是闻香猎奇,而是感慨唏嘘。 “有一个大学教授,在看到我房间里的书的时候很惊讶,他问了好几遍这些书你都看过吗。我都看过,但我不打算和他讨论书里的内容,我说你可以去和你的研究生讨论,你来这里,是因为你是个寂寞的男人,而我有年轻的身体。” “一个五十出头的男人,很照顾我,除了做爱的时候,他像父亲一样疼爱我,他曾说要给我买个房子,但我觉得那样就不是我了。年后一直没联系我,开始以为他出国了。前几天忍不住短信他,回说胃癌刚刚手术过。我不知道他的生命还有多久,我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他。这就是我的悲哀,永远只能活在别人的隐私里。” “有一年,我神魂颠倒地喜欢一个客人,他每次来都那么疲惫,头发有点乱,衣服皱皱的。我说:你要不嫌我的钱脏,我给你买衣服吧。他说穿回家会被发现,我说那就来我这里时候穿,走的时候换下来我给你洗干净烫好等你下次来穿。其实我只是想在自己衣柜里挂一些男人衣服,那样我的衣服就不那么孤单了。” “有一个客人一段时间经常来,熟悉之后也常常聊他的家庭和工作,算是知己。有次另一个客人送了我件衣服很好看,可惜大了。我给他说,你拿回去讨好你老婆吧。第二天他打电话跟我说,他老婆穿上高兴得要命,他却哭了。从那以后他再没有联系过我,但我不知道他能回到他老婆身边多久,这就是人性。” 【一周温馨】奶爸刘原 我的朋友刘原8月12日晋升奶爸!一向吊儿郎当、锋芒毕露的他竟在微博里温柔敦厚起来: “当爹后上的首个夜班,看了一堆关于独裁者的新闻。今夜,我不关心卡扎菲的死活,只关心我家肥崽的夜宵。回家回家,一勺牛奶,40毫升温水,我准备边喂流氓兔喝奶边摸着他的胖脸说:小子,世上的魔头又要少了一个,你的世界会越来越好。 不少朋友问我当爹后人生观是否会改变。肯定会变一些,但价值观不会变。正因做了父亲,更希望孩子未来能有自由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无毒的水和食物,不希望他像我们这代经历愤懑和绝望。为人父母者,更应为孩子去推动社会进步,让孩子有个公平的环境,而不是教唆孩子去钻营,去当五道杠。    连续一周不关注任何新闻,不知魏晋,这在我13年媒体生涯绝无仅有。每天奔走与家和医院之间,埋头尿布和奶瓶之间,深夜妻儿沉睡,我在病房阳台读宋词,感觉不看新闻最幸福,当然每天若看一段新闻联播更幸福,但没时间,也怕吵着流氓兔。其实犯傻的人,闭塞的人最幸福,我们在长夜里的苦痛,皆因知道太多  刚赶完当爹后的第一篇专栏,稍晚去医院轮班。回想10多年间,为谋生而辗转、忍耐,所谓功名或钱财,能带来的幸福感已经寥寥。但那抱着奶瓶的双下巴小肉团,却给了我人生至深之幸福。@龚晓跃 曾说他可以凝视熟睡的诺娃半小时,我早先不能理解,现在深刻理解了。我现在可以在流氓兔的摇篮边凝望他一小时。” 上周六(8月20日)一大早,我提了三大袋尿不湿和一盒婴儿洗澡用品去看大侄子流氓兔。很乖,举手投降睡觉的姿势跟去年我的小皮一模一样。我想他一定也会和我的儿子一样幸福健康地成长! 改一段诗给大侄子,也给所有的孩子: 趁天空还明媚,蔚蓝,趁着花朵鲜艳,趁眼睛看来一切美好,还没临到夜晚;呵,趁现在时流还平静,作你的梦吧——且憩息,等醒来再微笑。       (流氓兔三连拍。应该是他老爸刘原拍的。他的摄影技术太差了,但孩子实在是太乖了。)

阅读更多

OhMyMedia | 中国青年报:广播体操卷土重来?

本报记者 林衍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17日 09 版) 8月8日发生的这一幕让张平至今难忘。 在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创编组副组长的张平正要登台做报告,一位同事拽住她提醒:“千万别再说错了,是第九套广播体操,不是第八套。” 对于这位北京体育大学艺术系的副教授而言,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却“一点都不简单”。1997年,留校任教不久的张平成为第八套广播体操挂图中的模特,之后的14年里,开展这套广播体操的教学工作便成了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事实上,从1951年起,被誉为“国操”的广播体操便在共和国的当代史上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中国人。而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推出,更是唤起了众多国人对于广播体操的集体记忆。 一些网友怀念道:“还记得你曾经做过的动作吗?还记得站队时,你经常站在谁的后面吗?”亦有观察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60年的广播体操,曾是时尚,曾是政治任务,也曾是国家意志在每一个个体上的延伸。 做广播体操体转运动时,谁没偷看过自己喜欢的人? 尽管已经历经一甲子的沉浮,但广播体操仍然渴望自己能够把住新时代的脉搏。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所有改变都围绕当代人的生活习惯展开。 在技术动作中,针对当代人伏案久坐导致腰、颈、背、腿缺乏运动的特点,第九套增加了十多次下蹲、踢腿动作,4节操都包含腰部运动。为了释放现代人的工作压力,伴奏还在个别动作时出现“吼”、“哈”等喊声,以方便做操者跟着大喊出来。 某种意义上,60年以来,广播体操始终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国人。 曾参与第五套广播体操创编工作的吴树德老人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人做操的场面记忆犹新:在大喇叭广播的带领下,商场里的顾客和售货员一块儿做操;在火车上,列车员带着乘客站起来做操;马路两边房顶上凡是能站人的地方,总能找到做操的人;就连东海的海军军舰上,也有军官带头做广播体操。 而在1957年的《人民日报》特意刊发的消息《第三套广播体操公布了》中,还能找到颇为有趣的记载:“中共中央高级党校90%以上的学员坚持做广播体操,并且由原来的每天两次改为每天三次,据220名学员填表调查,有67人体重增加,少则一公斤,多则六公斤,13个胖子的体重则有所减轻;29人反映食欲增加;41人反映睡眠良好或好转。” 除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广播体操还与一些名人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的儿子马启伟曾是第一套广播体操挂图的模特,而奥运会冠军李宁则是第七套广播体操挂图的模特。在上世纪70年代初,北京厂桥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因为广播体操做得好而上了当时相当稀罕的新闻纪录片,正是这次露脸,让这个叫李连杰的孩子被什刹海体校的老师相中,从而走上了武术之路。 在新闻发布会上,体育总局的一位领导如此评价广播体操的地位:广播体操的历史是中国群众体育运动的缩影,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 在“第九套广播体操向公众发布”的新闻下方,人们留言表达着年少时的记忆。有男生调侃:“还记得领操的‘夏雨荷’吗?”女生们也念起了过往:“做广播体操体转运动时,谁没偷看过自己喜欢的人?” 广播体操曾被外国人视为中国的国操和“社会主义体育” 或许正因广播体操曾在国人心中分量如此之重,第九套广播体操创编组的成员们始终 “如履薄冰”。 从去年11月接到任务开始,在“记不清反复了多少次”的研讨与修改后,第九套广播体操最终由四套备选操汇总而成。 让老师们印象深刻的是,在体育总局内一个小报告厅举行的终审会上,一位领导明确提出了“国操”的定位,并且表示“未来要向世界进行展示”。 事实上,在新中国初成立的岁月里,广播体操曾经被外国人视为中国的国操和“社会主义体育”。 1951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了广播体操的音乐。 而就在广播体操正式推出一年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的秘书杨烈被派赴苏联访问,当时,苏联的全民体操运动深受苏联老百姓的欢迎。回国后,杨烈将一份报告递交到了筹委会。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人均寿命仅为35岁。当时,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仅有几名工作人员,群众体育事业没有任何基础,全北京仅有一座1937年建成的先农坛体育场,除此之外甚至难以找到一个带看台的篮球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不需要特殊场地、设备服装或器械,而且便于大范围推广的运动形式很快被认可。报告获批后不久,杨烈便找到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师从日本广播体操老师的同事刘以珍参与创编。 如今,在人民体育出版社仍能找到第一套广播体操的挂图,这张标价一毛六分钱的黑白对开挂图早已泛黄开裂,80岁的老编辑丛明礼告诉记者,在那个举国上下体育素养都很低的年代,刘以珍是抱着日本体操术语词典才做出了挂图的文字说明。 仔细观察,第一套广播体操的图解上还能看到这样的解释:左腿举股屈膝,还原;同时右臂向前、左臂向后自然摆动;而后右腿举股屈膝,还原;同时左臂向前、右臂向后自然摆动。 这就是第一节动作“下肢运动”的文字说明。事实上,它描述的只是原地踏步的动作而已。 但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这样一种新鲜的锻炼方式已经足以吸引国人。 据《人民日报》1952年的一篇报道,当时,全国各地已有40余家广播电台播送广播体操节目。这些节目每天占用52个波段,总计1205分钟。同时,人民广播器材厂也加班加点,为解决收听不便地区的需要,先后供应了3800张“广播体操”唱片。 上世纪50年代来访的苏联诗人吉洪诺夫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当北京人出来做广播体操,把最后一个梦魇赶出睡乡,城里整齐的小巷大街,一下子变成了运动场。” 除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鼓励休息、不鼓励运动”,高涨的全民体操热情几乎一直没有间断,据说仅南京市玄武区一个区就有998名领操员。 不久以后,一场政治运动的兴起打乱了所有的秩序。丛明礼老人记得,人们每天“斗私批修”,连高音喇叭都被当做批斗工具,广播体操也被红极一时的语录操所取代。 直到1969年,本已收拾好行囊准备下工厂的国家体操队队员吴树德突然接到任务,要以样板戏“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精神创编第五套广播体操。 因为要“千锤百炼”,这套广播体操的创编时间长达两年,因为要“精益求精”,中央乐团的音乐家们在给5分钟的广播体操录音时,竟用了三四个通宵才完成。 为了适应当时的时代特征,创编人员特别在动作编排上加入了武术里的冲拳和仆步动作,以“体现杀气”。在体操开始前,广播里也总会有这样一段慷慨激昂的话作为开篇:“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全民参与色彩日益淡化,人们越来越习惯看到广播体操出现在大型运动会或广播操比赛上 新的时代到来了,老式唱片变成了磁带,挂图也从黑白套印变成了彩色印刷。但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健美操运动与霹雳舞的风靡,广播体操的“大一统”地位无可避免地走向式微。 曾参与了第六套广播体操创编工作的刘西玉记得,1987年前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停播广播体操,几乎同一时间,各地方广播电台的广播操节目也陆续在电波中消失。 1990年,为了“恢复昔日的大好局面”,第七套广播体操的创编组成员大胆在广播体操中引入健美操动作,还请到了奥运会冠军李宁作挂图模特。 尽管用心良苦,但这种想让广播体操重振雄风的尝试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直到1996年准备创编第八套广播体操的时候,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提出了官方推荐操的概念,“官方操是我们提倡的,没人做也得搞。因为这是个举旗帜的操,这个操是个‘政治操’。再者,这是一种交流操,比如说官方组织会操,大家统一比赛,需要规定动作。”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综合处原处长冯远征向记者回忆,1998年体育总局曾经在天安门举行过一次盛大的会操,七八十支队伍在广场上同做广播体操的盛况令伍绍祖开怀不已,并对一旁的冯远征说,“你看,多磅礴啊!” 一些曾参与过广播体操创编的老师们感觉到,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广播体操原先的全民参与色彩日益淡化,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看它出现在大型运动会的队列仪式或者各种机关团体参与的广播操比赛上。 而一旦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化,一些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明明练上俩小时就会的操,非要练两个月。”第八套广播体操的创编组成员程在宽向记者抱怨,“除了这几十个比赛的人,这个单位的其他员工做不做操谁也不知道。” 这难免引发猜测,特意选在“全民健身日”推出的第九套广播体操是否会延续第八套广播体操的角色定位。 张平告诉记者,在创编新一套广播体操的时候,老师们特别考虑到了“广场效应”与“会操效果”,并通过扩大动作幅度的方式加以实现。 不同以往的是,从去年8月9日开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体育广播便会在每天上下午各播放两遍第八套广播体操的音乐。而这之前,广播体操音乐已停播了数年。这一举措的示范效应很快影响到其他地方,长春、济南、南京、常州等城市接连奏响广播体操旋律。 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对此评论道:人的锻炼方式,应因人而异,那种集体做操,步调一致的时代,则应尽早成为历史。 这场带有强烈怀旧色彩的群体活动到底是一时兴起,还是会就此走向凤凰涅槃后的重生? 那些曾与广播体操结下不解之缘的创编者们,各自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程在宽每天上午都要去圆明园走路,偶尔打打篮球;吴树德自从“文革”期间编完第五套广播体操后,已经40年没做过操了,不过他喜欢去天坛遛弯儿,在那里,能参与的老年人锻炼方式有20多种;刘西玉则喜欢玩健身球、扭秧歌。 “要是单位不组织,你会去做吗?”程在宽反问记者,“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仅代表我个人,不代表总局。”第九套广播体操创编组组长马鸿韬说,“广播体操只是丰富个人健身手段的一个途径,不一定要强求。” 刘西玉则喜欢津津乐道于一次日本的旅行。那是在2007年举办的亚洲大众体操节。刘西玉记得,来自各个国家的队伍热闹地聚集在一起,有的表演球操,有的表演带操,也有的表演徒手操,表演队伍里老的老,小的小,煞是热闹。在体操节上,没有裁判,也没有记分员,唯一的奖励是所有参赛者的大合照。 “所有人都很开心。”73岁的刘西玉像个孩子一样用胳膊搂住自己的双腿,笑着说,“只可惜,因为是业余体操比赛,总局没有派中国的队伍参加。” 原文: 点击

阅读更多
  • 1
  • ……
  • 5
  • 6
  • 7
  • ……
  • 12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