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恒均 | 经济、文化与价值观是中美较量的战场
无论是冷战,还是现在的“占领华尔街”,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民主两百年的历史就会发现,民主其实从来没有受到多么严重的挑战。相反,民主理念在地球上横冲直闯,所向披靡。弗朗西斯 . 福山说,美国过去的实力和影响力并非只是建立在坦克和美元之上,也是建立在全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人民的信念中,他们敬仰美国的政治体制并试图以美国为榜样塑造自己的国家。福山就是 20 年前提出“历史终结论”的学者,同时期还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理论,叫“华盛顿共识”。 简而言之,“华盛顿共识”包括:民主政治是最不坏的政治模式,自由市场经济是最能发挥人类潜力并营造共同富裕的经济模式,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论哪一个先到,另外一个会自然而然地跟随。 “华盛顿共识”对美国冷战后的战略国策直接影响就在于,美国改变了冷战时期那种全方位与苏联东欧进行对抗的模式,从而对一些他认为可以搞定的中小国家,从政治上改变它,颠覆它,最好让它一夜之间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之后再让市场经济理所当然地发展起来;而对那些他无法从政治上搞定,也不能像伊拉克那样直接派兵占领移植民主制度的国家,如中国,则鼓励他们实行市场经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中,以期自由的市场经济最终自然而然地带来民主政治。 “华盛顿共识”部分的论据来自苏联东欧的崩溃。冷战结束后,美国人发现苏联东欧是因为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而瓦解的,美国人并没有做什么事,所以他们认为,那些效仿苏联制度的国家,迟早也会垮台。而人权、自由与民主的价值理念一定会席卷全球。 但“华盛顿共识”遇到了挫折,甚至说是失败了。政治上搞定中小国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失败的例子也不少。移植过去的民主制度有时不能马上发挥效果,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带来了混乱。制度可以移植,但如何使用制度却无法移植;市场经济的规则很容易掌握,但如何运作市场经济却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学会的。 那么后者呢?中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搞了 20 年,可以说得到了美国很大的支持,例如十年前加入 WTO 时,美国那些支持者的潜台词就是:损失点原则把中国拉上市场经济的大船,这条大船迟早会把中国带到政治民主的主流上。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老二,可在民主政治上,在人权上呢?至少并没有按照美国人的预想演变。 这些美国人可以不介意,别把美国人想像得那么高尚,好像为了推广理念就不惜一切,只要有生意做,他也可以睁只眼闭只眼的。但美国人却无法忍受“中国模式”的坐大,甚至弄出了一个“北京共识”。下面我简单讲几点最近观察中美关系的体会。 一,从“中国不适合民主”到“中国不需要民主”,再到“中国已经民主”,这是中国模式下逐渐强大的中国在国际上传递的信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不但要在国际经济秩序中争得话语权,更要在民主政治领域抢得先机。 你们注意一下,以前西方领导人见到中国领导人后大谈特谈民主与人权,中国领导人几乎都是以委婉的方式传达如下的意思:中国地大人多,民众教育水平不高,现在应该集中力量解决温饱,我们正在努力让人民富裕起来等等。这至少说明,中国领导人是认同民主自由理念的,只是中国条件还不成熟。 在人权上的标准也是这样,例如美国每年要搞一个《中国人权报告白皮书》,还没有来得及翻译成中文,我们也立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搞出一个像模像样的《美国人权报告白皮书》,你说我侵犯人权,看看吧,你也好不到哪里去。美国人一看就乐了,好家伙,虽然这些资料都是从美国的媒体上搜罗来的,但至少说明中美两国对“人权”的标准并无异议。例如在美国人在监狱里折磨囚犯是侵犯人权,中国发生的躲猫猫也是侵犯人权。 这一情况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而有了显著的变化,现在中国要争取话语权,要从政治文化与价值理念上形成一种新的话语体系。从“我们不需要你们西方的民主”发展到“我们已经民主了”。 美国人感到了中国崛起的威力,反恐结束后就强势返回亚洲。这就暴露了美国一直宣称的那句话的潜台词:当美国人说“美国乐于看到中国的崛起”时他们其实是在说“美国乐于看到一个拥抱普世价值的中国崛起”。 二,昨天新闻报道美国与澳大利亚达成了在澳洲永久驻兵的协议,中国外交部提出抗议,加上中国特别多军事迷,结果一些纯军事的用语“第一岛链”“第二岛链”频频出现在电视上,弄得我打开电视机时,还以为已经开始打仗了。 美国要对付中国,军事围堵当然少不了,而且他正好可以消化十年反恐中剩下的军力。这对于中国是很不妙的,我们过去 20 年经济大发展就得力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一旦北京决策者像年轻人一样头脑发热,要在军事上应战,像前苏联一样勒紧裤腰带、穷兵黩武,那么离苏联曾经走过的路就不远了。 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与历史时期,我认为中美之间开战的可能不是没有,但战场是在经济领域。真正能够打得起来的战争其实是“经济战”,或者说“经济冷战”,军事部署只不过是美国人的大战略的一部分,决定胜负的是经济——是民众的生活水平能否提高,民众是否感到幸福,人心向背等等。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价值理念等“软实力”、“巧实力”的交锋。 让我们回顾一下冷战时期,美苏两个大国表面上是在军事上争霸全球,其实决定胜负的是经济,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苏联实行僵化的计划经济,弄得民不聊生,美国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战后人均收入直线上升。当然,除了经济,或者说比经济力量更关键的因素,是政治理念与价值观。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举个例子,那就是美苏对峙最激烈的 50 、 60 年代,苏联东欧集团用于镇压民众、侵犯公民权利的借口往往是所谓来自西方的威胁。那个年代,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别说上街游行要求宪法赋予的权力,即便你什么也不做,躲在自己的卧室里,都可能会被秘密警察拉出去逮捕、流放、枪毙,说你是叛徒、特务与反革命,根本没商量。 可这同一时期的美国呢?虽然也出现了麦卡锡的白色恐怖,但很快出现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权运动,多的时候,高达一百万民众冲向华盛顿,要求平等和自由等公民权利。毕竟,冷战也是战争,当时的美苏算是处于交战状态,如果美国民众涌上街头要求人权的事发生在苏联东欧国家,还不被说成是美国的反华——反苏势力在煽动颠覆? 我们现在回头看,恰恰是肇始于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把美国推向一个道德的制高点。这也使得里根总统上台后,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布苏联是邪恶的帝国。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权的美国民众与被迫妥协的美国政府一道打赢了冷战。至于美国有多少枚核子武器,多少艘核子潜艇,在什么地方部署针对苏联的驻军,还真没有起到那么大的作用,充其量是扮演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如果我没有说错,中美在经济领域的前哨战已经打响了。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美国在经济上全面出击了。我们告别了“中国可以说不”的时代,迎来的却是“世界开始对中国说不”。 第三,“北京共识”虽然言之尚早,但这些年由于北京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的扩大,在国际上确实有了一些追随者,例如北朝鲜、古巴、缅甸以及非洲一些非民主国家,当然也包括一些想从中国搞一些钱的西方民主国家,他们对“中国模式”是羡慕嫉妒恨。 中国不靠飞机大炮,不靠政治强制,只靠人民币,就部分取得了前苏联无法在国际上得到的支持与拥护,这不能不让美国刮目相看。起始于奥巴马上台后的重返非洲,以及如今的重返亚洲,很大程度上是要遏制中国在这些区域的影响力。在可见的未来,美国与中国所代表的两种价值理念将会在这些地区展开争夺,所用的武器是钞票与价值观。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面对美国的挑战?且听老杨头下回分解。 杨恒均 2011 - 11 - 18 香港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