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

美国之音何清涟 | 北京捐赠马其顿校车的前世今生

2011年11月,校车问题在中国两度成为新闻。 导致校车成为新闻的原因如下: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的一辆校车因超载发生特大交通事故,一时间校车问题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批评指责声还未消散,11月25日,中国援助马其顿校车消息传出,正好外交部于10月下旬解密了一批档案,公布了1976年以前援助110多个国家地区的资料,于是网友用“援交部”来贬称中国的外交部,批评北京在校车问题上“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外交部倒也处之泰然,在11月28日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洪磊称中国援助马其顿校车是履行国际责任。 令中国人想不通的是:一个人均收入高于中国的欧洲国家为什么要中国援助?这“国际责任”之说从何而来?——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世界2010年人均收入榜上,马其顿排第90位,人均收入为4483美元;中国排第91位,人均收入4382美元。 其实,中国援助马其顿自有缘由,所谓“国际责任”倒也并非空穴来风。这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台湾当年在李登辉与民进党执政时期,与势头甚旺的北京在国际上争取“国际承认”的这段历史。当时,台湾在北京的强势挤压之下,为了争取“国际承认”而不得不开展饱受北京诟病的“金钱外交”,马其顿当年就是台海两岸竞相争夺的一只“香饽饽”。 马其顿建国历史不长,1991年11月20日该国颁布新宪法,宣布自己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方才成为从原南斯拉夫宣布独立的4个共和国之一。1993年4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纳马其顿为联合国第181个会员国,国名暂定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 1993年10月12日,马其顿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时台湾由力主“台独”的李登辉执政,李希望为台湾争取一些国际空间,于是向为摆脱经济困局苦恼不已的马其顿政府许诺,只要马其顿与台湾“建交”,台湾会立即援助马其顿政府3亿美元现金,另外还将在马建工业园,投放10亿美元长期投资。 马其顿政府遂于1999年2月9日宣布与台湾建立“外交关系”。北京绝不容忍这种双重承认(即承认“两个中国”),在马其顿宣布与台建交的同一天,中国政府即宣布与马断交。随后不久,中国罕见地使用了安理会成员国的否决权(大多情况下中国投弃权票),反对联合国维和部队在这个前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国延长驻军6个月。 马其顿与台湾建交后的两年,不断面临北京的威胁利诱。终于在2001年6月12日正式恢复曾中断的与北京的外交关系, 此后台湾对其停止援助。这两年当中,台湾共给予马其顿1.5亿美元的援助(另一说法是1.7亿)。 我对十余年前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之所以印像深刻,是因为当时世界上还有不少穷国用这种方法在台海之间渔利,先与台湾建交获取经济援助,尔后又在北京更大的诱惑下与台湾反目。马其顿当时之所以对台湾特别重要,估计源自这一因素:当时世界上共有28个小国承认台湾政权,它们大部分分布在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以及非洲。但马其顿从地理上看则是欧洲国家。对台湾来说,是其在欧洲外交的“突破”性进展;对北京来说,则意味着欧洲“失守”。是以马其顿成了台湾双方出大价钱争抢的“香饽饽”。 比较搞笑的是马其顿对自己这种出尔反尔的行径还说得冠冕堂皇。在与台湾建交时期,马其顿国防部长保诺夫斯基曾于2000年10月30日率领代表团对台湾进行为期五天的访问,并在访问期间与台湾国防部长伍世文签订谅解备忘录和国防合作备忘录。等到与北京私下沟通就绪,并准备派员至北京签署“复交”备忘录之后,又为自己丢弃台湾找了个台阶:2001年 5月下旬,马其顿外长米特雷娃趁履新之际表示,两年前与台北“建交”是个错误。 中国到底给了马其顿多少外援?遍查不获,估计北京将此视为“国家机密”,也要求受援方马其顿保密。毕竟北京一直在义正辞严地谴责台湾的“金钱外交”,作为备位“世界领导”的中国,又岂能以“金钱外交”为手段,与台湾争抢其他国家的承认?但从中国一向的行事方式来看,那些从2000年以来先后宣布与台湾“断交”的国家,如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塞内加尔、乍得等国,肯定都因与台湾“断交”而获得北京的补偿。 根据以上事实推断,洪磊声称援助马其顿校车是中国在“履行国际责任”并非虚言。从策略上考虑,当年让马其顿与北京“复交”的援助不可能一次性给足,必须细水长流,中方先后向马方提供了人员培训、学校改建、电脑物资等多个援助项目,估计就是在履行当年复交时的承诺。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何清涟 | 北京捐赠马其顿校车的前世今生

2011年11月,校车问题在中国两度成为新闻。 导致校车成为新闻的原因如下: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的一辆校车因超载发生特大交通事故,一时间校车问题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批评指责声还未消散,11月25日,中国援助马其顿校车消息传出,正好外交部于10月下旬解密了一批档案,公布了1976年以前援助110多个国家地区的资料,于是网友用“援交部”来贬称中国的外交部,批评北京在校车问题上“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外交部倒也处之泰然,在11月28日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洪磊称中国援助马其顿校车是履行国际责任。 令中国人想不通的是:一个人均收入高于中国的欧洲国家为什么要中国援助?这“国际责任”之说从何而来?——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世界2010年人均收入榜上,马其顿排第90位,人均收入为4483美元;中国排第91位,人均收入4382美元。 其实,中国援助马其顿自有缘由,所谓“国际责任”倒也并非空穴来风。这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台湾当年在李登辉与民进党执政时期,与势头甚旺的北京在国际上争取“国际承认”的这段历史。当时,台湾在北京的强势挤压之下,为了争取“国际承认”而不得不开展饱受北京诟病的“金钱外交”,马其顿当年就是台海两岸竞相争夺的一只“香饽饽”。 马其顿建国历史不长,1991年11月20日该国颁布新宪法,宣布自己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方才成为从原南斯拉夫宣布独立的4个共和国之一。1993年4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纳马其顿为联合国第181个会员国,国名暂定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 1993年10月12日,马其顿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时台湾由力主“台独”的李登辉执政,李希望为台湾争取一些国际空间,于是向为摆脱经济困局苦恼不已的马其顿政府许诺,只要马其顿与台湾“建交”,台湾会立即援助马其顿政府3亿美元现金,另外还将在马建工业园,投放10亿美元长期投资。 马其顿政府遂于1999年2月9日宣布与台湾建立“外交关系”。北京绝不容忍这种双重承认(即承认“两个中国”),在马其顿宣布与台建交的同一天,中国政府即宣布与马断交。随后不久,中国罕见地使用了安理会成员国的否决权(大多情况下中国投弃权票),反对联合国维和部队在这个前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国延长驻军6个月。 马其顿与台湾建交后的两年,不断面临北京的威胁利诱。终于在2001年6月12日正式恢复曾中断的与北京的外交关系, 此后台湾对其停止援助。这两年当中,台湾共给予马其顿1.5亿美元的援助(另一说法是1.7亿)。 我对十余年前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之所以印像深刻,是因为当时世界上还有不少穷国用这种方法在台海之间渔利,先与台湾建交获取经济援助,尔后又在北京更大的诱惑下与台湾反目。马其顿当时之所以对台湾特别重要,估计源自这一因素:当时世界上共有28个小国承认台湾政权,它们大部分分布在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以及非洲。但马其顿从地理上看则是欧洲国家。对台湾来说,是其在欧洲外交的“突破”性进展;对北京来说,则意味着欧洲“失守”。是以马其顿成了台湾双方出大价钱争抢的“香饽饽”。 比较搞笑的是马其顿对自己这种出尔反尔的行径还说得冠冕堂皇。在与台湾建交时期,马其顿国防部长保诺夫斯基曾于2000年10月30日率领代表团对台湾进行为期五天的访问,并在访问期间与台湾国防部长伍世文签订谅解备忘录和国防合作备忘录。等到与北京私下沟通就绪,并准备派员至北京签署“复交”备忘录之后,又为自己丢弃台湾找了个台阶:2001年 5月下旬,马其顿外长米特雷娃趁履新之际表示,两年前与台北“建交”是个错误。 中国到底给了马其顿多少外援?遍查不获,估计北京将此视为“国家机密”,也要求受援方马其顿保密。毕竟北京一直在义正辞严地谴责台湾的“金钱外交”,作为备位“世界领导”的中国,又岂能以“金钱外交”为手段,与台湾争抢其他国家的承认?但从中国一向的行事方式来看,那些从2000年以来先后宣布与台湾“断交”的国家,如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塞内加尔、乍得等国,肯定都因与台湾“断交”而获得北京的补偿。 根据以上事实推断,洪磊声称援助马其顿校车是中国在“履行国际责任”并非虚言。从策略上考虑,当年让马其顿与北京“复交”的援助不可能一次性给足,必须细水长流,中方先后向马方提供了人员培训、学校改建、电脑物资等多个援助项目,估计就是在履行当年复交时的承诺。

阅读更多

校车补贴应直接发给孩子

作者: 信力建  |  评论(2)  | 标签: 时评酷论 近日,国务院提出将制定出《校车安全条例》,并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多方筹集的方式解决校车资金问题。而就在几天前,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组织的人大代表调研活动中,却一致提出制定《校车安全法》应该对违规校车进行重罚,与此同时,有地方已经出台规定出现校巴超载校长就地免职,大部分学校选择避避风头,暂停校巴供应,家长们只能无奈地自行接送小孩子。 国务院的表态,恰恰说明中央政府非常清楚:校车问题根本不是重罚就可以解决,而是需要清醒意识到作为人民政府在保障民生问题上还有什么做到不到位的地方,遇事应先自我检讨而不是推卸责任。所谓“开重罚猛药”既不治标也不治本,意义不大。 因此,关键问题不是在于惩罚,而是在于补救。校车问题是痼疾,需要步步为营、亡羊补牢。中央政府提出中央和地方、社会各方筹集资金解决,便是极好的药方,但服药的方法却有待商榷。不难揣测校车补贴终究还是补贴到校车上,可问题在于校车怎么补?怎么计算校车数量?补给公校还是民校?没有坐校车的学生是否就不惠及了呢?千头万绪的问题,不搞清楚难免不了了之。 据我了解,大多数学校的校巴运营成本都不低,几乎都是亏损经营。香港的大部分学校就会把校车业务外包出去,只有极少量高档学校自己运营。因为高昂的成本往往学校无法承担,除新车、座椅及保姆开支等基础保障外,油价、维修费、停车场、养路费及保险费一系列配套成本也价格不菲,香港的小孩子一般要月交300至800港币不等,但家长们乐意花钱买安全,关键是香港政府为所有孩子提供了教育补助,所以校车费用并没有让家长们增加负担。 据此我建议,不要把校车补贴补给学校,因为学校是否会真正把经费用在校车维护上、中间是否会出现虚报等情况是不可预想的,正确的方法应该补给所有适龄儿童。比如按照推行了几年的给职业技工学校学生发放教育补贴一样的方式,用每个孩子唯一的身份证号码统一办理银行账户,地方政府统计实际适龄学生的数量并公示上报给中央,中央核实后每月都给指定的账户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这样一来,需要坐校车的孩子有了资助,不需要校车的也享受同样待遇,透明公平,校车安全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2 个评论 信力建的最新更新: 研究普世价值需要打破哪些禁忌? / 2011-12-04 09:16 / 评论数( 13 ) 规划的权威性不容贱卖 / 2011-12-03 09:25 / 评论数( 0 ) 信孚要闻(12.2)——为什么有些悲剧只发生在中国? / 2011-12-02 14:48 / 评论数( 9 ) 信孚电讯(12.2)——银行利润太高了,官员都不好意思了 / 2011-12-02 14:48 / 评论数( 6 ) 给心灵穿上智慧的鞋 / 2011-12-02 14:46 / 评论数( 1 )

阅读更多

河北廊坊黑校车侧翻致6人受伤 当事司机被控制

图为事发现场 最新消息: 河北固安县黑校车侧翻事故当事司机已被控制 目前,肇事司机刘振江已被公安机关控制。6名受伤人员被及时送至县中医院救治,其中4名骨折、2名轻微皮肤擦伤,均无生命危险。 中广网廊坊12月2日消息  今天(2日)下午3时20分左右,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境内的106国道与廊涿高速交叉口南不远处,一辆满载学生的小型面包车发生侧翻,车辆翻到106国 道的路间隔离带中。 据听众反映,发生事故的车辆属于小型面包,荷载人数不应超过六人。 频频发生的校车事故中,超载已成为常见的问题,这更不能不让人感到某种担心,监管部门的责任何在?截至目前,当地公安交管部门仍未向记者通报对这起事故处理的详情。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NN042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林达:历史中驶来的橘黄色校车

林达:历史中驶来的橘黄色校车 进入专题 : 校车    ● 林达       我家在美国南方的农区。前几年有一天,我发现小牧场的公路边,突然竖起一个菱形交通牌:前方为校车停靠站。原来是邻家小男孩到了上学年龄。他家在高坡的紧下方,有一点视野障碍。为了校车和小男孩不被刹车不及的车子撞到,根据法律,必须竖这样一块警示牌。一块交通警示牌只为他一个人,那个小不点儿的男孩。     美国每天有一半的中小学生,将近两千六百万孩子,乘坐四十八万辆校车,行驶在城市和乡村。被称为是美国最安全特种车的橘黄色校车,漫漫长途,一路从历史中驶来。           橘黄色的校车诞生了          美国的校车制造最早可追溯到“韦恩制造”。韦恩建厂于1837年,到十九世纪中叶即以建造校“车”闻名。那时的校车还是行驶乡间的马车,那时的美国农家常常不成村落,就是一个个房子被大片田地围绕。学校远,交通不便,就有校车的需求。     最初大家也就是在马车架子上安个遮风挡雨的帆布棚,座位沿着车厢围作一圈,开窗只是把遮挡窗洞的小帆布卷起来。后来就改成比较像样的车厢了。不过当时车速慢,乡间交通稀疏,交通安全根本不是问题。     二十世纪初,马拉校车的车厢终于被装上汽车底盘,成了卡车式校车,校车也渐渐开进了城市。     在1910年,美国已有30个州有了专门的校车。1913年,福特汽车建造了自行设计的校车,每辆售价700美元;1920年代,校车有了玻璃车窗;1930年,老牌校车商“韦恩制造”推出了第一个全钢车型,其他厂商开始跟进。     那时的全钢车型,已经很像我们在1950年代乘坐的公共汽车了,有76个座位。那时,制造厂家以吸引顾客为目标,各自制定车型规范,开出厂门的校车也是五花八门。     有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却在一直默默关注和研究着校车。他就是乡村教育专家希尔博士(Frank W.Cyr)。希尔博士对各州校车都做了广泛调查,他发现美国孩子乘坐的校车几乎什么样子都有:少数19世纪的马车还在用;在堪萨斯地区农村,甚至还有用拉小麦的马车送学生的。校车颜色、图案千奇百怪,有的校车干脆以红白蓝的国旗三色作装饰(显然还没想到车身颜色与安全相关)。     校车生产厂商在抱怨,因为缺乏统一标准,影响规模生产,成本难以降低。更令他不安的是,几起严重的校车交通事故。他意识到,马车时代并不突出的行车安全问题,在汽车公路时代会变得越来越严峻。     在希尔博士的努力下,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聚合了来自48个州的交通专家和官员、校车制造商、涂料商等等开会讨论。那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年代,一个关注乡村教育、39岁的普通学者,就这样发起和组织了美国第一个堪称划时代的“校车标准化”会议。     会议首次为美国校车制定了44条标准,例如车体尺度、橘黄色涂料的配方标准。会议制定的大多标准,都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渐被新标准替代了,但是美国校车的橘黄颜色,历经时间考验,一直留到今天。希尔因此被美国人称为“橘黄色校车之父”。           惟一考量就是安全          1989年4月,希尔博士参加了纪念首届校车研讨会五十周年的午餐会,他回顾说,当年制定标准的唯一考量就是安全。     以校车的橘黄色为例,当时反复考虑,就是要找出特殊醒目的色彩,使得哪怕在晨曦和暮色中,校车都能被清楚地辨别出来,并且后来有规定,不容许其他车辆使用同样颜色。     但由于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总是生怕对各州有越权干涉之嫌。所以美国的校车规范,是1940年代从各州立法开始的。1939年会议制定的标准在当时并无强制作用。它们只是因为合理,被厂商自动采纳,同时给各州立法提供参考。校车的橘黄色,虽然很快被35个州立法接受,但是,明尼苏达州就一直采用自己的金桔色,直到1974年联邦立法才接受全国统一的橘黄色配方。     1939年以后,美国又陆续召开过12次类似会议,更新校车安全标准,一次次给州和联邦的校车安全立法提供依据。     二战后的“婴儿潮”、城市扩张和学生人数大增,使城市校车数量剧增。1960年代,美国州际公路网的建立和公路现代化飞速发展,不论车速还是交通流量,都和战前不可同日而语。交通事故随之剧增。     当时出版了维权律师伦夫•奈德写的一本书:《有速度就不安全》,以及国家科学院的一本报告《意外死亡和伤残——被忽略的现代社会病》,引领了公众呼声,要求政府有所作为。     196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全国性的《国家交通和机动车安全法》,校车安全也随之改进;1974年通过了联邦《校车安全修正案》,纳入此前各州对校车的一些重要规定。例如1946年在弗吉尼亚州开始使用的校车特殊警示灯;例如紧急疏散门;例如在1950年代就在各州广泛使用的左侧停车标志摇臂,即在校车停车、上下学生时,车身左侧摇臂伸展,出示停车标志,挡住逆向车流,确保整条路的双向交通都全部停驶以及加固车身等等的细节立法。           公路交通是一种危途          校车安全改进首先是“软件”,即驾驶员的人为因素。校车驾驶员有特殊执照,有一系列特殊安全训练,包括摄像头对其监督。     法律的健全很重要,但执法也是重要保障。比如说,规定50座的校车,上级要求司机违法多加几个学生,司机怎么办?按照法律,即便是职务行为,即便司机是在执行上级命令,假如出事上法庭,检察官只要能证明司机明知违法还在执行,那么,他必须和下令的上级一起接受制裁。每个校车司机在上岗之前,都要签字认定:自己已经了解相关法律。签字的文本,将存档作为“知法”的证据。     至于硬件方面改进则变成了旷日持久、非常枯燥的大规模调查、技术试验、数据、分析、结论、改进,周而复始。     公路交通是一种危途,完全避免交通事故几乎不可能。美国在1970年正式建立的“国家公路安全交通管理局”认识到,既然人为事故不可能完全避免,就必须在“耐撞力”上下功夫。2002年4月,管理局提交了《校车安全:耐撞力研究》的长篇报告,仔细分析了1990年至2000年之间的校车事故,提交了大量的冲撞数据,为国会立法作参考。     于是,校车车体的每一个细节、连接点,都经历了一次次立法的不断加固加强。结果,就是悍马车撞上去也只能造成校车极轻微损伤。     2006年美国成立了校车理事会,再次汇合各校车制造厂、各州和国家学童交运协会、政府相关官员等等,集各方意见,向国会发出声音。他们不断对校车提出新的改善标准,走在联邦和州立法之前。     对校车的改进不能保证事故死亡率为零。但是,多年来法律逐步规范,已经使得事故明显下降,降到最低。1990年至2000年,美国运送学生的校车每年事故死亡平均为8.5人,其中司机死亡为2.6人。     2006年美联社公布过校车理事会的调查数据:美国校车运输安全已经远高于其他任何形式的运输,例如飞机、铁路和私家车。一个孩子坐在校车里,比坐在父母驾驶的汽车中安全13倍;比坐在一个近二十岁年轻人驾驶的汽车中安全44倍。     那是我们在乡村经常遇到,也最喜欢看到的景象:橘色校车缓缓停下,摇臂展开“停行”标志,整条道路,静止下来。车门打开,下来一个背书包的小孩,他带上迎过来的小狗,很放松很自信,横跨过专为他留出安全通道的公路。路对面是一栋简朴的白色农舍,老橡树下,等候的母亲把跑来的孩子轻轻拥入怀中。来源: 南方周末    进入专题: 校车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笔会 > 散文随笔 > 域外传真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7449.html    

阅读更多
  • 1
  • ……
  • 4
  • 5
  • 6
  • ……
  • 15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