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

一个香港知识分子在内地

  梁文道是香港通才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像大多数香港人一样,非常勤奋。但是他比一般香港人多了一份清醒,也比一般内地人多了一种参与的热情。2009年,他做香港书展大使,无数档电视节目,出书,演讲….。.这一切都使得梁文道成为内地人心目中最熟悉的香港人。   香港:当选名单   梁文道 当代公共知识分子代表之一,内地人民最熟悉的香港面孔。2009年,他是凤凰卫视出镜率最高的主持人,其评论领域涉及新闻时事、文化热点和阅读等诸多领域。同年,他在大陆出版了《噪音太多》、《常识》、《我执》、《读者》等四本简体版新书。文如其人,谦逊温和中不失犀利尖锐。   当选辞 常能从香港与内地中间之立场,对社会及文化焦点问题发表独到见解。在民众中拥有很高声望。头脑清晰,极富行动力,作为最后一代香港文化人,始终对社会和民生等问题保有强……

阅读更多

香港雜評 | 梁文道:在鐵路上開餐

【味覺現象】在日本坐火車旅行,其中一個樂趣是可以吃到美味的鐵路便當。別小看這些並非現做因而盛放在保溫器皿裏的食物,它們可都經過精心配製,雖經水氣持續蒸騰,但風味別具。而且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明石便當」,一個小陶甕裏裝着燉煮得軟熟耐嚼的鱆魚飯,光是外形就已經可愛了。講究點的,還可以在各個車站百貨公司裏搜尋名店豪華出品,帶進車廂格外炫目。 一邊看着窗外景色朝身後飛逝,一邊慢慢品嘗不止充飢還且適口的食物,這是在香港久違了的滋味。沒錯,在九廣鐵路香港段的仍未被「港鐵」吞併,在列車仍未完全電氣化的年代,我們也是可以在火車上吃東西的。甚至到了電氣化時代,我還記得有些村婦背着竹簍,一節節車廂叫賣可能是自家種的落花生。我又記得,最是懷念「舊時香港」,同時也最反對內地「蝗蟲」的陳雲,好像也記過一筆這難忘的風景。是誰消滅了這良佳淳風的庶民風俗?我想大概不是所謂的自由行「蝗蟲」吧。二十多年來,香港的地鐵和火車愈來愈乾淨,人人行規蹈矩、面容冷肅;但我依然見過不少人在車廂裏公然飲食。都不是大陸來的遊客,卻往往是一些膝上陳放着公事包的白領,他們姿態佝僂,十分疲憊,匆匆忙忙啃食一塊用塑膠袋袋好的麵包。如果是早上,我能想像他根本來不及吃早餐,急着出門以免誤了上班的時間;如果是傍晚,我能感到他耗盡了精力,在嘆一口氣的間縫裏療養腸胃。 我們不讓這些人在車廂裏飲食,不讓放學的孩子在車中零嘴,甚至一些病人喝水都要特別解釋,為的是甚麼?據說是為了乾淨。說到乾淨,世上恐怕還真沒有比香港更乾淨的鐵路了,乾淨到車站裏頭沒有廁所的地步。就和小販絕迹香港街頭一樣,聽說也是要使市容更加整潔。每次在香港辯論小販政策,我都會想起日本,因為日本的街上也有小販,甚至麵攤;但他們的環境難道要比香港髒亂嗎?同樣地,日本的火車也不見得比我們的港鐵更污穢吧? 不建廁所,不准飲食;說穿了,這不是衞生考慮,而是節省管理和清潔的成本,更是肆虐香港達數十年之久的「管理主義」幽魂。請注意,它不一定更善於管理,只是更能斬草除根地淨化一切而已,把整個鐵路系統淨化成一個不能吃喝拉撤的純粹交通空間,猶如將街道淨化成一個無法停留閒散的單純通路一樣。諷刺的是,在趕走了在車廂裏賣花生和缽仔糕的阿婆,以及九龍塘車站內那間滷水味飄香的小吃店以後,他們卻加進了永不休止的電子屏幕,把乘客全數賣給廣告商。東京的電車准許飲食,紐約的地鐵也准許飲食,香港不行。不止不行,我們這些被商家和「管理主義」綁架了的香港人,還要把這套禁令上升到文明的象徵,捍衞鐵路公司的利益變成了捍衞香港人的身份尊嚴。

阅读更多

译者 | 《南华早报》 台湾新任文化领导人将带来震动

核心提示:61岁的龙应台常常被认为很有煽动性,因为她的批评很容易引起敏感的社会和政治争论。马家辉说:”龙应台现在不仅是作家、评论家,还是一位部长,北京领导层不得不面对面地跟她打交道。北京对这样一位文化部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对此我们很感兴趣。” 原文: Taiwan's new culture tsar will shake things up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发表:2012年2月2日 作者:Minnie Chan ( minnie.chan@scmp.com )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龙应台自2004年以来担任香港大学教授,拥有香港居留权,但她接受了台湾职位,为避免争议而放弃了居留权。图片:Jonathan Wong】   多产作家、有影响的社会评论家龙应台教授将担任台湾新的文化部长,分析人士说,因为其在台湾、香港乃至大陆政治和文化发展中的”煽动性作用”,她很可能成为两岸关系中值得关注的一个人物。   1998年马英九当选台北市长以后,龙应台曾在1999至2003年出任台北第一任文化局局长,现在再次受到马英九重用,被任命为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主委,该委员会将于今年5月重组为文化部。马英九总统上个月赢得连任。   61岁的龙应台常常被认为很有煽动性,因为她的批评很容易引起敏感的社会和政治争论。她在文化方面的影响遍及两岸三地,自2004年以来,她还一直在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马家辉说,龙应台直言不讳的批评偶尔会让大陆领导人难堪。   2006年,她就大陆时事杂志《冰点》被停刊一事向胡锦涛主席提出质疑,写了一封题为《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的公开信。   她2009年的著作《大江大海1949》讲述了内战和1949年国民党支持者逃往台湾的事情,在大陆遭到当局的封杀。   马家辉说:”龙应台现在不仅是作家、评论家,还是一位部长,北京领导层不得不面对面地跟她打交道。北京对这样一位文化部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对此我们很感兴趣。”   据香港大学公共事务办公室发言人说,龙应台将于本月中启程前往台湾,为接任新职务做准备。自2008年以来,龙应台一直是香港大学的”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在香港大学公共事务办公室发布的告别声明中,龙应台说,在香港的经历开阔了她的视野,将有助于她应对未来的挑战。   她在声明中说:”香港是我钟爱的城市,港大又给了我安身立言的环境,香港的经验,使我的视野更为开阔。我对香港,充满感恩。”   通过该办公室,龙昨天拒绝发表进一步评论。   香港作家、文化评论员梁文道说,龙应台是不可多得、有广阔视野的重要的文化专家。   他说:”龙将是最有能力帮助马英九总统提出重要文化战略、以台湾的软实力反击大陆的人物。”   ”过去几年,因为置身香港,给她提供了很多与大陆学者甚至喜欢她的大陆人之间面对面接触的机会,龙应台在大陆年轻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马家辉说,龙应台还是推广文学产品的专家,尤其是她自己的著作。   他说:”龙善于利用自己的个人关系和影响推广其文化产品。她是善于策划和推广文化产品的很少见的作家和文人。”   ”她懂得如何与媒体和出版商打交道以符合她的出版计划。”   1981年成立的文化建设委员会是筹划和监管台湾文化部门的最高机构,包括向大陆观众推介台湾艺术团体。   笔名南方朔的驻台北政治评论员王杏庆说,虽然龙善于推广自己的文化产品,但她现在必须领导台湾其他文化专家,在大陆市场寻找商机而不依赖台北的经济支持。   他说,要劝说文化部门的同事改变其传统心态,对龙应台来说是”棘手的难题”。   因为2004年以来一直居住在香港,龙应台获得了香港的居留权,但据说为了获得文化部长的新职位她已放弃香港居留权,为的是避免政治争议,因为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家张麟征教授说:”龙应邀加入马英九内阁,因为马英九政府未能找到其他合格的人物来填补这个具有挑战性的位置。”   ”文人都愤世嫉俗,不容易满足。她也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如果她改革台湾的文化政策,可能会与马英九一起分担很多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对韩寒事件表个态

比微博版多几句话。 对韩寒事件表个态 文/魏英杰 开学了,许多大V纷纷就韩方事件表态,收心回归工作。虽说我的工作就是看新闻热点,然后写点不痛不痒文章,不过也表个态吧。作为疑似骑墙派,有人可能会认为其中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但这是我真实的看法。 1,我支持麦田、方舟子、mad(疯了)等人对韩寒的质疑。 这首先是对批评精神的肯定,没有批评就没有正常的舆论;其次,十几年来对韩寒多少存在夸大和神话之处,如路金波的“天才说”,王小山、梁文道的“鲁迅说”,虽说这未必是韩寒的问题,但与韩寒休戚相关,韩寒有必要面对这些质疑;更重要的是,韩寒是公众人物、名人、偶像,也从这个身份中获取巨大利益,并对大量受众形成影响,因此他应承受相应的和相关的批评质疑。 2,我支持韩寒通过打官司解决这桩疑案。 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利,打官司当然也是一种权利啊。不能说我批评你是对的,但你打官司就是欺负人了。这是“江湖规矩”,或者说只有在道德层面上站得住脚。但从法律角度,打官司是每个人维护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这怎么就不行了?特别是,韩寒是否由人代写,打口水仗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无论谁占上风,当事人都可能遭受名誉损失,而打官司或许没法解决所有问题,却可提供一个法律的说法。这桩官司还有个好处,可以让参与各方进而关注言论自由的边界,以及对名人的质疑批评,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未必是合理的。 虽然从情感上不希望出现这个局面,但我支持韩方起诉。但对于李其纲起诉麦田,我觉得既然双方已经互作声明(后来才看到李其纲接受麦田道歉),再行起诉就没多大必要了。这个官司,法院也不一定会支持。 3、我不同意麦田、方舟子、mad等人的质疑方式,或者说下论断的方式。 麦田是因为以前就对韩寒有所怀疑,又因为韩寒在三篇文章中对哈维尔有不敬表述,所以站出来质疑韩寒。方舟子,正如他在接受凤凰网采访中所说,一开始并未关注,只是在微博回复调侃几句,结果韩寒很当回事,并在接受麦田道歉的同时对他有所挑衅,这才把他给拉下水了。 麦田第一波质疑韩寒的时候,我就对他说,你这种搞法只会把自己逼入死角。结果第二天他就道歉了。为什么,他找了一堆材料,然后直接下判断李其纲肯定和韩寒爸爸是同学,因为是同学所以在这件事情中必然有勾结。而实际上,他那些材料最多只是证明有这种可能性,但事实完全也可能不沾边。结果呢,当事人一站出来说双方压根不是同学,甚至不认识,麦田只能歇菜了。而这样妄下判断,你说别的大家也未必会信了。 方舟子比麦田好些,但质疑韩寒依然是方舟子水平较差的一场论战。刚开始还好,他试图戳破韩寒天才神话,这个方向是对的,而且只有胜不会败。因为这是个价值判断,因人而异,而且经过这轮风波,稍微理性点的人也会认可这个看法。这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天才啊。可后来估计是信心倍增的缘故,方舟子分析韩寒文章的时候越发觉得,这哪里是十七岁小男生可以写出来的文字,因此就开始和麦田一样下论断,认为有人代写了。这种排他性论断,既对自己不利,也有违批评的精神实质。因为在没有足够证据情况下,做这种判断其实和猜题一样,蒙对的概率是一半半。如果质疑批评一个人是靠蒙的,当然损人损己。特别是对那两封家书的分析,让人笑逗了,这完全不是方舟子平时的水平。 但还要加一句,我对方舟子在质疑中表现出来的理性依然表示赞赏,韩寒拐弯抹角骂他秃头,他却还很认真地做科普,这种涵养让人佩服。 Mad包括彭晓芸也存在这个问题,而且更加严重。无论她们怎么看文本,最终答案都不是封闭式的。一旦妄下论断,就会闹出张放那种“走出爱的禁区”式的笑料。特别是彭晓芸所谓的文学批评,简直不知所云。对比她之前和韩三篇后对韩寒的评论,也可看出她根本没有一个稳定的价值立场。至于mad,虽然她很懂英语,但这并不必然导致质疑正确。比如她翻出那么多视频,证明韩寒不仅口才不行,而且还有阅读障碍。问题是,你可能这么觉得,但人家根本没那么觉得。比如我觉得韩寒在公共场合的口才不算一流,但还是有些和他文章里透露出来的那种机灵。和王朔见面那场,韩寒事前就说不想见,王朔来了后,他没有多说话,完全合理。这种饭局式见面,许多人是不愿意多说话的。Mad是我的朋友,但我完全不赞同不认可她这次论战中的表现。 4、我理解但不欣赏韩寒一开始对对手的辱骂,同样理解但不赞赏韩寒父亲的表现,完全不赞赏路金波等人的表现。 受到这么大质疑,愤怒可以理解,但韩寒一开始没能克制住这种情绪,这比较让人遗憾。玩过论坛都知道,争论一旦进入互相辱骂,就会变成意气之争,也就变得没啥意思。不过,他后来基本做到了克制。 韩寒父亲是个老网虫,但肯定也没见过这么大阵仗。话说太多,可能反倒体现了真实。但他不应该跟着辱骂对手。因为他不仅是个父亲,而且是韩寒的父亲,他说的每句话都可能影响韩寒和自身形象,也会对舆论产生不好影响。等这件事情过去,他应该会明白这个道理。当然,换作是我,我可能也做不到理性。 路金波在这场论战中完全是个大赢家,无论局势对韩寒有利不利,对他都有利无害。但也不该这么得瑟,这么不谦虚啊,表现得这么兴奋,别以为大家都看不懂不是。他是骨灰级网友,泡网上跟人掐过来的,可在这次事件中,他更多表现出的是“奸商”品格,而不是网友精神。遗憾啊。其实,这场论战从原因来说,一小半是他引起的。没有他对韩寒的“包装说”,麦田不一定会那么肯定地认为有人帮韩寒代写。所以,一早就断言,等这件事情过去,(按照常理啊)韩寒会和他闹掰。现在由韩夫人代理韩寒对外事务(马日拉也退出),也许是个开始。和路金波吃过一次饭,采访过他,照理不该说这些,不过我说的是真实看法,麦田、mad是我朋友,我也没隐瞒自己的观点。如果说的不对,请多包涵。 5、说半天还没说到重点。韩寒到底有没有人给他代写啊?这我哪知道啊,那么多人都没搞清楚。事实是怎么样只能等待结果,也可能没结果。但就我这么看下来,我相信韩寒作品不存在代写问题。特别是韩寒父亲翻出那两封家书,更让我确信这点。 那两封家书基本可以看出一个少年的成长轨迹。青少年时期的韩寒应该偏好文史,也受了他所阅读作品的影响。譬如那个humor,我记得钱钟书散文中确实演绎过。凑巧我初中高中阶段(90年代初)也喜欢现代文学,啃了一大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现代散文系列,接触过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胡适、沈从文等人作品,读了这些书的人,不受其文风影响很难。 一个人文风转变也很正常。这个写过不同类型文章的人会更有感触。比如我以前写随笔,后来写时评,再回过头去写随笔,完全不是那种味道了。专栏编辑就说,你写随笔还有时评的味道。没办法,这就是风格转变所致。 所以,我相信韩寒最近关于这部分的自述真实可信。 6、关于韩寒读书的问题。他始终接触的可能文史类的东西多些,西方学术理论相对少些。这符合一个作家的阅读偏好。这一点,从他最近的博文也可窥探一二,比如他说那些民主理论著作基本都是一战二战前后面世,这并不符合事实,也可说明韩寒在这方面的欠缺。比如,罗尔斯《正义论》和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都发表于1970年代,查尔斯-蒂利的多部民主理论著作如《抗争政治》《社会运动》《民主》都出版于2000年代,这些都是涉及民主政治的重要作品(我只是列书单,都没好好读过)。 7、回过头来再说这场论争。表面看,这是麦田、方舟子等人发起的口水战,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韩三篇才是这场论战的起源。麦田和方舟子的思想光谱没那么明显(可能稍微偏左),但如果光是他们摇旗呐喊,下面没有追随者,没有起哄的,也没办法闹出这么大声势。麦田几年前就质疑过韩寒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为什么这时候才引起注意,当时却没什么人理?这就是因为,那时候自由派(包括革命派)还把韩寒当作主战将,或者对他寄予厚望。 8、韩寒的“公知神话”,可以说是自由派和自由派媒体人联手烘托出来的。比如,王晓渔兄(包括在下)都曾赞扬过韩寒的“公民精神”,而读了韩三篇后,晓渔是比较早站出来指责韩寒“不读书”的。当然,我至今仍坚持这个意见。不能说,韩三篇一出,韩寒就不是个“公民”了。此外,梁文道兄(他是个热心温和的人,“腰封小王子”的美名说明这点)说,假以时日,韩寒会成为下一个鲁迅。王小山兄说,鲁迅比韩寒差多了。这些话,说者未必当真,或者只是出于赞赏的一种表态。但对“韩寒神话”的烘托却起了很大作用——你不信,他信。 9、韩三篇出来后,等于是韩寒自翻底牌。这惹怒了自由派里的革命派。所以,倒韩就从那时候开始酝酿了。到目前为止,倒韩力量成色复杂,但还是可以大致看出一二。比如,革命派是最坚决与韩寒切割的,自由派的温和派对韩寒仍持回护态度,如笑蜀兄,还有许多持中间立场人士也是如此。同样的,有的左派情不自禁地向韩寒伸出了橄榄枝,却遭到了无情拒绝。再加上极力维护韩寒的韩粉,以及方舟子加入战团后死心塌地追随的方粉,还有骑墙派、搭车族、太太团都各自发出声音,所以就搞那么大了。关于站队问题,好像不少人分析研究过了。 10、我对韩三篇的看法,微博上写过:“赞赏韩寒在公共事件上的参与和表达,从不认为他是什么天才。认同韩三篇否定暴力革命,赞同改良,但同时认为,保持压力是促进改良的前提。改良不是一厢情愿,而是互相博弈所致。英国大宪章的产生,是在暴力和反复中确立,国王刚签下宪章,回头就反悔了,修改再签,如是几次。” 11、再补充一点:看待韩三篇,应该从韩寒是个作家而不是学者、理论家的角度,那样就比较公允。韩三篇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缺乏理论素养,而在于他给那些民主大腕提供了吐槽点,有人可能认为他捞过界了。当然,有的大腕并不放在眼里,或放低姿态专门撰文批驳,只会三言两语藐视而过。实际上,作为一个作家和个人,发表对民主的意见,没有任何问题。把韩三篇定位于一个作家的表达,去关注他想说什么,那就够了。何况韩三篇文章本身并没那么不堪,还给大家提供了关于民主自由的讨论热点——没功劳也有苦劳嘛。 12、有人认为韩方大战纯粹无聊,不值得关注,如张鸣老师就持这种观点。这种想法千真万确是错了。这场论战(从韩三篇开始)的价值就在于,韩寒翻出底牌,有人不答应了,有人笑了有人哭了,还有人暧昧地说“韩寒成熟了”。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完全是当下国内思想状况的一场集体演出。从这可以看出多少事情来。比如,一个持温和立场的人竟然那么不受人待见,可见当前社会的思想对立是何等严重。 13、忘记一点了。有人始终认为,抹黑韩寒或者说韩寒论战完全是背后有力量想转移话题。说白了,这太瞧得起这股力量了。如果一种力量可以完全主导网络舆论,还用得着网络实名制吗?呵呵。网络的作用就在这里,谁都可以插上一脚,但谁也没办法刻意主导舆论方向。想做也做不到啊。不否认其中有推波助澜的,但要说这个事件有股力量在把舵,这种可能性等于零。 14、韩寒风波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说得更明白些,这是近年来很重要的一场思想事件。这并不因为缺乏思想理论界学者的介入而失色,反倒因为引起民间强烈争议而变得更具重要性。这次事件引发国内各思想派别及其拥护者重新分化组合,是关于中国未来走向的一场民间思想演练。微博上有人不是说了,韩寒事件让许多人互相拉黑,甚至还导致男女朋友分手。这就是对各自理念的一种确认,以及对个人社交圈的一次重组。当然,更多人是借助事件反思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观点。这也是网络讨论的一个特点。很少人会在论战中改变自己的观点,而只可能变得更加固执。(关于网络导致极化思维,桑斯坦相关论著多次涉及,有实验支持) 好了,吐槽完毕。早就想把俺拉黑的朋友再忍耐下,发完这个东西,俺也该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状态了。也希望上面提到的朋友们把这看作一个观点表述,体谅则个。我觉得,思想尽可多元,大家不妨求同存异。不管怎么说,彼此间还有一个最大的共识基础,这就是咱们在这里胡思乱想的,远远还没变成现实。 2012年2月2日 凌晨

阅读更多

“蝗虫论”掀中港网络骂战 两地矛盾日益激化

香港继日前“万人围堵中联办”行动之后,网民号召10万人“反蝗虫”。大陆极左网民则发起抵制香港旅游,骂战逐渐升温,两地矛盾日益激化。 中港矛盾不断升级,日前一名大陆女子因为在香港地铁纵容小孩吃东西,和前来阻止的香港男子互骂,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节目上辱骂香港人是狗,引发港人极大反弹。网民发起万人围堵香港中联办行动,一百多人参与,其中也包括香港孕妇到场示威,她们并称大陆孕妇是蝗虫。 近年有不少大陆孕妇为下一代能够获得居港权以及享受香港优等社会福利,因此选择在香港产子,由于大陆孕妇赴港生子个案暴增,导致香港医院没有床位,有的香港孕妇甚至在病房过道待产。 近日有港人在facebook上建立主页号召10万人“反蝗虫”。一个标题为《反对内地孕妇来港产子!10万人Like给政府看!》的主页中,香港人贴满了“反蝗虫”活动图片以及港人自制的反蝗漫画。目前该活动有八万多人喜欢,有一万多人发表了评论。记者发现,不少港民的情绪不亚于中国人的反日情绪,不少网民咒骂大陆来港人士,称“蝗虫无人格,影响中国国格”,高登讨论区有网民发起「登报反蝗」行动,短短五天便筹得十万元。 香港资深媒体人蔡淑芳向本台表示:其实我觉得这几个问题很矛盾。如果从人道的立场和我们个人的想法,是从来不想有这种矛盾和分裂的。大家同样都是中国人,我觉得从一个人的看法,她来了,我们应该把她们当做人而不应该用蝗虫这样的名词来伤害她们。 “蝗虫论”很快通过网络传播进中国大陆网络间,本台记者浏览了强国论坛、乌有之乡等左派网站,均有出现关于“蝗虫论”的帖子。左派人士随即发起反击行动,号召网民抵制香港,从旅游、商品、等进行抵制,希望让香港经济溃散,让他们知道大陆人不是好欺负的,并号召网民转发扩散到全国。 对此,大陆网民我爱香港游告诉本台记者:“他们说他们要抵制香港旅游,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不靠谱的事情。因为就像那些孕妇一样,给他们一个机会,她们就去香港生小孩,所以他们一样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去香港旅游的。所谓的极端爱国分子就是像他们这样,言行不一,在这方面毫无标准,一说他们他们就上纲上线,比如说灭了某某,灭了日本,灭了韩国之类的话,还有要杀谁全家,但是结果到头来光顾香港消费的还是他们,还是他们这些所谓的极端爱国分子。我觉得他们不要把话说得那么死,哪一天他们打破了自己的诺言,这是一件十分丢脸的事情。” 记者浏览在新浪微博中抵制香港的内容,其中超过7成的言论使用粗俗语句称呼香港人,其中不乏,狗、猪、畜生、洋鬼子等。但有理性的声音,网民艾尔说“一个从来没有在香港纳过税的人想在香港生孩子,使自己的孩子享受香港的福利,如果你是香港人你会愿意跟这些人平分福利资源吗?” — 骂战升级 港〝蝗虫论〞还击孔庆东〝狗噏论〞 由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挑起的中港骂战目前越演越烈,大陆、香港两地的潜在矛盾也日益激化。大陆网上盛传有大批大陆人计划年初五(27日)集体在香港火车上饮食,公然挑战香港法律。香港网民则部署了〝捕蝗计划〞还击。 中港骂战的起因是,日前有大陆妇女违法在香港火车上喂食小孩,一名香港男乘客批评她不守规矩弄脏车厢,不料该妇女的女友人破口大骂该男子,指他多管閒事,车长停车劝架,大陆妇仍大骂不止,说要把港男骂死,港男告诉车长,不必跟她们多费唇舌,〝大陆人就是这个样子〞。 这段视频被传到网上后,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大陆电视节目上公开辱骂香港人是狗,引发港人极大反弹。 香港网民发起大年三十,万人围堵香港中联办行动,一百多人参与,其中也包括香港孕妇到场示威,她们并称大陆孕妇是蝗虫。 近日又有港人在facebook上建立主页号召10万人“反蝗虫”。一个标题为《反对内地孕妇来港产子!10万人Like给政府看!》的主页中香港人贴满 了“反蝗虫”活动图片以及港人自制的反蝗漫画。目前该活动有八万多人喜欢,有一万多人发表了评论。不少港民的情绪不亚于中国人的反日情绪,不少网民咒骂大 陆来港人士,称“蝗虫无人格,影响中国国格”。 香港最具人气之一的聊天网站《香港高登讨论区》的网民,在5天之内已筹得10万元港币,准备在下周登报发表声明,要求政府堵截大陆“双非人”到港分娩从而取得香港居留权的漏洞。 所谓“双非人”即是夫妇两人都不是香港人,但如子女在香港出生,则自动可获香港居留权,并可享用香港的医疗及教育设施。 而为了对付内地人集体在火车上进食,根据《东方日报》报道,网民已有〝捕蝗大计〞,一见到内地人在车厢进食,立刻拍照作为证据,转交铁路当局要求立即法办违法者。 据《苹果日报》报导,七名网民组成的〝高登唱蝗团〞,27日,到大陆游客购物热点的广东道名店和旺角行人专用区〝快闪演出〞,沿途唱衰内地孕妇抢床位、抢 奶粉,以及旅客随地大小便的不当行为。内地旅客马先生在广东道听完唱蝗团的〝演唱〞后,即表示不满。他指,旅客为香港经济有贡献,况且香港人也是中国人, 不应向对方作出侮辱,〝他说我是蝗虫,即他也是蝗虫。〞内地游客尤小姐指,过去曾在电视和网络听过蝗虫的比喻,内心不舒服,认为两地人民应立即停止互相侮 辱。 香港网民的“蝗虫论”通过网路传播进中国大陆网路后,也激起大陆左派人士的反击行动,他们号召大陆网民抵制香港,从旅游、商品、等进行抵制,希望让香港经济溃散,让港人知道大陆人不是好欺负的,并号召网民转发扩散到全国。 也有理性的大陆网民表示:“一个从来没有在香港纳过税的人想在香港生孩子,使自己的孩子享受香港的福利,如果你是香港人你会愿意跟这些人平分福利资源吗?” 不过,号称会有六万人响应的大陆人集体在香港火车上进食的行动,却没有人相应。但港铁不敢怠慢,27日在车站范围增加广播次数,分别以广东话、英文及普通话劝喻乘客保持清洁,入闸后切勿饮食。 据《法广》报导,香港自由党26日已去信北京大学,批评孔庆东言论挑起中、港纷争,要求收回言论及公开道歉。主席刘健仪形容孔庆东的言论,引起中港〝不必 要的纷争和矛 盾〞,此话也伤透港人的心,情况令人忧虑。她又批评孔的言论与学者身份不符,〝更枉为万世师表孔门的后人,其一再挑衅的言论更令人发指,须予以纠正;若任 由这类诳言四散,只会造成和加深中港两地矛盾和分化〞。刘健仪在信中强调,港人期望孔收回冒犯言论及公开道歉,而非一味诿过于人或顾左右而言他。 lang: ‘zh-CN’ 相关日志 2012/01/21 — 孔庆东“港人是狗”的谩骂能证明什么? 2012/01/21 — 蘋果日報:北大教授亂罵港人是狗 網民怒吼 2012/01/21 — 東方日報:火上加油添仇怨 港府坐視埋禍根 2012/01/21 — 梁文道:香港變成威尼斯? 2012/01/21 — 中港又爆冲突,香港街头一句「大陆狗」旁人插口骂战 2012/01/21 — 孔慶東回應:香港為什麼老虎屁股摸不得? 2012/01/21 — 港人反击孔庆东 2012/01/21 — 明報:北大惹火教授罵港人是狗 2012/01/21 — 未名空间:香港九铁吵架来龙去脉 2012/01/21 — 宽带山:如果是本港人和老外吃东西,那2个港人肯定不做声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