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录 | 想死不容易
据大河网报道,焦作市一位建筑工人从建筑工地的升降电梯摔下后当场死亡。因为要取出死者银行卡里的钱和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均需一张死亡证明,可相关医院、公安机关和社区皆拒绝开具。死者的亲人痛心地说:人都死了,开张死亡证明咋就恁难? 12月26日上午9时许,建筑工人刘某在工地作业时,从升降电梯上意外摔下,接警后120医护人员迅速赶到,检查结果是:“人已死了。”随后救护车就开走了。...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12 月 29, 2013
据大河网报道,焦作市一位建筑工人从建筑工地的升降电梯摔下后当场死亡。因为要取出死者银行卡里的钱和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均需一张死亡证明,可相关医院、公安机关和社区皆拒绝开具。死者的亲人痛心地说:人都死了,开张死亡证明咋就恁难? 12月26日上午9时许,建筑工人刘某在工地作业时,从升降电梯上意外摔下,接警后120医护人员迅速赶到,检查结果是:“人已死了。”随后救护车就开走了。...
阅读更多发布者一国两智 | 12 月 26, 2013
熊培云,自由撰稿人。 “我曾经因为自己生长在农村而骄傲于世,无论漂泊到怎样的天涯水涯、异国他乡,终有一方灯火可以眺望,可以还乡。然而眼下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时常无限伤感。乡居期前,我在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看到一副对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可叹的是,和许多珍爱家园的朋友一样,我们虽读万卷书,却无力护住这百年树。” 我曾经为“出国,还是下乡?”苦恼不已。几年来,我一直想完成一项因留学而中断的田野调查。2008年夏天,趁着北京奥运的这个长假,我独自回到了江西清僻的故乡。临行前,凑巧在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上读到1932年农学家董时进发表的一篇《乡居杂记》。文章开篇正好道明了我的心曲: “我素来认为要知道乡村的秘密和农民的隐情,惟有到乡下去居住,并且最好是到自己的本乡本土去居住。依着表格到乡下去从事调查,只能得到正式的答案,正式的答案,多半不是真确的答案。我因为要明了乡间的情形起见,早想回到我乡村老家去住些日子——不是去做乡村调查,只是去居住,希望藉着居住,自然而然地认识乡下。” 乡居期间,确有不少收获。比如,更了解了父辈、祖辈们生活中的辛酸与荒诞。仅就情节而言,如果有人愿意且有能力将其写成小说,想必也不会输于余华的《活着》。和许多朋友的故乡一样,在那里,“活着”是一种最真实的信仰。农村是中国的土壤,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这种世代相袭的“活着”的信仰,为这些穷乡僻壤造就了某种生生不息的气象。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乡村正在开始的一种新生活。如卫星电视、彩电、冰箱、空调渐渐进入一些农民的家里。坦率说,这一切变化都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与父母在田间地头忙“双抢”,边收割水稻边听崔健的《一无所有》时所无法想象的。当然,有些变化也让我五味杂陈,在这个从行政上来说最偏僻的村庄里,有些人家虽贫穷却还用上了饮水机。农民不仅抛荒了大量田地,而且不再种菜,开始学着城里人一样买菜吃。这些变化似乎在告诉我有一种美好的东西正在乡村流逝。 至于耕牛,基本绝迹,代之以小型农机具。由于养猪不合算,村子里也没有了家猪。记得前些年,村中几乎无狗,如今满村狗跑。它让我想起城里小区看家护院的狼狗。显然,乡下狗之所以多起来,同样是为了看家护院、维护治安,因为许多身强力壮的人都到外省或者附近的镇上去打工或做散工了。而且,有证据表明,附近的偷鸡贼并没有到大城市里去干大事业,而是继续留守乡里,以此“小本(事)经营”。 当然,“偷鸡贼”对村庄或者农民财富的毁坏,还不足以令人切齿。在我乡居期间,听人谈得最多的是村中几棵古树的毁灭。这些树通常都生长了一两百年。大概是在两三年前,一些古树贩子在本地线人的带领下将这些树连根盘走。据在环保组织工作的朋友说,这种古树卖到城里,好的能值一二十万元。然而,村长自作主张时却可以不顾村民的反对,以一棵700元的价格贱卖。当然,村民的反对也并不齐心,许多人“怕得罪人”,全然忘了村长不顾村民意见与权利,得罪诸位在先。 据说,树贩子当时看中了三个地方的古树。一是乡民干活时歇息乘凉的树,一是村中祠堂后的树,另一处是祖坟边上的树。最后,尽管遭遇抵抗,前两处的树还是被连根卖掉。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村民们以此反对卖树时,某夫人竟痛斥村民“现在每家都有电扇如何还需要大树乘凉?”所幸,祖坟边上的古树被留了下来。之所以没被卖掉,是因为有壮士以祖宗之名拼命,树贩子与村干部方才罢手。如此看来,财产集体所有与同宗同族的文化都不足以阻挡权力与资本的合谋,倒是那几座私有的、孤零零的祖坟,为这个村庄守住了一点底线,赚得了一点尊严。的确,许多农民仍保留了一点朴素的信念,将关系到家族命运的祖坟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 我曾经因为自己生长在农村而骄傲于世,无论漂泊到怎样的天涯水涯、异国他乡,终有一方灯火可以眺望,可以还乡。然而眼下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时常无限伤感。乡居期前,我在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看到一副对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可叹的是,和许多珍爱家园的朋友一样,我们虽读万卷书,却无力护住这百年树。 近些年来,网络上下,有不少朋友写下了“故乡沦陷”的文字。这个夏天,我亦清晰地回顾了自己的故乡在权力与资本的合谋下如何沦陷,尽管这个村庄原来也几乎一无所有,尽管它现在也在生长希望。为此伤感时,我更能体味,笼罩在普通中国人身上的最真实的黑暗与无奈——这片土地上的一些掌权者,手中那不受约束的权力! 一五一十周刊137期:生活在别处——他们的移民路 下载: http://my1510.cn/article.php?id=106394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12 月 25, 2013
百年后的今天,有关土豪的一切都已被解构,并重新形塑。在一种娱乐至死的氛围中,历史与现实不再构成镜像 地痞花豹强抢在佛寺进香的大小姐,被“恶霸土豪俱畏之如虎”的张四打个落花流水。(注1)这是1913年著名舞台剧《奇冤狱》的内容之一 ———早在一百年前,“土豪”就在文艺创作里惯常出现,它的同义词是“恶霸”或“劣绅”。 官方文书往来中,“土豪”也是高频率的负面词汇。如在清帝国即将崩溃的19...
阅读更多发布者一国两智 | 12 月 25, 2013
对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来说,在这个高速增长和积极进取的社会上,成功的公式仍旧没有变化:刻苦学习,努力赚大钱,成为“房奴车奴”(mortgage slaves),快速结婚生子。然后看着这些经历在下一代身上再次循环。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些目标日益变得难以实现,撤出战场轻身旁观可能是最佳选择——也许,这也是唯一努力前进的道路 嬉皮士遍布世界,现在,他们亦现身于中国。随着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日益壮大,这些人在追逐物质享受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与沮丧,其中有一种明显的反传统文化正在冒头。用中文来说,这些人被叫做文艺青年,简称文青,字面意思就是有文化的年轻人。换成英文单词的话,可以用一个褒贬参半的词来形容:“嬉皮士”(译注:原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 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是什么样子的呢?中国版的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有一个词条引用了作家兼音乐人郭小寒的一句话:“我是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我喜欢诗歌、小说、独立音乐、欧洲电影、拍照写博、养猫种花、拼布(买碎花布后自创衣物)、自制甜点和设计环保袋。” 文艺青年们多愁善感、热衷怀旧、具有反叛精神且有一小点诗意情怀。但是尽管他们的内心精神诉求丰富,却生活在世俗、金钱利益驱使的现代中国,文青们被贴上了高度自我主义、浪漫和文化专家的标签。 文艺青年们更像是中上层阶级的城市居民,他们刻意摆出泾渭分明的姿态,将自己与那些著名的提路易威登包包和开宝马的中国暴发户们区别开来。界定一个人是否文艺青年,并非根据其拥有的物质,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李发业(音译)是一名27岁的北京非政府组织工作者,他用略带嘲弄的口气说:“他们总是喜欢与众不同。” 就像嬉皮士们一样,文青们激烈地反对将自己打上这样的标签(译注:意思是他们并不愿意被称为文艺青年)。听到“文艺青年”这个词,人们的反应分为两种:要么艳羡,要么嘲笑。最近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出现在新浪微博上(一个中国流行的微博网站),有人在上面贴出一条帖子:“上海文青女在地铁上诵读诗歌。” 帖子中贴出了一段视频,其中有三个女子身着条纹连衣裙,头发上别着微型羽毛礼帽。在一节拥挤不堪的地铁车厢中,她们大声诵读关于自然的诗句。一些评论家赞扬这些表演者,称赞她们的创造力和勇气。而另外一些评论家将这段视频斥为“垃圾”,或表示这些“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没太大区别(后者在中文里被写作“2B青年”)。 某网民批评这三名表演者华而不实,他写道:“文青不代表流于表面的姿态,它更多的是一种气质内在的体现,甚至是内心世界的感觉。进入文青世界并入住其中的话,你会发现:文青这种事与年龄或性别全无关联。” 这位评论者恳切的说法为“文艺青年”树起了文化标杆。 一组病毒拼照(译注:病毒照片形容像病毒一样疯狂传播的照片)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了7000多次,这组照片可能有助于阐明“文艺青年”与“二逼青年”之间的具体区别。其中列举了大量的日常活动,像是开车、写作和进餐,但是每个活动都有三个版本:正常青年版、文艺青年版和二逼青年版。 尽管作者的原意是为了搞笑,却也同时犀利地将“文艺青年”与“二逼青年”两者间的定义区分开来。同时,这组照片也展示了中国自称为“2B青年”的这群人和美国的嬉皮士的共通之处,或者至少是指出了两者共同的根源——反传统文化。 在美国,颓废派(译注:即嬉皮士的统称)最初源于九十年代的懒鬼时代(slacker era)。这些无所事事的懒鬼们都是受挫的青年人,他们囿于低薪的“无聊又无钱的工作”,对未来悲观失望。他们老于世故,将美国联邦所描述的价值取向看得通透,最终选择了嬉皮士的生活,借以对之前三十多年的文化进行反抗和抗议。他们的做法就是拒绝建立新文化,事实上是拒绝再相信任何东西。 当然,美国联邦也再次证明了自身的适应能力,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见到了太多的颓废主义,事实上这些已经进入了美国主流。从过去或工人阶级中吸收意见一度是一种反潮流,但是现在成为了潮流。然而,嬉皮士们仍然保留了一种乏味的品味——反抗。 这些特性也存在于中国的“2B青年”身上,这是些无事可做的青年男女。从这些照片来看,“2B”们喜欢做一些不得要领和弄巧成拙的行为,所有这些做法,有时候别无目的仅为“搞笑”。 在中国的这些反传统文化行为之后,有着艰辛的现实。近期发布的皮尤全球民意调查(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显示,在中国投票的人群中,81%同意以下观点:“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就如上个月《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报道的一样,中国人口性别失衡——出生的孩子中,男孩与女孩的比例为120比100——这些又给这个国家的单身汉带来了严重的压力。那些寻觅新娘的男人们开始明白,他们得继续努力,直到搞到一套公寓傍身,尽管 “目前中国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已经是平均年收入的15到20倍了”。 在面对这样令人生畏的社会压力时,一些中国年轻人放弃艺术和骄傲这样的做法也就没不足为奇了。一些曾经像石头般生硬的词语(译注:意思是不好或者骂人的词汇)——“2B青年”,同屌丝一样都表示“失败者”或是“饭桶”——现在被其受害者拿回来,赋予刻意自我调侃的含义。这些词汇证明了一种身份,属于那些对中国社会竞争舞台感到痛恨的中国青年们,他们不是简单的跟不上趟,而是完全的退出了比赛。 对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来说,在这个高速增长和积极进取的社会上,成功的公式仍旧没有变化:刻苦学习,努力赚大钱,成为“房奴车奴”(mortgage slaves),快速结婚生子。然后看着这些经历在下一代身上再次循环。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些目标日益变得难以实现,撤出战场轻身旁观可能是最佳选择——也许,这也是唯一努力前进的道路。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