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

Co-China周刊 | 刘晓原:中国国家形态转型的边疆之维

“一个共同主题贯穿了清末、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这就是中央政权的整合意图与强调自身特殊性的边疆民族之间的抗衡。”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国家形态经历的不仅仅是治乱循环和国土增削,而是完成了重大的领土属性转型。这一转型和边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世界领先国家的行列里,中国的边疆状态即使不是一枝独秀,也颇显与众不同。 二十世纪西方内陆亚洲研究的开拓者欧文.拉铁摩尔曾把古代中国称为“边疆国家”。他认为古代中国具有鲜明的边疆特征:“或者是建立于边疆或边疆以外的王朝向内运动以实现对中国的控制,或者是建立于中国的王朝向外运动以实现对边疆甚至更远地区的控制”。1因此,古代中国的内陆边疆一直是一种“民族政治边疆”,是汉族与非汉族国家或人民之间交往或隔离、控制或抵抗、同化或离异、战争或和平的舞台。在世界历史中近代“边疆国家”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立国之后,美国的发展就没有脱离其不断向西扩展的边疆。1890年,美国最后一块领地俄克拉荷马完成了向州的转化,美国人口调查局因此宣布了美国边疆状态的终结。 在有关国家现代化的讨论中,表达经济发展水平的概念有“发展中国家”和与其相对应的“发达国家”,表达政治发展进程的有“专制国家”和“民主国家”。这些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上现有的“民族国家”实体。“民族国家”形态对于欧美国家来说早已是理所当然,甚至被认为是已经过时了。但是这种形态在非西方地区的发生和发展远未得到现代政治学的重视。现有的关于民族构建和国家构建的理论多是依据西方国家的成长经验。而非西方国家的国家形态现代化暨领土属性转型的过程远未成为历史,亟待研究。本文试用“边疆国家”和“整合国家”这对概念来表述中国领土属性的现代化进程,以就教于识者。   边疆在古代中国是个模糊概念 “边疆国家”比较易于理解。“整合国家”是相对而言,大致会具备以下特征:(一)国家疆界基本定型,不存在涉及异向群体的国土或领地问题;(二)全国范围内人员、物资的流通基本流畅,绝少交通、通讯的死角;(三)全国经济、文化生活浑然一体,在不同地区的种种地方特征继续存在的同时,没有“内地”社会与“边疆”社会之间的隔阂,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生活的共性远远大于相互间的差别;(四)全国政治生活万变不离其宗,主要表现在各种基于族群、阶级、性别、年龄、种族、宗教的弱势群体的政治意向和文化价值取向不是对主流社会的分离而是参与,反之,主流社会对此不是排斥而是包容。换言之,无论是在横向的地域意义上还是在纵深的社会意义上,整合国家都堪称合而一。中国显然还不具备这些特征,历史久远的“边疆”仍在今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时时彰显出来。 古代中华帝国的边疆是模糊、开放和在地域上经常变动的。当中国处在一个稳定强大的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时,其实际控制的领土和间接势力所及便会扩展,中国统治者基于“天下”观念对王朝势力范围的想象,也因此变得广袤无垠。相反,当中央王朝衰落时,来自内陆草原的游牧民族便有机会压缩、渗透、乃至于征服中国王朝的疆域。中国古代政治家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个现象。十二世纪南宋宰相李纲就有诗曰:“中原夷狄相衰盛,圣哲从来只自强”。2沿中国内陆亚洲边疆发生的这种极不稳定的古代国际关系,使得历史上的中国疆域就如一个随季节变化而伸缩不定的湖泊,尽管有时候这种“疆域季节”会持续几个世纪之久。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人对国家所具有的领土属性也早有概念。但是在近代以前,中国鲜有对国家领土的形状与大小的执著观念。中国古人常用“山河”来比喻故土,用“金瓯”来传达领土完整这个虽能抽象表达但难以精确界定的观念。与作为文化观和意识形态的“天下”观念不同,这些概念被用于对具体疆域的描述。破碎的“山河”或残缺的“金瓯”往往同纷乱的“天下”同在。在古代,如果把中华帝国的疆域范围限定为一个具体的形状或大小,既有违“天下”观,也有违事实,因为存在于中央王朝与周边邻国之间的边疆是经常移动的。因此,古代东亚的国际政治并没有遗留给我们一幅可以度量的“山河”图景。古代中华帝国只呈现出地缘景观,而不具备地缘形体。 清代,满族统治者以内亚边疆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清王朝构建的庞大帝国不但在观念上打破了夷夏之防,而且在对帝国边疆的治理上也超越了以前历代。尤其是到了18世纪后期,有鉴于来自北方的沙俄帝国的挤压和西方列强从西南、东南方向对中国的觊觎,清政府开始注重对帝国边境的严格管理。但是清帝国毕竟是东亚传统国际关系文化的产物。在19世纪前半叶,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魏源、徐继畲,在描绘中国疆域的时候,仍要面对无可避免的模糊性。魏源在其名著《海国图志》中称中国位于亚洲的东南,南北“径六千里,东西大抵略同”。在《圣武纪》中,魏源更明确地指出,“十七行省及东三省地为中国。自中国而西回部, 而南卫藏,而东朝鲜,而北鄂俄罗斯,其民皆土著之人,其国皆城郭之国”;蒙古、回部、西藏、俄罗斯、朝鲜、缅甸、安南等同为中国外藩。徐继畲的中国地域观与魏源有所不同,认为除了俄罗斯、日本、印度以及在遥远西部的一些穆斯林部落以外,整个亚洲尽属中国“幅员”。3在这个时期,中国和西方的观察者都很难确定中国的边疆究竟是介于魏源的“中国”与“外藩”之间,还是介于徐继畲的更大的“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之间。西方地图的绘制者通常采用的做法是把满洲、蒙古、新疆和西藏包括在“中华帝国”的范围内,同时用一条界线把它们与所谓中国本部分开。因此,海棠叶形的中国地图首先出自西方人之手,表达的是清帝国的统治疆域。4 十九世纪既是一个东方仓皇应对西方挑战而饱受挫折的时期,也是一个中华帝国企图适应欧美民族国家的游戏规则而追之不及的一个世纪。在此期间,西方列强和新兴日本用战争加外交的手段对清帝国的主权和政治地缘重新加以界定,清政府在朝鲜、缅甸、越南等朝贡国相继失去原有的上国地位。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姗姗来迟地力图对清帝国原先的所谓“虚边”追加有效的控制,用移民、开发、建省等手段拢紧内陆边疆。5结果是,当二十世纪来临时,清朝政府与列强签署了十几个涉及领土的条约,这些条约使中国的边疆之谜至少在纸面上有了答案。在晚清的最后十年,中国出版的地图已大致与西方制作的中国地图看齐,描绘出海棠叶形状的中国领土主权范围。6在这个图景里,一条国际边界线把中国的内陆边疆地区圈画于中国版图之内。这些中国地图表明,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的领土属性已开始具有“民族国家”的某些重要特质。拉铁摩尔所描述的拉锯边疆时代似乎就要结束了。   近代中国领土属性的艰难转型 中国领土属性近代转型的难点在于,中华“民族国家”直接脱胎于清代的多族帝国。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辛亥革命以后却转而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7这种转变表明了20世纪中国革命中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然而,20世纪历史表明,中国向现代整合国家的发展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首先,满清帝国是在各族服膺于朝廷的前提下,以“五族共存”为基础的相对松散的帝国体制。将其整合为以汉族为主导的“五族共和”,改造成消除内部民族壁垒的严密的“民族国家”,不能不引发边疆各族的反弹。其次,以孙中山为奠基人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虽然能够超越古老的华夷之辨,追求建立一个多元的“中华民族”,但毕竟是源于和局限于汉族革命的国家、民族观。毫无疑问,孙中山的同代人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俄共领袖列宁提出的带有普世意义的“民族自决”原则,对于中国边疆民族的感召力远远超过三民主义。再次,中国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整合,发轫于帝国主义时代,中国边疆民族的内向或分离都会受到中国的整个国际环境和环伺于中国周边的列强的政策的影响。 与中国历代王朝“家天下”的传统针锋相对,孙中山倡导“天下为公”,希望走向社会的纵向整合。到1949年为止,孙中山及其继任者们从理念上对清王朝遗留的版图赋予“民族国家”领土的意义,但在实际上并没能完成“把民族的紧窄外皮拉扯到帝国的巨大躯体之上”。8“天下为公”在同边疆民族的横向联系上成为一句空话。通过宣称民族统一和用国内立法的方式界定疆域范围,是孙中山等民国领袖在中国历史上的首创。此举在宣布对清代版图继承的同时,确定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态。然而,国民党对中华“民族国家”的表述没有克服以汉族为尊的偏狭。在中国的王朝历史中,无论中国是统一帝国的禁脔还是分立的多国争斗的舞台,存在于汉族与非汉族政权之间的边疆分野曾随着双方实力的变化而移动。这种情形与包容一切的“天下”观并行不悖。中华民国伊始,中国民族主义的政治话语将历史遗留的民族分野内政化,把满清帝国疆界直接翻译为包含汉、满、蒙、回、藏的中华“国族”的地缘形体。然而在实际上,纵观民国时期,中国政府既不能克服西藏和外蒙古的实际分离,也不能有效地应付外国势力对内蒙古、满洲、新疆等地的图谋和这些地方的民族自治运动。9 比之于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政治渊源略有不同。马克思主义主张全世界被压迫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民族问题就必然会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被超民族、超国界的阶级问题所代替。在创始阶段,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分支,信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观点,倡导蒙古、西藏与新疆等地的边疆人民实行“民族自决”。然而,随着共产党人在长征中对民族地区的深入,以及随后抗战中和国民党的联合,其民族政策出现了极大变化。抗战期间,中共在继续保持自己独特政治话语的同时,已不再质疑国民党对于中华民族的两个基本定义,即中华民族的民族构成必须包括内陆边疆的满、蒙、回、藏等族,中国的领土就是脱胎于前清帝国的海棠叶形的领土范围。10 对中国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中国地缘形体定型的关键时期。在战争的最后时刻,国民党政府认可了苏联支持下的外蒙独立,从而使中国版图从海棠叶变成了所谓雄鸡状。另一方面,中国的最大收获是在美英等国的外交支持下,光复了甲午战争后日本强占的领土。抗日战争的结束也将国共斗争推向决胜阶段,其结局必然是统一的中央政权在中国的重新确立。无论哪一党胜出,必然要开始经营尚处于游离状态的边疆地区。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标志着围绕中国边疆的新的一轮斗争的开始。 虽然此时国共两党对于中国的地缘形体和民族构成已达成共识,由于中国内陆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地缘政治位置,国共在内战中孰胜孰败,将会决定不同边疆的政治走向。内蒙古和新疆在地理上靠近苏联和外蒙古,也是中共在危难时期向苏联靠拢的必经之路。抗战期间和战后,在这两个地区先后发生了意识形态左倾、要求与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分离的强大的民族运动。西藏则是背靠英印,前据青、川,顽固保守的政教上层以隔绝西藏与现代世界的外部联系为己任。中共在西藏的影响甚微;国民党政府则通过其在拉萨的驻藏办事处,保持着与西藏上层藕断丝连的关系。战时迁川后,国民党当局更视西藏为后方,积极规划用对英美外交和对拉萨的笼络取消西藏的“特殊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民党在内战中胜出,将可以继续对西藏实行怀柔拉拢;但在北方,国民党则须面对内蒙、新疆左派分离运动的抗拒和苏联浑水摸鱼的危局。如果共产党胜,则可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下整合新疆的“三区革命”和内蒙的“东蒙自治运动”;而拉萨则可能会向新近独立的印度和西方国家求援。 这种情形表明,此时的中国国家形态发展依然面临着在孙中山的“民族整合”和威尔逊-列宁的“民族自决”之间的抉择:中国的执政党或者借国内战争的余威收拾边疆残局,重建中华大一统;或者正视边疆民族的政治诉求,重新规划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构成。前者体现的是中央政权行使主权的合法性,后者反映的是民权政治体现民意的正当性。二者皆为现代国际政治的主流理念,在中国的复杂情况下却处于矛盾之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以创建革命国家的姿态,对内陆边疆民族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政策。   从边疆国家走向整合国家 在重整江山的过程中,产生于内战期间的内蒙古自治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容忍一个边疆民族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化,反而可以促进它与中国内地的同质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重大国策写入“共同纲领”。在后来的年月里,中共领袖多次从各种角度说明,为什么在1949年对中国民族关系和中国民族政治体制做出决策时,没有遵循列宁的民族自决原则。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被作为一个主要原因。11这种论点实际上与康、梁改革派主张的清帝国内各族应在西方列强压迫的危局下同舟共济、以及孙中山的国家统合论一脉相承。1949年决策的根源在于晚清开始的中国领土属性转型和辛亥革命开始的中华“民族国家”对清王朝领土遗产的继承,而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冷战国际政治。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经验来说,长征的经历和内蒙古、新疆的分离运动都表明,实行民族自决的后果将会导致清代以来形成的中国政治地缘体系的分崩离析。而区域自治的模式则可以有限地顺应边疆民族的政治诉求,同时满足现代中国主权的两个基本要求:在国际范围内,区域自治表明边疆地区处于中国版图之内;在国内,它规定边疆民族自治政府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12 实施民族自决原则的结局无论是分离还是统一,其核心内容是有关民族政治集团之间地位的对等和对弱势民族政治诉求的认可。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则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国家的政治意志,其次才是对地方主体民族的某些特殊利益的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区域自治的效果明显优于晚清和民国时期在边疆“建省”的方针,表现在对边疆分离主义安抚的同时达到促进政治同质化的效果。这种效果在新疆和内蒙古尤为显著,区域自治的实行似乎标志着清代与民国时期省制向这些地区扩张的退潮。而在清代“毋庸代为经理”和民国时期中央政令向未达到的西藏,区域自治则意味着中央权威的推进。在一段时间里,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的特殊状态相当容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的设想是在十个省份实行不同行政层次的区域自治。最终结果是不同级别的民族区域自治在覆盖国土面积近65%的二十个省区得到实行,没有民族区域自治的省份反而成为少数。131956年底,新华社宣称区域自治已在几乎所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起来。随后,当时的国家民委主任乌兰夫在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宣称:“我党已经胜利地解决了国内的民族问题”。14 中国政府在1950年代中期所宣称的区域自治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但边疆民族问题还遗留了尚待解决的三重隐患。首先,清代遗留的内陆边疆民族问题具有历史、文化、地缘方面的特殊性,与在中国内地省份聚居的少数民族大不相同。这个特殊问题并不会因为边疆民族和内地诸民族同被视为“少数民族”而消失。第二,中国的区域自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所谓胜利表明的是中央对边疆分离倾向的抑制,并没有彻底消除民族冲突的隐患。15最后,从一开始就为边疆地区预制了“解放”、“自治”、“社会主义革命”的三部曲,区域自治的实施仅预示着第三步的到来,即以“社会主义”的方式使边疆与内地最后实现同质化。因此,五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以包容边疆特殊状态为前提的合作,亦即边疆民族接受区域自治的基础,注定要改变。当毛泽东的“继续革命”在中国内地搞得天翻地覆的时候,边疆地区的民族政治关系也随之激化,与全国一起处于整而不合的状态。 众所周知,与西藏的政教统治集团和新疆各族相比,内蒙古民族从20世纪初就直接参与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胜利以前,内蒙古民族是第一个加入到中共革命行列中的边疆民族。内蒙民族在新中国的利益所在,再加上内蒙古区域自治模式对人民共和国体制的贡献,都使得1949年后的内蒙古实际上已不再是政治意义上的“边疆”,而在最大程度上完成了与内地的政治同质化。 可是在文革时期内蒙古边疆民族政治在阶级斗争的名义下再次开盘。文革开始时乌兰夫成为最早被罢免的省级第一把手之一。他的罪名是民族分裂,罪证之一是在60年代重发由毛泽东亲署的中共在1935年给内蒙民族的一封公开信,该文件把内蒙古视为一个“民族”,并称“民族是至尊的,各民族是平等的”。16 毛泽东以后,用革命的方式整合边疆民族的时代在中国结束了。“民族问题”得以摆脱“阶级斗争”的幽灵,重新进入中国的政治日程。中国的边疆民族政策一度显示出改革的气象。 以东南“经济特区”为先导的经济改革最终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了惊人变化。而西南“民族特区”却半途夭折。中国改革伊始,邓小平把“小康”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期目标。同时,他对中国“没有大规模的民族冲突”的状况表示满意。这或许可以被称之为中国边疆的“小治”。17这些目标对一个刚从文革灾难中恢复的国家来说是现实的。在中国改革进行了三十多年以后,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愈益举足轻重,这些目标就显得过时了。在最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发生以前,中国经济以两位数的持续增长率使世界叹为观止。然而,在中国稳步向“发达国家”的目标迈进的同时,距“整合国家”依然遥远。区域自治加经济现代化的二元公式并没有化解边疆地区的民族冲突。中国的有关研究发现,在过去几十年里“政治动乱”、“反革命武装叛乱”和“恐怖活动”在新疆发生的频率与1950年代、1960年代没有差别。近年来在新疆和西藏发生的恶性事件表明,在全球化和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发生在边疆的族群冲突会迅即波及全国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18 综上所述,欧文.拉铁摩尔对古代中国是一个“边疆国家”的断语在二十一世纪仍然有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边界以内,古老的边疆民族政治仍以新的形式得以延续。一个共同主题贯穿了清末、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这就是中央政权的整合意图与强调自身特殊性的边疆民族之间的抗衡。迄今为止,民族国家的框架成功地把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圈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但一个能将中国内地和民族边疆的自发能动力导向同一方向的共同的伦理心态尚待形成。从内政角度来说,“边疆”与“内地”的差异表明中国社会、民族构成上的断层。从外交角度来说,“边疆”状态是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软肋。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年过甲子,中国的边疆状态不但依然存在,而且经常以严重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如果相信人类活动是趋同的,历史发展是线性的,那么美国在立国后历经近120年才结束自己边疆状态的例子,或许预示着国龄刚过甲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会走出自己的边疆状态。但是,如果拉铁摩尔所揭示的“边疆国家”是中国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那么只有高度的政治智慧才能使中国的永久边疆长治久安。   1 Owen Lattimore,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Boston: Beacon Press, 1940), 409. 2王启兴,张虹选注:《中国历代爱国主义诗词精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93页。 3 魏源:《海国图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魏源:《圣武 记》,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63, 72, 123-134, 135-158, 163-191页;徐继畲: 《瀛环志略》,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页。有趣的是尽管两人都称满洲为 东三省,满洲建省到二十世纪初期才发生。 4 这种绘制亚洲地图的方式可参见 The London Atlas of Universal Geography (London: J. Arrowsmith, 1832), Colton’s Atlas Of The World, Illustrating Physical And Political Geography (New York: J.H. Colton and Co., 1856), Allgemeiner Hand-Atlas der Erde und des Himmels nach den besten astronomischen Bestimmungen, neuesten Entdeckungen und kritischen Untersuchungen entworfen (Weimar: Geographisches Institut in Weimar, 1856), Letts’s Popular Atlas (London: Letts, Son & Co. Limited, 1883), and The Times Atlas (London: Cassell & Co., 1895)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吴敬琏:“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误解

吴敬琏:“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误解 进入专题 : 经济体制改革 顶层设计    ● 吴敬琏 ( 进入专栏 )       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当前许多经济学家甚至全国人民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迄今为止,中国30年的经济改革一直是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向走的,但是本世纪初以来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选择,于是改革似乎重新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面临一个选择。以下,我就这段时间对此问题的思考,谈一些个人见解。          “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2010年中共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提出两个要点。一个是整个“十二五”时期的主线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外一个要点是,实现这个转变的动力是全面改革。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提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的同时,还要求“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此后,许多部门都在研究本部门的“顶层设计”,学界也在讨论今后改革应当选择哪些重点领域和如何进行这些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从中央各个部门如财政、金融,直到一些具体的改革项目,如公立医院改革,都在谈顶层设计。我认为,这多少是对“顶层设计”的一种误读。     什么叫顶层设计?为什么提出这一说法?对此,有许多人也提出这样的疑问。     所谓“顶层设计”,原本是来自网络工程学(Network Architecture)的一种说法,英文原文是top-down design。它是说在进行一个大系统的建设前,要从顶层开始,由上到下地进行设计。2001年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在讨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问题时,发现许多地方往往热衷于购买最好的电脑、最好的外围设备来建设自己的网络,而不注意整个系统的设计。比如说,政府机关的内网和外网之间是采取物理隔离的方式、还是逻辑隔离的方式,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首先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的问题。一些IT方面的科学家指出,建设电子政务网络需要首先要在顶层设计一个网络,而不能从各个子系统开始着手,只有这样,各个子系统之间才有可能互相沟通、兼容、联动。时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的刘鹤主持了这场讨论。          为什么提出“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问题”          为什么“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原因可能有二:一个原因是不少人以为中国改革从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案的设计,一直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水平上,而不了解中国改革在上个世纪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现在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另外一个原因是本世纪初出现了另一种“顶层设计”,需要来比较哪一种“顶层设计”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更加正确和更加有可能成功的。     在我看来,说我们直到现在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误解。“摸着石头过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做法,因为那时我们与世界学术界已经隔绝了很多年,原来以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一定是苏联式的体制,当事实证明这一体制是行不通的时候,对于到底怎样才行得通,心中是完全无数的。所以当时陈云和邓小平都提出“我们现在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这种情况到80年代中期已经发生了改变。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决策层到经济学家和社会大众,都认识到改革总是摸下去是不行的。所以,就提出了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不过当时不叫“顶层设计”,而叫做“目标模式”。     1985年的巴山轮会议上,匈牙利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部主任科尔奈(Janos Kornai)有一个关于改革目标模式的重要发言,提出现代经济的体制模式分为行政协调和市场协调两大类,两大类又分为直接行政控制、间接行政控制、没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4个子类,科尔奈倾向于选择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作为改革的目标。对此大家都很认同。后来,由于1988年经济波动和1989年的政治波动,对于中国应当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分歧的意见。1989年以后,坚持计划经济成为主流。     1990年12月和1991年2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以后,从1991年年中到1992年年中,中国的党政领导人到经济学家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认真探索,最后在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中国改革的目标,这就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系。这可以说就是当时确定的中国经济改革的“顶层设计”。在这个“顶层设计”确定以后,就开始了经济改革的“总体规划”,即各个领域改革方案和它们之间配合关系的研究。然后,1993年11月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50条”)》,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各个方面的具体方案。这一决定非常具体,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好评。1994年开始就按照这个总体规划进行改革。此后,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对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的“战略性布局调整”,以便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改善的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奠定了体制基础。     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在20世纪末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初步框架还存在很大缺陷。这一方面表现为它还保留着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若干重要因素,其中集中表现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国有经济对市场的控制。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现代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法治没有建立起来。     正是因为如此,2003年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在许多重要方面进一步推进改革。可是由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进一步推进改革会越来越多地触动政府和政府官员自身的权力和利益,改革的阻力非常大,也由于改革的进步,使中国经济开始崛起,各级政府官员普遍自我感觉良好,不觉得需要推进进一步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既无压力也无动力,于是改革步伐开始放缓。改革停顿不前,市场秩序混乱,权力干预加强使得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得到扩大,于是腐败愈演愈烈,即便用严刑峻法也难以禁止,同时贫富差也愈拉愈大。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80年代末期民众群情激奋地批判的以“官倒”为代表的腐败,与新世纪出现的腐败是无法比拟的。     腐败猖獗和贫富分化加剧,为一些支持旧体制和旧路线的人运用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言说误导大众提供了机会。本来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改革就不断受到来自支持旧体制和旧路线人们的质疑和反对。本世纪以来这种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强,而且在错误的舆论导向下获得部分弱势群体的支持。这些支持旧路线和旧体制的人们提出的“药方”或者叫做另一种“顶层设计”,就是动用国家机器来制止腐败和贫富分化;同时运用政府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靠海量投资来营造炫人耳目的政绩。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政府的控制越是加强,寻租的制度基础就越大,腐败也就更加严重;而腐败越是严重,在某种错误的舆论导向下,也越有理由要求加强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控制力。     后一种“顶层设计”的初始形态叫“北京共识”,后来则被称为“中国模式”。其主要内容是依靠强政府、大国企,用海量投资来支持高速增长。这种政府主导的发展道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从西方各国政府短期政策中得到鼓舞。其“优越性”似乎也得到了某些短期业绩的支持。实践中还出现了一些“样板工程”,例如被“中国模式”的支持者所盛称的“高铁奇迹”,还有某些地方依靠政府的强力动员和大量注入资源实现的超高速发展等等。     于是就出现了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还是国家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顶层设计”之间的选择问题。在我看来,“十二五”重新提出“顶层设计”的问题,其实质是明确未来改革的正确方向。          争取形成新的“改革共识”          近几年事态的发展表明,出现了总结不同“顶层设计”之争,形成新的“改革共识”的可能性。     首先,近些年来,通过理论和历史经验的分析和讨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其次,近来,那些采取“强政府、大国企”模式发展经济的部门和地方这种模式所造成的种种严重后果正在显露出来。因此,近来朝野上下推进全面改革的呼声开始提高,甚至出现了形成新的“改革共识”的可能。     这一新的改革共识不是脱离过去的基础重起炉灶,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比如说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小平“南方讲话”以后形成的新的改革高潮存在着缺陷。其中最主要的缺陷是,1992年以后就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并提。事实上,中国改革进程中落后的方面,包括政府职能明确界定和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调整,都涉及到政治改革。正如小平在1986年讲过多次的,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改革也落实不了。     “十二五”规划要求“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所说的“改革”,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因此,我们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也应当不是某个单项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而是全面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目前,各界人士正在对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进行热烈的讨论。对于经济改革总体规划的讨论,大体上涉及三个领域:一个是私用品领域,即“竞争性领域”,包括市场开放、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农地改革、金融改革等项目;一个是公共领域,包括财税改革、民间组织发展等;还有一个是市场监管,包括从实质性审批到合规性监管、反垄断执法等。     对于政治改革的讨论,也大体上涉及三个领域:一个是法治,一个是民主,一个是宪政。至于三者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它们应当有重点地进行,还是协同推进,这些问题,都还有待深入地讨论。          顶层设计要和基层创新相结合          社会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巨型的系统,为了保证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必须要有从上到下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但是,进行顶层设计一定要倾听民众诉求,与从下到上的创新相结合,从地方政府主动探索获得启发和经验。     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地方的改革试验。比如上海从前几年起就要求国有资本退出几十个竞争性行业,而且每年都要检查落实情况。增值税扩围试点,也是上海市最先提出的,这项对发展我国的服务业很有意义的改革,很快就得到了一些大城市和国家财税部门的积极响应,有望加快增值税最终向消费型转型的步伐。     还有广东省的一些体制创新也很值得注意。一个是从2010年开始,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现任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提出应该用“非禁即入”取代“准入”制度。现在他们已经获准进行宽松商务登记制度的试点。再比如深圳试水创新的民间组织无主管设立,现在已经在广东全省实施,实施效果很好,包括国家民政部的一些官员们也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有益无害的。再有就是村民自治的选举制度。这本来是我国现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制度,但是事实上绝大部分地方都没有很好地执行,现在广东乌坎树立了一个好的范例,也有可能减少今后推广的阻力。     许多基层的制度创新,往往都能为整体改革提供重要的方向提示和实施经验,甚至本身就具有全局意义。我们应当热情支持,使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协力推进改革,这样,中国就必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在新的、更高的水平上重显辉煌。本文是作者在“2012·金融四十人年会”上的演讲 来源: 价值中国网      进入 吴敬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体制改革 顶层设计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3156.html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郎咸平:中国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郎咸平:中国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进入专题 : 中国经济    ● 郎咸平 ( 进入专栏 )       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我们并没有危机意识,反而充满了错误思维,比如“非左即右”、“非公即私”、“宏观调控,微观搞活”以及“跨越式发展”(其实就是“大跃进”式思维)。就好像妄想症、迫害症与美国如影随形一般,这四种错误思维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说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绝不是危言耸听、故弄玄虚!在我的新书《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中,我要告诉那些“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国人和官员,今天的中国经济有多危险、多可怕。我们身处世界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却浑然不知,我们习惯低估我们的对手,又习惯高估我们自己的实力。我今天就是要把我们的危机说清楚,以唤起国人的危机感。否则,我们的经济就要真的翻车了。看看美国,今天之所以强大,靠的就是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已经成为美国精神的一部分了。因为只有危机才能凝聚人心,才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     有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危机视而不见,粉饰太平;更可怕的是,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制造更大的危机。我们常说“成绩是主要的”,这些我们的媒体已经说得够多的了,我就不说了。我在本书中,将专门谈我们在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危机。我经过研究发现,今天中国经济的问题,仅仅依靠现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手段,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还应该寻找其他办法。“功夫在诗外”,对此,读者可以详细阅读本书。同时,通过本书我也试图理清一条中国下一步“经济改革路线图”来,供大家评判。     我在此再强调一遍,我的预言从来没有错过。在2010年初出版的《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中,我就告诫大家美国要对我们发动汇率大战、成本大战和贸易大战,多少人觉得我是痴人说梦,多少人说我是杞人忧天。当时,我还告诫大家不要以明天的产能过剩解决今天的产能过剩,否则等我们花光了财政积蓄,经济肯定又要二次探底。     如今呢?汇率大战导致中国出口失去竞争力,高端就业岗位回流到美国,低端就业转移到东南亚。成本大战导致中国进口持续飞增,2011年石油进口消耗的美元激增了45.3%;贸易大战导致中国从光伏到轮胎的每一种快速增长的出口产品都被精确斩首。不仅仅是外贸企业被折腾得一塌糊涂,成本大战也精确狙击了4万亿受益的企业,比如铝业60%的铝土矿都靠进口,钢铁行业80%的铁矿砂都靠进口,这些在4万亿拉动下风生水起的产业,如今无不陷入全行业的巨亏。     更可怕的是,4万亿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又直接导致老百姓的财富严重缩水;内需因而欲振乏力,又造成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进一步打击了制造业。直接结果就是中国制造业出现一场静悄悄的大裁员,这次裁员的力度和经济下滑的幅度在很多行业甚过2008年金融危机。而带头大裁员的竟然是行业领军企业,裁员的重点又往往是其核心业务的制造环节,比如美的和小天鹅的家电业务、比亚迪的手机和电池代工业务、雅戈尔的服装业务,而不敢裁员的国企只好选择大幅度降薪。直接反映内需冷暖的零售行业更是一片狼藉,从李宁陨落到国美利润衰退,都说明老百姓的购买力在大幅下挫。     但是即便如此,很多国人还是很有优越感,总是喜欢把别人的威胁当成自己强大的证明。美国战略重心重归亚洲,从军事、贸易、经济等方面全面遏制中国,可是我们很多人对这种威胁视而不见。无论是南海危机、东海危机,还是中东变天,都无法唤醒这些人自大的美梦。反倒是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就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有危机意识。可以说,美国危机意识之强甚至已经到了“妄想狂”的病态。当初,美国之所以捏造证据,“诬陷”萨达姆,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也要单边主义行动、发动战争,就是因为美国觉得萨达姆是威胁。     其实这才是美国的常态。回望历史,美国不只是对英国、德国、苏联和日本这样的大国奉行遏制战略,对小国也从不手软。只要美国觉得你对它的地区利益构成了挑战。各位晓不晓得,世界著名的旅游工业城市夏威夷就是美国武装侵略得来的。美国带领军队直接推翻了当地王室,其导火索就是在夏威夷的美国糖商利益受到了威胁。此外,美国对尼加拉瓜、危地马拉、智利、秘鲁、阿根廷这些拉美国家都搞过颠覆,甚至怂恿军人武装推翻民选政府。遗憾的是,我们国人对这些历史似乎从来都不感兴趣。     我说点儿国人比较感兴趣的吧,还记得1999年美军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吗?也许,很多人会说记得,但是,在我看来,我们根本就忘了。首先,北约这次行动根本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其次,事后所谓“前南国际法庭”对南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指控了60多项罪行,审了五年,也没审出什么结果。美国甚至拒绝批准其保外就医,2006年米洛舍维奇惨死狱中。这种以空袭打垮正规军、扶植反对派颠覆现有政权的手法,随后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都曾上演过。冷战结束后的20多年,美国的军事行动从来没有消停过。     我们总是指责美国是冷战思维,其实我们完全搞错了,这种危机意识从来都深植于美国精神,它不仅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国际政策,也时刻作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在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中,2009年提到四次“挑战”、四次“威胁”;2010年提到三次“挑战”、一次“威胁”;2011年提到三次“挑战”;2012年提到四次“挑战”、四次“威胁”。而在美国眼中,中国既是挑战,又是威胁。     让人担忧的是,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我们并没有危机意识,反而充满了错误思维,比如“非左即右”、“非公即私”、“宏观调控,微观搞活”以及“跨越式发展”(其实就是“大跃进”式思维)。就好像妄想症、迫害症与美国如影随形一般,这四种错误思维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进入 郎咸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3105.html    

阅读更多

汪洋带领新一届广东省委常委与网民交流(实录)

今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带领新当选的十一届广东省委常委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以下为交流实录:   主持人郭跃文:各位网友,上午好!十一届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与网民在线交流会现在开始!我是广东省委新闻发言人郭跃文,奉命担任今天在线交流会的主持人。   主持人郭跃文:五月的南国,姹紫嫣红;初夏的羊城,花团锦簇。过去的一周无疑是广东进入红五月后最红红火火的一周。5月9日,海内外瞩目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隆重开幕,汪洋同志以铿锵的语调,满怀豪情地作了主题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报告,再次擂响了亿万南粤儿女领潮争先、赛龙夺锦的战鼓,引爆了网民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热情。   主持人郭跃文:5月13日上午,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共广东省委,5月13日下午,省委十一届一次全会又选举产生了省委常委会。   主持人郭跃文:昨天下午,新当选的省委常委已集体与新闻媒体见面,汪洋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都作了浓墨重彩的报道。但还是有些网友觉得不解渴不过瘾。   主持人郭跃文:根据汪洋书记的提议,今天上午,省委办公厅在这里举办十一届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与网民在线交流会,请新一届省委常委与网民进行即时在线交流,回复网民的提问、回应网民的关切。这充分体现了省委常委对网民意见的高度重视。   主持人郭跃文:今天的在线交流会预计时长90分钟,欢迎网友们在线围观,“拍砖”“灌水”“盖高楼”!南方新闻网将对今天的与网民在线交流会的实况进行在线图文直播。人民网、新华网、奥一网现场连线同步播出。   主持人郭跃文:现在,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在线交流会的各位省委常委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同志,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同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同志,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同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同志,省委常委、统战部长林雄同志,省委常委、秘书长林木声同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庹震同志,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同志,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黄善春同志,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李嘉同志。   主持人郭跃文:可能有细心的网友会发问:为什么徐少华常委没有到会?我回答大家:徐少华同志因公出差,不能出席今天的在线交流会。不过,请网友们放心,我相信少华同志一定会以合适的方式回应网友们给他的留言留帖。   主持人郭跃文:参加今天会议的还有:省委副秘书长谭一鸣同志、魏建飞同志、陈志英同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外宣办主任莫高义同志以及新闻界的一些朋友。现在请汪洋书记、朱小丹省长、朱明国副书记以及各位省委常委同志依次跟网民朋友们打招呼并发表当选感言。   汪洋:我先说,今天是新一届常委任职履责的第一天,我们集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起来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省委常委徐少华同志因参加中央领导同志在外地的活动以外,其余的同志全部参加了。   汪洋:我们想以这种方式表达省委对广东网络社会的重视。广东有一亿人口,其中有6300多万网民,无论是这次党代会的筹备、召开,还是在广东日常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中,广大网民都给我们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建议,有鼓励、支持,当然也少不了批评。我们认为这都是对我们工作的关注、帮助,让我们兼听则明,让我们谨慎自省,也使我们头脑清醒,不断改进工作。   汪洋:我们新一届省委常委对广大网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汪洋:我已经连续4年在网络上跟大家见面,去年扩大到部分常委与我一起参加网络交流,今年是第5年,我们所有的在家常委全部到场与网民交流。这一方面表明我们与网民的互动正在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它已经成为我们省委领导集体的共识。   汪洋:2007年我来广东的时候,省委常委13位,按年龄,我排在第9位。新一届常委仍然是13个人,我现在年龄已经到了第3位。江山代有人才出,我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会,能够让更多的网民认识、了解我们新班子的成员,支持他们的工作。   汪洋:我昨天在当选以后,已经代表常委也是我自己,发表过当选感言,我就不占用时间。谢谢。   主持人郭跃文:有请朱省长。   朱小丹:网友们好,非常高兴能够在汪洋书记的带领下和广大的网友见面,在昨天举行的省委一次全会上,汪洋书记对新一届省委领导集体提了六个一定要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政治坚定,一定要不辱使命,一定要执政为民,一定要艰苦奋斗,一定要增进团结,一定要勤政廉洁。我一定会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按照这六项要求去做。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和省政府的同志们一定要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进程当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我们也一定要在今后的政府工作,特别是依法行政的过程当中,努力地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争取多为广东人民干实事。努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谢谢各位网友!   朱明国:各位网友朋友,大家好!省的第十一次党代会开得很成功,作为大会的秘书长,我衷心感谢各界包括网友朋友们的给力,作为新一届的省委常委我感恩组织和大家对我长期以来的信任和支持,广东有个坚强有力的好班子,我们有个非常优秀的班长——汪洋同志,还有个好的常委领导集体。能够在这个团结协调的班子里工作是我的福分和荣幸,我一定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奋力投身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伟大实践。   朱明国:广东是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这是一片神奇富饶的土地,是一块干事创业的沃土,更有厚德、诚信、敏行的人民,我感恩组织和人民给我提供继续为广东父老乡亲“打工”的机会,我一定倍加珍惜和牢记人民重托,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智慧和汗水献给我无限热爱的广东父老乡亲。谢谢!   黄先耀: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下一步我将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一定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为全省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应该做的工作。近年来,全省党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省委和中央纪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显,在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先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关于从严管党治党的要求,努力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反腐倡廉建设路子,继续争取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坚强保证。谢谢各位网友!   王荣:各位网友好!我很荣幸继续当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借此机会感谢全省广大党员对我的支持,也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的关心。作为省委常委,我还是地方党委的书记,在新的时期我想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这次党代会讨论通过的报告在工作实践当中落实好。也为了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待,在工作实践当中,我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努力为民服务,保持清正廉洁。   王荣:在工作实践当中我会多多地注意,听取包括网民们在内的社会各界在我工作上给我的建议、批评,来全力地做好工作。谢谢大家!   李玉妹: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从山东到广东工作快两年的时间,来的这段时间我感到感触最深的,一是广东这个地方民主意识非常强,民主的氛围非常浓,我昨天还在网上看到网友们非常关心我们的组织工作和基层工作,比如“中流泛舟”这位网民给我们提建议,能不能建立党员信息库,这几天我发现很多网友提类似的建议。   李玉妹:第二,我感觉这里的改革自主性非常强,像我们现在搞的大部制改革、审批制改革,都在千方百计转变政府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好的环境。第三,我觉得这里的实干精神非常强,在党代会当中我接触了两个基层代表,一个是南海区白沙区的书记沈小琴,顺德区郑建华,沈小琴是个女将出身,这两个书记带着这个班子和群众一道把这两个村建设得非常好,使我感觉到广东的女性很了不起,很厉害。   李玉妹:我感觉广东这个地方包容性非常强,外来人口很多,干部来自五湖四海,我感到这里确实是个和谐共事、干事创业的好地方,我当选新一届省委常委,也一定会按照汪洋书记的要求,把自己的组工工作做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力争做得更好,能够为转型升级作出自己的贡献。   林雄:网友们,早上好!感谢大家的关心。我能继续当选新一届省委常委,既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的鞭策。我这两天想的最多的是孔子勉励学生从政的两句话“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我将把大家的信任化作动力,勤勉敬业,开拓进取,为政以优,为身以廉,对党的事业一片丹心,对自己要求一丝不苟,对做好工作一往无前,决不辜负省委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期望。也希望广大网友继续支持我的工作。谢谢!   林木声: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好!秘书长这个位置是做服务工作的,现在我想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活干好,我一直很相信这两句话,一句是:人总是有点精神的,一句是:干活才是硬道理。我将大胆行使权力,正确行使权力,多办成事,多办好事,一心一意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请大家不断给我加油,也不断对我监督,拜托了!   庹震: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作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按党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与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们一起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为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宣传好、贯彻落实好,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也请广大网友朋友为广东文化建设当好参谋,多出良策,谢谢各位网友!   万庆良: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与网友朋友们进行在线交流。首先我衷心感谢中央、省委和全体党员干部对我的信任,感谢方方面面,包括广大网友对我的支持。   万庆良:能够成为新一届的省委领导班子成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重任在肩,今后我要牢记三句话。一是政治坚定,永远忠诚党的事业,时刻保持政治上的冷静、清醒与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胡锦涛同志为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万庆良:二是为民造福,以老百姓为天,以老百姓为地,始终把民生幸福作为最高追求。三是勇于担当,把握战略机遇,勇于改革创新,竭尽全力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脚踏实地把广州的事情办好。请大家监督我,支持我,谢谢!   黄善春:网友同志们,大家好!我是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黄善春,首先感谢全省人民对我和后备力量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黄善春:我能当省委常委,既是党组织和代表们对我的信任,更是省委对省军区部队建设和党管武装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我省党代表对中央关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党管武装有关制度规定的深刻理解和拥护,体现了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浓厚氛围。   黄善春:党代表和省委委员给我投信任票,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投给省军区的,投给军队的,投给党管武装这项根本制度的。我作为省军区的代表,参加省委常委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在省委和汪书记的领导下,认真履职尽责,切实抓好部队和民兵预备建设,自觉践行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坚决完成广东军区和省委赋予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好省军区作为军事部队的职能作用,谢谢大家!   李嘉:各位网友,非常荣幸地能够成为广东省委常委的一名新兵,我将按照汪洋书记提出的“六个一定要”和“四个始终坚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主持人郭跃文:感谢汪洋书记和各位省委常委同志!   主持人郭跃文:广东是中国第一网民大省。据统计,广东拥有59万多家网站、6300多万网民。广东的网民向来具有视野开阔、睿智理性、务实敢言的风范。   主持人郭跃文: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5月10日在网上发布本次省委常委与网民在线交流会的预告后,很快就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关注和积极响应,网民的提问、留言一直源源不断地涌进来。   主持人郭跃文:据统计,从发布预告到现在,不到五天时间,人民网、新华网、南方网、奥一网上相关页面的访问量就直线上升,刚才上班的时候8点半我统计访问量是668万人次,留言流帖1996条,但是到了9点钟的时候数字很快地就更新了,9点钟网民的访问量已经接近800万,留言留帖又增加了300条。   主持人郭跃文:这些留言留帖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今天会随机选取其中若干条有代表性的留帖和提问,请今天到会的各位省委领导同志分别当场在线回复,与网民交流互动。   主持人郭跃文:下面,就把时间交给在电脑前守候着、期待着与省委常委互动交流的广大网民朋友。   主持人郭跃文:现在我们来看看网友们的提问。这里有一位网友叫“广东单双王”,他说,“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了,为何粤东、粤西、粤北穷帽子还摘不掉呢。他做了一个预测,说10年后,珠三角比欧洲美,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仍如非洲差。他提问省里对这个事是不是没招?其实这个问题在汪书记的报告中已经涉及到,我们请汪洋书记来给这位网友解答一下。   汪洋:这位网友关注的问题应该说是个广东的热点问题,也是我们历届省委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汪洋:历届省委都为缩小粤东西北地区和珠三角之间的差距做了不懈的努力。这次党代会我们也仍然把它作为一个突出问题。在加快转型升级这一部分中专门写了“必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汪洋:我在报告里明确地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实现科学发展最重要、最坚定的任务之一,未来五年我们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取得重大突破”。   汪洋:我在报告里大体上讲了五条措施。一是要努力实现各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已经制定规划,这几年也正在逐步落实。   汪洋:二是要把新型城市化作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的重要抓手,通过进一步提升珠三角来提高带动东西北的能力。同时,我们这次也讲要通过重点发展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的发展来提升粤东西北各城市自身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汪洋:三是要实施对粤东西北地区的人才支持计划。四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五是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和扶贫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阅读更多

译者 | 【近日关注】推文汇总 2012-05-13

译者推文汇总,凡是外文的均欢迎大家翻译并投稿。投稿地址是:iyizhe# gmail.com 【热点·18大】 根据《金融时报》刚刚发布的消息,三名党的高层干部和外交官说周永康已经把大部分权力交给了孟建柱。因为挺薄,他还在政治局常委会上做了”检讨”,他也不得参与选择18大的继任”警察沙皇”。这一行动有危险性因为周了解党的所有”黑暗秘密”。已有译文 【热点·陈光诚】 自由亚洲电台:美外交官已与陈光诚通话 消息称陈光诚最快月底赴美。陈光诚称他侄子陈克贵现在成为山东方面”疯狂报复”对象。全: http://bit.ly/JuU5tT 《纽约时报》介绍傅希秋,这位在国会听证会上手握iPhone,接通陈光诚关键电话的人,他的人权活动、宗教背景,更重要的是:党派倾向。原: http://nyti.ms/Jthjk2 珍珠发出和《纽约时报》报道的一系列推文,希望外媒能跟踪一下,如有不符合事实的报道,期待发出更正。 @pearlher: 我研究了一个晚上的纽约时报报道,知道了我离开北京后发生的事情。 @pearlher: 研究了一下最近的外媒有关陈光诚的报道,纽约时报最坑爹。 @pearlher: 我相信《纽约时报》的记者不读自己的报纸。 至少Steven Lee Myers and Mark Landler 就不读 Andrew Jacobs 的报道。 @pearlher: 其实,纽约时报的报道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困扰,警方没有对我重新开始调查。但是,令人担心的是有些夸大的报道传递给某些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过于乐观的信号。 《纽约时报》人权已经不那么纯粹了 作者写了《人权这个乌托邦》一书,恩,本评论的中心思想是:当中国的活动家们还希望用人权来推动政府改革的时候,他们要意识到已经不存在纯粹的人权的说法,现实考虑无法回避。原: http://nyti.ms/JtgdVr 《纽约时报》:当西方评判中国时的健忘症 每个地方都有一个中国(意思是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别的方面)”即使没有选举权,中国也在开放”。可是,王立军和陈光诚在感到危险的时候都认为美领馆才能保护他们。 原: http://nyti.ms/Jtfh3t 【热点·薄熙来】 《重庆商报》:重庆国资委要求重点国企领导干部报告的内容涉及个人资产和家庭情况两大类,包括个人收入、房产、配偶和子女从业、子女婚姻等。国企领导干部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报告、不如实报告等将被严肃处理。全: http://bit.ly/JKV1Mt 【智库观察】 《外交事务》从天安门到现在,中国的人权状况?从方励之到陈光诚,中国的人权抗争一直在继续。互联网改变了很多,现在要看中国政府是否会为了既得利益而不顾明显的眼前现实。原: http://fam.ag/JtmgJA 最新的《中国领导观察》除了已介绍的李成的入常候选人简介外,还有以下内容:军队在外交中的角色、台湾大选之后、刘源呼吁军队反腐、领导层交接与经济改革的”顶层设计”、广东带头呼吁打破”既得利益”重启改革、习近平领导层的团结前景 原: http://bit.ly/IB4JCR 【经济金融】 中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被认为是经济走弱的特征显现后的货币刺激措施。《纽约时报》原: http://nyti.ms/JtdueH 中文: http://bit.ly/JtdPxV 【更多新闻】 英《每日电讯》透露,疑中国培训女藏人,在头发和围巾中藏毒,以向达赖喇嘛尊者祈福方式向他投毒。港《明报》已有中文报道。原: http://bit.ly/KiDHja 广东新一届省委常委与媒体见面,未见张广宁。5月13日下午,省委书记汪洋向媒体介绍广东新一届省委常委,原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未出现引发猜测。张曾离婚与美女主播结婚一度也是谈资。全: http://bit.ly/JbhdS2 卫报:小南海水坝是长江上的第12道坝,环保人士长期以来呼吁不要建了。但薄很支持。现在薄倒了,但是小南海建设并未停工。环保人士要求信息公开,但屡屡碰壁,中国的信息公开法案空洞无物。已有译文 BBC中文网:美国一家联邦上诉法院周五(11日)裁定,美国国家安全局不 需披露与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在2010年中国网络攻击事件中是 否有通讯联系。 http://feedly.com/k/INpsPt 《外交政策》金融时报的杰夫·代尔谈关于中国报道:你没法全盘相信媒体报道,因为即使是记者,也不完全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原: http://bit.ly/JtiakT 【译者动态】 广告:昨天的《每日译者》手机报开始连载 @mcgregorrichard 的 《党:中共统治者的秘密世界》中文版。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 http://bit.ly/J0KVqF 问:哪儿有全本下载?答:哪儿都没有,我们为了防止盗版,放出几章就会拿下几章。不支持免费下载,保护作者和译者的权益。 这是《党》唯一的中译本,译者是乐为良,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诚实地说,译文在忠实原文方面没问题,但在传递马利德那种独有的讽刺语气上稍有不足。 【随便吐槽】 各位忙着抓特务的,帮你们翻译一条英文推:只要看看推上的中国活动家们,就知道为什么海外的中国异议者永远组织不起来了吧?RT @niubi: people wondering why……twitter? 恩,是不是在说谢淑丽写的《脆弱的强权》?台湾远流出了繁体中文版 译者是温洽溢。关于书名,从 @KaiserKuo 那儿听到过一个笑话,说外国人看到说:哇,中国脆弱?中国人看到说:哇,我们强权?RT @SlowZhu: 易碎的超级大国很好看!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