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中国选举与治理 | 重庆这门政治课

重庆这门政治课 作者:周兆呈 来源:联合早报网 来源日期:2012-3-25 本站发布时间:2012-3-25 9:19:16 阅读量:5389次   要对中国政治的未来发声,没有经历过重庆这样的事件,仅仅依赖书本的历史教育或是现实生活中琐碎的怨言矛盾,是无法站在更高的高度思考和认同中国的政治及其体制改革的。这或许是重庆对中国年轻一代做出的意想不到的“贡献”。   城外城   3月15日,可能是重庆卫视《重庆新闻联播》节目历来收视率最高的一天。中国人大政协两会闭幕次日的政坛“平地惊雷”,一整天的震荡之后,人们将视线放到暴风眼的中心地带,仔细琢磨那块天地的变化。拜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技术进步所赐,重庆卫视的新闻传播可以不受地理限制,地方台的镜头里依次出现的面孔,都成为中国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这些跨国的观众群里,也包括在海外的一些中国留学生。最近和几位拿奖学金来新加坡读书的中国80后、90后学生聊天,他们的话题很快就聚焦在重庆的变化。他们说,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最近一段时间除了功课之外,就是不停地上网,搜索各类网站,也流连于不同媒体之间,看消息、跟进展,比较各种版本的故事和传说。虽不至于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却也忽然发觉自己和同学们很久没有如此关心政治了。按他们的话说,真没想到故事的背后充满了不可思议,很难想象一夜之间境况突变的残酷。   80后以及更年轻的一批人,在政治经济的盛世中长大,未曾经历过惨烈的时代。不像70后以及更早的两代人,或切身体验过文化大革命的激烈,或亲身经历了80年代末期的政治运动,因此,他们对文革的记忆、对政治斗争的感悟,不仅仅是从小说、影视和回忆录中获取,也埋藏在生命的深处。相比之下,中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文革记忆,也直接跳过八九,对中国最高层政治权力的风风雨雨,一片朦胧,缺乏直接的认知。   说起来,这其实是种进步。意味着这一代的人,不是在斗争中长大,而是在繁荣中成熟。他们生活与成长的氛围是一个急遽发展、喧嚣蒸腾的环境,没有大的政治与经济波折,历史的动荡多由教科书和纪录片拼凑而成,他们更追求张扬自我个性和价值,与那些正年富力强、占据社会主流阶层的上一代相比,他们政治上更为单纯,对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与感受不在一个层面上。   但是,他们同时又是敏感的,在跌宕起伏的政治剧情下,他们可以迅速成长。越是波云诡谲、起伏突变,越能够锻炼心智、启发视野。寻找和搜索信息的得心应手、网络平台上的娴熟操作,以及群体交流、广为传播的技巧,更可以让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政治课营养——因为,重庆事件不仅将是中国政治学的经典案例,也将在国家发展方向上影响着准备参与其中的人们。   重庆卫视3月15日的新闻联播之后,一小段并非首播的某白酒商业广告,迅速被外界放大成为标榜“无广告公益卫视”的重庆卫视在政治形势改变之后,要进行转型的标志。骤然被置于放大镜下的重庆,无论是萧规曹随,还是改弦更张,都会引起不一样的解读。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外界一厢情愿地在政治谜团下,视之为一夕变天之后对过去高压的强力反弹。   此次变局,牵涉的是个别人事变动,引发的却包括对中国未来路线、发展理念的对立与分裂。这一方面体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但另一方面,这些分裂的争论方式,却再一次突显中国社会内部对于如何处理和面对彼此思想体系的差异,并没有形成解决的方案。理性辩论的空间不足,对非我阵营的异议思维,宽容对话、互相尊重的空间并未形成,标签化、成王败寇的传统性思维,仍然广泛存在。彼此之间的暴戾之气,或许是因为文革的余毒犹在,也或许是多年来社会等级差异、公平不足、资源分配差异的不满情绪造成,或者两者皆有。   为追求政治制度的进步而对重庆模式叫停,然而在处理重庆事件的过程中,透明度有限,地方官员拼命学习贯彻、统一思想、表态效忠,随后是一系列的清理前任痕迹,这些传统的政治作为,无法体现出政治理念的进步。   无论是思想角力、路线争执,还是政坛内幕、政争传言,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来说,都是新鲜的经历。全国性的清查、表态、统一思想、政治学习,都貌似过往云烟。这次,虽然主要集中在一城一地,然而通过网络的同步讨论、即时传播,对国家方向、对政党政治、对思想路线的争议,伴随着对政治流言的猜测和挖掘,已然成为全国性的共同体验。   从这个角度看,重庆事件的起伏,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是现实的政治教育。重庆事件撕开了中国政治路线斗争、权力分配的更残酷一面,不再仅仅停留在经济矛盾、贪污腐败等社会议题,而是更为惊心动魄、更为风云激荡。   要对中国政治的未来发声,没有经历过重庆这样的事件,或是没有经历过类似他们的兄长辈、叔伯辈经历的那么多且复杂的政治风波,仅仅依赖书本的历史教育或是现实生活中琐碎的怨言矛盾,是无法站在更高的高度思考和认同中国的政治及其体制改革的。这或许是重庆对中国年轻一代做出的意想不到的“贡献”。   (作者是联合早报网主编兼《新汇点》主编)

阅读更多

法广 | 香港传真: 重庆文革试炼一夕消失

资深媒体人透露,薄熙来到重庆后,要求为他写报道的记者们读《毛泽东选集》,并经常告诉他们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喜好。《重庆日报》在这方面也花了不少功夫,报社就曾组织考察团去大连及商务部交流,了解薄熙来对新闻报道的要求。报社经常组织记者分析薄熙来的写作喜好,精确到薄喜欢写长句还是短句,以及他喜欢用的短语词汇。分析完后记者们还需提交研究报告。即便工作做得这样细緻,但在薄熙来严苛要求下,为薄写稿的记者们还是被弄得神经紧张。一位前《重庆日报》部门主任因不堪薄熙来的压力而患上严重抑鬱症,几度想自杀。媒体人士说,「薄熙来一般会要求将自己的新闻放在头版头条,这与前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将头版头条留给百姓的做法很不相同。」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商圈步行街内,平时有许多中老年退休人员在此下棋、閒玩。薄熙来下台以后,这里几乎天天都有近百人聚集在一起议论时政,主题全是关於薄熙来。有人指著周围的眾多银杏树,直言不讳地称因薄的喜好而造成重庆原有市树黄桷树被大面积铲除,「改种银杏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行为」。这种纪录片式的场景,就发生在当今的中国重庆。这些聚集在银杏树下讨论的人,是重庆唱红的主力军之一,是薄熙来在重庆的民意基础。在重庆的几个商圈内,杨家坪商圈是唯一一个有群眾聚集议政的地方,这些群眾多为周边几个大型企业的下岗工人或退休职工。这些大型企业,像西车厂、建设厂、新华印刷厂,在上世纪中国的文革时期均被捲入武斗。议论时政的这些人中间,凡是上了点年纪的人,当年也多半参与过文革,因此对政治抱有高度热情。重庆运动式的唱红打黑﹑以及领导人要求读《毛泽东选集》,无不使人感到文革幽灵的再现,而这一切也在一夕之间消失。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重庆事件的成因和走向

重庆事件的成因和走向 作者:张鸣 来源:作者博客 来源日期:2012-3-24 本站发布时间:2012-3-25 9:55:56 阅读量:6141次   两个月前,谁也难以预料,高举毛主义旗帜,唱红打黑的重庆,其核心人物王立军会突然走进成都的美国领事馆,一呆就是24小时。王立军出事之后,在两会重庆团开放日上还信誓旦旦无意辞职,高调坚持唱红打黑,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按总书记指示办的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几乎是话音未落就被免去职务。新老书记交班,薄熙来甚至没有到场,留在北京的他,从此销声匿迹,而重庆的各个单位,则纷纷表态支持中央调整领导班子的决定,那架势,很像当年粉碎四人帮时的表态政治。这一切,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只是,重庆这番戏剧性眼花缭乱的变化,让外人很难看得明白。   毋庸讳言,中国的政治,迄今为止还是黑箱。顶多某些部位,偶尔会露了一丝亮光,连灰箱的程度都达不到。重庆发生了什么,我们大概只能凭猜测。其实,在王立军出事之前,一度声势浩大,甚嚣尘上的重庆,已经有蛛丝马迹表明,他们在开始收敛了。他们开始讲民主与法制了,开始找全国的意见领袖到重庆看一看,找各方面的学者到重庆开会,尤其热衷于把全国法学的会议拉到重庆来开,甚至宣称要在重庆实行乡镇直选的试点。这个唱红打黑的“红都”,明显是想在自己的身上加上一点别的色彩。这个过程,大概从李庄案的第二期审理,重庆方面被迫撤诉之后,就开始了。按道理,能让强项的薄熙来做这样的收缩,应该不仅有来自舆论对于他们运动式的黑打和运动式的唱红的非议,更可能有来自某些比较有权势的势力的压力。   正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重庆模式之所以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薄熙来在权力争夺中,感觉到了自己的某种失落,利用所控制的重庆搞出点名堂,希图上位的结果。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他是在搅局。这样的搅局,对于一个后威权时代的国家,在权威不再,接班人不能再靠权威指定,而由元老家族协商的情况下,是非常正常的。有资格争大位的人互不服气,接班纷争的加剧,有人为了争位而有非常之举,一点都不奇怪。但是,薄熙来采取了一种特别的方式,他竖起了毛主义的旗帜,高调宣称要走毛的道路。也真的祭起毛式的运动整肃和意识形态灌输的法宝,从整肃官员队伍入手,唱红打黑。同时也在坚持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扩张政府势力,推行民生工程,惠民措施,改善了重庆的社会治安,同时,也把重庆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降到了相当低的水平。   重庆模式一出台,不仅令全国的左派欢欣鼓舞,而且也给中共的当权者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选择。尽管有些人不喜欢薄熙来这个人,但他们却不能不喜欢重庆模式。中国近十年改革停滞,经济发展迅速,积累下来非常多的社会问题:官民结构严重失衡,官民矛盾激化。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跟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矛盾,社会流动停滞,社会保障缺失,医疗问题,教育问题扭结在一起,使得上访成潮,群体性事件每年以成万起的规模增长。政府不肯改革,只能以抹浆糊的方式维稳来应付,导致维稳成本成了天文数字,而且急速增长。如果能有一种办法,不改变政体,不开计划经济的倒车,却可以把事情摆平,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一时间举国上下都在学重庆,不惟唱红处处,而且打黑,尤其是像重庆这样运动严打式的打黑,也相当盛行的缘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开倒车,向左转的趋向,已经相当明显。   但是,毛主义的模式,包括重庆这种复制的毛主义模式,有两个最大的软肋。一是经济上难以为继。市场经济与杀富济贫无论如何都难以协调,重庆不计成本的各种工程,单靠打黑充公的财产,支撑不下来,只能大举借债,或者寅吃卯粮。二是这种模式,会导致内外的紧张。重庆模式在内部整肃的时候,要找敌人,在外部,也要制造敌人。如果说,重庆模式仅仅在重庆做,对于全国而言,还不过是一条鲫鱼塘里的梭鱼,但是,如果把它推行到全国,就成了一条巨大的鲨鱼。相当多深受文革之害的中共党内官员,对毛主义的运动模式,还记忆犹新,薄熙来这种毛式亮相,不能不引起他们的紧张。重庆模式声势越大,越是全国都在效法,他们就越是紧张。不仅重庆之外的人紧张,重庆内部也一样紧张。就像毛当年搞文革,他的亲密战友林彪和同伴也高度紧张一样。   由于有这样两个软肋的存在,重庆模式,命里注定是要出事的。不是经济上被拖垮(这个时间要拖得长一点),就是内部出问题。我们现在难以猜测,到底有什么样的压力,使得原本气焰嚣张的李庄二期案件的审理,最终偃旗息鼓,又是何等压力使得心高气傲的薄熙来会悄然退却,一直到把自己的第一号心腹爱将从主管要害岗位上换下。我们只能猜测,应该有这样有来头的压力,加上舆论对重庆“黑打”的抨击,波及到了王立军头上,而在薄熙来也难以保住王立军的时候,薄王的关系也就完了。种种关于薄王之间的紧张和冲突的传闻,好像不应该是空穴来风。按常理,对于一个副省级的官员,擅自跑到美国领事馆,等于是自毁政治生命。应该说,唯有他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做出这样绝然的选择。毕竟,薄王之间的关系太密切了,或者说,王立军知道的太多了。对于一个长期以来就野心勃勃,甚至想要问鼎大位的人来说,做什么犯规犯忌的事,也在情理之中。   当王立军戏剧性地走入美国领事馆之后,应该说,重庆模式就已经以内部爆裂的方式宣告破产了。就像当年林彪的出逃,宣告了文革的破产一样。王立军出事不久,微博上有关重庆的水军悄然消失,网管的删帖也不再积极。说明在这样的“政治问题”面前,此前作为风向标的中央宣传部门对重庆已经撤回了支持。薄熙来的搅局,从此宣告失败。如果换一个人,理应立刻自请辞职。但是,权贵出身的薄熙来,却选择了硬撑,以撑待变。高调宣告他没事,他没错,一切都是按总书记的指示办的。甚至宣称总书记应该到重庆去看看,大有逼人表态之嫌。这一切,居然发生在他实际上并不知道王立军给美国人留下了什么,同时对中央交待了什么的情况下,就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按道理讲,在大换届的中共18大召开前夕,稳定是大局中的大局。我原来以为,虽然薄熙来肯定是要走人的,但最大的可能是在18大之后。但是,薄熙来这样的强项,这样的高调反击,其中也许还包括传闻中的重庆挺薄大游行,如果没有这种事,我们很难理解在重庆换人之后,重庆市市长黄奇帆那番关于保证不发生“政治性社会事件”指的是什么。结果,在18大之前,重庆就换人了,这里面,肯定有一定的政治动荡风险。   此后,无论如何,薄熙来的政治生命已经完结了。尽管对他处理,很可能因为他的种种过分的动作,会从温和转为严厉。等待他的,甚至也可能是陈良宇的下场。但经此一挫,此公就算能全身而退,也没戏可唱了。重庆模式的破产,使得中共高层对于按这种模式解决难局的幻想破灭,中国也就暂时消除了向左转的可能。要想把社会问题摆平,只能另寻出路。从大的方面讲,改革三十多年,最有权势的权贵集团,聚敛了巨大的财富,成为改革的头号受益者,这个集团,虽然自身也分裂成各种派系,但都变成了超级有产者。有产者跟革命家不一样,无论道德如何,但理性程度肯定是增加的。他们的身份和财富,使得他们不可能不坚持开放,选择回到朝鲜去。所以,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压力,以及中国社会内部的动荡压力,逼得他们今后依然要选择继续改革,以期解决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难题,也就是说他们唯一的选择是推行政改。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前种种关于国进民退,法制倒退,意识形态左转,舆论言论的严厉监管等等“左的举动”,将会随着重庆模式的破产,走到尽头,改革,最终会触底反弹。改革从哪儿起步,改到何等地步,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先难后易,我们无从推测,尽管,这条路还很难走,保守势力依然可能反扑。但自从1840年以来,中国走向世界的趋势,无论如何都挡不住了。再出一个狂人,重试重庆模式,至少障碍会大得多了。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雾“都”重庆

雾“都”重庆 作者:刘田玉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3-23 本站发布时间:2012-3-24 0:49:22 阅读量:197次   一   重庆是一座山城,山城多雾,常年云雾缭绕,让山外的人难以识其真面目,也让身处其中的人不易看清山外的世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有一部非常流行的电影,名叫《雾都茫茫》,讲述了刚解放不久重庆地下党反特的惊险离奇故事。重庆之所以称为雾“都”,是因为它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抗战胜利还都南京后,又被定为“陪都”。没想到“陪”了几年,把正式的首都南京给“赔”掉了。国民党政权兵败大陆,退守台湾。   有人把抗战时的重庆比作英国的伦敦,这种类比实在有些牵强。实际上重庆远没有伦敦那样的殊荣。对于国民党政权来说,重庆也算是“麦城”,是一个讳莫如深的伤心之地;而新的政权也因其特殊的经历,几十年来一直不怎么待见重庆。   在绵延千年的中国历史上,1949年的国共之争,非常类似于秦末汉初的楚汉争霸。从个人命运的视角来看,蒋毛之争也与刘项之争极其相似。公元前200年前后,秦失其“鹿”,群雄逐之,经过多年的征战与讨伐,项羽终于得以封王称霸,初定天下。想不到的是,仅仅四年之后,貌似强大的西楚霸王,就被偏安汉中的汉王刘邦击得落花流水、一溃千里,项羽本人也在垓下“霸王别姬”,横剑自刎。两千多年后,这幕历史大剧又在神州大地上重演,其序幕、背景和剧情几乎一模一样。稍微不同的是,国民党政权和蒋本人都得以苟延残喘,“朝代”的更迭没有以最高统治者生命的终结为代价,证明中国历史在几千年的轮回循环中,也有了些许的前行。   刘邦战胜项羽,是文人对武将的胜利,是“以文制武”的道统的延续。刘邦虽然称不上文人,但他麾下集结了大批文人策士,每到关键时刻,都会有人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化险为夷、转“危”为“机”。而项羽则重用武将,轻视文人,勇武有余、智谋不足,以致人心涣散,计谋枯竭,最后走向灭亡。   毛胜蒋败,从个人气质上讲,也是因为蒋身上的“武气”太重,文气不足。论出身和阶层,蒋毛两人相差无几,都属当时社会中略有富余的小康之列。成名之前,蒋的见识和炼历恐怕还要略胜毛一筹。可是,蒋终其一生,都是以一个“武人”的形象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这就注定其不能长久地成为历史的主角,而只能是一个过渡性的“救场”角色,或是局部性的人物。蒋一生酷爱戎装,留下很多着装配枪的照片,在许多国务活动中,也经常穿军装出席,生生地把政治领袖的形象降格为一名军事将领。   蒋的头脑和眼光,始终没有脱离军人的局限。据传在重庆谈判期间,有人向蒋建议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派往东瀛,与美军一起占领日本。事后看来,这对于国民党而言,的确是一个绵里藏针的“锦囊妙计”。但是,以蒋的识见和器局,以抗战胜利举国欢腾、蒋的个人威望及国民党的气势如日中天的气象,蒋介石断难答应。然而,历史既吊诡、又平常,“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愿主动舍弃小的利益,常常会被迫葬送大的格局。   反观毛泽东,其个人气质和才情,与蒋介石可谓截然相反。如果说蒋身上有“流气”,那么毛也自认身上有“猴气”。真正让毛胜出的,是毛身上的文气!毛一生只留下一张穿军装、带军帽的照片。据说毛一生都没有开过枪,却悟透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谛。毛本人就是一个大文人,他的诗才在政治领袖中堪称前无古人。重庆谈判期间公开的诗作《沁园春·雪》,最典型地反映了毛博大的气度、高远的眼界与喷薄的文才。他的理论著述、思想结晶,他的雄才大略、纵横捭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恐怕无人能出其右。正是毛泽东的理论和思想,保证了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及策略;得益于毛泽东的人文气质,共产党吸引了全中国无数的文人志士,从而成就了共产党的惊天伟业。   蒋一生紧握枪杆、倚赖军人,毕生难成大器;而毛妙笔生花、文采飞扬,笔墨挥洒间,摧枯拉朽,横扫千军,最终从容登顶。当年“蜗居”重庆的蒋介石,被山城的云雾蒙蔽了眼睛和心智,浑然不知比他更为耀眼的历史角色要出场了。   二   历史的脚步迈入1997年,重庆这座城市,总算拨云见日、扬眉吐气了。这一年,重庆晋升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成为中西部的龙头和中心城市。与当年海南建省一样,重庆直辖也让无数人热血沸腾,从官员到百姓,从政治人物到贩夫走卒,多少人想到重庆去大展宏图,施展人生抱负。   2007年11月,薄熙来入主重庆,成为重庆直辖市的第二任市委书记。此时,虽然重庆直辖已经十年,但从薄熙来后来的行为举措来看,他内心仍然是满载着宏图大略,希望能在重庆这个最年轻的直辖市有所作为,为实现其青云之志铺路架桥。然而时不与人,将近五年过去了,薄熙来不仅没有可能实现其青云之志,反而折戟沉沙,壮志难酬,基本上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景。   薄熙来的命运,固然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他的个人作为,是导致其政治生命无可挽回的主要原因。最根本的,是他大的方略上出现了差错。他主导的“唱红”运动,代表的是一种“左”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诉求,为自由派人士所诟病,也为当前的最高执政者所忌惮。他主持的风火雷霆般的“打黑”运动,其方式和手段明显地与现代法治精神和理念背道而驰,各界有识之士都不认可。在这一点上,薄熙来冒犯了当今社会“政治正确”的舆情规则,因此其改善民生、整治治安等实际举措及其效果,都被掩盖在“政治不正确”的标签之下而无法彰显。   薄熙来无疑是近年来中国官场最具个人魅力的高层官员之一,他的敢作敢为、甚至率性阳光,是中共政治生态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他立足下层,取信于民,力求从民众的赞誉中获取政治声望和资源。他这种特立独行的政治风格,本来就不为中共历来的政治文化所崇尚,甚至是格格不入,偏偏又与授人以柄、饱受争议的政治内容相结合,最终难逃被最高层否决的命运。有人忌恨他的施政风格,也有人担忧他的政治内涵,左右不讨好,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然,最直接也最致命的失误,是他识人的眼光和用人的策略。薄熙来治渝期间任用了什么样的智囊人物,他们给他提供了怎样的思想资源和实际谋略,外界不得而知。广为人知的是,他重用了王立军。王立军1978年参军入伍,1984年起一直在公安系统工作。薄熙来对王立军的重用,从后者调入重庆之后的晋升速度可见一斑。从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的三年时间内,王立军从重庆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提拔到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再到重庆市副市长,一年一级,真正是“火箭速度”。按照当今中国的政治逻辑,假如薄熙来不倒下,王立军肯定还要被擢升。结果证明,王立军是不堪如此重任的,他最后的荒唐行为说明此人的政治素质和一般智商都非常低。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三   政治统治是一项复杂的高智商活动,讲求的是文武兼备、文治武功。古往今来,成功的统治者必须用文人当脑袋,用武将当手脚,如果用反了,则必然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中国历史很早就铸造了文人治国的政治秩序,武人当政难以长久。这种政治秩序,是政统,也是道统,无论在中央政权,还是地方诸侯,都是一样的。   明乎此,当政者才有可能长治久安!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重庆日报》的“肖竹”今何在?

《重庆日报》的“肖竹”今何在? 作者: 来源:本站编辑部 来源日期:2012-3-24 本站发布时间:2012-3-24 1:48:09 阅读量:162次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 过去一周的重庆 ),里面有这样几段话:   “首先,《重庆日报》的版面上,一位名叫“肖竹”的记者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出现了。而“肖竹”一直以来都是《重庆日报》上所刊载的重庆市委主要领导人薄熙来相关报道的作者。   ”根据《南都周刊》引述知情人透露,“肖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以《重庆日报》某负责人为首的一个四人创作小组,取“小组”谐音,署名为“肖竹”。这种做法类似“文革”后期清华北大两校写作小组的文章,取“两校”谐音署名为“梁效”。   “有消息称,早在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之前的全国两会后期,“肖竹”已经就地解散。”     之前更新网站的时候,凡是有关薄熙来行踪和讲话的报道基本都是“肖竹”写的,也一直纳闷这个记者是不是很大腕,是不是特受薄书记的青睐。    搜索了一下,在本站发布的、署名“肖竹”的文章如下: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