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

BBC | 首批美海军陆战队员部署澳洲北部

未来数年将有2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轮流驻扎在澳洲北部。 首批驻扎澳大利亚的2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已经抵达澳洲北部驻地达尔文。 作为美国总统奥巴马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军力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2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将在2016至2017年前在澳洲分批部署完毕。 澳国防部长史密斯说,作为对中国和印度战略和政治崛起的回应,在澳部署美国海军陆战队将强化这一姿态。 不过,当去年宣布美国海军陆战队将扎驻澳洲的消息时,美国和澳大利亚领导人都强调,美军扎驻澳洲并非为了遏制中国。 澳总理吉拉德、澳防长史密斯和北领地首席部长亨得森联合发表声明说,他们欢迎60年的澳美联盟掀开新篇章。 声明说,美军驻扎达尔文是美国与澳洲在现有军演和相关活动层面上的一种演化。 轮流扎驻 根据澳美计划,未来数年将有2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轮流驻扎在澳洲北部。 声明强调,“澳大利亚没有美军基地,这点不会改变。” 目前,美国仅在澳大利亚靠近艾利斯普林斯的松谷间谍监听站部署有少量美军。 美军部署澳北部令中国感到不满。为了让澳洲邻国放心,澳防长史密斯表示,澳洲近邻印尼甚至中国都可以在未来参与相关的联合军演。 澳大利亚上周表示,澳将允许美国无人高空侦察机在澳本土运作。 法新社说,华盛顿据报还可能在澳大利亚西部城市柏斯部署航空母舰和核动力攻击潜艇。

阅读更多

BBC | 日关注将面世的中国间谍活动辞典

韦斯特指中国以此来构筑间谍网,呼吁日本有必要高度警戒。 一本预定4月23日在英国发行的书《中国间谍活动历史辞典》(译名)正在受到日本关注。 日本《产经新闻》驻英国记者发自伦敦的报道,是采访了该书作者之一、前英国保守党议员奈杰尔·韦斯特,该书的另一名作者则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负责调查中国间谍的前调查官史密斯。《产经新闻》的报道连日在日本网络上疯传。 被禁产品情报 60岁的韦斯特对《产经新闻》说,中国国家安全部与在日本从事技术和科学工作的中国人分成的两个协会挂钩,把日本作为收集工业和商业情报的据点,着重收集禁止对中国出口的产品部件和技术情报,通过位于新加坡或香港等地的中介取得。 韦斯特说,国安部对在日本从事技术和科学的中国人说“回国时把在日本吸收的知识与国家共享,这样你的学术费用国家负责、你的亲人医疗费国家也负责”等等,有时是再三纠缠。 韦斯特指中国以此来构筑间谍网,呼吁日本有必要高度警戒。 两大间谍体系 韦斯特介绍说,中国间谍活动主要分成国家安全部和人民解放军两大体系,国安部主要收集台湾、西藏、新疆、法轮功、民主化运动等情报,目前已在瑞典、德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的华人社会渗透;人民解放军的间谍活动从1991年波斯湾战争后开始,主要收集网络情报,并设立了网络战部队。 韦斯特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上个世纪90年代的潜水艇发射弹道导弹的核弹头资料很可能被中国军方间谍盗取、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竞选资料被盗窃的追踪归结在中国网络上,从范围和规模来看,只能是国家背景的黑客盗取。 韦斯特还说,中国间谍与欧美相当不同,并不急于短期成果,而是重视构筑长期性的间谍网。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对比新闻 : 薄家好友海伍德 “暴死”重庆为哪桩?

去年底在重庆死亡的英国商人海伍德和薄熙来一家到底是什么关系?英国媒体有详细介绍。 *有关海伍德、薄熙来一家消息满天飞* 重 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被免职成为今年,特别是中国“两会”以来的爆炸性新闻。接着副市长王立军被免职,以及有关薄熙来妻子谷开来和儿子薄瓜瓜的消息和流言满天 飞,成了中国互联网和海外中文网“一景”。3月底,又爆出了薄瓜瓜“保姆”或“管家”英国商人海伍德“暴死”重庆的消息,为这场中国政坛“大戏”平添重头 戏码和几分神秘。 很多网民关心这一事件,他们都在问:为何一个英国商人卷入了薄熙来家庭事务,特别是薄熙来和王立军事件? *英国报纸揭秘海伍德和薄家关系* 三月底,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了该报编辑路易斯、记者恩索尔、以及驻中国记者莫尔三人合写的调查报道,详细介绍了海伍德和薄家的关系,标题是:海伍德及其有权势的中国朋友交恶,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报道说,海伍德曾在英国沃维克大学学习国际关系,毕业后曾和他父亲合伙做生意,但没有成功。后来,他就去了中国。 *海伍德是薄瓜瓜英文教师* 该报道披露,薄熙来在大连当市长(1993-2000)的时候,聘请海伍德给儿子薄瓜瓜当英文教师。从那时起,海伍德就成了薄熙、谷开来和薄瓜瓜一家人的好朋友。 那么,海伍德何时去了中国?为何到了大连?据长期研究薄熙来一家的姜维平在一篇文章中介绍(3/28)说:上世纪90年代,海伍德20岁出头就去了北京。开始曾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中文,后来搬到了大连,在那里认识了他后来的中国妻子。 *海伍德曾帮助薄瓜瓜留学英国* “关 于海伍德同薄熙来一家的关系,《卫报》报道说,海伍德对人称他帮助薄熙来安排了其子薄瓜瓜到英国哈罗公学就读。薄瓜瓜2006年入牛津大学最著名的贝利奥 尔学院(Balliol College)读PPE(政治,哲学和经济学)。然而由于他的放纵享乐的生活方式,学业跟不上,结果被学院勒令停学了一段时间。薄瓜瓜后来又回到学院, 重操学业,最后在2010年以不错的成绩毕业。” 薄熙来今年3月中旬“两会”之后被“拿下”。他的副手王立军则是在2月上旬“进入”美国领馆而“出事”的。但是41岁的海伍德“暴死”重庆的消息是3月下旬才爆出来的。 海伍德去年11月被发现死在重庆一家酒店。当局随即宣布他死于酒精摄入过量,并在没有通常的尸体检查的情况下将他火化。但海伍德的友人向英国政府提出怀疑,说海伍德生前是滴酒不沾的人。 *华尔街日报:海伍德“被”死亡* 《华 尔街日报》驻华记者裴杰就薄熙来事件撰写了不少报道和文章。他3月底曾指出:“(英国人)尼尔•海伍德去年在重庆神秘死亡,此事如今开始成为薄熙来事件的 一个重要因素。……数名知情人士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王立军称,他曾向薄熙来表示自己认为海伍德是被毒死的,之后就与薄熙来闹翻了。据 其中一名知情人士说,王立军还说,薄熙来的夫人谷开来卷入了与海伍德的一起商业纠纷。”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3月底刊登的3名记者联合报道说,早在2月中旬王立军出事后10天左右的时候,中国一位撰写调查报道的记者收到一个匿名短信:海伍德是被谋杀的。 *海伍德是薄家“白手套”?* 报道说,也有其他中国记者上个星期爆料,海伍德其实就是某中国高官的“白手套”。该高官自己不愿意让这些交易弄脏双手,就利用海伍德出头露面当挡箭牌。 最早爆出海伍德死亡和薄熙来家关系的《华尔街日报》还说,据透露,谷开来担心有人背叛了薄家,要求海伍德和他中国妻子离婚并发誓效忠薄家,而海伍德并没有这样做。 就在上周末,有报道揭露出更为令人震惊的消息:海伍德和谷开来交恶之后,曾对朋友说,他很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 裴杰也在他的报道中提到:王立军曾对他的“老板”提到,他认为海伍德是被毒死的。这番讨论导致二人反目。 有 关这段“传言”,在海外流传的一份《中央办公厅有关王立军事件的通告》说:“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现已基本查清了王立军事件的经过和原因。今年1月28 日,王立军找薄熙来同志通报有关重要案件与薄的家人有关,由于办案人员为此感到了压力,已经接到辞职信,希望薄熙来同志予以重视,妥善处理。薄熙来同志对 此十分不满,随后找市政府、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商量,以多岗位全面锻炼为由,提出调整王立军工作。2月1日下午,重庆市委召开常委会,决定免 去王立军的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职务。事先未按规定征求公安部的意见。”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还说,不管这些消息是否属实,海伍德还是被推到了政治风暴中心。还有报道说,海伍德曾是英国情报部门的间谍。 英国外交大臣黑格专门听取了有关海伍德事件的汇报。在美国,有国会议员曾要求调查王立军事件的处理方式,而副总统拜登则出面干预此事。

阅读更多

BBC | 大家谈中国:授权官员“自称记者”太荒唐

记者能否隐瞒身份采访,历来存在争议。 记者能否隐瞒身份采访,历来存在争议。新闻业的规范,隐性采访的空间缩小。隐性采访受限,源于尊重受访者,新闻采访在受访者知情时交流,新闻才有尊严和品格。社会上,有的人将记者当招牌,以新闻采访名义招摇撞骗,等待他们的是法律的惩罚。新闻业界不赞成隐瞒记者身份获取信息,法律禁止社会成员冒充记者采访,间谍冒充记者搜集信息,也按刑事犯罪对待。这是否表明:新闻事业的声誉不容亵渎,严禁以新闻采访名义进行公开活动?本无疑义的事情,如今又面临挑战。 4月1日,山东省政府举行系统调研工作会议。省长姜大明表示,官员去基层调研不要暴露官员的身份,可以自称是报社记者,“这样才能了解很多真实的东西”。(中国网4月3日报道) 山东鼓励官员下基层调研,可以自称记者,不禁让我想起某些领导检查工作,喜欢以患者身份拨打120,谎称重病,以确认急救中心出诊的时间;谎称有人滋事,拨打110,同样为检查公安机关出警的快捷与否。对始作俑者而言,没觉得有何不妥。120和110都是下属机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非常正常。纵然谎报信息,被骗者也只能强作欢颜。这样的“自称”,如今又轮到了新闻单位,所不同的是,记者不用出门,就有人代你去“采访”了。如此行为若推广,新闻界的声誉是毁还是誉,令人担忧。 政治文明,要求政府部门遵循政治伦理,自己的行政不能伤害无辜。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政府部门对舆情民意的了解应该是多了,而非相反。山东省领导觉得自己掌握的民生和民声不够,这种自觉意识本该肯定。弥补此类信息不足,何必劳官员大驾,只要允许媒体切实进行舆论监督,只要允许百姓畅所欲言,只要信访部门聆听民怨,只要政府部门闻过即改,社会问题想潜伏都难。鼓励官员基层调研隐瞒身份,以为自称记者就可以听到真实声音,且不说记者没有那么崇高的威望,即便有,诉苦者一旦发觉“记者”可疑,进而知道是官员冒充,倒头来怕是丢了夫人又折兵,既损害了官员形象,还殃及新闻界。何况,官员无权自称记者,这样的“授权”不具有合法性,只能是权本位的当相思。真的付诸实践,亵渎的是政治文明。 授权官员可“自称记者”,也是对新闻自由赤裸裸的侵权。即便按照我国的新闻理论,新闻媒体是沟通政府和民众的纽带、桥梁,官员也不能自称记者。社会分工决定了术业有专攻,只有各司其职,才能取得最佳的效益。中国公民的媒介素养低得可怜,官员的媒介素养也好不到哪儿去,否则,应对媒体的培训生意,断不至于那么红火。不具备新闻素养、不具备新闻职业资格的官员,到基层变成了假记者,危及媒体的公信力,也是对新闻采访权的盗用。假如新闻媒体的采访权可以随意被他人拿去为己所用,新闻界将面临什么样的混乱状态,不堪设想。新闻自由,首先是新闻媒体的权利得到捍卫。新闻事业不是某个事业的附庸,而不是哪个人的婢女,随时可以被欺世盗名。有的官员,座驾牌照喜欢用军车牌照,只要出行方便。一车两牌,涉嫌违法。现在把视线转向新闻界,是不是新闻出版总署以后给某个级别以上的官员,每人办理一张“记者证”,供官员基层调研临时使用?假若总署不答应,山东省是不是也该收回成命? 授权官员可以自称记者,一是无授权资格,二是被授权者承担不了采访重任,三是政治伦理和新闻伦理不答应。对此,舆论普遍持批评态度:“各地不是在打击假记者吗,怎么还鼓励冒充记者?”“自称记者,如果发现了严重的问题你是掩盖还是揭露?” 本文不代表BBC 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点击 页首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一个左派女子

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6) | 标签:狄娜, 左派, 媒体, 艳星, 文革, 间谍

对狄娜的印象,原本只是媒体上的一些报导,知道她被称为奇女子,知道她主持电视节目,据说因为言论比较出位,所以搞的珠三角地区的观眾总是没有机会完整的看完一集节目,而我则是直到今天,因为她去世的消息,才找来看了一些.

其中一段是她在主持"百年中国"的时候,评论內地九十年代开始的清朝古装剧热潮:

"九十年代,大陆拍摄了大量的清宫片,最初只是一些皇室贵胄的爱情故事,娱乐性亦十分丰富,就像无线剧集《我的野蛮奶奶》一样,无伤大雅,也很受观众欢迎。

  

  但后来出现了以历史剧的手法,歌颂满清的几位皇帝,把他们描写成丰功伟业,满汉一视同仁的千载明君,好像完全没有发生过,清兵入关之后残害汉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惨况比起日寇侵华的南京大屠杀,不逞多让。

  

  接著那几位皇帝还大兴文字狱,滥杀文人,诛连九族。在汉人的眼光里,他们不是什么千载明君,而是暴君,双手沾满汉人的鲜血,及至清代末年,外国瓜分中国,他们还说……“宁卖国于外人,不轻易与家奴!”

  

  所以有些华侨就说,这些影片应该不是那些甘愿为家奴的汉人所投资,很可能是一些满清的后人,在改革开放之后赚了钱,投资影片来为满清招魂。虽然影片的开首或尾声都会有一句“故事纯属虚构”,但是有没有用影视来做手段,来混淆历史的视听的嫌疑呢?"

她的人生確实传奇,父亲是大学教授,自己跳级读中学,因为只拿了第二愤而退学,加入电影圈,拍摄了大量的风月片,曾经全裸演出,引起轰动,她也从此背负著艳星的称號.在我看来,这和她被认为一向左倾的思想有关,六七十年代欧美流行的左翼思潮,女权主义,对於爱看书,爱思考的她或多或少会有影响,也使得她成为香港电影界的一个標誌性人物,虽然之后的她,对於自己的这段情狂岁月显得有些后悔,归咎于自己的任性,甚至她之后的装束言行举止,都特地的修正了过来,甚至有点点另外一个极端.

七十年代,她花了三年的时间学习马克思主义,並且表示嚮往参与中国內地当时的文革,她弃影从商,1974年申请破產,成为香港史上首位申请个人破產的人,不过她只用了4年时间成功还清债务,之后她在內地发展航天事业,开展人造卫星定位业务,近年和欧盟合作发展伽利略导航卫星计划,身家过亿。她出过一本自传,"从母到友",讲述自己如何接受自己的女儿进行变性手术,维繫两个人的感情.她在接受香港电视台访问的时候,承认自己在六十年代利用在泰国拍电影,被当是泰国总理的地地追求的时候充当中国的间谍.

看完这些关于她的资料,多多少少明白了奇女子这个称號的由来,但是仔细想想,人生轨跡丰富的人其实很多,如果只看演艺界出身的,美国有当了总统的里根,菲律宾也出过一个这样的总统.或许是因为中国社会,大家对于演员还是有著一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的印象,没有看到,电影行业,一向是左翼思想聚集的地方.才会觉得,她的人生是如此的充满了传奇.其实,说到地,不就是一个女人,慢慢成长变化的过程.

如果从她的思想轨跡来看,这样的转变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她所做的一切也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包括她这些年来对中国现实的尖锐批评,或者讚扬,因为,她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理论忘掉,或者准確的说,没有能够舆时俱进,跟上中国转型的脚步.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会觉得,就连她对於香港政党的批评都显得自我矛盾,她对民主党跳海行动爭取普选嗤之以鼻,但是她同样看不上民建联爱国爱党爱唱歌,"民主派对不住香港,净係识得利用香港人不懂国.民建联一样对唔住香港人,日日唱国歌,咁又点?"

她去世前,委託朋友交代传媒一些话:"刀枪能杀人,笔墨能救人,有了传媒才能沟通,试想过去人类歷史,在未有传媒时,社会多黑暗,认知多单薄,期望传媒继续有建设性的工作,秉持良知,社会因传媒而进步,会怀念传媒。"

她算得上至少半个传媒人吧.之前她答应主持电视台香港版的"百年中国"以及"大国崛起",是因为她自己热爱中国歷史,而且电视台允许她在主持的时候自己发挥,让她有机会借助自己的人生经歷,分享自己的看法.她也做好了让一些人不高兴的准备,毕竟现在这个时候,一些人確实是不愿意听真话的,也因为这样,这些爱国的肺腑之言,很多时候,被迎客松遮掉了.

闾丘露薇的最新更新:
  • 岁月神偷偷不走的香港记忆 / 2010-03-29 12:30 / 评论数(17)
  • 美国的左派和右派 / 2010-03-26 11:38 / 评论数(13)
  • 美国公关之旅最后一天 / 2010-03-20 15:02 / 评论数(13)
  • 参观两间“小”公司 / 2010-03-19 14:22 / 评论数(12)
  • 美国公关之旅第一天 / 2010-03-17 21:37 / 评论数(16)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