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写一点对时下媒体的一点个人观察,囊括两岸三地华文媒体.口味比较杂,也不一定只有时政选项.我是外行人士,希望方家可以有教与我吧…

先说一下对华文媒体的大体印象,个人一直都是把南方都市报、明报和中国时报,分别列为内地、香港和台湾日报类的标杆的。综合其在所在地的底蕴,影响力和适应能力,还有报道上的立场与深度,个人以为,如果你在该地区,可以买到的报纸中进行比较的话。以上三者在其所在的地区,已经较同行来说,做的比较地好一些的了。当然,因为我比较重视人文关怀性,估计口味偏知识分子一点,大众化口味的可以飘过。其中,除了时政版之外,以上三家又各有特色。

中时的娱乐版和体育版比较一般,但副刊人间一向都很有水准。虽然其比较偏蓝,但一般地很少明显显露这种立场。而对于同则时事的评论,一般都会同时采用对垒两方的观点,再加上部分专家的议论来进行比较。其中时论坛和社论我都比较喜欢,而上镜人数也包括了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绿营前行政院长谢长廷 等蓝绿双方大老。其专家专栏中个人最欣赏的是江岷钦,不过他和胡忠信都有绿转蓝的背景。而绿营的汪苯湖、沈富雄其实也很有一读的地方,不过多数在苹果和自由见报居多。台湾苹果的赵少康和陈文茜有着和香港苹果的陶杰李怡异曲同工之妙。我现在看报纸的评价,有三十分来自专栏,三十分来自社论。中时小社论很多是从小处,民生小事出发,有时更切中要害。

当然,社论小处见大,也是南都和明报的共同特色。两者的特点,都是引子新,立意高,题材深,视野广。一般香港报纸也会以市井民生琐事为题入手作社论,但引申到香港视野之外的调子一般很少。因为香港市民通常很少关切这些身边以外的东西。但明报很多时候却可以有这样广博和深远的调子,譬如上年的中五学生情侣自杀案,明报是少有地不炒两个学生绯闻,也不仅把视野放在教育界,而是把目光放在关于人生和生命态度上的反思。把香港人的自私短视和自03SARS感受无常之后对人生的领悟,明报都一一结合起来。目光有一种宗教式的悲天悯人,和一种自然流露的关怀。而其中经常执笔的梁文道和马家辉,都是一种具有大中华视野的知识分子,而且在对现世的深刻体会之余,而依然可以在笔下流露出一种基于历史的乐观。马家辉可以在鸟笼政改方案被否决的第二天,依然乐观地在废墟上看到罗马,把对特区民主的火炬交到通识教育下的下一代公民手里;梁文道也在北京气候降温,冰封零点的时候,依然根据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大势得出时代不同了,已经不是当年环球导报的冬天,春天已然不远了的结论。并预言李先生卢先生和《断臂山》《艺伎》一样,必然会得到解冻,重见天日。同样地,秦胜的编辑室手记,还有国内评论,也相当见地独到。自金庸任命丁望为国内部主任时,明报就已经以大陆观察而蜚声香港以及亚洲,现在其视界已经不止大陆,而是把京沪粤港澳台放在一个大中华视野里进行考察了。当初他们甚至把大陆反日,香港保钓,日本的军费与美日安保都放在一个专题里进行过追踪报道。国际视野上,最值得推荐一读的是咫尺地球沈旭晖,作为牛津博士既中文大学政治及行政学系讲师的他,对很多国际问题有其独到的视角和一手资料佐证。他在南都周日版里也有客串。而明报的人文关怀,个人觉得最精妙的神髓在于星期日明报生活副刊,文化专题和政治讽刺策划都极棒,值得一提的是身兼港台《头条新闻》主持的林超荣,他每次策划的讽时专题都非常恶搞,又非常深刻。至于设计形式以及对象,这里就不方便详细明了。但他们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即使是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的两位命途各异的主角,二十多年后,明报依然可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回忆他们普通人的瞬间。在城头变换大王旗的今天,至少还这样的记得他们。

而南都的社论和时评版,个人以为是其出彩的拳头之一。而之前也被受瞩目的拳头,副刊文化版的专栏有点今不如昔。但娱乐版的地位和水准,依旧是华语传媒中水平最高,无人能及的一项。明星股市和娱乐年鉴,如今战线太长了,反没有以前那样惊艳。但拥有张晓舟、梁文道、泊明、戴新伟甚至钭江明的娱乐评论员,相对于二版时评来说,还要略胜一筹。时评版由于众所周知的不可抗力,自今年年初开始,已经写的比较大而虚,没有以前那种小中见大,充实饱满的感觉了。而在过去两年里,个人觉得比较有感觉的时评,可能是黄沾先生逝世和超女决赛后的那两期,前者以靡靡之音促进了一个社会的软化,真正把一种个人的青春成长、家国情怀和社会的变迁进步联系在一起;后者由熊培云执笔,由娱乐竞赛的自由联系到个人与国家的发展与自由的关系,“一个开放的社会必将前途无量”。一篇好的社论,不仅能上时政头版,也能上娱乐头版;不仅能让精英看的懂,也可以让普罗大众明了这种身边琐事中所隐藏的常识。一篇真正有着人文关怀的社论,不应高高在上,而是贴近到草根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中去。也许,这样的社论,最近是调整到了街谈和来论中去了吧。当然,其三版时评专栏的选题选人也非常耐人寻味。个人觉得,丁林、连岳、熊培云、薛涌、砍柴、散人、秋风、何三畏都曾在里面有过不错的发挥。最近南都最好的专栏作家和时评人,个人还是推崇梁文道,一鱼两吃,他很老练也很聪明。关于李安和章子怡的奥斯卡,还是谁的奥斯卡。他很巧妙的针对不同地区受众做了不同的主题引导,在明报他甚至援引了诺奖高先生的例子来直指官方意识形态,而在南都则主要针对文化身份与政治身份进行辨析。梁是南都评论员中,和张晓舟一样可以同时拿捏到A、B两叠头版质感的人。当然,国内最好的专栏作家连岳也有这个写作能力,但连的写作比较个人化。而对于娱乐版块来说,南都娱乐评论员的突出之处,不仅在于以个人化的色彩,也有着一种把大叙事带入小地方的厚重使命感。在庸俗的地方关注理想,在意识形态的国度俯近庸俗,这个也是南都人文关怀的特色。不过,娱乐大手笔现在比较有看头的地方,除了梁之外,就是林奕华了。但其娱乐四人谈,大写特写的专题,在华文日报中,几乎没有可以超越的,倒是最近网络媒体中网易的专题有点类似。文化版中,专栏没有以前耐读,木木有点江郎才尽,目前写的最好的是安替的博客专栏,显示了此人转行后的潜力。余少镭自己主持的城市笔记和漫画联盟,则一直可以视为南都副刊拳头之一,也最能体现其关注草根和贴近大众的追求。其实副刊里个人一直看好郭江涛,不过此人若转到南都周刊应有更大空间。而南都现在开始在珠三角持续铺开,分设地方版越来越多,这点和《今日美国》,以及台湾苹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还是要请大家留心A叠内页的深度和现场这两个版块,应该是其目前主力发展的两个拳头。

而在两岸三地之中,可以和以上三报归为一个档次的,大概是北京新惊报、台湾联合报、台港两地的苹果、香港信报、新加坡联合早报这几家吧。新惊和南都许多内容信息来源一致,但表现形式策划手法有所区别。联合报个人感觉比中时资讯做的更好,音乐和体育版块也非常不错。苹果日报是最有市场触觉的华文媒体,其次就到香港东方报业下的太阳报。苹果对大众市场的捕捉,在香港获得成功之后,进军台湾,成功以八卦小报打开局面,但又在时政方面恪守一份英国式大报的理性和中立。他是与自由时报不同的一种自由主义取向的报纸,台北、台中、台南,等于和香港的加起来,是一份苹果四种做法,这一点,相当令人佩服其细分能力。而个性化的评论,不仅突出在独到的“独”,也突出在毒辣的“毒”。所以台湾苹果即使没有在香港赖以著称的风月斑,但依然吸引了很多年轻一代的注意力。而黄色小报的称呼,倒不是因为其手法较香港苹果的做法更放荡出位,而是因为其揭盖子能力得罪了太多的伪道学。而香港苹果,赖以出名的,不仅在于风月和对性的无所拘束,而是在于其政治上的敢言狠辣。但苹果最令人羡慕的除了他们狗仔能力之外,另一点,他们对高端中产群体的争取,也有其独家的写手资源。肥黎延请董桥为主编,挖陶杰为金牌评论员,香江才子已得其二,再加上张五常、李碧华、李怡等人的加盟文字,其专栏笔力已强于明报,全港也就信报可以和其比肩。香港苹果社论,最值得推崇当属香港第一陶才子的文笔,健笔小中见大而辣手刻薄,但其才力颇高,可化千面。萍论和黄金冒险号、苹果论坛、星期天休息里的文风,有时虽为同天作品,而大相径庭。

全港报章能与之相比的,除了梁文道、马家辉等外,就是信报老总林山木了。林山木坚持一天一篇政经专文,紧扣时题而深入浅出,有专业之功力而无专业之晦涩。这一点也正是信报特色,作为一家专业财经报纸,而又可以面向比较大众的领域,不会太故作高深。另一个秉承这样文字的,是信报董事之一的曹仁超,他的投资者笔记实用得来又有娱乐趣味,兼有社会世情,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的睿达。信报一向独树一帜,而以专业报道为行家乃至一般白领阶层所喜爱,以为全港目前最不渗水分的报纸。其也是香港报纸中唯一不仅无风月版连马经版也没有的一家,去年增加了的体育版,不以新闻而是以专题人物事件为取向,非老球迷老波骨不识其好处。其余栏目如陈子帛的两岸三地,丁望的神州视野,方卓如国金内望,以及洪青田、刘乃强、关愚谦、程逸等的专栏文字,也是各有特色。米松和东篱比较恶搞,但也比较本土化,非通港情及方言文化者不能明解这类政治笑话。信报文化版虽篇幅不大,但陈云、郎天等的文字还是有种古朴的隽永,个人最欣赏汤祯兆和林奕华的文字,不过最近也见的不多了。其传媒春秋也是业内不多的反思传媒自身的栏目,撰稿郑大班和毛孟静都是资深行家。信报的特色在于卖作者,基本上任由不同观点立场的作者自由发挥,而报纸社论则坚守政治中立,堪称英式保守主义者的最后一块文化堡垒。但林行止最近宣报引退,也令到不少老读者人心惶惶。也许,文人办报的时代,一个理想主义报人的时代,对于华文报业来说,终结于2005。

国内可与信报比肩的财经类报纸,我以为还是没有。经济观察和21世纪经济算是比较接近的。但经济观察报的理想主义者已经另觅新枝了,21在扩展了商学院和观察家之后,水分好象比以前多了。专题有点隔靴扰痒,而文化版犯了和都市报文化版一样的错误,话题过虚,过于大叙事,更接近一种乌托邦的意识形态。当初像张五常、薛兆丰那样深入浅出的文字,见的不多了。我一直以为副刊犹如甜品,既不能离头版主题太远,又不能做的太过沉重,缺乏和头几版之间错落有致的层次感。财经报纸虽然是办给业内人士看的,但也不可能所有的受众都是管理阶层,口吻过于趾高气扬,并不意味着格调就高。经观的商业情报研究院,这个尝试不错,不过,个人觉得不要太执着于行业研究。同行甚至是冤家,可以对比,统一放到一个篮子里就很难。梁小民的文字觉得不错,可惜财经类文字写到那样的人,不知为什么还是不多。题材尽量写小一点,具体一点,才好挖掘更多。张五常对学生写论文的忠告,也不仅是在于专业论文上。第一财经日报的进步还是不小的,他们的分类就比较条理清晰。而国内其他日报,除了南方系和中青系之外,北京我会选择京华时报,上海我会选择东方早报。新民虽是老牌子,却感觉如都市小报。和羊晚的休闲类大报作风又有不同。东早其实类似于广州日报,,表面上是都市报,实质上比较有大报的风骨。或者,也有点像改版后的南方日报吧。不过,南方日报在全国的机关报中,也是最有内涵的一家了。连保守小城的澳门日报,都没有他做的好,个人以为。

这个星期是两会召开的时间,国内媒体对这方面自然是十分关注。但关注的焦点和切入角度各有不同侧重。

中青关注的有代表监督权问题,药价问题和土地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中青特色的现象联系教育的角度。以昨天为例,中青视线、采访手记和关于巩俐参政资格的评论,关于代表行使权力的话题;而对天价案医院委员和钟南山委员的评论,则在以委员监督能力入手的同时,也呼应了中青视线中点到的高药价问题。失地农民和高房价,除了青年论坛和国内经济报道之外,复刊水点的曹林以部门合作为轴同时点了高药价和高房价的题。而对于建设新农村的处理,他们只是与教育联系了一下。但把环保、公民政治意识等都纳入了教育这个议题中。

而南都昨天对于代表权则是以社论形式来支持代表或委员明确代言其利益群体,把利益博奕桌面公开化和汇焦体制平台上。有意思的是他们也引用了第一财经的 “通过法治来实现公平”一文来支持各个利益群体公平诉求自身利益的机会。这一点,和南方报业所支持的改革深入讨论,物权法讨论,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至于高房价的焦点,南都集中在高公积金人群身上,认为对该群体监管不力助推房价虚高。医疗卫生上,南都只是稍为做了下爱滋病药品纳入医保这个广东省内的话题,而中青则是以白血病孩子为角度入手作了一个重点专题。但在南都所在的广东,更关注的是禽流感事件。现场宰鸡的话题,前日新快、昨日南都都做了专题,并关注了疾控部门的监督情况。但南都更重点关注的,在物权法大辩论和教育的高考统一划线这两个议题上。另外本周以来广州媒体一直在追踪的市长游珠江的话题,则集中体现了政府亲民和珠江整治两个诉求点。

而昨天的东方早报对禽流感则只是做了法国迪士尼的一则图片,但联系到上海拟申建的迪士尼,不难惹人遐想投资方的风向。当然,他们也点到了开春会有百万候鸟飞过沪上。东早昨天做的头条是台湾反侵略日和福布斯,蜻蜓点水。房价议题着墨较多,提到了向全国推广上海的廉价租房的经验。教育话题没有提及高考划线,只是提到招生要和就业结合。

京华时报昨天头版也是物权法,但对于其他几个话题,他们一直都有追踪。声音时评和每日关键词很有意思,代表权议题他们分别在8号有“不要奢望每个人都是‘公益代言人’”和9号“尊重代表委员的另类意见”遥相互应;教育话题则分别有针对“教育不公”和“投入不足”的评论;今日关键词则分别点了天价医疗费和以房养老的题。房价议题,他们还在两会聚焦和二手房价行情报道里予以关注。而同样的话题,本周南都也公布了广州二手房和租房行情,并结合政协委员对“以房养老”和“民工廉价房”的提案进行了深入追踪。

而本周香港报纸对两会的报道,除了关注十一五规划纳入香港和人大对基本法释法这两个议题外,还注意到了内地本次两会中的一些新变化,譬如强化政协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动向。信报张立的意见是胡温多数是「知民间疾苦」的一代,能关注和明白三农之苦,找出症结。而毛孟静则质疑两会可以真正听到多少农民声音,并提醒国人世贸会在大陆造出两个中国,一个是富者愈富的沿海省市,一个是穷者愈穷的内陆地区。这种贫富两极化的发展会,为中国带来危机。丁望则警告如果缺乏有效的防范机制,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或沦为又一次的圈地运动,使地方政府、贪官污吏和奸商获暴发机会。希望内地以香港楼市泡抹和04-05 年的城市化为鉴,勿盖香港楼,勿搞形象工程,而应关注水、医、毒、教、贫这五难。该文也与早报文章指“如今,政府选择建设新农村的方案,用中央拨款与行政手法解决“三农”问题。在选择这种方式的时候,政府更靠近另一个危机:大笔款项会给一些比较混乱的基层,创造更大的腐败与自肥空间。贫富悬殊可能导致社会矛盾,贫富悬殊与贪污腐败的交界处,更是滋养社会动乱因素的温床。”的说法暗合。

而对于本土话题,香港的勾地制最近也引起了内地的关注,香港报纸除了希望特区政府完善勾地制之余,也希望政府要重新考虑公屋的社会功用,合理调配有限资源,更多地由市场去参与调配廉价租屋资源。这一点,虽然是在为背景不同的房价议题,但也可以值得内地借鉴。对于禽流感话题, 林行止在分析了现代社会里瘟疫对经济的风险之后,认为政府危机处理手法一流的国家将是受惠国,其得既是手足无措者的损失。刘培荣则在通过家禽散养事件里特区政府在面对立法和司法复核中的表现时,指出当社会面对危机的时候,一个有能力的政府应该刻不容缓的站出来,作为人民的盾牌,并以大局为重、化危为机。政府的决定可以很仓卒、或者不足;但一个有能力的政府绝对不可以在施政上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对于文化娱乐话题,本周主题主要是关于奥斯卡,关于断臂山。林奕华和梁文道在广州和香港两地都同时又文引及,题材有异有同。林认为断臂山真诚,而 CRASH过于取巧。南都郭惠兴的《李安得奖谁之光》和梁文道的《为何要让李安而非章子怡代表华人》都在对这样一种文化身份共享上取巧表示了质疑,所谓可以共荣不可共辱者,大抵如此。而苹果李怡则直接批评内地媒体可以忽略李安的台湾背景和断的同性恋主题,非但不见共荣,倒是家门之辱。李怡希望炎黄子孙不要以郑和发现新大陆、中国人上太空等民族主义亢奋的心情来看待李安得奖,倒是李安不卑不亢,不为奖项效颦,忠于自己的感情、理念而默默努力的态度,即使没有获得国际奖项肯定,也值得借鉴学习。苹果社论和明报社论也不约而同围绕该主题做文章,苹论认为除了开放的人才市场、多元化的工作环境外,非常宽松、没有禁区的创作环境对像李安先生这样的电影工作者也是非常重要的。若果李安置身大陆的话,这样一部上映都有困难的敏感题材电影,还可以拍得成吗?明报社论则指,官方嘉许的《无极》连摸一摸奥斯卡边的机会都没有,反倒是因为涉及「宣扬同性恋」而被大陆禁止上映的《断背山》成了「华人的骄傲」,突显了官方与民间的理解差异,也暴露了文化和传媒管制策略的可笑。获得保驾护航的无极代表遭到百姓的耻笑,被打压的形象断臂山,甚至馒头却被民间自己树立起来,这到底是谁跟不上谁?
陶杰在其专栏中写道“李安拍「断背山」,伟大之处,正是指出了人类社会文化永远有「第三条路」。欧美有识之士,都看得懂,把「断背山」纯粹当作「同志电影」看待,只属文盲见识。从「断背山」中学政治艺术,此则谓之国际通识。 ”而“中国人只崇尚强权,秦始皇伟大,明成祖也一样。故张艺谋的《英雄》是最卖座的中国电影,李安的《断背山》,中国人就看不出什么名堂,道理是一样的。”他并向有关部门更进一言,“以后推广「国情教育」时,民主、自由、人权,都是西方的歪念异端,如“断臂山”一样不适合中国这个国家,切记不可学。这一点,一定要和从今开始效颦断臂的跟风者们说清楚哦。”

要翻墙?(发邮件到Gmail):ziyouhulianwang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