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主页 更新时间 2011年 6月 26日 星期天 07:20 PM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聚合新闻

 2011年 6月 26日

温家宝:中国有信心遏制通货膨胀

记者: 杨明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AP
中国总理温家宝(资料照片)

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中国有信心遏制住通货膨胀,在维持经济快速发展步伐的同时,有力地控制今年的价格上涨。

温家宝日前在英国《金融时报》上说,“总体价格水平目前处在一个可控的区间,而且预计将稳步下降”。温家宝说,“今年价格上涨将得到有力的控制,我们有这个信心”。

*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5月份创34个月来新高*

从去年下半年前后以来,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一直稳步走高,今年3月为5.4%,4月有所回落到5.3%,5月又窜升到5.5%,创2008年7月以来的新高。

中国通胀率高企不下,商家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中共高层忧心忡忡,唯恐通胀失控,民怨爆发,导致政局不稳。因为22年前的中国老百姓就是因为对物价螺旋式上涨担忧,引发了抗议活动。

*宏观经济调控首要任务:控制物价上涨*

温家宝说,中国已经将限制物价上涨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推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政策,并已经奏效。他明确表示,中国能遏制住通胀。

从2009年中期以来,中国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吸收过剩的流动性,试图维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控制通胀之间取得平衡。 从2010年1月以来,中国12次上调了银行准备金率,并4次提高基准存贷款率。

*翘尾因素持续发酵 6月CPI将再创新高*

虽然温家宝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平复了当前市场的通胀忧虑,支撑了年内物价水平见顶回落的预期,但是,中国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负责人日前对媒体说,由于去年下半年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多,价格上涨的滞后影响很大(俗称“翘尾”),今年价格总水平的同比涨幅将会比较高。预计6月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将高于5月,比5月增加0.5个百分点。这位负责人也表示,下半年由于翘尾的快速回落,新涨价因素继续得到遏制,全年价格将在可控区间运行。

市场普遍预测,受食品价格,特别是5月同比价格上涨40.4%的生猪价格的影响,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将再创新高,超过6%。

*外国媒体:通胀是中国的“心病”*

《金融时报》说,通胀仍然是中国的“心病”,占中国普通家庭可支配收入三分之一的食品价格涨幅,以每年11.5%的速度上涨,导致数百万中国家庭生活水准下降。为了抗击通胀,中国政府甚至做好了允许人民币升值的准备。中国2010年6月以来,已经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升值了5.3%

*通胀原因:工资增幅过快和货币发行量*

报导说,中国政府试图将通胀攀升归咎于美联储2010年11月推出的第二轮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但是根源更可能在中国本身。报导指出,在中国政府提出的允许工资涨幅超过经济增速的政策后,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已上涨20-40%,这项政策虽然是正确的,但生产率不提高,工资上涨必然会连带导致物价上涨。此外,中国过去两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了52%,市场上大量的货币,自然推动了价格的不断上涨。

*梅新育:美国向中国输出通胀*

中国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博士说,中国目前通胀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翘尾因素将持续发酵,但是在没有新的价格上涨动力下,消费者价格指数不会进一步大幅度上涨。

他说:“第一个因素是货币因素。我们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是货币供给增长比较快。而从国际上来看,中国货币存量的大幅度增长压力,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自于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实行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6月底美国第二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将要结束,从目前来看,至少短期内,美国不会出台第三轮的量化宽松政策。所以说,未来不太可能会增加新的流动性。”

*初级商品价格传导效应将终结*

梅新育研究员说,商品价格的传导,是另外一个抬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他说,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于外国商品价格上涨,特别是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传导到中国国内市场。梅新育博士说,从2002年开始的世界初级产品“牛市”已连续9年,现正走向终结,这预示着通过商品价格传导的渠道输入中国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正在走向尾声。

梅新育说,中国控制通胀,在货币方面,仅仅采取国内的措施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才能根治通胀的问题,不然就如同抱薪救火,扬汤止沸。

*粮食价格仍存在上涨因素*

不过,梅新育也强调,并非所有商品价格上涨压力会趋缓。他说,即使初级产品牛市宣告终结,燃料等能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但粮食价格仍将因为世界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而维持高位,在中国连续7年粮食增产后,世界市场上粮食价格的上涨依然通过各种渠道,带动中国国内市场粮食价格的上涨。

相关文章

  • 中国5月份通胀率上涨

    中国5月份通货膨胀率上升到5.5%,为近3年来的最高水平,尽管政府努力放慢快速增长的经济速度。

提交评论

* 必须填写

名字 (任意)
国家 (任意)
发送人留言 字数限制在500*
提交
提交对本文发表的评论表示您同意以下条款: 如果评论中出现与所评论文章无关的内容,或者评论中出现中伤、诽谤或粗俗词语,美国之音保留不发表您的评论的权利。由于篇幅或时间等限制,不是所有提交的评论都会被发表。 提交本评论表示您授权美国之音可以在任何美国之音媒体上使用您的评论 免责声明

新闻快讯 更多»
 

美国之音中文部正式推出iPhone中文新闻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让您通过易于操作的界面,阅读简繁体版新闻报道……

网上问卷

最受关注文章

最新博文

美国之音中文博客主页»
何清涟:新华社的白日梦 »
戴晴:真如神-白区损失百分之百 »
万延海:假如让胡嘉到国家信访局工作? »
龚小夏:竞选经费的故事 »
 

欢迎来到美国之音中文网!

如果您对我们的网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来函。

来函请寄:chinese@voanews.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