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去清华看望因摔伤骨折住院的何兆武先生,房间干干静静,老先生笑眯眯的,洁白的床上放着一本他正在看的、英国左翼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自传《趣味横生的时光——我的20世纪人生》,回来我也赶紧买来了这本书,一读果然“趣味横生”。

但正如译者周全所指出的:书的原名“interesting times”(直译“有趣的时光”)其实是一句反话。所以,他加了一个“横生枝节”的“横生”,并在“译后记”中解释说:它来自这样一句据说是译自中文的看似祝词、实为咒语的话:“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直译是“愿你活在有趣的时光!”),然而“无人知晓典出何处。”

    我从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据说它是出自Robert F Kennedy翻译的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郎独占花魁”一篇中这样一段话最后一句的英译:“却说莘善领着浑家阮氏和十二岁的女儿,同一般逃难的,背着包裹,结队而走。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担饥担冻担劳苦,此行谁是家乡?叫天叫地叫祖宗,惟愿不逢鞑虏!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同书第十九卷还有:“〔程万里〕每日间见元兵所过,残灭如秋风扫叶,心中暗暗悲痛,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我没有找到这本译著。但如果说“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就是“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这句话的意译,两者之间的确还是有一些距离(这句常见的中国谚语也被英文直译为“It 's better to be a dog in a peaceful time than be a man in a chaotic period!” )。在中文里面,这句话并没有诅咒他人的意思,而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或者这个乱世,或还以“宁为……莫作”的句式表达了普通中国人对于和平与安定的一种极其强烈的愿望。

这句话在英语世界中的独立使用,最早从文献上有据可查的是20世纪30年代晚期的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首相张伯伦的兄弟)、而据他说又是来自英国的驻华大使许阁森所言。而且,他说,“的确,再没有什么时代比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更令人恐惧和缺乏保障。”

这一“来自中国”的咒语据说还只是第一句,后面还有两句是:

 

May you come to the attention of those in authority(or government)!(愿你得到贵人或政府的关照!)

May you find what you are looking for! (愿你找到你寻求的东西,或者说心想事成!)

但说这三句话作为“咒语”是“来自中国”,没有可靠的证据。所以,有人认为,它们其实不是来自中国,始作者可能只是为了给它们增加一种神秘的意味而故意说是“来自中国”。

此且搁置不论,另一个问题是,说“咒语”或许也太沉重,或还不如说这是一种黑色的幽默,一种反讽或讥刺。不管怎样,这三句话,还是包含了一种生活的智慧,甚至可以说也包含了一种独特的对于20世纪的感受和反省:人们多么想活在一个快乐有趣的年代,结果却活在了一个最无趣的、甚至基本生存也没有保障的时代;人们多么想有特别看顾自己的政府或者贵人、甚或救星,结果却发现他们反而是灾难;人们多么想得到自己热烈寻找和追求的东西,比如说想寻求一个“人间的天堂”,可是,当得到它的时候,或者当它被宣称实现(或正在实现它的路上)的时候,却发现完全不是这样一回事。这就像霍布斯鲍姆的另一本描述从1914到1991这一“短的20世纪”的书《极端的年代》所引梅纽因的一句话:“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像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却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

   总之,不管是不是“咒语”,无论是在对上述中国典籍的译文中、还是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英国外交官所使用的语境中,以及霍布斯鲍姆用在其自传书名中的意思,interesting times”显然并不是指真的“快乐有趣的时光”,而是指“乱世”、“噩运”。说出这句话其实带有一种相当沉痛的意味,暗示着事实上生活的时代其实是一个“乱世”、一个兵慌马乱的时代、一个大劫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人随时可能遭遇不测,随时可能横死——或者遭受暴力而死、或者饥馁而死,在现代则还有受迫害而死、被批斗而死等等。

    然而,这样一个时代虽然有其种种灾难与不幸,却也留下了许多(或许比其他时代还更多)可歌可泣、闪闪发光的人物和事件,同时也还有一些“旁观之清”和“后见之明”。生在1917年的霍布斯鲍姆的以上两部著作或就是这样的一种“后见之明”。而生在1921年的何兆武先生的回忆录《上学记》也同样是这样一种“后见之明”,这本书也让人读来津津有味而一纸风行。这两位作者虽然并不是时代的弄潮儿,像何先生尤其不是,他们并没有处在风暴或事件的中心,但作为富有思想的史学家,作为时代亲历的观察者,却为我们提供了过去时光的一些宝贵的个人记录。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