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日报:原文标题:老外影评《让子弹飞》(查看原文推荐)
原文链接:http://www.thehypermodern.com/2011/02/10/i-get-it-now-get-me/
原文作者:Fenwick Smith
译者:akid
双语对照
这些年来,我都苦于被中国的同事、同学甚至朋友因为我对中国及其文化的见解嗤之以鼻。“你是个老外。你不懂!”
每次我听到这句话,我就感觉《南方公园》里的那些居民。在“泽西海岸”那一集,当受够了黑小丑们的喋喋不休时,愤而反抗而不是被“这就是新泽西”这种不合理不正常的解释而糊弄。
我不认为谈到中国就需要什么特别的资格或专业知识。尽管我花了七年的时间深入研究语言,文学,戏剧和电影,还是承认我的洞察力远远不够。我放弃了继续提高的我的中文口语,因为我被太多使用双语的外国人或中国人打击到了,他们一直坚持把这个作为工作技能。我也没有继续阅读中文小说了,因为最喜欢的作家没有新的作品。太多的表演糟糕、老拿“问题”做文章却在真正的问题前止步的片子让我放弃了国产电影,中国电影为了国内票房开始惟利是图。
但是,我对电影热情不减,我还是保持乐观的,不会完全不闻不问,有朋友推荐的话还是愿意看一部中国电影。《让子弹飞》是著名导演姜文的作品,他的作品我还在大学的时候就很喜欢,包括《鬼子来了》和《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觉得这是中国电影目前视觉上最唯美的作品。我的一个同事一个上午来找我,激动不已地谈到《让》如何微妙地表现了中国政治,说这是姜文的“大师之作”,将“重新定义中国电影。”
然后,他声明到:“虽然我不认为你能理解那些政治元素。毕竟,这是关革命、艰辛与苦难的。它非常‘中国’。”
就算吧,只有中国人才经历过革命、艰辛和苦难,纳粹闪电战只不过是欧洲人的小打小闹。我这同事也不是什么坚强的长征老兵–他是个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他的父母和祖父母在整个大跃进期间过得还挺滋润,又运气好躲过了文革,而今凭着政府关系在四川赚了大钱。他并不比我更有资格谈论战争创痛和社会动荡。而我却选择不上钩,毕竟我还没看过这部电影,没准儿就像他所说的那样难以理解。而在他津津乐道于它的“想象力”和“视觉冲击”这些“自身创新”时,我却如坐针毡起来–这说的跟《创:战记》是一个意思嘛。
不管怎样,我尽职尽责地找了张盗版DVD,昨晚上,和我朋友,靠着垫子,期待一场好戏.
《让》含义丰富。这部电影表演上乘,制作优良,精心打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明星,把预算花在了刀刃上。它的幽默是一种健康的幽默,所用的绝对是那种所指明确而又别有意味的中文,完全不是那种靠漂亮的脸蛋追求票房的片子。
(略去剧情复述)
看到其中精妙的隐喻了吗?张麻子,其实,是毛。他的麻匪就是ccp。还有孙中山和蒋介石,所有我们的最爱!毛赢了,蒋输了,ccp得到了财产,而且毛仍然不失其清正和高大。尽管他炸了火车,杀了一票人,其中不乏无辜者,但安坐江山。
没看出这部电 影象征意义的外国人,估计对上世纪中国历史一无所知。他们估计也不知道罗宾汉,而我这样的英国人,肯定是都知道的。我的同 事觉得这部影片并没有被官方禁播很奇怪,其实不难理解。它采用的是ccp赋以其权力正当性的其中一种解释。蒋介石是完完全全、色迷迷的恶人(黄四郎这个名字听起来和“黄 死 狼”差不多),足智多谋的战斗英雄毛泽东却一身正气。红军是单纯而坚定不疑地效忠领袖的,而国民党军队要么愚蠢(代表是那个秀才型的黄手下走狗)要么神经兮兮(黄的一个打手)要么是变态(小白脸陈坤的成功转型之作)。中国人民(鹅城的居民)是最被丑化的——毫无思想,懦弱的白痴,姜文让所有的村民口音都是山西,河南和东北的,就是一种明显的带有种族偏见的强调,这些人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傻瓜。
有些外国人也许看不出这些微妙之处,比如方言的使用,向姜文早期作品的照应,或者从佛经禅语衍生的笑料。除了明显的抖包袱和插科打诨,我还体会到了更多的幽默,但 要说一个外国人弄不懂这其中内涵就像对一个中国人说“哦,阿凡达当然是杰作。但你只的欣赏不过流于表面。毕竟,这是一部美国电影。美国人才懂殖民主义和压迫。他们历史里有”
阿凡达在中国的票房成功表明,如果电影要传达的诉求对普通中国观众来说是隐晦的,他们自然会努力去揣摩。
我很感激朋友在我询问时给我的帮助,让我弥补了知识方面的不足。在这一点上他真是不错,但他经常会自以为我对中国历史很无知,特别是那些我没有过问他的部分。他和我一起看《让》时,一直在给我讲解(没有英文字幕)。但是,与别人分享知识和居高临下地给一个你认为对你的文化一无所知的人上课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习性几乎所有中国年轻人都有,他么对世界的认识来自学校的教育,他们的国际主义和CCTV的高度一致,而这种国际主义导致中国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不仅仅指科学或技术。他们以为读过《简爱》和吃过肯德基就了解了欧洲和美国的文化。
谦卑在竞争性的中国是重要而日趋珍稀的品质。自私自然而然取而代之,多年来的社会调节促进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沿袭着旧的思维方式的人们因此总是认为他们的观点正确的,也没有人意思到。美国人,英国人(见鬼),每个人都被“别人不了解我们”这种偏见贻害不浅,其实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他者”。这就是我们无法建设性去分析周围环境,去深入了解不同情境中所见所闻并修正观点。美国人和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他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国家认同感的,因为它们与其他国家相对隔离,俄国人紧随其后。
在我的家乡英国,我们认为假定别人无知是一种粗鲁的行为,而应该共同讨论,让他们发表见解。由于这种原因,谈到板球,橄榄球联赛,哑剧我都尽量回避。但我还是和我的朋友一起享受这些,虽然我的朋友也才接触板球,他的学习是通过我分享的知识和他自己所见两方面的。当别人需要解答的时候我们欢迎他们提问,而不是先发制人地好为人师。我听一个中国人说,他和一个在中国居住多年的外国女孩相恋多年,老是不加提示地背诵大量的古诗,以为其未来的征服打下“教育”基础。如果一个女孩要听人家朗读一千年前别人写的诗,我相信她会自己提出来的。
这位同事让我特别生气的还在于,这部并不隐晦的电影他却认为我看不懂,而且他还知道我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三年时间,其间我向他和别人请教,读新闻,一直在做零星的研究。而且,就算不考虑这些,他起码也考虑到我曾帮助他做政治新闻杂志编辑,多少还是知道一点政治背景的吧。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自我感觉我受益匪浅,而且我敢肯定,我的岳父岳母也这么想的,他们问我,我知不知道谁是毛泽东,还给我说,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
灌输不是教育。学习不是你强加别人的,无数的中国教师却一直在这么做。知识和观念必须不断地积累和拓展,通过阅读和对各种来源知识的消化。像反刍的牛一样靠背诵那些陈词滥调只会导致自我膨胀和思维狭隘。我不是希望中国人完全同意我对他们文化的了解,我只希望在我提问或者表示有兴趣的时候给出他们的意见,而不是一看到我的肤色就瞬间切换到教育模式。我很高兴有中国朋友问我关于英国文化的问题,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因为在中国,你一走出校园意味着你就什么都知道了。这就是为什么这里的书店会倒闭,为什么ipad在这里只是拿来玩愤怒的小鸟,为什么没有人听说过Kindle。人们感觉他们要做的只是背诵在学校学到的,而忽略了一个事实,知识是有机的、不断变化的。我接受的教育是要我通过提问来理解,而非填鸭式地吸收别人告诉我的一切。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我的同事(尽管错不在他)的居高临下让我难以忍受而花了两个小时坐下来写了这篇文章。我想起了苏格兰艾尔郡因修建钢铁厂而被驱逐的佃农说的话 “我们了解你,但你不了解我们。”这就是当中国人煞有介事地向我重复中国的一些人尽皆知的鸡毛蒜皮时我脑海中的话,这实际上是一句国际口号。

另一句引语,这次是中国人说的,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后的海禁、清朝康乾盛世后遭受100多年列强欺凌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跃进和文革,都是错误地认识世界的结果.
“The curtailment of Admiral Zheng He’s voyages of discovery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decline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subsequent carving-up of China by foreign powers,
he catastrophic Great Leap Forward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ere all consequences of
China misunderstanding the rest of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