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日上午,武汉当地一位88岁的老人在菜场口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最后,老人窒息而死。2010年,江苏南通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半跪在闹市区的地上,头卡在路边栏杆缝隙里,旁边的人都只是围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很多人将这些道德共识的分崩离析归因于价值观的多元化。其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以变得模糊不清,并不在于价值的多元,而在功利化时代“本心”的失守。

再看江苏地方官的“荐书”以及美国奥巴马总统晒出的暑期书单,我更对“本心”有了一些联想。

在江苏地方官员的书单中,《创业的国度》特别受到青睐,对这本副标题是“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的书,南京市的领导这样推荐:“以色列人不安于现状、敢于创新创业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南京人学习。”有意味的是,这位领导还同时推荐了一本南京本土作家叶兆言的《南京人》,这本书被指在描摹南京人“悠闲懒散”的性格时入木三分,市领导读出了“怒其不争的良苦用心”。这两本书的推荐,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位履新半年的地方官肩上担负的压力和责任,尤其是在南京市民中形成发展共识的急迫。

反观奥巴马的书单,尽管深陷公共债务危机,但除了一本描写美国黑人移民史的纪实类作品外,全都是畅销小说,似乎跟他的政务毫不搭界。但就是这样的“泰然处之”,却让他的选民感到“亲切”:“奥巴马爱读小说,这对他的支持者而言也是个好消息。因为这让他们相信,即便政府收紧了对艺术团体的拨款,但总统依然意识到创造力想象力的重要性。”当然,晒书单也许只是美国总统惯用的炫耀,但这种炫耀却让他的民众看到了危机之下人心的互通。

两张书单,尽管是两个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两种不同的表达,但共同面对的问题都是如何凝聚人心。经济快速崛起,可如果随之而来是人心的散架,那么官员和民众的急迫还会是一回事吗?

发展的共识,有赖修复人心、寻回“本心”。钱穆先生的话,犹在耳边:“中国四千年来之社会,实一贯相承为一人道人心人本之社会”。

(作者为杭州文广集团高级编辑)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