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18日 21:40:04

 

郭初阳的课堂里有自由的呼吸

《颠狂与谨守——课堂实录Ⅱ》,郭初阳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傅国涌按:这是郭初阳第二本课堂实录,他的第一本课堂实录于2006年12月问世时,他在杭州外国语学校执教,没想到不久后,他就选择了离开了这个体制,当然他没有离开熟悉而心爱的课堂,他成了转型时代的一名独立语文教师,继续他的探索和梦想。从第一本课堂实录《言说抵抗沉默》到《颠狂与谨守》的出版,正好五年时间,他身上最大的变化还不是他的毅然辞职,而是他前几年受洗归入耶稣基督,这本课堂实录的书名就来自《圣经》,“谨守”是个尤为美好的词汇,令人想起“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我们要谨慎自守,儆醒祷告……”,信仰给他带来的全新变化,正在他的课堂,更将在他未来的课堂、未来的文字中逐渐呈现出来。今天他的课堂变得更为自由,更有生命,更有穿透时间的力量了。当他第一本课堂实录出版时,我曾写过一篇小文。】

 

郭初阳的课堂里有自由的呼吸

 

傅国涌

郭初阳的课堂里有自由的呼吸

 

 

郭初阳的这本书不是一般的课堂实录,而是具有开创性的,因为他超越了语文权威和教学体制的现成模式,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开放和锐利,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语文课堂范式。他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实质,锋芒所向直指语文教育的内核。如果说语文在小学阶段(至少在低年级)应该是识字教育的话,那么中学语文绝不应该停留在字、词、句的练习,以及八股文的训练上。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所有功课的核心,它是起点,也是终点。语文在本质上是提供思维方式的,是要解决一个人对宇宙人生根本看法的,它不光融汇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而且也为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永久的滋养。语文的内核是语言,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符号,在表达的背后,是思考,是思想,是思维,是想象力,是一整套方法。它是最小的,由一个字、一个词构成,它是最大的,它就是天空,就是万物。人们通常说,数学最能训练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好象语文只提供形象思维,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掌握语文,他的逻辑思维也是不可能过关的。我相信,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语言的最内在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准确性,能抓住万事万物的本质,抓住世界发生的一切。

语言是思维的基础,没有准确的语言,所有概念都将无所附丽。缺乏生动的语言,人类想象的翅膀无法展开。近二十年前,我在乡村中学教书的时候,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在墙根下晒太阳,看着夕阳渐渐西去,一位老教师感慨地说:“啊呀,太阳薄了!”一个“薄”字,境界全出,多少的传神,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能忘怀。如同《水浒传》中写林冲雪夜上梁山,“那雪下得紧了”中的那个“紧”字。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那个“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它们传达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审美意识,不光是感性的、空灵的内容,这里面包含着更多远比美更为丰富的信息。有了语言,就有了一切,如同有了光。正是有了语言,我们才拥有了李白、曹雪芹和鲁迅,我们才拥有了孔子、庄子和胡适之,我们才拥有了那么多文明的创造。每一种新思想的出现都必然伴随着新的语言表述方式,单纯从文学的、人文的角度去理解语文,太狭隘、太肤浅了。由此而言,语文提供的是每个民族和整个人类最朴素也是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思维方式的形成。

我之所以认为郭初阳的语文课摆脱了传统的陈旧模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就在于他抓住了语言的脉搏,摸到了思维方式的门槛。他在课堂上阐述的决不是什么深不可测的东西,不是学生们理解不了的东西,更多还是启迪学生认识常识,认识基本的、朴素的人类价值。比如他教舒婷的那首诗《祖国啊,祖国》,就如同一个高明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一堂课下来,就轻而易举地瓦解了那些空洞、虚幻、煽情的过时概念,将祖国、国家、个体这些概念还原到了它们本来应有的位置,并在这些概念之间找到了清晰的分界线。

      在缺少“自由呼吸”、围绕着考试这个轴心转动的中学院墙内,郭初阳的课堂能够异军突起,看起来实在是个异数。然而,当我们知道,在当代中国,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教师群中,多年来有许多人仍在坚持广泛阅读,坚持独立思考,坚持自由呼吸,坚持以有尊严的方式面对世界时,我们也许就不吃惊了。我认识他们中的一部分,常常为这些同类的存在而感到安慰。出现在这本书中的就有蔡朝阳、吕栋、范美忠、魏勇、周迪谦等人,他们或作序,或点评,或参与讨论。没有出现在本书的还有梁卫星、苏祖祥、周仁爱、周慧英、王雷等,这是一串长长的名单,我在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他们散落在浙江各地、全国各地,通过网络的平台和一本已不存在的杂志,他们才得以慢慢凝聚起来。他们相互交流,相互砥砺,相溽以沫,形成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独特群体。郭初阳就是他们中的一个,正是因为他周围有这样一群没有被异化的力量所吞噬的朋友、同道,他才有可能完成对旧模式的转换,成就了今天的课堂。也只有把他放置在这个群体中,我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他崛起的意义。

对于他的课堂实录,不同的人可以挑出各不相同的毛病、不足和缺陷,这都是正常的。我想说的是,他已经抓住了语文的实质,其他的枝枝节节已不是最要紧。我还想说,比他那些精心打磨、不无争议的课堂实录更为重要的,无疑是他平时的每一节语文课,他的学生说,如果说其他老师提供了一面墙,那么他就是一扇推开的窗。有了窗户,我们就能眺望世界。也许,没有比学生的这一评价更贴切的了。

                                                                    2006年12月 

[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12月]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