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作者帅好先生在炎黄春秋2012第七期刊文“饥饿年代的中国画家”,记叙了在1959—1961年代,中国最著名的画家群体,如李可染、傅抱石、李琦、石鲁、关山月、黄胄、钱松喦、亚明、叶浅予等,是如何创作了一大批热情讴歌伟大领袖以及美好年代的作品,作者将画家们采风所到省份因饥饿死亡的情况与画家的创作写在一个段落里,这些作品为我们耳熟能详:
  
  “毛主席走遍全国”(李琦,1959),“韶山全景图”(傅抱石,1959),“韶山组画”(傅抱石,1959),“六盘山”(李可染,1959),“桂林山水”(1960,李可染),“荷花舞”(叶浅予,1960),“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李琦,1959),“载歌行、春兰图、乐丰园”(黄胄,1960),“高山仰止”(石鲁,1959),“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关山月,1959-1960),“峨眉山公共食堂”(宋文治,1960),“黄河清”(傅抱石,1960),“柳溪渔艇图、雨后渔村、春放图”(李可染,1960),“长白飞瀑”(关山月,1961),“在南泥湾途中、东方欲晓”(石鲁,1961)……
  
  文中记叙了画家所到采风之地,早已饿殍遍野,而画家们笔下的世界却是一片“莺歌燕舞”。事实上,画家们确实与饥饿无缘,文章记叙了画家们受到的超规格待遇,所到之处,各地官员均出面接待安排并宴请,比如在四川成都的盛宴(饿死人最多的省份),比如傅抱石向周总理要酒喝,总理慷慨的送上两箱茅台等。
  
  在文章结尾处,帅先生发了一通牢骚:“李可染大师晚年高度概括绘画成就说:绘画应该展现画家一生经历的总和—-难道他一生从来没有经历过大饥荒?”。
  
  需要指出的是,大师们的作品,在中国受到狂热的追捧,有钱人一掷千金,著名作品早已经上亿,收藏被视为有文化的象徵,而不再是暴发户。
  
  但是,当你想想画家们住在山清水秀的高级宾馆里,享受着美酒佳肴,一幅幅莺歌燕舞的美图水一样的流出;而就在高墙之外,千里赤地,饿殍遍野,武装民兵把守道口,灾民连外出要饭的资格都被剥夺,唯有待毙,我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心境来欣赏这样的作品!这一幅幅美图究竟包裹着一个怎样的“意境”,而据大师们所言,中国画最讲究的,是作品应具有一个高远的意境。
  
  

  
  
  
  
  
  摘自《凯迪网络》 —白衬衫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