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cc29wangjunling-articleInline

香港演员杜汶泽的言论引起了大陆网民的强烈不满。

香港影星杜汶泽最近摊上大事儿了。由于他的种种言论“伤害了大陆人民的感情”,遭到了大陆网民的大规模抵制。其主演的电影《放手爱》上映头两天票房不足100万元。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也被网友刷成了创纪录的低分2.1分(豆瓣电影评分的满分是10分,最低分为2分),97.8%的打分网友选择了“一星”(最低评价)。《放手爱》官方微博被迫发布声明称,选择杜汶泽这样“没有艺德的演员”是一个失误。杜汶泽参演的另一部电影《人间·小团圆》同样受到冲击。5月25日,杜汶泽在个人专栏中宣布暂时离开香港,并表示“赚再多的钱,也买不到自己”。

杜汶泽与大陆网友的恩怨由来已久,2012年就曾因为卷入甄子丹赵文卓之争与网友发生冲突;之后他又讽刺在微博发表爱国言论的香港影星温兆伦“给共产党擦鞋”,掀起骂战。2013年,杜汶泽放弃了微博平台,继续使用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虽然大陆网友不能通过正常途径使用Facebook,但是杜汶泽并未落得清静,他的争议性言论总能被身在国外或是翻墙的大陆网友发现并通过截图或文本复制的方式转发到大陆的社交平台上。就连他在香港电台做节目的言论也不能逃过网友的眼睛。

这一轮抵制风波的导火索是今年3月份的台湾“太阳花运动”,当时杜汶泽在Facebook留言说:“原来一些地方,不受到大恩大惠,人民生活也可以很美好,刚刚好!……有时候,穷,可怕,但收错钱,更可怕!”他的这番话意指台湾不需要大陆的“恩惠”,明确支持反“服贸”运动。这些言论在Facebook上直接遭到来自大陆网友的反对,相关截图也流传到大陆网络,招致更多网友的反感。有网友认为他破坏祖国的统一进程,例如网友“spirithh”说:“杜汶泽多大的人了?难道他不懂反服贸的意义是什么吗?其实就是反对大陆政府对台湾回归布的局,这是很重要的政治立场,换言之他支持台独的倾向比较大。”

面对网友们的指责,杜汶泽在Instagram上回应称:“粪青们,不用再说什么‘有本事别来大陆圈钱’,我告诉你:‘有本事阻止我来大陆!’”他还在Facebook上留言:“有时候,对于某些内地网民自以为是的言论,大家不用太在意,其实他们并没有多大的本事,只不过刚好够钱去了个网吧而已。”

这些言论再次伤害了部分内地网友的感情,导致了声势浩大的抵制运动。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做的一个调查显示,参与投票的16000多名网友中,94%的人表示要抵制杜汶泽参演的电影《人间·小团圆》。新浪微博的一项4万多名网友参加的调查中,95%的网友主张抵制杜汶泽。

这次抵制运动不仅“声势大、人心齐”,而且网友观点十分丰富。同是抵制杜汶泽的网友,抵制的理由和具体态度也有很大区别。由于没有涉及敏感政治话题,也没有导致线下活动,因此没有受到网络审查。这也使之成为一个难得的标本,让我们一窥纷繁复杂的互联网舆论场的全貌,探究表面水火不容的各种观点背后共同的精神底色。

翻看网友抵制杜汶泽的言论,会发现很多说法值得玩味。虽然这次抵制运动的缘由是反对歧视大陆人,但是相当多大陆网友的言论里存在强烈的歧视色彩,例如有网友发贴说:“他们现在可以说被大陆养着,有什么资本和大陆对着干?……杜汶泽这个事,可以说是那些港灿(对香港人的蔑称)对大陆的歧视的一次大爆发……”还有的网友有明显的恩主心态,对香港受到的种种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优待”存在心理不平衡(服贸协议也被看作是对台湾的“优待”),百度贴吧的网友“ysm1963217”就表示:“有必要让他们知道离开了大陆他们还能不能活”,“归根结底,是共产党对这个‘特别行政区’过于照顾把一些人宠坏了。”

同时存在的还有对主权的敏感。电影《人间·小团圆》的英文名是《Aberdeen》,对此,网友“袁小靓”发微博说:“……Aberdeen的由来是为纪念英国外交大臣,我才明白,香港回归十七年,念念不忘被殖民!”这条微博被转发了4000多次。网友“不落不失”甚至直接说:“香港这地方什么时候取消一国两制啊?一点中国领土的感觉都没有。”持类似观点的网友绝非少数,只要在贴吧、论坛稍加浏览,即可看到很多。

此外,网友们还具有明显的群体观念。杜汶泽主要的罪状之一是“抹黑祖国”,他口中的“某些大陆网民如何如何”被普遍理解为“无差别攻击所有大陆人”。“骂局部即是骂整体,骂整体即是骂我”的逻辑被广泛接受。有的网友还表示:“就像自己的母亲各种不好,但只允许自己挑刺和不满,而不允许外人来指手画脚。”认为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同时又把香港人划为“外人”,其中心态值得思量。

虽然不少网友声称,不看杜汶泽的电影是自己的权利,有人想去看也是他的自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包容,相当多网友对不抵制杜汶泽的人恶语相向,甚至大爆粗口。少数网友认为应该反思这种激进的抵制潮流,他们几无例外受到了“抵制派”网友的谴责,还被嘲笑为“圣母”和“白莲花”(意为“假装清纯,自恃高尚的人”)。

此外,这次抵制运动还让人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了能直接到Facebook上浏览或点评杜汶泽的言论,网友们开始认真地讨论起如何翻墙来 。GFW(Great Firewall的缩写)又被称为防火长城,是中国政府建立的网络审查系统,Facebook也在被屏蔽网站之列。通过VPN等方式突破GFW的限制,俗称翻墙。

看到杜在Facebook上发言“辱华”的截图,一些本来不翻墙的网友在论坛或贴吧发贴询问如何才能登录Facebook。还有热心网友解答翻墙技巧。但是这种尝试多数只停留在口头上,真正翻出去采取行动的并不多。如果留意翻看杜汶泽的Facebook账号,不难发现真正留言反对他的主要是身处海外的年轻人。这些账号上大多留有在海外留学、旅游、生活的信息。按照杜汶泽的话说:“某些在网上无理取闹的大陆网民,细看原来个个都是九零后……未知道民间疾苦,未遇见过不公义;要不家里有点钱在国外风流快活,作为既得利益者,就更盲目爱党爱国。看着他们,想着香港的下一代,我非常难过。”他还贴出了这些网友的头像照片,这也成为引发抵制的导火索之一。

“墙内”的很多网友的言论则表现出对GFW的“合理化”解释。面对某些网友的挖苦:“翻墙在大陆是违法的,你们不是很爱国吗?既然爱国为什么还要翻墙呢?”一种典型的回答是:翻墙并不违法,墙是一种意识保护措施,只能阻止智商低的人。如果一个人连墙都不会翻,他自然也没有有辨识境外有害信息的能力。

有这样的网友如此煞费苦心地替审查行为开脱,GFW的搭建者们想必会感到欣慰。不过与其说这是替政府开脱,倒不如说是自我安慰。人们身处一个不利于自己的环境,又没有能力改变现实,往往会产生一种“自我合理化”的行为,主动寻找证据,说服自己这个环境是合理的,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正是这种寻求自我心理平衡的过程,为这次抵制运动提供了推动力。我们不妨称之为私权与集体利益的“交换契约”。

大陆公众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牺牲小我,保证大我”、“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有尊严”。这种深入人心的宣传相当于一种契约:“大家牺牲一点个人利益,换得国家的强大;将来国家强大了,每个人都有尊严”。而且现实生活中,私人权利确实经常难以保障,公众也缺乏直接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利。对于个人权利的受损,人们往往视作“发展的阵痛”给予容忍。现在好了,国家强大了,GDP全球第二了。人们自然希望能够得到世界的尊重。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期待并不总是如愿,大陆游客在香港被称作“强国人”甚至“蝗虫”;牺牲了大陆人利益的“服贸协定”则被比作“毒药”(杜汶泽语)。

正如ID为“john6388”的网友所说:“以前,每当五星红旗高高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我为我的国家感到骄傲。后来,在一个大部分是香港人的聊天室里,我持‘大陆人的素质没那么差’的观点遭到所有香港人的质疑和反驳时,那种欲哭无泪的心情,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我很想告诉他们——中国很好,可是我没办法……原来‘骄傲’这件事,自己说了不算。就好像一个‘五好家庭’的评选,自家人说了不算一样。”

大河有水了,小河却没有满;国家强大了,个人却没有得到尊重。这种契约失效导致的心理落差如何化解?政府不能找,去找“不知好歹”、信口开河的杜汶泽之流伸张“民族大义”,便成为既安全方便又解气过瘾的发泄渠道。杜汶泽就是那个指明皇帝一丝不挂的小孩,打破了人们自我构筑的心理平衡。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他(杜汶泽)只不过实话实说我们这帮蛆生活在粪坑里以及蜜蜂不喜欢回归粪坑的事实……杜汶泽说到了每个人的痛处。而又不能承认。所以才会抵制。”

回顾近年来历次爱国抵制运动,都不难发现这种心态的影子。2008年4月,北京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时被“藏独”抗议者抢夺,部分大陆网友认为法国对此负有主要责任,发起了抵制家乐福超市的运动,某些人甚至称家乐福店员为“汉奸”。2012年的抵制日货、打砸日系车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逻辑。至于像温兆伦等比较识趣的明星,整天“忠于祖国”、“祖国万岁”挂在嘴边,俨然“大众心灵按摩器”,被奉为上宾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种基于群体的抱团抵制行动确实能起到修补心灵创伤的疗效,但是太过强烈也会有害。依地域划分你我的思维方式并不局限于大陆与港台之间,而是普遍存在于大陆的不同地区之间。2012年江西户籍的女孩占海特在上海争取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受到部分上海户籍人士的反对。他们甚至喊出“上海不要外地蝗虫”的口号。北京也有同类事件发生。此外,相当多内地民众也认为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接受了太多的优待却不知“感恩”,甚至主张政府应该“铁腕治边”。

当然,并不是所有抵制杜汶泽的网友都抱有极端的思维,他们其实分布在很宽的光谱范围之内。如果对所有“反杜”网友一概而论,同样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抵制是人人享有的权利,本无可厚非。但不应忽视,爱国主义大旗的阴影下个人权利往往被遮蔽,对体制的质疑会被扣上“数典忘祖”、“侮辱人民”的帽子。如果人们能够跳出群体视角,多关注“小我”,面对历史、地域、政策造成的鸿沟,选择跨越而不是断裂,这个社会也许就能变得更加平和而进步了。

王俊岭原为新闻网站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