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语文‖2014(18)‖2014-4-28~2014-5-4

1418为本周单字“贞”,“贞操”的“贞”。上周五,《人民日报》刊文讨论外来语“滥用”之事,语感“十万火急”,语态“痛心疾首”,煞有介事,认为一场“守卫汉语纯洁与健康”的运动势在必行。为此,《财经》新媒体记者李湘宁以“汉语的贞操问题”为题撰文讨论。李文核心观点是:即“用舌头投票”。李湘宁认为:“语言是人民的,语言的‘贞操’就是跟随大众潮流。《人民日报》来教人民如何说话,还得看大众买不买账。”

“语言纯洁性就是封闭性,再好的语言也要纯洁死。拉丁语文明文化,各国语言吸收拉丁语,而拉丁语吸收其他语言少,结果拉丁语进博。走红语言皆杂,英语最杂。汉语中官话尤其北京话最杂。德语钢琴叫‘Klavier’,不过他们也用‘Piano’,法语曾风光,现在很在乎纯洁,据说连‘on-line’‘E-mail’都拒绝,越在乎越出局快”……前面的论述来自北大中文论坛的作者wata

“语言从来都是不纯洁的。但不管是在力量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国家,还是文化强势国家,都曾发起过纯洁语言的运动。究其原因,为消灭敌对国语言,为保住所谓的‘大国地位’,为强调本民族的人种纯洁性,为煽动民族主义笼络‘民心’,为便于统治,为摆脱昔日殖民地阴影,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文化入侵……总而言之,打着捍卫母语的旗号强调‘语言纯洁性,其实都是非语言的考量,纯洁语言只是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前面的观点来自作者罗雯

汉字“贞”为形声兼会意字,《说文-卜部》的解释说,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后有研究者认为此解不确切。“贞”字本义应为“问事之正”,即卜问吉祥、正事,引申义有坚定不移、精诚、女子守身未嫁或从一而终等。

—————————————————————————————————————————

正因为这些微小的因缘际会我们才能走到这里

来自电视主持人柴静本周博文,语出演员曾宝仪。上周日至本周,央视纪录片真人秀“客从何处来”开播,柴静此文介绍该系列纪录片所呈现的启示。其中一段写该片主创李伦的感想。李伦说,这个节目做到现在,对播出是不是有收视率没把握,但是对过程感激。“他用了‘感激’这个词。‘我们的先祖们,居然那么用心,留给我们这些笨蛋,要不是偶然地做节目,我们真的不知要错过多少”……为此,柴静建议:“像曾宝仪所说:‘看完节目后,若你能有这冲动,转头问身边的长辈,他们或许觉得渺小,无足挂齿的过去,然后对他们说‘正因为这些微小的因缘际会,我们才能走到这里,谢谢你’。”

零翻译

翻译界熟语,本周,因“汉语纯洁”问题的讨论和争议被再次提起。所谓“零翻译”,多分“绝对零翻译”“相对零翻译”两种情形。“绝对零翻译”即不使用目的语词汇而达到可译效果,常用的方法有省译和移译两种。如汉译英时“腹稿”“腹诽”“满腹文章”“满腹经纶”“满腹牢骚”之类的汉语熟词,只按语义翻译,而不对位译出“腹部”这类源语词汇;而“相对零翻译”是指通过变通方式巧妙运用目的语词汇,传神表达源语词汇的意思,常用译法有补偿、象译、音译、音义兼译、直译加注等。

如何在大数据中将自己隐藏

来自作者黄思俊本周刊载于爱范儿网题为“互联网不知道她在怀孕”的专文。文章介绍普林斯顿大学助教Janet Vertesi女士在怀孕后尝试“在大数据中将自己隐藏”的一次实验……“Vertesi在一个开发者大会上分享了这段经历,她透露在互联网上如果一个普通人的资料值 10 美分,那么一个孕妇的资料就值 1.5 美元,因此一旦你的足迹被广告商发现,就代表你永远无法脱身了。这斗智斗勇的九个月对 Vertesi 和家人来说,是一次非凡体验。”

一时疏忽

上周末,“美剧停播”事引发广泛关注。在众声喧哗、纷争热议里,知乎网两位知友的议论给人印象深刻:“我真心不觉得这种决策有多高明。感觉像是脱离时代很久的爷爷奶奶突然想管管孙子”……前面这句来自知友高磊;“我们自以为拥有的很多自由,不过是人家的一时疏忽而已”……前面这句来自知友马行宇。

老娘穿白T-shirt都得有高定感

来自记者申婉琦题为“李晖:当新时尚遇上新文化”报道。报道说,“如果有人问你时尚是什么?千万别说‘我觉得时尚是一种态度’,这回答已经够不时尚了……大马路成为了新的T台,煞有一副‘老娘穿白T-shirt都得有高定感’的架势”……高定,时尚圈常用压缩语,即‘Haute Couture’。对行外人而言,“高定”这种行业惯用压缩语确实让人丈二。几年前,去便民诊所拿药,捏着那张淡绿色处方,我怎么也猜不出处方上开出的“软感”到底是啥新品——直到取药口扔出两个长方形药盒后,我才知道,所谓“软感”,其实就是“感冒软胶囊”。

要脸的人

语出作家稀饭的饭周一饭文:“朋友说,实在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适合干这行了。反正在封面上写‘这才是最好的……’‘这是最好的译本……’这种话实在没法印到书上去,但实际上那么多人还真的吃这一套。我也无话可说。想来只有回一句:整个世界都在挑战要脸的人。”按劣币驱逐良币的铁律论,这年头,要脸的人不大好混吧?

请读者留意2039年的上海书评

语出学者小宝刊载于《上海书评》新一期题为“布坎南说一战”一文。小宝说,2014年是一战100年纪念年,为此,小宝推荐美国著名政治活动家、右翼思想家布坎南2008年专著《丘吉尔希特勒之“不需要的战争”》。小宝认为,布坎南的这本书“把一战和二战合看成一场战争”,“是西方的大内战,直接导致欧洲统治的崩溃和西方的衰落。”“但二战一百年还要等上一段日子。我会在纪念二战百岁的烟花满天时介绍这部书的主要内容。请读者留意2039年的《上海书评》。”

朋友圈商业

亦称“朋友圈商圈”,来自媒体本周报道。报道,“不少人或者是商家愣是把朋友圈给变成了杂货铺,又是微营销,又是卖东西,又是搞代购的,商业化太浓,有人觉得不堪其扰。”互动百科已收“朋友圈商业”一词,它的注释里说,“朋友圈不单指微信的朋友圈,还包括QQ空间朋友圈,线下朋友圈等……在这些朋友圈里,各种电子产品、香水首饰、国外代购等,各种产品出售的信息均在食指往下拉的那一瞬间出现。这些把朋友圈做成‘商业圈’的大多是80后、90后,在淘宝、微博之外,他们又开拓出了新的网销渠道。”

让到场的缺席得以可能

语出学者大旗虎皮微博:“微博和微信都是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逃逸线,让到场的缺席得以可能。用百姓话就是可以开小差了”……这个“到场的缺席”让人想起诗人严峻的一本书名“我在我不在的地方”,这书名的另一种表述可以是“我不在我在的地方”,也是一种“空间逃逸”?

中国式纠结

本周热门段子,版本多有差异,字句而已,主旨一致:“中国式纠结. 一部手机丢失了,一群相好惊呆了:不是心疼,是心慌;一个贪官进去了,一帮朋友傻眼了:不是为他,是为己;一个领导艾滋了,一堆妇女乱套了:不是咋治,是咋办? 一个情人翻脸了,一批干部想自杀:不是想死,是怕抓! 一个老人摔倒了,一个国家纠结了:不是不扶,是不敢。”

是刹那间同时萦绕你我感受和记忆间的,某种和谐

来自作者李宗陶在《南方人物周刊》上的题为“史景迁的历史之味”的专题报道,语出作家普鲁斯特。文章收尾处,作者引用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结尾语,以此比拟“史景迁的历史之味”:“一小时不单只是一小时,它是满载荟萃、声律、期待和心境的花瓶。我们所谓的真实,是刹那间同时萦绕你我感受和记忆间的,某种和谐。”

地区性焦虑

语出英国《金融时报》作者西蒙-芒迪专栏新文“剖析韩流热潮”。文章说,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引发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地域性焦虑”。“广东的中共官员许钦松警告称:‘韩剧热潮……让我们的文化自尊受到伤害,文化自尊的伤害是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这种警示并不仅仅适用于中国大陆:近年来,台湾监管当局就曾出手干预,减少韩国电视剧的播映量,而东京曾发生数千人游行,抗议日本电视台大量播放韩国电视剧的做法”……按照老理儿说,节流不如开源,堵不如疏吧。自家没好货,靠捆住别人的手脚证明自己天资聪颖?

再不愤就被粪埋了

语出我媳妇。本周一早上闲聊,聊到种种社会腐败、弊端、乱象,媳妇愤愤不平,啧啧称奇,我随口说:“一职业女性一大早怎么成愤青了?”媳妇随口答:“这次第,这乱象,能不愤吗?再不愤就被粪埋了!”媳妇的话一字千钧,掷地有声。可我的思绪漂移到了乱象之外,想起一位智者说的话:请提防善忍者的愤怒……这个句子辗转描述了我们两难现实体验:一直忍下去,我们势必溺毙于粪坑,可如我媳妇一般在在皆是的愤,何用之有?

铲分人

全称是“职业铲分人”,来自新京报报道。报到说,近日,(北京)“大兴法院审理并判决了一起交警受贿‘铲分’窝案”,“‘铲分人’用玛瑙象棋、现金、笔记本电脑、名牌手表、手机等行贿”……“职业铲分人”让人想起诸如“职业哭灵人”“职业扫墓人”“职业乞丐”等诸多近似角色,这职这业,也是学问无限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