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之前一样,今天这篇急稿又是我来写的,其实一般情况下做公众号都是有排期的,定好了的稿子不出大意外不能动,否则很多计划容易被打乱。今天也是一样,文章本来已经准备好等待发布,没想到下午的时候看到了一则消息,让我有些愤怒。
不对,不仅是愤怒,还有害怕。
今天有一张业内人士朋友圈的截图在各大影迷群里转发,他说今天才是中国电影的至暗时刻,可以说是“连根拔起”,而且很有可能与程耳徐峥最近被翻炒有关。
有网友附上了另一张图片,据说近期北京市委巡视组指出,北京电影学院人才培养有严重问题,学生作业灰暗,与社会主义文艺要求相距甚远,必须整改。对领导班子办学方向根本否定。
两相结合,大家大概就知道业内人士说的“至暗时刻”“连根拔起”是什么意思了。
其实近来巡视组提出北影办学治校存较大风险隐患的事一直闹得沸沸扬扬,之前我看到这则新闻标题的时候,以为是北影本身存在一些不良风气之类的问题,所以才会被提出整改,也不以为意,但是今天仔细看了看这件事的经过,以及巡视组提出的所谓“意见”,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这事,可能还要从程耳和徐峥开始说起。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导演程耳,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时的毕业短片作品名为《犯罪分子》,据说当年被誉为北影史上最好的学生作品。这部1999年的短片只有31分钟,主演是徐峥和黄奕,前不久这部短片出了资源,豆瓣上又掀起了一阵“标记”热,目前评分在7.5。
这部短片具有很强烈的商业气息,而且在剧作结构层面很巧妙,称得上是将商业与文艺气质结合得比较精准,当然最为影迷们津津乐道的是,结尾“犯罪分子”逃出生天,而且没有和谐版的字幕,来说明“犯罪分子”被抓捕归案云云。
可以说杜琪峰、忻钰坤他们都没做到的事,程耳做到了。
当然这已经是快20多年前的事了,如今旧事重提,我们一方面感叹那时候导演生动鲜活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又惆怅于当下审查对于创作者们的困宥。
有人会说那是学生作品啊,但越是学生作品,有时候越能体现一位创作者的初心。当创作者真的进入到资本市场,被更多的外部压力所裹挟时,往往就难以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最后也就变成了别人口中的“江郎才尽”。
说实话,谁都不想“江郎才尽”,我曾经和很多出道即巅峰的导演聊过天,面对资本他们往往显得言不由衷,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这样的人我为他们感到遗憾,那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毕竟身处人世间,有些事情确实身不由己。
但还有一些导演,是拒绝被资本包装,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里我不用说名字,在看文章的你一定能说出好几位这样的导演,但是他们被更可怕的事情压得抬不起头,那就是所谓的政策与审查,这样的人我为他们感到可惜。
如今的所谓“连根拔起”,虽然并没有得到确证的消息,但我们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就好像这一天的到来是迟早的事情一样。当我们心中最神圣的电影学府,有一天要从根本上压制学生们的创作自由与创造力的时候,我们不仅是为这些学生们担心,更是为中国电影担心。
对,做电影的人,提到北影都会觉得很神圣。这时候就别嘴硬说自己不是这样了,我身边的大多数影迷朋友,考上北影的都以自己的学校为荣;准备考北影或者攻读研究生的,也都很喜欢把这件事情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毕竟别人听到你在考北影,是一件很牛X的事情,甚至那些没有考上北影的人,在和大家回忆过去的时候也都往往会加上一句,以证明自己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值得羡慕的“奋进时光”。
我也一样,我几年前刚到北京工作的时候,第一件事不是想去天安门,而是想去两个影迷心中所谓的朝圣地——小西天资料馆和北京电影学院。
当我真的站在北影门前的时候,看着进进出出的学生们,我真是说不出的羡慕。他们能把自己的爱好变成学业,每天在电影的世界中遨游,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后来这几年,去北影办事的时候多了,那种激动的心情也渐渐平复了。但我仍然觉得那里是很神圣的地方,即使前一阵子有北影的学生写文章说,出来后没活干开始卖电子烟,即使北影内部总是传出一些不太好的社会新闻,即使北影这个名字越来越多地和流量明星挂钩,它的神圣仍然不可泯灭。
但现在一切都在悄然改变,我刚才把这件事和几位北影的朋友以及正在考北影研究生的朋友分享,他们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甚至无所适从。尤其是那些希望走进北影的学生们,当他们辛苦熬掉了一把又一把头发之后,进入了电影的圣殿之中,却发现这圣殿早已荒芜,甚至成为了喉舌和工具,他们会后悔自己付出的青春吗?
人人都想要自由,创作格外需要自由。纵观历史,大部分时代的艺术繁荣都是与开明的政策、环境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不可能奢求太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并不现实,但想想那些还怀着梦想和满富创造力的青年学子们,真的连一点希望的种子都不能留给未来吗?真的要赶尽杀绝吗?北影的校训是“尊师重道,薪火相传”,接下来还会有薪火传承的下去吗?
《战狼2》好看,《战狼2》也很成功,我不贬低《战狼2》,我觉得大家也都不要贬低《战狼2》,它不仅有天时地利,还有人和,它证明主旋律电影确实也可以拍的很好看很动人。但中国电影不能只有《战狼2》,不能只有《红海行动》,不能只有《流浪地球》,不能只有《十八洞村》,不能只有《古田军号》,它还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滋养,来让接下来的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
可惜现在,随着我们肉眼可见的北影学生正在失去创作自由,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只怕也很难乐观起来。
昨天在豆瓣上有看到一条广播,说疫情可能会使中国电影倒退30年,影迷们欢欣鼓舞,巴不得时光回到30年前,在1990年前后,涌现了诸多类型多样、主题先锋的影片,我们之前就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如果一直像34年前这样拍电影,那我们也能诞生《寄生虫》,介绍的是《T省的84、85年》,可惜这部电影和《犯罪分子》一样,注定只能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浩浩烟波之中了。
而30年后的我们,再回看今天,是不是仍然会倍感羡慕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的是,电影学院的“后浪”们不该是这个样子的。
他们不配当“后浪”,因为有人根本没有给他们当“后浪”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