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一篇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起网民热议,这篇被阅卷组长认为文字“老到与晦涩”同在的作文,最初仅得39分,后经数位阅卷老师重判,修正为满分。作文大量使用了艰深的文字和引用了复杂的学术概念令不少网友表示阅读/理解困难。从大量网民的评论看来,批评“言之无物”、“辞藻堆砌”一类的声音远大于“阅读量广”、“引用得当”之类的肯定,有网友就高考作文长期以来对“生僻文”的高分评分偏好表示担忧。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全文: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评点: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场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而本届高考,用这样的方式引证各种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当然,这样的文字,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说明我们的阅卷老师还是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一致给出高评。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然而,要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陈建新,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
以下为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摘自网友评论:
@MUUEE:嚆矢hāo shǐ:比喻事物的开端。犹言先声;振翮zhèn hé:常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或经济正高速发展、在腾飞;肯綮kěn qìng: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玉墀yù chí:指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婞直xìng zhí:指倔强;刚直
@善良的pH:嚆矢、振翮、肯綮、觇、玉墀、婞直……
肯定
@Vey的秘密花园:是个人才,高考是一场选拔人才的考试,这就应该是满分。上学时喜欢看一些哲学类书籍,像康德的一些巨著真的很难看懂,大部分人看不懂就能否定作品的伟大吗?显然不能。这个世界上99%的事情都能通过努力训练做到优秀,而想做到极致必须依靠天赋。如果我们是为了选拔人才,这绝对应该是满分作文。
@hairsen1:按照我们之前高中老师来说确实是好文,没有错别字,用词华丽,还融合了对社会现实的哲学思考,表达了作者的XXX的思想感情,另外还有生僻字。
@牧夜冬源: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其实就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一篇功能性文章,写作的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几百字给阅卷人展示自己的文学水平的高低。这样的文章大概看一眼就知道这个学生文学水平至少高于了平均水平,这就是达成了写作目的。
@咕咕小谷:只要写的内容是真正的好,文章晦涩和易懂又有什么关系呢?
@新传考研一定上岸的安陵容:高考作文的意义是在短时间➕短篇幅里一稿写出最能体现本人水平的文字 不是为了给你读懂的
@林森时_见鹿_:考场里能写出这种文章,平时的基本功和阅读量,还有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在自我培养提高,超出课堂了。
@一清清如许 : 如果连海德格尔、卡尔维诺、达达主义、尼采都不知道,那就没有资格去评判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不是在炫技。因为文章中的缺省项是需要知识储备才能理解的。至少在这篇文章中能看到人文社科学术文章的影子。没接触过,不代表它不存在。与其说人家再炫技,不如说人家的内涵很多人都没读懂。
@遗忘的青年们:鄙人不才,同意给满分。本文虽有炫耀性掉书袋和言辞浮夸不接地气的特点(年轻人思维特征的极端化),但是细读一下,通篇逻辑线是很清晰的,主题、观点、论证都是明确和组织好的。由此可见作者的旁征博引并非只是“摘抄背诵”,而是他确实都对其有些许恰当的理解。作者的心智和涉猎面远超同龄人之上。
@QY7–:适应高考的技能也是技能。
批评
@不太老: 决不能鼓励中学作文有任何艰涩。这样下去,中学作文将与本旨蟹匡蝉緌矣!
@我犀牛贺州虽无上真却也人人固寿: 故弄玄虚罢了,文字的本意是为了传播、传承,这作文就是卖弄和骗分。
@lackxyz:阅卷组长以为夸这篇满是生僻字的拼凑文,就显得他很有文化,殊不知正好暴露了他“十里路不换肩”的文化水平。
@老北京LeBron : 高考作文就这样堆砌和故作深涩就能高分满分也是一种财富密码了。
@XeederY:不得不说该考生在词藻上确实下了功夫,可以看出哲学书也读了不少,思维能力也很优秀。能凑出这么一篇文章,也难能可贵。他也为他的付出收获了高分。至于这种怪癖文风,大掉书袋追求生僻故弄玄虚的写法,丝毫不值得提倡。
@odniam:真的很空洞,沒什麽實際意義,很適合培養入黨。
@黑白直弯对对碰:感觉像是用洗稿神器暴力替换同义词写出来的,比如把学校替换成庠序,把家乡替换成桑梓,把同意替换成首肯。
@祝佳音:我简单介绍一下。很多人觉得考生看到这个题目,然后脑中出现了名人名言。其实不是的。考生背下无数名人名言,然后用一些连接词嵌入到文章中,基本都是泛用词。如果考题是《早上吃煎饼》,这些名言(包括生僻字词)也大多能用上。当然考生本身水平肯定不低,但满分……实在是背离了“真情实感”……
@朕就是这样的奇女子:辞藻堆砌,内容空洞。可以高分来鼓励阅读积累,但是满分大可不必。重剑无锋大巧若拙。文章的内核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其余的技巧不过是装饰而已。若因为技巧不错就可以放任内容空洞,那以后高考作文岂不都成了八股文。我最多给54分,不能再多了。
@温故1972cxy : 如果一直沿用此种文风,恐成为文贼。
@蓝缨枪:照猫画虎似的晦涩文字堆砌,这种能力估计从小学就开始训练了。
@豆豆:这篇文章像报菜名一样把哲学家名人名言报了个遍。然后专挑生僻词来应用。整体内容没有重点核心,没有精神内核,没有人文情怀更没有任何想象力等丰富文章温度与色彩。 看过这么多满分作文,从上海卷的《他们》这样极具精神内核作品开始,越来越走偏了。这样一篇文章就是完完全全中国应试教育的缩影。
@fangshimin: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亲点的满分作文,在我看来完全是一个不会汉语的人生造硬凑辞藻的不知所云的呓语,应该给零分才对。这种糟蹋汉语的垃圾文章能得满分,还作为范文推出,这不仅是阅卷的悲哀,更是高考的悲哀。
@李思謀:我相信這些閱卷老師都不懂達達主義是什麽鬼,而這個孩子還沒有進入社會之前怎麼能體會這種藝術思潮。
給看不懂的作文打满分嗎?@汤豆不是糖小呆:我高中的时候就发现了,作文写得越深奥,越让人看不懂,仔细想想其实狗屁不通,这种作文越容易得高分,因为阅卷老师没时间去思考你到底写了什么,看到各种华丽辞藻堆砌在一起就觉得还不错,再用上各种句式套路就很容易得高分
@Pinus_Massoniana : 我不满的点在于:1.他使用的生僻词并不能精确概括自己的观点并且影响了表达和阅读体验;2.他大量重复地使用相似结构的句子陈述导致论述过程虽然严谨但啰嗦且冗长无聊——据此我认为,在考核语文表达能力的测试里,他的表达能力是不合格的——生僻没有错,但我讨厌为了生僻而生僻。
@xyskathleen:像是背了一堆没消化的文学评论里摘抄的翻译体,把正常的思维和正常的中文表达都挤出脑子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