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至19日,我第一次访问了英国首都伦敦。
16日16时,我乘坐的CA937航班着陆Heathrow机场第三航站楼。我平时飞来飞去,访问的国家还算比较多,没什么新鲜感,也没什么新发现,跟着其他乘客去过关。
要过关了。本国人的入境处基本是空的,没什么人。后面看到了“人海”,应该是针对外国人的入境处。令人崩溃,肯定要等很长时间。不过,旁边,即针对英国人的入境处还是空的,工作人员应该指挥,把它开放给外国人过关。
出乎意料,没有开放。等着,等着,工作人员始终没有采取紧急措施,也根本没有把那一“人海”视为紧急状况。结果,我为入境竟然排队等待了90分钟。海关工作人员们显得很轻松,有人还聊天,甚至无所事事地站着。有不少窗口是关着的,那些没事干的“公务员”也没有去开窗口,似乎没有“把资源最大化”或“把效率最大化”的基本思维,也根本不具备“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更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一个乘客去抗议这一效率极低的政府和效果极差的场景。不管是欧美人还是亚洲人,没有人去对那些“公务员”发出不满的声音。我则在脑子里胡思乱想,如果在中国,早就有人抱怨,抗议,向公务员释放不满情绪了。“怕乱”的当局肯定动不动就发挥体制优势,叫人过来,迅速重开几个窗口,来应付人们情绪,以免人们闹事。
边耐心排着长队,边仔细看着周围。
中国人和日本人人同样很多。既然是来到异国他乡,不少中国人虽然显得不适应,但很有耐心,没人闹事。中国人认为,在那样场合单方面采取行动有可能“丢面子”。日本人本来就很会“忍”,不会有人去挑战秩序,更不可能主动闹事。日本人认为,在那样场合单方面采取行动有可能“添麻烦”。
与我一起排队的中国朋友,《免费午餐》的发起人邓飞私下里抱怨,“这里怎么没有WIFI啊”。我则对邓飞抱怨说,“伦敦不是发达城市吗?不是马上要举办奥运会吗?如此的体制劣势,一点动员能力和意志都没有,太让人失望了。伦敦政府应该派人到中国考察,向中共学习,看看人家的体制优势和动员能力。”
这样,我的伦敦行一开始就陷入了认真观察和思考的状态。最大的疑问是:这座既古老,又先进的所谓国际大都市,真的有能力,也敢去组织奥运会吗?
我把这一疑问带到伦敦市内,继续观察,思考。不管是酒店里入住手续的效率,还是餐厅里点菜的速度,伦敦市民劳动生活的节奏,至少在我看来,是缓慢的。
不着急,不勉强,不刻意,不约束,不牵制。
我作为来自日本,(我至今没有见过比日本人更“集体工作狂”的群体,虽然我对日本人的工作效率带着怀疑和批判),又生活在北京的人,对于伦敦社会的运转方式极为不适应,太慢,太慢,就是太慢。
晚上到英国《金融时报》总部拜访FT中文网的朋友们。我把机场体验分享给责任编辑,他也一下子笑起来,表示赞同说,“对,那个效率实在太低,我也经常遇到同样情况,当地媒体经常批评,人家却不改善,这就是伦敦!”
离开英国《金融时报》报社后,从Southwark Bridge沿着泰晤士河往住处Strand走回去。溜达溜达,望到不少古老的、后现代的建筑物。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