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键一招
终于来了。赶在昨晚19时前,新华社发出“迟到”的《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虽然在宣传官员的允许和新媒体技术的助推下,这位新任最高领袖的首次出京行程已经人尽皆知,但毕竟通稿中还有他的政治指示,即由@新华视点摘录提要的四段:“瞻仰邓小平铜像: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
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与胡锦涛时代相比,新任总书记的视察稿篇幅要短得多,也没有了此前类似“岭南热土再奋起,科学发展绘新图”的气氛烘托。所以,人民日报也只需要半个头版就足够刊登——这简直就是对新任中宣部长刘奇葆在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时强调“要带头改文风,展现新气象”的最佳实践。
是的,虽然有关“平易近人”的传诵在过去5天里已经足够多了,但还是可以再来一轮。总算可以跟上那些市场化媒体的步伐了,新华网昨晚就推出述评《新气象带来新希望》:“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履新后首次离京视察赴深圳,他在深圳行程150多公里,沿途不封路、不清场,不铺红毯,与群众相伴而行,为不久前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作出表率。 一些深圳市民用手机拍摄现场照片并发布到互联网,引来无数的赞扬和期待:‘很好,真的不扰民!’‘致敬!习总书记有空常来哟’‘不封路,不分心’‘密切联系群众又回来了’‘在人民群众中间是最安全的’…不止如此。连日来,李克强、刘云山、王岐山召开重要会议的一些细节,通过一些媒体公之于众,成了津津乐道的社会话题,让普通百姓倍感亲切。更加亲民,更加务实。十八大后,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亲为表率,犹如一股扑面春风,给人温暖,给人信心。”
而当那句“民众间最安全”成为门户标题选择时,新京报今晨又贡献出更多细节。这篇记者从深圳顺德发回的《习近平:富国富民路要有新开拓》,被网站编辑重新配以类似“习近平视察深圳住酒店普通套房吃自助餐”的标题,集体推荐在首页:“‘没横幅,没彩旗,没鲜花,没红毯,什么都没有。’王玉清说。管理局内也没有任何通知,只是因为工作关系,王玉清得知是‘一位重要人士来访’…整个仪式与陈开枝想象的不同,现场除了少数陪同官员,只有4名武警,没有红毯,没有封路,莲花山的游人们围在一旁。他还了解到,此次习近平在深圳视察,没有安排任何宴请,没有入住深圳迎宾馆的1号楼,而是选择了另一家酒店,入住了一间普通套房,吃饭也选择自助餐。”
作为20年前的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陈开枝曾陪同邓小平视察广东。虽然早已在微博论坛中流传,但他与习近平的面对面交流还是第一次被新京报登上纸面:“‘总书记,我觉得当年小平同志的几句话很重要,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谁不坚持改革开放,谁没有好下场。’陈开枝说。听完他的话,习近平报以微笑,随后表示,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
的确,感受了不清道不封路带来的惊喜后,更多人开始问道改革大计。所以,虽然新闻联播开场数秒还是用来表现习近平车队没有封路、鸣笛,但最高党报已经配发时评《改革开放要有新开拓》:“沿着20年前小平走过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和民众共同重温小平、呼应小平,倡言深化改革,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新气象前景可期”。
来自新华社的《坚决用好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招”》更是在昨晚今晨刊遍各地媒体,包括视察所在地的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正如标题如示,评论员以视察通稿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为据,表达用“关键一招”实现“中国梦”的期待:“从深圳、珠海到佛山、广州,习近平同志一路强调推进改革开放,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也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动员令。”
齐鲁晚报就是把“改革总动员”放大成了封面最大字号。新华社通稿之外,还引用中新社对专家的采访,以说明习近平广东视察“意在推进中国‘新改革开放’”:“20年前,中国面临的是如何结束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这是邓小平‘92南巡’对于国家发展一个奠基性的东西。而习近平此次南下,探索的是中国怎样结束陆路文明和农业文明,进而迈向海洋文明和海洋强国这个新时代的开拓。”
虽然也有一整版汇总《“习主席,看这里,看这里”》的围观花絮,但这份山东报纸还是决定把时评版用于讲述更加严肃的话题。《的意义不仅在于反腐》和《“野猪都骗不了”的空话不说也罢》是为了分别响应王歧山和刘云山,而头条评论则是借习近平总书记广东行之新闻观察来宣告《低调氛围中传来改革最强音》。评论员金岭用一整段描述了央视昨晚报道时如何“没有刻意渲染的仪式色彩”,继而阐述“媒体报道的低调氛围,反而给人一种非同寻常之感”:“毫无疑问,关注习总书记广东行,实际上关注的是改革的前景。大家都想聆听,在深圳这个‘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总书记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公众的热情让人感觉到,改革已成为今天中国的最大民意,这正是未来中国改革的巨大动力源。”
既然连都市时报都已经把“新南巡”三个大字写在封面,那么中新网请专家称赞一声习近平广东行“意义不亚邓小平‘南巡’”就更加顺理成章。转发之余,凤凰网再从自家卫视那里拿来《习近平此次南巡意在突破改革瓶颈》,以及《民气可鼓也可泄,新领导层要果断行动》的点评视频。
正巧,《一句“那是新闻”见证转作风有多难》、《不能让新政仅停留在新闻里》,中国青年报和钱江晚报今晨正有吐槽。后者是今天少有的几家没把总书记广东行标题放在头版的都市报,而且允许评论员刘雪松自怨自艾“傻傻地生活在新闻联播里,只知新闻丰满,不懂现实骨感”。
文章所述是昨天经由人民日报曝光的准生证办理之难:“在北京,多个相关办事部门并没动静。回龙观办事处工作人员更是这么表白:“那是新闻,到我们这,那就得等。’有网友感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发文到执行的距离…层层公章多如牛毛,滋长了权力的傲慢与腐败。社会创新管理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连个准生证的事都没创新成,你就不难理解国家计生委的新政为何还停留在新闻里,不难理解‘空谈误国’的真正涵义了。”
也有愿意鼓劲的媒体。当东方早报发表句句恢宏的《壮气鏖兵,开辟改革新境界》时,同城的第一财经日报前去解剖南京取消公费医疗制度之事,《为先对自己“动刀”的改革叫好》:“面对调整触及到自身利益的改革普遍姗姗来迟时,那么敢于先对自己‘动刀’,就相当于向世人昭告‘改革出于公心’,自然可以收获民心、赢得民意。正如最近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具体规定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自我革命’”。
只不过,李克强已借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之机,宣讲“渐进式改革”。是中新社带来了新闻联播解说词以外的主宾对话,并获新浪重点推荐。文中,这位候任总理除了以自己当过村长的亲身经历以说明中国村民自治进程外,还主动声明:“中国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它是渐进式的改革,也是不停步的改革。我们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这样的笼统概括,想来任志强还是不满意。这位老共产党员昨晚微博留言:“改革的核心在于敢不敢抛弃那些本被历史证明是错的,但却坚持要背着的主义的包袱;能不能打破那本已被世界各国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垄断与独裁的统治体制;是不是真正的将国家的治理纳入法大于一切的轨道;愿不愿诚心诚意的将权力制于人民的选择与监督之下;想不想将取之于民的财政税收实实在在的造福于民。”
而且,左派也不领情。与“汉奸”、“法律党”酣战的@张宏良,一边批判“任志强后面一半是谎话”,一边嘲笑@人民日报:“天天叫喊改革进入深水区,进入攻坚期,可就是不说这个深水区是什么?攻坚期要干什么?你们能不能堂堂正正做一回男人?说出来究竟要改什么?”
环球时报也说不出来,只好承认:“社会对改革形成共识变难了,过去是对具体怎么改有不同意见,现在对什么是改革,改革应当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社会上都有分歧。早年改革的参照系更多是我们自己的过去,现在改革的评判坐标常常是全球最优秀事物的集纳。所有上述这一切,都构成了改革‘险’。”
与京华时报强调“暴风骤雨的改革难免会引起剧烈震荡,和风细雨的改革才会润物无声”步调一致,胡锡进这篇《改革有哪些险滩,空谈将怎样误国》的社评,旨在批评“主张做事一步到位”的空谈者,反对“激动人心的民主和人权口号”,为包括李克强在内的中央新领导集体减轻压力:“改革的确有风险,因此越认真推动改革的那些人,越会在某个时刻蹙眉沉思,斟酌改革的路径和速度。改革需要大河出川的魄力和气概,也需要细微处精雕细刻的把守,以及融会贯通。”
二、少女战士
为了说明改革开放确有很多硬骨头和险滩,环球时报举的例子里就有“一线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和教育资源分配”;人民日报也在《用公平托起中国梦想》中来了句“当社会不再是‘拼爹时代’、户籍不再割裂人群,人们的心态才能理性平和,人们的奋斗活力才能汹涌迸发,人们的前途命运才能自己掌握”——这些应该都是因占海特而生的感触。
占海特,这位外地来沪的15岁少女,高举“教育平权”大旗,在互联网和街头双线抗争,令利益群体之间的资源福 利争夺更加公开化,也更加势不两立。
矛盾激化始于“约辩”。在通过信访等渠道都无法获得在上海中考的资格后,这位跟随江西户籍父母来到上海工作生活的孩子,于10月21日通过个人实名认证微博发出了“约辩”邀请:““京沪非户籍家长到教育部门上访,要求 开放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屡遭户籍居民包括年轻未婚居民阻挠…为了正义和真理,本姑娘邀请京沪户籍人士于10月25日在大沽路100号上海教委辩论,欢迎报名参加”——这当然不是第一封战书,早在6月中考报名失败后,自我标 签为“少年公民、自由战士、民主先锋、因非沪籍失学,推动教育公平,矢志不移”的占海特,就已经在互联网上广结自由派知识分子,以超越她这个年龄的术语——比如“宪政”、“正义”,与担心本地户籍考生利益受损的异地高考反对者激烈辩论。
但这一次,15岁少女不满足于虚拟空间,决定让战火蔓延到现实世界,蔓延到上海教育主管部门的大楼前。虽然也有扬子晚报发表“别让孩子冲在前面”的担忧,但作者也得承认,占海特的确已经就此“成为了这场教育利益调整的旗帜人物之一… 身上寄托着太多人的期望,也代表着舆论背后的人心倾向,她无形中披上了斗士的斗篷,在为处在相对弱势的群体争取着支持分。”
媒体报道在一周之后集体到来。经济观察报12月3日发表《“非沪籍”抗争者占海特》,央视亦在那两天分别通过“东方时空”和“经济新闻联播”报道“约辩”。
“享受公平教育是我作为公民的权利”——京华时报就是对这个非沪籍女孩的直接引语作为大标题:“这名在微博上以‘少年公民’自居的女孩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如果教育不是填平鸿沟而是扩大鸿沟,那就是不公平中的不公平。’”
根据访谈记录,占海特称之所以在微博上向沪籍人士发出约辩邀请,“本 来是想心平气和地讨论,但是他们却是来骂人的”:“当时是没有反对者应战 ,但是现场来了一些人,戴着口罩、眼镜,一直骂人。谁见过那架势啊?他们不是来辩论的,是来吵架、砸场子的…他们反对是觉得我们抢占了他们的资源。其实资源本来不都是他们的,外地人也在创造资源。他们来上海打工、建房子、卖菜、做清洁,只要能够生活下来,就代表为这个城市做贡献,他们也 是新上海人。不能因为户籍上的差别就区别对待。资源本身是大家的。 ”
同在当天获得门户推荐的还有来自瞭望东方周刊的报道,即《上海人与外地人就异地高考约辩续:互指对方玩阴谋》。这份由新华社在上海开办的杂志描述了冲突细节:“情急之下,占全喜一把将女儿拉到身边,略带江西口音, 振臂高呼:‘我们才是真正上海人,代表着上海的未来!’视频上被注释为‘ 异闹头目’的他还做了‘V’字手势。他身后是一些戴着墨镜、口罩的男子, 双手举着标语:‘抵制开放异地高考,维护上海人合法权益’。‘他算上海人吗?’人声喧哗。‘你代表什么,你代表你全家!’台阶下一犀利女声穿透人群。这个场景,成为2012年10月25日上海大沽路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幕。”
正如这篇报道所言,当外地人为不能在大城市参加录取率高出一大截的高 考而感到不公平时,那些“大上海的捍卫者”同样委屈,同样说自己是弱势群 体:“与占海特频频接受媒体采访不同的是,不少上海籍网友在微博上抱怨‘ 上海媒体集体失声’…除了若干微博群,这个人还刚刚组织了一个叫做‘守沪者联盟’的线下小团体。另一位言辞激烈者‘任逍遥—RR’对本刊说,任何希望异地高考开放者‘都会在未来被历史审判’。这些人,都被占海特称为‘ 光头党’,大多数不愿意对媒体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群里有人回复说,上海 、北京的媒体都是外地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不会为本地人说话。”
这一点,“守沪者”们倒是言之属实。要么是面对这趟混水避之不及,要 么就是只能站在“政治正确”的大旗下,几乎所有在正式出版物上获准公开发表的评论,就算没有明确表态支持占海特的人权要求,也是在向这些户籍不公 的控诉者投以同情,呼吁公权部门出台教育平权解决方案。
其中,尤以冲突视频中占海特父女被反对者斥为“蝗虫”最为引发反弹。一时间,媒体上四处可见《令人惶恐的“蝗虫说”》、《法治时代,只有公民没有 “蝗虫”》、《“蝗虫”之骂背后的难题》、《先有高考地域不公,后有排外情绪》、《争取异地高考权是在维护教育公平》、《异地高考改革只能加快不能动摇》…
南方都市报堪称占海特一家的最坚强舆论后盾,早在12月4日即在社评版表明立场,《期待在激辩中形成异地高考的共识》:“异地高考话题引发的争议,早先在制度的顶层设计层面各方就存在较大分歧,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曾表示各自的苦衷,但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异地高考有利于实现广泛的公民受教育权,是今后制度革新的大方向;另外,我们也注意到,该制度的利益相关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立场往往因户籍所在地的区别而大相径庭。江西籍女孩占海特因户籍问题而辍学,近来,她发起的异地高考‘约辩’,引来不少争议甚至谩骂,直观地呈现了异地高考政策背后的利益纠葛。”
乐见于15岁孩子的政治觉悟和公民知识,这份广东报纸更是认定占海特可堪成为“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学习的榜样”:“‘“少年公民’占海特在异地高考话题的积极表态,从她与其父母上访,到给上海市领导写信,再到如今的公开约辩,迄今为止,虽然尚未看到其所作所为对政策造成的影响,但无疑呈现了异地高考政策带来的利益纠葛,同时也为普通民众带来了情感换位思考的机会…并非要藉此批评上海户籍所有者的自私,也不是要为占海特们伸张正义,简单粗暴地强求一项政策。真正值得欣喜并备受鼓舞的在于,通过利益相关者的激辩,共识有望形成。”
南方都市报“真理越辩越明”的愿望至少在微博论坛上实现了。虽然夹有非京籍考生家长称其子女2013年高考网上报名成功,而后又遭北京教育主管部门否认的先喜后悲,发生在占海特一家身上的新闻又将围观者的目光拉回了上海。
12月8日,又一个周末,占海特之父占全喜在上海市人民广场被警方以涉嫌“妨害公务罪”拘留的消息通过微博迅速扩扩散。于是,对立者们再度聚集,为当时究竟是“亲子活动”还是未经批准的“非法集会”而争执,为当时究竟是占全喜袭警还是警察滥用职权而争执不休,现场视频根本不能帮助共识形成。正如南方都市报昨日报道时所总结:“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斯伟江律师看过整个视频后认为,过程中占全喜没有袭击警察的举动,可以认为不构成妨害公务罪。相关视频在网上发布后,一些上海民众表示不满,认为‘警察已经相当克制了’。”
报道中,还有“房东要求她们一周之内搬走”的消息:“占海特的新浪微博被禁5天后恢复正常,她刚发出一条微博,就不断接到媒体的采访电话,整个下午都在反复述说父亲的情况。她的母亲则告诉记者,房东要求她们一周之内搬走,据称是受到压力。”
但正如“守沪者”所抱怨的那样,媒体引述更多的的确是“少女战神”的单方说法,那些认定占海特一家深谙操纵舆论之道的上海土著,则只能以本地论坛为阵地,提出更多罪状。例如超生,例如偷税,例如有后台,例如占海特考试成绩本就不达标…总之,,试图证明占家的诉求不具备合法性。
但不过,这些侧面攻击在“宪法”、“人权”面前难免气短。尤其是在公权力以拘留占父的方式介入后,更多民间意见领袖找到了标靶,“一个城市单挑一位小女孩”已经成为口号。
腾讯昨日推荐来自光明网的《占海特之父被刑拘是叠加的非正义》,因为这家中央级媒体网站已经不惜“以武力相胁”地方诸侯:“占海特,是一个必定要在中国教育平权史册上被记载的名字…在有的国家,教育平权的实现,是借助军队的强力来克服非正义教育体制的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后,方才得以实现的。因此,在反对非正义的进程中,占海特还只是开了个头。”
武汉晚报《占海特应得到鼓励而非压力》、成都商报《占海特家被逼退房”考验上海人》以及华西都市报《被退租的占海特已赢高考约辩》的集体声援,被凤凰网组合成今晨评论头条:“异地中高考权利,只是户籍与非户籍人口的权利博弈,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诉求,有抗争有博弈,原本是一种正常行为,任何人不能恶语相向,尤其不能动用公权力予以打压”;“此时,最需要跟上的是公共部门的态度,它们在此时不能再沉默,沉默只能是一座利益城市的无声反证。惟有公共的回应,才能继续从制度上清理不合理利益的存在,还原教育公平。”
微博上,更是同仇敌忾。@于德清借刘云山对“空谈误国”的解释来要求以实际行动代替口头宣言,“用警察对付一个未成年,是耍流氓。他们总是在公民权利的事上空谈,在侵犯公民自由的事上实干。不放开异地高考,大谈什么改革、公平、厚德、包容,野猪都不信了”;感同身受的@章文的文章也出言捍卫这个女孩的表达权:“我为什么支持@占海特 ,一是因为我在北京也是外乡人,我能体会到个人面对不公平的体制时的无力;二是因为她捍卫的是自己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不该被歧视被剥夺;三是因为即便她的维权方式和言语有令一些上海本地人不舒服的地方,那也是她的言论自由,理应受到包容,我们捍卫她的言论权,也是为了自己。”
“不舒服”。说对了,虽然绝大多数民间意见领袖站在了占海特的身后,但也不能认为“守沪者”就没有后援团。固然承认权益的合理之处,但@五岳散人昨晚也抱怨对方“哪怕只是具体维权方面的小过失都不能说。要是点到你名字不表态,都算是天大的罪过”,更向渴求异地高考者喊话:“您只追求自己孩子能享受北上广的优质教育资源,其实不过是另外一种想加入特权的方式。”
是的,在对占海特父女的批评中,一个重要视角就是指其只不过是以平权的名义追求特权。@姑娘忒高兴已经火力全开:“如果你们觉得只要是口呼公平自由你就挺,那我就劝你们去检查一下智商吧!这家的戏已经演过了,笑看谁来帮他们擦屁股,我心中民主和自由断不可被这样的人用来消费公众的正义感…公平正义只是他们的幌子而已。”
身为上海商报副总编辑的陈季冰就算不方便在媒体上为家乡父亲撑腰,但总可以借网络留言不吐不快:“这本质是户籍制度问题,改革城乡二元的不公平的户籍制度是不容阻挠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都可以先试,但显然无法一蹴而就,在社保属地化的前提下,你想花我缴的税和社保金来享受免费教育和医疗,也太大公无私了点;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先找到一个本地与外地利益相关人士及政府等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共同的话语平台,在此之上自由开放地表达诉求、讨价还价,努力寻求到(不必贪大求全但却坚实)的共识。另外,扯上什么‘地域歧视’和‘上海市民的地域优越感’,那更是莫名其妙了,差不多就是‘别有用心’了。”
看过上海警察驱离视频后,法学教授@吴法天更是认定“占海特事件也不是媒体所报道的那么黑白分明,至少占全喜不是完全无辜”:“占海特所主张的权利,并不错误,但是她背后的大人所采用的策略却是让矛盾激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现实问题,改革要慢慢来。京沪两地是全国考生家长趋之若鹜之地,完全开放异地中高考将吸引更多人,到最后反而变成‘拼爹’的游戏。不仅本地考生没法分享有限的资源,外地普通考生也无法分享”。
既然吴法天都来了,那么司马平邦也加入论战也就不足为奇。于是,当资源、福利以及话语权之争尚且一团混战、不可开交时,左派也已拍马赶到。
因为占海特曾在博客中公布了自己要写给美国总统的信件,@司马平邦顿生警惕,嘲笑“占海特一家离美国的距离也就是一张机票了”。根据他在置顶微博中的说法:“一长相甜美女孩,先为在沪因外地籍贯失学而抗争,疾速变成给奥巴马写信乞求金援,并‘自愿’充当颠覆体制的‘自由战士’,接着开始用公知最常用的假悲情体忽悠——谁在背后主导这一切?她不可能成为韩寒,因韩寒已被证明假的,她只能变成人弹?主导她的真是她自己?”
虽说外地媒体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上海媒体也并非在占海特面前一言不发。至少东方早报就已发表刘远举异地高考三论,《模糊的道义面孔》、《关于高考平权的几个谬误》以及《回归统一高考》:“如今,双方激烈的对抗,不过是中国法治缺失下,经济纠纷暴力化,权利之争暴力化的一个典型反映。而当法律具有权威时,高考问题也不成为问题,至于各地方政府遵守法律之后的收益和付出,则仅仅是下一个层面的技术性问题,并不构成违反法律的理由。”
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