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下午,伊能静在她的微博上贴出了“我去喝茶了,希望茶好喝”。她的微博之后停顿了许多时间,并且之前关于支持《南方周末》的微博全数被删。普遍的猜测就是,她被中国当局禁言了。这或许是许多年来,中国两岸演艺圈与公权力之间最紧张的对抗。

在整个《南方周末》事件中,有许多界别的人群都参与了抗争,包括媒体圈、知识界、法律界。这些界别的参与,在人们看起来自是属于天经地义。然而,最令人意外的群体就是演艺圈,包括姚晨、陈坤和李冰冰都以春秋笔法,若隐若现地表现了对《南方周末》的支持。而最强烈表达并且导致了对抗结果的,就是伊能静。

艺人群像集体进入公共事件,这多少与人们的认识有些不符,甚或有些诡异。一般来说,艺人与媒体之间的天然关系应当是紧张。传媒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寻找艺人的八卦,并且放大他们的各种不端;而艺人于是惯性地逃避传媒,掩藏自己的隐私。惟有在各类宣传档期需要的时候,艺人们才会小心翼翼地与各类传媒虚与委蛇。这种情形不独中国如此,全世界俱是如此。

而这起事件,与其说是艺人对于公共事件的普遍兴趣,或者是以《南方周末》的朋友的身份发声,毋宁说,乃是艺人的公民自觉性的提升,从而通过对《南方周末》事件的发言,所追求的,恐怕是言论自由的公共表达,也包括对于自身所身处的公共环境和职业环境不满的表达。虽然伊能静并非中国大陆公民,未能代表大陆演艺圈,但是她身上所具备的公民气质,委实可以呈现中国演艺圈的变化端倪。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之中,艺人,被称为戏子。他们不仅与政治无关,由于社会地位极低,被列为“下九流”,更普遍成为政治权力乃至商业金钱的玩物。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影视作品,对此都颇有涉及。在元朝,由于民族身份的限制而无法进入政治层面的中国知识分子,多以戏曲行业作为寄身之地,但那不过也多是昙花一现的特殊个案。即便在这样的极端个案之中,戏曲行业也多是佯狂卖傻,极少与政治进行对抗。

现代社会之中,虽然演艺事业已然成为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产业,而艺人亦不过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然而,艺人普遍习惯性地选择远离政治,对政治噤声。尽管这多少乃是以往传统的自然延续,却也和其身份脆弱到根本无从与政治博弈的现实相关。当年汤唯遭到广电总局封杀,无电影,无通告,无代言的情况,恐怕至今想起,亦可令许多艺人汗流浃背吧。

然而,演艺事业毕竟乃是生长于社会环境之中,无从剥离。近些年来,中国审查当局对于影视作品的审核,包括贾樟柯、娄烨等非主流导演的作品频频遭禁,娱乐片也难免被大幅砍削等等情形,日益在开放的网络媒体中曝光,引发对于影视作品审查制度的普遍不满,亦逐渐成为演艺圈经常性的抨击对象。抗争干预言论自由的行动,已不仅发生在媒体领域,演艺圈也成为“事故多发地段”。《南方周末》事件,或许有些同病相怜所引发的同仇敌忾氛围在其中。

故而,想来演艺圈中亦逐渐意识到这样的一个常识,即艺人只是他们的职业身份,而公民才是他们的国家身份。当一个国家的自由受到侵袭与禁锢的时候,任何一个界别的职业身份都无以自存。微博的确为许多艺人提供了一个与公众对话的空间,许多艺人早在此前,便已经悄然地进行公共发言了,比如有“微博女王”之称的姚晨,之前就曾经在动车事故和非法强拆等事件上发言,并获得数以千计的微博转发和评论。

艺人亦公民,并且参与公共事件,在中国或许新鲜,但在国外却是共识。著名影星罗伯特·德·尼罗长期担任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代言人,西恩·潘写公开信反对伊拉克战争等等。艺人如若长期缺席于公共事件,不仅不是聪明的表现,反而对其公共形象有损。

伊能静事件以及演艺圈对《南方周末》事件的集体发声,恐怕也只是演艺圈不再沉默于公共事件的肇始。可以想见,艺人以公民身份参与公共事件,在未来将会层出不穷。因为公共自由的丧失,不仅仅是对当事者的损害,而是整个民族,所有群体的受伤。

来源: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