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不参加高考也可上高校?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高职院校招生培养改革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其中不乏利好消息:应往届中职生不用参加高考,通过学校自主招生,就能进入高职专科院校。但是《通知》又规定,高职院校不能面向高中进行自主招生;面向中职生招生的专业原则上应为工科专业;一旦招收,学生不得转专业;新申请试点高职院校,每校申请试点专业不能超过3个等等。

一件好事,因为附加了诸多限制性条件,而打了折扣。不难看出,这份《通知》仍然维持着官员的惯性思维,总是以设计师的眼光来代替市场的选择,把改革变成平衡而繁琐的日常章程。使之循规蹈矩不能随意发挥:限专业,限对象,限考试形式。

为什么自主招生对象只限于中职生?难道高职自主招生是一种病毒,不能传染高中生?抑或中职生是病毒,必须被圈养起来?本来高中生愿不愿意来高职就读是一个问题,能不能被学校录取又是一个问题,说到底是学校和学生相互之间的自主选择。现在倒好,改革还未开始就要将学校、专业、学生都圈养起来。以现代高校的管理来看,多元化恰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比如:学校在安排住宿时,应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应让学生能够在入学之后重新选择专业;鼓励学生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学校之间能够相互承认学分。

当然,我们不期望我们的高校能够向国际化看齐,一步到位。然而,教育部门必须认识到,以圈养的方式培养专业人才、开发新技术是不可能的。记得某国奥足球队曾长期封闭集训,以“三大一从”为法宝,不想真正到了比赛时,球员却两腿发软,圈养的队伍早就心态失衡,还谈何比赛。对于“五年一贯制”的学生来说,刚进校都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目标不明确,盲目地进行职业前途规划,其效果可想而知。更为科学的方法是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且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再选择合适的专业进修。

当然,政府拓宽职业院校招生渠道的想法是好的,但放手的力度不妨再大一点。现在的中职、高职教育的确有发展不规范之处,如专业设置与企业的需求相脱节;很多中高职生在读两年之后,被学校拉去做廉价劳动力……除了中高职应该改变这样的培养模式外,教育部门也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不要将监管重点摆错位置。

(文章发表于2013.12.27《信息时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