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官媒罕见地发表一篇冷嘲热讽的评论文章,用“黑头发、黄皮肤的皮囊”,“香蕉”等具有种族侮辱性词语攻击即将离任的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用“导盲犬”侮辱山东著名盲人律师陈光诚。这篇官媒的文章受到中国网民的痛斥。
中国新闻网2月27号发表《别了,骆氏家辉》文章。从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凸显出很强烈的对毛泽东遗风的承继关系。稍微熟悉一点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毛泽东在中共建政之后写过的一篇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文章,对当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库雷登冷嘲热讽。那篇毛著的标题就是《别了,司库雷登》。
*种族歧视*
中新网发表的署名文章拿骆家辉肤色开涮,称骆家辉是“黄皮白心”;“黑头发黄皮肤的皮囊”;“反胃的”“黑心”“香蕉”。在美国,针对一个人的肤色、种族或族裔的歧视的行为会构成刑事犯罪,严重的会受到司法部门的控告和起诉。
中新网的文章称:骆家辉是一个在美国出生的第三代华裔,他的“黄皮白心”的香蕉人属性成了奥巴马外交的优势 — 当美国在亚太不断搅起漩涡、制造矛盾的时候,却有一个表面上久居海外的游子、黑头发黄皮肤的皮囊来为美国叫好。中新网的文章称:香蕉放久了“黄皮”总归是要烂掉的,不但“白心”会露出来,也会变成反胃的“黑心”。
*祖上*
这篇文章的作者显然知道骆家辉先生的祖籍是广东台山。中新社的文章拿骆家辉大使的祖先说事:“大使先生,您的‘业绩’,您祖上知道么?您祖上要是知道,可要把您逐出门户了。”
在中国,侮辱一个人的祖上,并扬言要把族人逐出家族,除名族谱,这是非常严重的指控和侮辱。
骆家辉大使在中国期间,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微博每天发布PM2.5的即时报告,使得全中国知道了PM2.5这个概念。中新网的文章巧妙地利用了骆家辉大使发表告别讲话时,北京连续多日的尘霾因为一场风雨而短暂减缓。文章说:骆氏来了,北京雾霾也来了。骆氏走了,北京的天空陡然蔚蓝,晴空万里。大使先生挥一挥衣袖,带去了我们心头的“雾霾”。
*毛左露马脚*
中新社这篇文章明显露出毛左的马脚。文章巧妙的修改了毛泽东的一首《送瘟神》的两句诗:“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明嘲暗讽骆家辉大使是“瘟神”。中新社的文章结尾说:“借问骆君欲何往,只因风雨又飘摇。送雾霾,送瘟神。Farewell,骆氏家辉!”。
把骆家辉大使骂为瘟神,也是很厉害的国骂。据百度百科介绍,“瘟神又称五瘟使者,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司瘟疫之神。据说能散播瘟疫,也比喻作恶多端、面目可憎的人或邪恶势力。
被官媒骂为瘟神的骆家辉大使在中国的其它“恶行“,也被一一点出。如:“轻车简行、背包自助游、坐经济舱”,这些都被中新网讥讽为“骆大使的真人秀”。
*陈光诚被骂作导盲犬*
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在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寻求避难一事,经过骆家辉大使的斡旋和紧张的外交谈判终以陈光诚赴美而圆满解决。美国在国际人权问题的形象上再度加分。中新社文章没有忘记这段往事。文章把陈光诚骂做骆家辉的“导盲犬”。文章攻击骆家辉大使说:他跑到新疆、西藏,煽邪风,点邪火。他自己跑不够,还收留所谓的维权律师陈光诚,然后“义务”带着这位盲人一起跑,成功发挥了“导盲犬”的作用。
*网民反弹*
官媒公然刊登毛左侮辱外国使节的文章,引发部分中国网民激烈反弹。有网民在中国微博上反驳说:终于知道什么叫不要脸,终于见识了如此d性(党性)的鸡者(记者),如此颠倒黑白不论是非论调也能上媒体?雾霾是骆家辉带来的?没有他我们知道pm2.5?低调朴素坐经济舱有错吗?难道要一查就查出1100万连号人民币的付局长才是我们最爱?
文匯網友亚太社区说:“骆家辉大使是一面镜子,照出中国的丑陋和恶心,本来人就丑,难道打碎镜子,人就变漂亮?不感谢镜子,反而说镜子的,更加说明丑陋的本质。”
有网友高度评价骆家辉在中国的外交成就:“如果没有骆家辉大使,中国人还认为外交人员住宿应该是高档的,吃东西也应该是奢华的;如果没有骆家辉大使,中国人还认为空气只要是PM10达标就行了,雾霾在大陆是根本不可能有的。”
有网友对骆大使表示感谢:“感谢骆大使,让中国人民第一次全民普及了PM2.5的概念。让中国人民看到了真相。中国人民感谢你。”
*毛氏遗传*
凯迪一位网友敏锐地观察到中新网这篇文章的毛氏遗风:“骆氏来了,北京的雾霾也来了。……”楼主写的何等的好呀!嬉笑怒骂,皆成妙文;楼主不但毛泽东思想学得好,连文风也深得毛氏遗传。最妙但在豹尾处:“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见仁见智,不明所指,特别发人深思。
有的网友就比较直白了:“雾霾还是那个雾霾,奴才还是那个奴才。”
凤凰吉林省网友对写这篇文章的中国记者表示愤慨:”谁写的,真他妈恶心,别人艰苦朴素就是做戏了,奢侈糜烂就应该了,我就恶心这样的记者。” 一位陕西省宝鸡市网友称中新网辱骂骆家辉大使的文章为:“一派为中国官员腐败开脱的乏走狗嘴脸”。
*作者脑残*
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位网友干脆称中新社的文章作者是“脑残作者”。这个总结受到吉林省网友附和:作者有病,病得很重。
凤凰网西安一位网友说:(官媒)记者能写出如此强词夺理、蛮横无理的文章来,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羞愧。
中国新闻网2月27号发表《别了,骆氏家辉》文章。从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凸显出很强烈的对毛泽东遗风的承继关系。稍微熟悉一点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毛泽东在中共建政之后写过的一篇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文章,对当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库雷登冷嘲热讽。那篇毛著的标题就是《别了,司库雷登》。
*种族歧视*
中新网发表的署名文章拿骆家辉肤色开涮,称骆家辉是“黄皮白心”;“黑头发黄皮肤的皮囊”;“反胃的”“黑心”“香蕉”。在美国,针对一个人的肤色、种族或族裔的歧视的行为会构成刑事犯罪,严重的会受到司法部门的控告和起诉。
中新网的文章称:骆家辉是一个在美国出生的第三代华裔,他的“黄皮白心”的香蕉人属性成了奥巴马外交的优势 — 当美国在亚太不断搅起漩涡、制造矛盾的时候,却有一个表面上久居海外的游子、黑头发黄皮肤的皮囊来为美国叫好。中新网的文章称:香蕉放久了“黄皮”总归是要烂掉的,不但“白心”会露出来,也会变成反胃的“黑心”。
*祖上*
这篇文章的作者显然知道骆家辉先生的祖籍是广东台山。中新社的文章拿骆家辉大使的祖先说事:“大使先生,您的‘业绩’,您祖上知道么?您祖上要是知道,可要把您逐出门户了。”
在中国,侮辱一个人的祖上,并扬言要把族人逐出家族,除名族谱,这是非常严重的指控和侮辱。
骆家辉大使在中国期间,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微博每天发布PM2.5的即时报告,使得全中国知道了PM2.5这个概念。中新网的文章巧妙地利用了骆家辉大使发表告别讲话时,北京连续多日的尘霾因为一场风雨而短暂减缓。文章说:骆氏来了,北京雾霾也来了。骆氏走了,北京的天空陡然蔚蓝,晴空万里。大使先生挥一挥衣袖,带去了我们心头的“雾霾”。
*毛左露马脚*
中新社这篇文章明显露出毛左的马脚。文章巧妙的修改了毛泽东的一首《送瘟神》的两句诗:“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明嘲暗讽骆家辉大使是“瘟神”。中新社的文章结尾说:“借问骆君欲何往,只因风雨又飘摇。送雾霾,送瘟神。Farewell,骆氏家辉!”。
把骆家辉大使骂为瘟神,也是很厉害的国骂。据百度百科介绍,“瘟神又称五瘟使者,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司瘟疫之神。据说能散播瘟疫,也比喻作恶多端、面目可憎的人或邪恶势力。
被官媒骂为瘟神的骆家辉大使在中国的其它“恶行“,也被一一点出。如:“轻车简行、背包自助游、坐经济舱”,这些都被中新网讥讽为“骆大使的真人秀”。
*陈光诚被骂作导盲犬*
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在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寻求避难一事,经过骆家辉大使的斡旋和紧张的外交谈判终以陈光诚赴美而圆满解决。美国在国际人权问题的形象上再度加分。中新社文章没有忘记这段往事。文章把陈光诚骂做骆家辉的“导盲犬”。文章攻击骆家辉大使说:他跑到新疆、西藏,煽邪风,点邪火。他自己跑不够,还收留所谓的维权律师陈光诚,然后“义务”带着这位盲人一起跑,成功发挥了“导盲犬”的作用。
*网民反弹*
官媒公然刊登毛左侮辱外国使节的文章,引发部分中国网民激烈反弹。有网民在中国微博上反驳说:终于知道什么叫不要脸,终于见识了如此d性(党性)的鸡者(记者),如此颠倒黑白不论是非论调也能上媒体?雾霾是骆家辉带来的?没有他我们知道pm2.5?低调朴素坐经济舱有错吗?难道要一查就查出1100万连号人民币的付局长才是我们最爱?
文匯網友亚太社区说:“骆家辉大使是一面镜子,照出中国的丑陋和恶心,本来人就丑,难道打碎镜子,人就变漂亮?不感谢镜子,反而说镜子的,更加说明丑陋的本质。”
有网友高度评价骆家辉在中国的外交成就:“如果没有骆家辉大使,中国人还认为外交人员住宿应该是高档的,吃东西也应该是奢华的;如果没有骆家辉大使,中国人还认为空气只要是PM10达标就行了,雾霾在大陆是根本不可能有的。”
有网友对骆大使表示感谢:“感谢骆大使,让中国人民第一次全民普及了PM2.5的概念。让中国人民看到了真相。中国人民感谢你。”
*毛氏遗传*
凯迪一位网友敏锐地观察到中新网这篇文章的毛氏遗风:“骆氏来了,北京的雾霾也来了。……”楼主写的何等的好呀!嬉笑怒骂,皆成妙文;楼主不但毛泽东思想学得好,连文风也深得毛氏遗传。最妙但在豹尾处:“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见仁见智,不明所指,特别发人深思。
有的网友就比较直白了:“雾霾还是那个雾霾,奴才还是那个奴才。”
凤凰吉林省网友对写这篇文章的中国记者表示愤慨:”谁写的,真他妈恶心,别人艰苦朴素就是做戏了,奢侈糜烂就应该了,我就恶心这样的记者。” 一位陕西省宝鸡市网友称中新网辱骂骆家辉大使的文章为:“一派为中国官员腐败开脱的乏走狗嘴脸”。
*作者脑残*
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位网友干脆称中新社的文章作者是“脑残作者”。这个总结受到吉林省网友附和:作者有病,病得很重。
凤凰网西安一位网友说:(官媒)记者能写出如此强词夺理、蛮横无理的文章来,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羞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