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

CDT 档案卡
标题:【CDT报告汇】人权观察:2016年以来,70多万藏民遭强制搬迁(外二篇)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4.5.24
主题归类:西藏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

华语自由创作社区大声(大聲- Dasheng):“我们致力于构建自由、有尊严的华语精神生活。由资深新闻工作者和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凝集数百个跨越地域的创作者,通过新闻策展、采访编辑和深度访谈,以及一站式无审查的图书、影视和资讯共享社群,维护体面与美的华语文化圈层。要联结,也要大声。”

一、“教育群众改变思维”,中国当局胁迫西藏农牧民搬迁

人权观察近日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政府正在有计划地胁迫藏族农牧民搬迁。自2016年以来,“整村搬迁”和“分散搬迁”的居民总计高达70多万人。

这一研究项目收集了2016年至2023年期间上千份中国官媒的报道、政府出版物和实地学术研究。
img

报告封面 在“整村搬迁”中,西藏有500个村庄、逾14万居民被迫离开自己长期居住的村庄。“官员已经或正在将他们强制迁移到新的地点,而这些地点通常距离在数百公里之外”。例如,根据 2018 年的一篇政府新闻报道,在该村的 262 户人家中,最初 "有 200 多户人家不同意搬迁","只有 40 户人家同意搬迁"。然而,最后还是整村被迫搬迁。

在搬迁过程中,官员往往刻意误导民众,称搬迁有助“改善人民生计”和“保护生态环境”。报告引用官方媒体报道,指为了让农牧民搬迁,官员往往会采用胁迫式手段 ,包括:反覆的家庭访问;否定村民有足够智力为自己做决定;暗示可能遭受惩罚;禁止批评;以及威胁地方官员若未达标将予纪律处分。

在某些案例,为了获得村民 “同意”而登门拜访的官员级别逐步升高,有时家庭访问长达数年不间断。甚至,官员还向村民表示,若不搬家,他们家里的基本服务将被切断。而对于拒不搬迁的居民,当局会指控他们“散布谣言”,并命令官员对这种行为予以“迅速、坚决”的打击,这往往意味行政和刑事处罚。

此外,在搬迁之后,为了不让迁离民众返回原来住所,政府通常要求他们在搬迁后的一年内把旧家拆除。

人权观察中国部代理主任王松莲称,“中国政府声称西藏农牧民是自愿搬迁,但官方媒体报导与这种说词互相矛盾”。人权观察表示这严重违反了国际法中“反对强迫迁离”的规定。

“除整村搬迁项目外,西藏官员还采用‘分散搬迁’的安置方式。 这种方式通常用来把官方认定的贫困户搬迁到他们认为更易于增加收入的地点。 2016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政府根据这种计划在全国各藏区搬迁了56.7万人。”

“官员通常会向他们保证,搬迁将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和更高的收入”。 然而,人权观察引用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的研究显示,“大多数搬迁者被迫迁移到城镇周边,使得他们的农牧技能完全用不上,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可持续的就业机会。”

此外,该机构还表示虽然内地也有类似的搬迁计划,但是“大规模迁移西藏农牧民,将使西藏文化与生活方式受到严重侵蚀”。在中国当局对西藏实行民族同化政策的背景之下,这些农牧民离开故地之后,为了适应新的生活,一并离开的很可能还有他们原本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

二、自由之家:中国一季度记录在案的异议事件同比增长21%

自由之家旗下的项目异言网 (China Dissent Monitor) 发布了最新一期的统计报告。他们追踪到中国在2024年第一季度发生了655起异议事件 (dissent events),比去年第一季度增了21%。截止目前,从2022年6月成立以来,异言网已经记录到了5455起异议事件。
img

报告封面截图 异议活动最常见的种类是劳工抗议(57%),其次是宗教团体(10%)和购房者或业主(9%)抗议。剩余的则是农民、学生、藏族、蒙古族和LGBT+等团体的抗议活动。而在地域分布上,抗议活动最多的地区是广东(17%),其次是山东、河南、辽宁、河北、北京和浙江。

而北方地区的抗议活动增加和冬季供暖不足有关。在过去的两个冬天,“异言网共记录了 51 起由陕西、山东和辽宁等中国北方地区的业主和购房者因供暖不足而发起的示威或签名抗议活动”。

报告还指出,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央网信办)加大了对视频平台的审查力度,导致第一季度抖音上与抗议相关的帖子比上一季度减少了约 一半。同时,异言网发现中国公民会通过音乐表达抗议。抗议的内容主要包括反对疫情中的封城政策、社会福利削减和民族同化。而类似的表达方式也开始多种多样,比如示威、艺术抗议、不合作和网络异议等。

最后,报告记录了29起为性别暴力伸张正义的事件,主要是女性在网上公开点名指控性侵犯和性骚扰的施暴者。报告表示,“在过去的 12 个月中,越来越多的妇女使用 "实名投诉"这种象征性的抗议方式…… 而案件中的大多数都成功迫使官方采取了某种形式的行动,显示了公众异议的力量。”

三、30位国际学者发公开信批评台湾立法院改革

今年台湾大选共选出了113名国会立委。其中,国民党和民众党分别获得52席和8席,因此两党的“蓝白合作”阵营控制了台湾的国会。根据BBC的报道,两党共同提出了修改《立法院职权行使法》第25条,包括五大方向:总统国情报告常态化、立法院调查权及听证权、强化人事同意权、正副院长记名投票制,以及被认为最具争议的“藐视国会罪”。
img

文章封面截图 这一修法提议不仅仅引发了岛内的大规模抗议,也引起了海外学者关注,特别是关心台湾议题的学者。5月24号,30位学者以“台湾的长期支持者、倡导者和朋友”的身份联名投书国际事务期刊外交官 (the diplomat) ,表示对这一议会改革的“强烈关注和失望”。

“两党提出的改革方案超出世界宪政民主国家的范围,颠覆了法治和议会程序”。“表面上看,这些改革似乎很显著,但却没有考虑到台湾独特的宪法框架和立法惯例。它们进一步超越了大多数其他宪政民主国家的议会权力范围,包括允许政府官员仅仅因为在听证会上提出问题而被监禁。”

“根据这些尚未公开审查的提案,在议会听证会上,政府官员如果发表被议员认为是隐瞒或不真实的言论,可能会被判处长达一年的监禁,这使得议员成为分裂政治环境中真相的仲裁者……在大多数宪政民主国家,虽然存在藐视议会或国会的指控,但这些指控一般适用于藐视合法命令的传票或在司法调查过程中撒谎。没有一个民主国家对在正常听证过程中履行职责或仅仅 ‘顶嘴 ’的官员提出藐视指控。”

在公开信中,30位学者还列举了一些国民党议员有争议的行为,比如“徐巧芯涉嫌泄密事件”等等。学者还指出,改革中的“要求台湾总统参加立法问答会议”,“扩大议会调查权”等均涉嫌违反中华民国宪法。因为《中华民国宪法》只允许总统发表 "国情咨文",而调查权则属于监察院。

因此,他们指出“改革的目标不是支持善治,而是以篡夺和惩罚行政部门的方式扩大立法部门的权力……显然违反了‘中华民国 ’宪法中固有的三权分立原则。”

“鉴于来自中国政府的挑战和复杂性不断增加,这些改革方案有损台湾的良好治理形象,并进一步制造政治裂痕,而此时台湾根本承受不起这样的后果。”

最后,公开信写道,“我们,在下面签名的国际学者、记者和政治家团体,对于改革给台湾社会的两极化影响以及对台湾全球地位的负面影响深表关切……台湾公民应该拥有一个负责任、有责任感和透明的政府,而这一切都被这项改革法案所破坏”。

签名人:

Bob I. Yang,美国堪萨斯城密苏里大学 (University of Missouri, Kansas City, United States)

Clive Ansley,加拿大温莎大学 (University of Windsor) 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中国历史和中国法律退休教授

Coen Blaauw,美国华盛顿特区台湾公共关系协会 (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前执行主任

Michael Danielsen,丹麦哥本哈根台湾之角 (Taiwan Corner) 主席

June Dreyer,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 (University of Miami)

Michael Fahey,美国律师,加州律师协会 (the California Bar Association) 会员

Zsuzsa Ferenczy,台湾花莲国立东华大学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s)

Christopher Hughe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名誉教授

Thomas G. Hughes,美国参议员Claiborne Pell的前幕僚长

Sasa Istenic,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Slovenia)

Su-mei Kao,美国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 (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USA) 全国主席

Guermantes Lailari,台湾国立政治大学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ndré Laliberté,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大学 (University of Ottawa)

Lutgard Lams,比利时布鲁塞尔鲁汶大学 (University of Leuven, Brussels)

Benjamin Lewis,华盛顿 PLATracker 公司

John J. Tkacik,华盛顿世界政治研究所 (Institute of World Politics, Washington DC)

David Schak,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格里菲斯大学 (Griffith University, Queensland, Australia)

William A. Stanton,台湾国立政治大学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宋文笛,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Gerrit van der Wees,美国费尔法克斯乔治梅森大学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Fairfax)

Stephen M. Young,美国退休外交官、大使、美国在台协会前主任

Bill Sharp,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中国研究中心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Hawaii, Manoa)

Marcin Mateusz Jerzewski,欧洲安全政策价值中心 (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

Michael Turton,《台北时报》(Taipei Times) 专栏作家

Sam Rainsy,柬埔寨反对党领袖

单仲偕,香港前立法会议员

Celito Arlegue,亚洲自由民主者理事会 (Council of Asian Liberals and Democrats) 执行主任

Jeremiah Tomas,亚洲自由民主者理事会 (Council of Asian Liberals and Democrats) 青年主席

John Joseph Coronel,自由与民主中心主席

Mu Sochua,柬埔寨前国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