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 Shot 2016-04-11 at 上午11.25.14
王小波与李银河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离开了这个世界。1996年10月王小波接受意大利独立制片人安德烈采访,留下的这段珍贵文字和影像。

王小波:四十岁突发奇想想写小说,要跟同龄人比,中国的作家没有这么晚开始写作的。主要原因还是一直喜欢写小说,以前没这种可能性,后来发现有这种可能性了,这可能跟过去的经历都有关系。有一个小说是(黄金时代),在怀疑那个什么叫作性爱,就在反复,反复地思考。它当然是在一定时间背景,就是文化革命里头,人性受压抑的时间,然后不断的追问,那个时候,人对性爱会有怎么样的理解。然后,一重一重地盘问下去,大概就是这么一种。

我自己的心目中的文化,就包括艺术,就是科学基本上,在某种意义上是等同的,都是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东西。就像所谓东方主义里说的,东方社会更注重整体,更护卫个人的尊严啊,什么什么的。我不相信这种东西,而且我反对。我觉得人活着必须要有的尊严,没有个人的尊严,只有整体,这种生活不合理的。

尊严就是意味着在任何地方都会当作一个人物来看待,不是一个东西来看待,因为中国人有的人过去,他也可能有尊严,他在党内呀或者单位内啊,或者自己家里有尊严,当他走在街上的时候他就没有尊严,人家不认识他,去把他当做一个东西看待,我希望在任何地方,都被当做人物来看待,这就是我说的尊严。

王小波生平介绍

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
1969-1970年云南农场职工。
1971-1972年山东牟平县青虎山插队知青,后做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
1978-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1980年1月21日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在《丑小鸭》杂志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
1984-1988年美国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
1988-199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1991-1992年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