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维舟

cdtimg

1月22日8:30,北京金融街,医务人员提前就位,准备做核酸检测(来源:腾讯网)

1

1月22日,北京金融街开始核酸检测,两天内要完成辖区内全部12万人的检测。中国据说有七八成金融资产在这里,排队检测时,各机构无法买入,以致有股民调侃:早上大盘下跌的原因找到了,主力今天不上班。

虽然据说可以选时间,但那天还是有数千人在隆冬的寒风中排队三四个小时等待检测。后来有人说不理解,其实只要在管理上稍加改进,分批次轮流,即可免受其苦,也不至于浪费大家时间,为什么这些管理精英都没人想到?

之前也有人和我谈到类似的问题:

我们小区核酸检测,一个人将身份证、居住单元和门牌号,姓名,户籍,用手写的当时登记然后核酸检测,导致人员急剧密集并且时间长。

有没有联网系统或者软件可以拍照身份证或者扫描身份证就能出信息的?进口七八个人,五个坐着闲聊天的可不可以做登记员?密闭空间人员密集为什么没有定时消杀?为什么不分时段分单元进行测检测?

从早干到晚的精神挺好,可是这也是纯粹喜欢的不动脑,磨洋工啊!

其实应该不是没人想到,只是从“想到”到“改进”还有一大段距离。这些管理上的细节,都需要前端的工作人员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加上一定的自主权,才能及时动态反馈,在试错中不断优化改进。有时你甚至会发现,这些基层人员也深知问题在哪里,但他们也无能为力。

正因此,这些乍看只是一些“小细节”,但折射出的是体系管理上的问题

cdtimg

排队做核酸检测(来源:中新社)

2

朋友住在燕郊,为了进京,已经做了好几次核酸——因为规定是必须持“72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报告”。

问题是,由于近期做核酸的人太多,工作量极大(有些工作人员原先是做孕检的,因为根本没有那么多专业做核酸的人可调集),当你排长队做完,要48小时才能收到报告,此时你只剩24小时可用。

有时你周五中午11点做完,到周日午前才收到,要是下午又在家不出门,又“浪费”了大半天,结果这份辛苦排队换来的核酸报告,就只有周一能管用一上午。如果过期了一两个小时,有些人好通融一点,多费几句口舌,也就摆摆手放行了;但有些人就特别不好说话,过期了就免谈,怎么说都没用。

排队去做核酸的,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劳动力——老人窝在家里,孩子也寒假了,只有要出门谋生的人,不得已一次次去做。如今的疫情之下,他们也都默默配合,排队大抵井然有序,想要的只不过是少一点这样的挫败感,能被多考虑到一点自己的生活便利,能正常上下班罢了,为什么这样卑微的愿望也无法得到满足?

对北京人来说,核酸证明也换得一个安心,当然前提是你在“城内”。这次爆发本轮疫情的大兴区更严控出入:1月20日凌晨,大兴官方宣布,全区所有人员原则上禁止离京,如需出京,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持3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和“城里人”有所不同的是,对“进城”的人来说,核酸报告其实就是短期有效的许可证。它所起到的不仅是甄别病例、保障群体健康这一生命政治意义上的功用,还隐然带有通过限制出入、重整秩序的作用。

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上,这也算是一个老问题了。《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一书开宗明义指出,这些规划是一个“设计过程”:“其答案没有正误之分,只有好坏之别,其质量只能通过时间来检验”

但书中也说,现代城市出现了许多“恐外的领地”,一些成功的社会阶层通过“自愿隔离”,选择远离其他社会成员而生活,将本属于公共的或准公共的场所,变成“会员俱乐部”,并用详细的会员资格标准等间接隔离形式来限制进入,是一种“被界定的有限开放”。这种“限定离散领域”通过对空间的控制,“有助于产生识别感、社区感和居住其中的人们的安全感,其最终发展方向是设大门的封闭社区”。

cdtimg

3

核酸检测法真正进入中国公众视野,无疑是在去年武汉爆发疫情之后,到夏天,武汉完成了全球首次千万人口级别的全城核酸检测。这和中国人对“绝对安全”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在今冬的新一轮疫情中更得到大规模应用。

本轮防疫中,全员核酸检测的做法在各地都很常见,北京只不过是规模更大而已:北京去年新发地疫情后,就完成了1000万人份的检测,今年1月的规模更大,1月24日已累计完成1746万人份。

黑龙江望奎县这次也是疫情爆心之一,当地情势紧张,前两天就有当地人留言跟我说:“今天刚刚做了第五次核酸检测,我也很好奇流调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了,如果把该隔离的人都拉走了,隔离了,为什么我们这些人还要一次又一次的做?”

这是一种“全面排查”的做法,是以技术和社会动员来对抗风险社会内含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但是不是核酸检测报告就能带来确定性和安全感?也不尽然。

日前有人从低风险区域返回同属低风险区域的山东威海老家,尽管手持72小时核酸阴性检测证明,却还是不能见到病重的父亲最后一面,因为医院有硬性规定,疫情期间只能有一个家属探视。无论说什么都没用,最后被逼急了,护士说:“如果我让你进去,我就得出去(被开除)。”

在这里,科学的逻辑无法对抗行政管理的逻辑——哪怕是在一家医院里。这样的情形恐怕并不只是发生在山东,即便是本轮疫情广受好评的上海,去年以来医院也有严格规定:病人只能有一个家属日常探视照顾。

核酸在这里,只是一个管理上的工具:它就像是甄别、许可之后的资格证,但它不仅很容易失效,需要重复办理、再三自证清白,而且就像我们日常不时遇到的,它其实是有适用范围的。如果你以为手持72小时核酸阴性报告就能畅通无阻,那就错了,是不了解中国社会的误判。

一个动态的风险社会势必出现不可预知、也不可控的状况——实际上,“市场”也是如此,而官本位思维恰恰最抵触这种不确定性的,害怕交给不确定性,会出什么乱子

所以,这一切难道都只是偶然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