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CGTN误报袁隆平院士辞世的新闻后,有朋友找出了一段美剧《新闻编辑室》的片段。在这个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片段中,编辑室获知一位议员在一场枪击中头部中弹。正在对消息进行核实的过程中,他们又得知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报道称这位议员已经死亡。随后另一个电视台MSNBC引用一位不具名线人的说法称这位议员丧生。

那么作为编辑室,需不需要在此时也跟进报道议员去世的消息呢?

在剧中,他们没有这样做。记者联系到了医院的麻醉师,获知议员没有去世并即将接受手术。主播从始至终不同意宣布议员已死,事实最终证明了他的坚持是对的。此外,一位记者还留下了一句剧迷所传诵的话:只有医生才能宣布一个人的死讯,而媒体不能。

img

《新闻编辑室》片段

回到现实。CGTN发消息之后,包括观察者网等媒体在社交媒体上跟进了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新闻。随后,澎湃新闻援引袁隆平的秘书称他仍在医院接受治疗,原先转载的媒体纷纷撤稿。只是不幸,院士仍在下午与世长辞。

我们很难考证为什么CGTN会发出这则错误的消息。这完全有可能是记者自身的失误,但不能排除一些难以言述、更深层次的原因。不过更值得讨论的是,转载CGTN消息的媒体是在传播假新闻吗?如果你是第一时间看到这则消息的编辑,你该转载吗?

如果按照《新闻编辑室》的指引,我们就不该这么做。我们应该经过多方信源确认之后才能发出这则消息,哪怕这意味着落后于NPR和MSNBC。我赞同这种追求真相的精神,这也是记者和机器人之间的区别。

但在把《新闻编辑室》中的剧情推广到中国的新闻现实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NPR和CGTN的不同。CGTN是中国的官方媒体,而NPR不代表美国政府立场,虽然其接受国家资助,但它具有编辑独立性。另一个剧中所提到的MSNBC是商业媒体。在美国语境下,议员中枪是否身亡只能由医生而不是媒体作出裁决;但在中国语境下,我们会将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认为是官方表态。

指责是容易的。但是把我们自己放在CGTN以外媒体的编辑岗位上,我们会因CGTN的属性而认为消息可信,随之用注明CGTN是消息来源的方式转载。如果做的更好,我们会附上报道原文或是社交媒体文章的链接,并且告诉读者,CGTN这则新闻中没有指明是从哪里获知了袁隆平院士去世的事实。

官方媒体带头,其它媒体跟进的程序几乎已经模式化,但在这次闹剧中,相信网友们不会对这样的处理方式买账。昨日之后,即使是从未操作过新闻的朋友们都知道了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三原则,并且戏谑称今天新闻的操作原则只有绩效。但要知道,媒体只能接近真相而从来不能代表绝对真相。转载了CGTN的消息不代表工作完成,而是代表联系求证工作的开始——我们会在更新中告诉读者我们联系了哪些信源以及他们的回应是什么。当然,即使没有回应或拒绝回应,我们也要阐述清楚。此外,我们需要写明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联系的,例如是电话、邮件或是其它。

第一时间转载官方消息以及事后马上联系信源确认的做法并非是媒体在操纵或宣判一个人的生死,只是媒体在调查并接近真相的过程。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可能透明地展现求证方式和消息来源,并且在得知CGTN消息有误后更新或订正,但我们每个人在当下的认识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在当时,没有理由认为CGTN站不住脚。

报道公众人物死讯是风险极大的差事。每一个记者都需要衡量自己应该走多快——没有人愿意被竞争对手抢先,但更没有人愿意凌驾在受害者以及家属的情感之上,因为犯错而当众删稿并致歉。去年一月,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坠机去世。在那场新闻追逐中,以劲爆新闻和小道消息著称的TMZ首先报道,但是以《洛杉矶时报》和NBC为首的一些媒体在完成求证之前没有跟进,而是在社交媒体上告诉读者正在调查。相反,有媒体试图抢先但报出了错误信息,例如称科比的四个女儿都不幸去世(但事实上,只有他13岁的女儿Gianna丧生)。

img

在确认机上人员身份之前,《洛杉矶时报》没有报道Gianna丧生的消息

所以转载CGTN的媒体错了吗?取决于你怎样看待。从结果看,是的,它们被迫删稿订正。但从过程看,可能没有。它们转载的消息来源是官方背景的CGTN,而非来自于TMZ的小道消息,也有不少媒体作出了联系求证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昨天反复反转的传播结果是由中国独特的媒体生态和官方媒体的定位所决定的。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尊严地过完一生,这包括在我们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刻。对我自己而言,这场闹剧提醒我操作新闻时向利益相关方求证不是做做样子,而是要尽全力地联系并请求置评。而且,我们应该用怀疑的态度看待所有媒体,需要在潜意识里明白,即使是最常看或最推崇的媒体也会犯错。而对指责媒体再次消费了公众感情的朋友们来说,设身处地地思考,似乎给那些转载CGTN消息的媒体直接端上一顶传播假新闻的帽子有失偏颇。追求真相是有过程的,而且我们需要考虑CGTN的属性,更何况那则CGTN的消息在发出之前经过了怎样的博弈或权衡,我们或许永远也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