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3丰

cdtimg

“郑州发布”的一条,很值得研究。或许,它能代表当下绝大多数机构媒体。

“@千万郑州人:暴雨虽然很大,但坚强乐观的郑州人不怨天尤人,万众一心积极抗讯,我们坚信,这场历史罕见的大雨过后,城市会更干净,草木会更加翠绿旺盛!千万郑州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战胜突入其来、超过历史峰值的暴雨灾害!”

“@千万郑州人”,这是一种虚构。根据刚公布不久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郑州人口突破一千万,确实是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但是,在微博上,并没有“千万郑州人”这个用户,这种“@”在技术上也根本无法送达。

但是在小编的心中,肯定已经送达了,而且他们也会相信,“千万郑州人”和他们一起感动起来,连续的两个叹号,就能表达出这种胜利心情。

cdtimg

同样的“胜利”也出现在河南卫视中,他们在播放抗日电视剧,一定是胜利了,那是历史的胜利,而“郑州发布”的两个“更”,则是一种21世纪的胜利,是一种“增长”的思维,不管过程是什么,结果一定是“更多”“更好”。

但是,这又是一种事前宣布的胜利。这条微博是昨晚发的,当时的郑州处在最危险之中,上班的人无法下班,在家的大部分停水停电,在郑大医院,有上万人滞留,他们都挤在二楼或以上,因为一楼已经进水了。

这根本没有胜利,但是却可以提前宣布胜利,因为即便人都躺着,雨早晚都会停,即便是洪水,也会退去。花园口那次,板桥水库那次,最终也都退了。所以,那就提前宣布吧,“城市会更加干净,草木会更加翠绿旺盛!”

这说明在小编心中,郑州不是那么干净,草木也不是那么旺盛——这是一个缺水的北方城市,是一个极速扩建的城市。但是,这两个“更加”,会以什么为代价?会冲走什么?是垃圾,还是像视频中展现的那些人?

在农业社会,洪水退去,确实会出现“草木更加翠绿旺盛”的情况。2000年的时候,我还在读大学,同样是来自河南的朋友田丰在宿舍里神秘地向我讲述了板桥水库溃坝事件,他就这样说道:“洪水退后,第二年有些地方庄稼特别旺盛,因为尸体变成了肥料。“

我很吃惊,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发生在1975年的板桥水库溃坝事件。我家在周口,距离板桥水库所在的驻马店并不远。我也听长辈说过那一年的暴雨和洪水,水有腰深,有鲤鱼,但是却根本没人知道板桥的灾难,因为那时还没有大众媒体。

后来我们有了,却又很快变得没有了。这次“郑州发布”的这条微博,可以看作是大众媒体的终结。

大众媒体关注的应该是具体的人,就像前几年北京的721暴雨,媒体公布了79个全部遇难者名单,那是永久的无法抹杀的伤痛,而不是变得更干净更翠绿。这次郑州暴雨,我们看到很多短视频,有哭泣、有死亡,人像物体一样被冲走,但是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的姓名,也不知道最终结局。

从具体的人,变成“千万郑州人”,是意味深长的转折。媒体自以为代表了“所有人”,也帮“所有人”感动,不管有没有人感动,他们自己也感动,频繁使用感叹号。这是一种假想的、虚构的感动,也是一种虚无和欺骗。

但是很可惜,他们也会变成真实,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就像是没有几个河南人知道板桥,就算是驻马店人,也没多少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