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图说天朝】他们挡不住洪水,却挡得住祭奠的鲜花

img

昨天是郑州暴雨地铁遇难日的“头七”,有市民自发去地铁站送鲜花。

相关部门用挡板做了一面墙,把鲜花围起来了。有几位郑州市民把那“墙”给拆了。从昨晚到今天上午,我看了几段视频。一位郑州市民发了朋友圈,宣布“对这件事负责”,他承认自己拆的,还说等警察过来。

从一段视频中看到,拆墙不是一个人所为,是几个人共同参与,但是非常文明。实际上,这就是以“文明”为名义的行动。一个男子说:“大家要文明一些,郑州人应该勇敢一些,对不文明行为说不。”

这个“不文明”行为,就是指用墙围堵鲜花了。今天上午看到的最新图片,墙在增长,变得更长,执勤的警察叔叔也在增多。可以预见,最终“墙”会立在那里,花会枯萎,而人们也不得不一边悲痛,一边忘记。

前两天723动车事故10周年,我就想起当初自己的一个“誓言”。我在报社做国内新闻版,把那个救出的女孩“依依”的照片发得很大,并且配文说“不要忘记”,每年都要关注这个女孩的命运。而才10年,我已经不在媒体工作,甚至报纸也快不存在了。

但是,郑州那几位市民的行为,仍然是让人感动的,也是有意义的。

网上流传的那句“不要挡住他们回家的路”,诉诸的是中国人的传统情感(这一点上河南是最中国的),死者为大,也不要忘记他们是为何而死。任何阻挡人们“思念”和“祭奠”的,河南人都不能接受。

我小时候在河南农村,听到的对人最大的诅咒就是,“你死了没人埋”,这几乎是对活人最大的威胁。读大学的时候,农民负担很重,大家抱团前去“反映问题”,每一家必须去一个人,如果不去,“长辈死了大家不去埋”,没有人敢违抗。

但这只是基于血亲的的“共同体意识”,它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涉及到最核心的血亲内的利益,大家才会联合起来。去地铁站“拆墙”的市民,要超越了这个意识。他们并非是为“亲人”,也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这个城市遇难的陌生人而仗义发声。

最感动的是听到他们说出“文明”两个字,也有人说“我每天都会来,大家和我一起好吗?”这种联结,就是“市民共同体”的联结,能够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的,不是血缘也不是利益,而是“文明”,是对公共价值的守护。

看到一个报道,郑州有官员说,这次暴雨“我们守住了农村,没想到城市会这样惨重。”我知道农村有很大的损失,从郑州到安阳的高铁上,能看到新乡、鹤壁大片的水域。但是,这样的苦难,河南人并不陌生。农业社会,河南每次洪灾,都会有人逃难,人们似乎只有认命和接受。

这次暴雨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一场属于郑州的、大城市的灾难,而不是卫辉或者农村的洪灾。最触目惊心的场景,不是农村被淹的农田、民房,而是郑州的地铁和隧道,以及小区地下室。

发生在地铁和隧道中的灾难,是每个“市民”都可能遇到的,又是本可以避免的,正是这一点把大家联结在一起,让人们感知到彼此。

“市民”这个词其实是沉甸甸的。什么是“郑州人”?是户口这种身份,还是在那里买房,成为统计学意义上的居民?我认为,真正的“市民精神”,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通过努力构建的的,那些在暴雨中向陌生人伸出双手的,就是“市民的典范”,不管他们是否买房或者有拥有户口,他们都是最爱这个城市的。

“成为郑州人”,意味着在自己谋生之外,还认为对这个城市有着某种责任,去献花和拆墙的市民,本来没有必要这样做,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的危险。围堵鲜花的临时挡板,并不坚固,但是要拆掉它,却需要极大的勇气。而在人们的心中,同样有这样一堵墙,你必须克服阻碍,勇敢迈向陌生人。

所以,那几位市民才会下意识地说出“大家和我一起来”——这是需要克服恐惧,付出努力的的,因而也是了不起的。没有这样的“市民”,城市就只是隧道、公路和钢筋水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