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检测出境外输入的变异新冠病毒,由于初期防控的疏失,7月29日在湖南张家界2000多人聚集的“魅力湘西”晚会上形成二次传播,截至昨晚19时,在全国已波及17个省份,高风险地区4个,中等风险地区138个。新的一波疫情正式爆发。

不过,在很多人眼里,这似乎只是“又一波疫情”,除了变异的德尔塔毒株据说更厉害一点,和以往经历的没什么本质区别,连疫情防控的做法也没两样:张家界、扬州等地封城,南京、武汉进入全城核酸检测。

然而,我们面临的这第二波恐怕是全新的形势,也需要不一样的思维。

此次事件的严重性并不只是新“毒王”的毒性更强(其人病毒载量,比感染原始毒株的人高1260倍),又扩散传播开来了,还在于一个渐渐明朗的事实:禄口机场最初被感染的17人,无一例外都是打过疫苗的(这很可能也是机场领导掉以轻心的原因之一),但现实证明,疫苗抵挡不住变异毒株,这才是对公众心理更大的冲击。

就在南京这次疫情前夕,张维为在演讲视频中谈到“必须强制打疫苗”时,就有弹幕接口:“不然没打疫苗的人会传染给打疫苗的人!”这原本是嘲讽,很多人也因此哈哈大笑,视为段子,觉得打过疫苗的人在理论上是不可能再被传染的了,没想到现实很快就让人笑不出来了。

image

实际上,之前就已有不少实例证明这一点了,如深圳盐田的、西安取核酸样本的医院人员。在推广疫苗接种时,口径也不再说“抵挡”,而是“防重症”了,但不论如何,在公众的普遍认知中,却仍觉得“打完疫苗就不会有事了”,如果打了疫苗仍难逃感染,那很多人就更不想打了。

7月30日,南京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感染者是否接种过疫苗”,台上一干领导面面相觑,神情尴尬,也不知他们是没了解清楚情况,还是不敢说出实情。事实是:当时180例感染者仅1人未接种疫苗且已康复,其余感染者包括8例重症患者全部接种过疫苗。

昨天,上海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明白证实,这次上海感染的病例也接种过疫苗,“百分百预防感染的疫苗是不存在的”,一定会有接种过疫苗的高危人群被感染。但他同时强调,疫苗接种仍可以有效强化防控,只要确诊病例周边人群都进行了充分而广泛的接种,“病毒传播速度会大幅度减缓”——但他没有说“彻底消灭病毒”。

在南京疫情刚爆发之时,他就公开表示“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高度绷紧的严防死守没有必要,病毒在短期内也无法消除,不如学会“如何与新冠病毒和谐相处”。当然,即便人人都打了疫苗,新冠仍会流行,但会降低为一种局部可控的、致死率也大大降低的“普通病毒”。

image

张文宏强调,百分百预防感染的疫苗是不存在的

他明确指出,疫苗无法做到绝对的安全,暗示国人在应对新冠疫情时,应当调整心理预期:“如果以减缓传播和降低病死率作为目标,可以承担一定的保护,但是作为清零和根除疾病流行,可能是目前疫苗不能达到的目标。”

考虑到冬奥会为时不远,中国也不可能一直紧闭国门,他说:“未来中国选择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证与世界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互通,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又能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中国应该有这样的智慧。”在这种情况下,他强调要“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确实,他在去年11月就曾在公开演讲中说过,“当人类不能彻底剿灭这个病毒的时候,就得学着如何跟这个病毒一起活下去”。

国外已经证明,即便是最强的mRNA疫苗也无法有效防感染,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病毒流感化,《纽约客》杂志日前的一篇深度报道甚至公开呼吁“放弃幻想,学会与新冠共存”,因为新冠疫情不会彻底消失,“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学会与它共存?”

7月19日,在普遍接种疫苗之后,英国已宣布全面解封,取消戴口罩规定,不再限制社交聚集人数;除特定场所,不再要求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所有经营场所恢复营业;不再要求居家办公。新加坡也开始将新冠视为“地方性流行病”,将不再追查每一个确诊病例,而是将医疗资源集中在医治重症患者上。

这些做法大同小异,都有如下特点:承认新冠病毒无法彻底剿灭;将之看作常规局部病毒;在流感化的过程中,承受随之而来的新增病例;在未消灭病毒的情况下,恢复生活常态化。

image

然而,这却是中国民众很难接受的,因为这听起来似乎像是中国人早已鄙弃的“群体免疫”理论,何况国人对这一病毒早已谈虎色变,仿佛稍一放松,它就能迅速一传十、十传百。

明明此前中国已成功实现过境内清零,现在又要“学会与病毒共存”,很多人还转不过弯来,对他们来说,承认不能剿灭,差不多就相当于承认我们无法战胜病毒似的。这一年多来,中国人已经习惯了通过严防死守获得绝对安全感,要重新面对“无法清零”的不确定性,“与病毒共存”,那似乎始终就感觉难以安心。

也是在这种集体心态之下,中国的抗疫实际上一直在两个极端剧烈摆荡:当出现疫情时,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清零;而当达成清零之后,就又松懈下来,直到下一轮突然爆发。事实上,南京在本轮疫情之前,也松懈已久,很多人都不戴口罩了,甚至疫情出来后,街上很多人也仍然不当回事。

换句话说,对中国人来说,抗疫不是生活的常态,而是临时的异常状态,我们可以忍耐,是因为相信它很快会过去,但很少人想要和病毒共存下去——为什么不能彻底消灭它呢?不论以多大代价。

image

南京市民在五台山体育中心集中接种疫苗

去年初疫情爆发之初,我就写过《在流动中管理》,强调应以精细化的管控体制,确保社会的流动性和开放性,长期的高压是不可持续的。我也因此反对一些地方“一刀切”的“硬核防疫”,哪怕最终是防住了,但却也让社会经济元气大伤。很不幸,这种看法往往被简单地看作是“黑北方”,以至于这次南京疫情爆发后,好多人来翻出我的旧文,留言讥讽说:“南方不也一样?”

确实,很多人(尤其是南京人)都在骂南京的相关责任人没能严防死守住第一线,但他们真正该骂的恐怕不是没防住,而是后续没有专业的流调、追踪和隔离措施。毕竟只要国门打开,像机场这样的口岸原本就是最容易破防的,随时都有可能会出现几例,这是防不胜防的;而恰恰是因为很多人心目中认为防疫不是日常的、疫情已经过去、乃至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了,加上缺乏常态化的专业管理,才使得这次最终要付出更大代价才能收场。

经历了这一年多来的疫情防控,我也对国人面对风险时的心态有了更深的理解,面对不确定风险时想要求取安全,那也近乎人的本能;但我发现,即便在吃了大亏之后,中国人的普遍情绪仍然是乐观相信“我们有办法彻底战胜病毒”,而国外没做到只是因为他们做得太烂了,那只要我们关起门来,把门关得紧一点,就能高枕无忧了。

现实证明,这还远没有结束。前一阶段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并非就此太平无事了,而只是赢得了暂时的喘息时间。且不说中国不可能无限期与外界隔绝,从现在的状况看,新冠病毒的变异极快极强,传染链无法被疫苗阻挡,国内外的流行病专家一致认定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病毒流感化。现实是:开放肯定免不了会出现感染,而流感化必定会伴随着新增病例,但中国人在心理上却还没做好准备。

image

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如何控制住南京传播开来的第二波疫情,这只是一个战术层面的短期目标,即便做到也只是“用老办法解决了新问题”;更棘手的,则是公众如何转变思维,放弃幻想,消除对新冠的恐惧心理,既不过度反应,也不疏忽大意,而习惯由它伴随的风险。

当然,这不是说“心态放松”就好了,如果医疗体系在病毒的暴击面前撑不住,那空喊“与病毒共存”,结果可能极为严重。中国此前之所以严防死守,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能力接诊这么大规模的流行病,所以只能通过尽可能的防控来减轻对医疗体系的冲击,这也是根据国情的选择。

即便放开了,疫情冒头的时候仍需要以尽量的专业、精细,及早发现,在确保流动的同时积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这也是“防”和“治”之间的动态平衡。也只有做到了这些,老百姓才能真正安心,放下恐惧,与病毒共存。

就此而言,中国社会仍有很多地方没做好准备。如果疫情常态化,那就需要像日本应对地震那样,有一套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从上到下都知道怎么做的应急方案。然而,即便是像武汉这样吃了新冠大苦头的城市,日前做全民核酸时,不少地方仍是人贴人地排队,情形之混乱甚至还不如上一回,就好像没有经验一样。如何真正建立一套常态机制、逐渐放下恐惧,这将是比临时防控病毒更难打的一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