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题图当代水墨,作者:@秃头倔人(李晓强)

1月11日西安疫情发布会,市广电台记者提问:疫情期间,市民在家刷手机看电视会出现颈肩的疼痛,他们需要注意什么?出席发布会的西安红会医院首席专家、脊柱病医院院长郝定军先曰“这个问题提的很好”,然后分三个方面侃侃而谈。

据说本次发布会一共30分钟,而这个简单问题复杂回答就占去了11分钟。该片段在社媒网络获得了传奇般效果,人们深受荒谬与可笑这两种强烈情绪的折磨。而这两种情绪自西安疫情以来,像来自废都的庞大鹰阵,深深地鞭挞疫情进步派人士的心灵。

人们对发布会上出现门诊科普一样的提问,感到不忿,甚至愤怒。对于这种受众体会,既要理解这种憋屈,也要纠正一种“疫情发布会等于新闻发布会”的误区。相较于尴尬提问的记者与酣畅表现的院长,外界大可不必感到失望,毕竟“所托非人”。

西安官方也许同样“不忿”,因为在半年前,广州还邀请过粤剧名家在疫情发布会上亮嗓,清唱抗疫新曲,可并没有演变成舆情事件。这件事再一次证明,西安疫情受舆论左右的程度超乎寻常。西安哪怕在发布会上继续使出无用之用大法,都是符合逻辑的。

畅谈颈肩痛的疫情发布会说明,掌握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了解政府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流变,不仅可以填补媒介素养,还能提高现实认知。但有一点是无法掩饰的,那就是体制内外都被各自的厌倦感所支配,它让前者陷入懒语,让后者倾向于激越。

总体上看,疫情发布会是一种政府手段,考虑到疫情发布权已上缴行政,统一在“XX发布”的两微端口公布,疫情发布会的信息传达功能“名存实亡”。但在形式上,它又必须存在,这是显而易见的矛盾,也是绞尽脑汁填充发布会内容却适得其反的根本原因。

畅谈颈肩痛看似荒谬,但其背后的逻辑却是站得住脚的,这个逻辑就是发布会不再成为支持“新闻”的场所,而要成为宣传的“阵地”。新闻讲究时效性,只用最新材料;宣传追求时宜性,可以反复使用材料。民众对发布会的期待,与发布会能提供的,早已分道扬镳。

政府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作为一个背景来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已经停止了在发布会这一形式上探索某些特质的努力。一是这些“特质”已经不合时宜,探索无疑等同于自找麻烦;二是这种努力在更广泛的衰退下,没有周旋的空间。

当然还可以从更大的维度上去评判发布会这一载体的变化与停滞,但对具体执行者来说,要解决的问题很具体。一句话,既然发布会还要在线下维持其工具化的存在,对它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可控。发布会成为最不欢迎“惊喜”的地方。

为了让发布会可控,控制时长,参会的人可以信任,所提的问题不超纲,也就是理所当然的结果。这样的可控形式发展到最后,提问的人、提的问题就可以用抓阄这一古老的方式来决定。那位问颈肩痛的记者,笑柄般抓到了万全之策中的“下下签”。

外界普遍认为发布会不成功,但换位思考,本次发布会没有临时发挥的尖锐提问,问答双方照本宣科,一个问题高效地耗掉三分之一时长,所以这已经是一场标准版本的、成功的发布会了。至于沉闷,它从来不是发布会要担忧的问题,怕的防的就是活跃。

可嘲笑声,还是在平庸的发布会安排上集齐舆论风暴,发布会当然只是一个由头,根本在于:发布会处在沸腾民意与枯燥政务的巨大断裂带上,供需错位,目标冲突且没有调停的动力与余地。发布会毫不掩饰它的碌碌无为,连最顺从的人也看不下去。

所以当人们嘲笑这场词不达意的发布会时,应该感知到一种巨大的悲凉,不是指向那两位角色,而是一种上下求索终被宣告落空的东西。对那些不自觉表现出热切期待的人,也不必过分讥讽,那也许是维系某些问题意识的堂吉诃德式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