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照相的宋师傅

image

题图当代水墨,作者:@秃头倔人(李晓强)

往年的三八节,因其往往与两会“撞期”,所以会融入盛会,成全了报道花絮,绽放出民意代表谨慎的性别表达。于今年而言,这种例牌自然是保留的,鲜花开满朋友圈,但代表行业露面的各行业女性,却在“念想小花梅”的舆论前黯然失色。

这种“念想”早已成为一种强劲的上下求索与不竭追问,贯穿事件发生发展的全程,洞穿数个地方结论,即使有省级通报,也未能遏制它的穿透能量。期间,有冬奥事,有耀眼运动明星,也未能遮蔽分毫。哪怕战争议题入侵舆论场,有心人仍以某种角度链接它。

在民间执着之外,官方有两次表达,有利于这一事件在后通报期的发酵。一是公安部将今年3-12月定为打拐专项运动,二是孙春兰表态,要严厉打击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但要注意的是,“念想小花梅”的民间态度与严打拐卖的官方立场有显著差异。

在前者那里,个案始终没有解决,人们过不去“那道坎”。这道“坎”就是小花梅作为整场风暴的核心人物、及其勾连的核心事件,仍没有得到清楚的、彻底的交代。出于对个案或被搪塞的警觉,人们对运动式打击的响亮承诺,保留了本能的抵触。

在另一个方向上,今年两会颇多女性代表委员围绕打拐提交议案,有的呼吁买卖同罪,有的强调把打拐纳入地方考核体系,施行一票否决。大致都是希望从立法与行政两方面施加压力,促成打拐的崭新机制与氛围。这种亡羊补牢的思路能否奏效,有待观察。

要理解的是,在对小花梅事件的追踪与自行探究过程中,人们放弃了对媒体的热望,放弃了对权威的依赖,转而真正地依靠自己的眼界与智力,并结成了极其广泛的网络协作。这是网络史罕见的自我教育事件,其成就之一就是对消解议题的意图保持警惕。

换句话说,今日的小花梅事件及其阐释,已然为民众独力“持有”并“捍卫”,绝非所谓的舆论引导可以与之争锋。若舆论是火,它已经是炼成的“金属”,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那种“三板斧”的舆论引导法,已经被证明无效,在三八节念小花梅就是新例证。

只要“小花梅”在丰县一日,外界如是观之的念想、不忿与仇视就将存在一日。在过去处理群体事件时,移除敏感源是标准操作,然而在这件事上,“敏感源”被以逆反行动逻辑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官方与其怨恨舆论念念不忘,不如多想想切割之难为哪般。

这是一种新的变化,人们不再叩问小花梅事件的“真相”,而是在这件事上实行了“纪念”她的立场。这种立场之变,是放弃了在技术性上求真、求真上拉锯的表现,也意味着对事件去权威化的理解。人们或被夺走真相,但你不可能夺去人们的“纪念”。

所以,人们在三八节“纪念”小花梅,不是因为死别,而是一种与女性安全感、与守望相助、与人世间珍贵的情感关系的“生离”。在某种意义上,人们不再与那些围蔽之力相抗衡,而是另辟蹊径,用彼此感触交织现时之需。而纪念,也不再点缀伤感文字,却说明着冷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