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阎镜予

作者简介:阎镜予,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星河产业集团常务副总裁,星河资本合伙人。曾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市发改委,负责深圳市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参与制定深圳市总部经济政策,目前负责星河WORLD园区的管理运营,并投资了云从科技、太和水、美味不用等、星际荣耀、国星宇航等企业。

用数据说话:亲身经历的香港真实疫情,及其对内地抗疫政策的参考(上)

此时此刻,在经历了连续一个月每天10点准时开抢深圳隔离酒店、每周二全天刷港珠澳大桥车票的屡败屡战和万分崩溃之后,笔者坐上了香港飞成都的CX986航班,开始隔离,曲线回深。

自1月27日回港至今,笔者几乎完整经历了香港的第五波Omicron疫情,从每天几十,到几百,到几千,到几万,再到如今的“事实躺平”。与此同时,内地也正面临Omicron的高度挑战,今日上海新增感染人数已超过 1600 人,全国连续多日日增 5000 人左右。

香港在欧美“躺平”和内地“坚挺”之间的“仰卧起坐”,成为了支持内地防疫政策的良好数据参考。

本文用数据说话,准备分两期回答如下问题:

上期:

1,截止目前,香港到底感染了多少人?

2,Omicron的典型发病过程是怎样的?

3,香港Omicron死亡率真高吗?

4,Omicron的后遗症可怕吗?

下期:

5,如何开展居家抗疫,准备哪些必要物资?

6,香港为什么一再推迟全民核酸检测,做与不做临界点在哪里?

7,为什么香港只能做仰卧起坐?

8,内地本轮疫情,香港是罪魁祸首吗?香港决定继续放开,内地后续怎么办?

9,香港的第五波疫情,对内地防控调整有哪些参考意义?

Q1 截止目前,香港到底感染了多少人?

香港卫生署卫生医护中心和医院管理局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截止3月24日,第五波疫情总确诊人数逾 1,088,593 宗,其中经过核酸检测确诊 698,253 宗,经过抗原快速检测上报 390,340 宗。香港总人口为 7,394,700 人,则感染人口比例为 14.72%

image

截止3月24日,香港第五波Omicron疫情确诊人数与人口数(按年龄组别)

值得注意的是,Omicron对各年龄段无差别打击。在各个年龄段中,感染率(该年龄段感染人数÷该年龄段的人口数)在 8%-16%之间,差别非常细微,这与早期“新冠病毒主要攻击老年人”的特点非常不同。20岁到60岁的中年人,感染率甚至比小孩和老人还略高一些,这跟他们的社交范围有关。

image

截止3月24日,香港第五波Omicron疫情感染率(按年龄组别)

尽管此数据看起来已经很大,但仍然只是冰山一角。至今,香港并没有进行过哪怕一轮全民核酸检测,官方并不能掌握真实情况,未纳入统计的情况包括:

1、收到强制检测令的人士,不配合强检或忘记去强检

笔者所在的小区在春节后因排污管测出环境阳性,随即列入围封强检。尽管围封强检仅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可放开,仍然有不少家庭敲门无人应答,到底是真无人在家还是不想配合无法鉴定。同时,香港对个人隐私保护严格,也未公布无人应答的家庭信息,最后在当晚检测出3名阳性患者后,第二天一早就完全解封。再如,香港版的场所码——安心出行,在疫情初期,也曾对与确诊患者有地点交集的人士发出强制检测,但强检通知仅仅是一条短信而已,不少人没有看到,也有人看到了又忘记去检测,最后也不了了之。强检而不检,在内地是难以想象的,但在香港何以如此“随意”,这就涉及到所谓政府的强制权力问题了,后面再单独分析。

2、自行快速抗原检测为阳性,但不上报政府。

内地刚刚放开的快速抗原检测,在香港已经上市了很长时间。第五波疫情以来,相信几乎每个家庭都备有快速检测盒,政府也在免费发放快速检测盒。按照政府的要求,自行检测阳性的人士,应当通过专门的网站上报。但截止目前,以“全民自检”代替“全民强检”的上报案例仅为39万宗,远低于核酸检测的近70万宗,显然数据偏差很大。

为什么自检阳性的人,不愿上报政府呢?这个问题对正在推行自行抗原检测的内地,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Omicron的绝大多数都是无症状感染者(今天3月25日上海发布:确诊病例 29 例,无症状感染者 1580 例)和轻症患者,前者无需治疗、后者按照感冒对症吃药(如必理通、扑热息痛、莲花清瘟等,去医院也是这些药)即可痊愈转阴。只要家庭有独立的房间安排患者隔离,就没有上报的动力,因为上报并不能给患者和家庭带来额外的好处,反而带来更多的限制,包括:可能被送去条件更差的方舱,对家庭其他成员(大陆定义为密接者)的禁足令等等。其次,自检阳性患者,如果不上报,政府实际上是不可能追溯到该行为的,因为自检人士完全可自称未进行过自我检测,故不知道自己是阳性。再次,即使上报,由于前期确诊的人数太多,政府事实上也没有更多的资源来快速跟进处理这一大批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只是在上报后自动回复一个短信表达“收到”,然后会在数天内给家庭地址寄来一个医疗包,但不少人表示,等收到医疗包时,病症都好得差不多了。综上,自检阳性上报政府,一无法律强制(也无法强制),二无额外收益,只是凭空增加限制,那就全凭自觉了。同理,内地开放抗原快速自检后,如何确保阳性主动上报,也是个问题。

3、没有检测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者。

前面说了,至今为止,香港未做全民强制核酸检测,无症状感染者也不会在完全没感觉的时候,自行做快速抗原检测。对于轻症患者,只要家里没有老人小孩需要保护,很多年轻人不过嗓子疼而已,连发烧也没有,也可能不做检测。

既然政府数据是失真的,那么有没有更可信的数据呢?3月22日,香港大学医学院给出了最新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截止3月20日,已感染人数高达 440 万人,占香港总人数的 60%

image

来源:港大医学院3月22日数学模型

这个数据是否可信呢?由于这个发布会才几天,政府还没有对此做出评价。但在上一次(3月15日)港大医学院做出已感染人数358万的估算时,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认为该估算合理,并表示:每1个已发现的感染者背后,可能有3至4个未发现的感染者

从笔者在香港的朋友圈来开,如果以家庭为单位,一半左右的朋友都中招了。再考虑到笔者的朋友圈,一来是内地人为主,都怕新冠;二来家里都有小孩,担心加剧;三来在港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社交关系简单,应该算疫情下线。因此,60%是一个靠谱的中招比例。

视频来源:香港01

60%的感染人数,无论是病程发展过程、死亡情况、后遗症等问题,都具备了数据分析的基础,接下来分三个问题来一一讨论。

Q2 Omicron的典型发病过程是怎样的?

给武汉制造了第一波疫情的新冠病毒“野生株”,给大家带来了太过震撼的记忆。但新冠进入到第三年,经过了多轮变异,它也在学会跟人类共存。病毒的目的不是杀死宿主,毕竟宿主死了,它也死了。按照自然进化规律,为了让病毒世世代代繁衍,它的最优策略是降低毒性,提高传播性。因此,进化到了现在的Omicron变异株。

下图为香港疫情期间广为流传的发病过程示意图。笔者身边中招的朋友不在少数,无一例外地按此走完了从感染到转阴的全过程,中间的差异就是提前或延后一两天日而已。

image

非常靠谱的Omicron病程发展图

Days 是时间轴,表示天数,其中D0为感染日。

Infectiousness 曲线表示传染性,曲线越高,传染性越强。

Symptoms 色带表示症状,颜色越深,症状越明显。

D1-D3:潜伏期。患者逐渐开始有感觉,一般表现就是嗓子不舒服。但此时快速检测仍然为阴性,患者分不清到底是正常的嗓子不舒服还是中招。幸运的是,此时的传染性也非常低,否则Omicron的传染性还要突飞猛进。

D4-D6:发病期。病程进入快速发展期。如果自身免疫系统在此时打败了Omicron,恭喜你,成为了无症状感染者;如果免疫系统没有抗住这一波攻击,则患者开始发烧、咳嗽、嗓子疼、肌肉酸痛等症状,轻症患者基本在D6不适感达到顶峰;重症患者此时会非常不适,需要送院救治,不在本讨论范围。随着病程加深,抗原浓度也开始明显,快速抗原检测从D4的浅色T线,逐渐变成D6的深色T线。

D7-D10:康复期。疫苗训练过几轮的免疫系统,逐渐打败Omicron,从D7开始,症状逐渐消失,有时甚至忘记吃药。病患的生理不适,慢慢被隔离的心理不适所取代,恨不得每个小时测一次,看是否转阴。D9-D10,基本可以转阴。连续两日转阴后,传染性基本也消失,按照香港规矩,即可解除隔离回归正常生活。有不少案例,在D8或D9时,T线的颜色还是比较深,但可能一夜之后突然就消失了,没有颜色逐渐变浅的过程,所以患者并不要因为颜色没有变浅而着急。

综上所述,Omicron的不适集中在D3-D7,共计5天,传染性集中在D4-D9,共计6天,抗原阳性检测集中在D4-D10,共计7天。大家可以自行跟感冒进行对比,结论不言而喻。

Q3 香港Omicron死亡率非常高,是真的吗?

首先声明,笔者并非医学专业出生,以下讨论只是基于常识(Common Sense)展开,不对之处,敬请各位读者自行判断。

截止3月24日,香港第五波Omicron疫情,总计死亡人数 6557 人,死亡率(死亡人数/人口总数)为 0.08%,即每万人死亡 8 人,病死率(死亡人数/感染人数)为 0.6%,万感染者死亡 60人。无怪乎,张文宏医生3月14日在华山感染官微上转文表示:在实现广泛接种和自然感染率的国家,新冠病毒的病死率已经低于流感

image

来源:香港卫生署《2019冠狀病毒病第5波數據》

但是如果我们细究80岁以上老人的情况,可以明显看到,其死亡率为 1.2%,即每100个80岁以上老人死亡了1.2人,病死率高达 9.3%,即每10个感染的80岁以上老人差不多就要死亡1人。应该说,这就是本轮疫情媒体最关注的点,也是最为诟病香港病死率高的点。

关于此点,有几个重要概念必须要说明,否则笼统地说病死率高意义不大。

首先,张文宏医生在说新冠病死率低于流感时,有一个重要前提,即实现广泛接种和自然感染率。但很不幸,香港前四波疫情控制得非常优秀(极低的自由限制,快速的动态清零),反而一方面让自然感染率低,另一方面让老人认为接种疫苗的风险可能大于其收益。当时,香港主要是mRNA疫苗复必泰和灭活疫苗科兴生物。对于前者,社会普遍认为存在未知风险,不利于老人和小孩接种,对于后者,则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对内地的一贯偏见,认为科兴生物没有太大作用。最后的结果就是两者都没打。所以张文宏医生的前提不复存在,不管是哪个年龄段,死亡病例都有 60%-70% 没有打疫苗,20% 左右仅打了一针疫苗,没有完成全程接种,两种情况合计,就占到死亡病例的 80%-90% 左右。

所以,重点是,打针!打针!打针!

image

来源:香港01

其次,80岁以上的死亡病例,占到了香港所有死亡病例的 70%,可以叫做绝大多数。很遗憾,笔者没有拿到80岁以上病例的具体年龄,只知道最低年龄是80岁,平均年龄是多少并不清楚,只能姑且保守认为在 85 岁左右。有意思的是,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2021年预期寿命排行榜,香港冠绝全球,为 85.29 岁。因此,可以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占香港绝大多数死亡病例的保守平均死亡年龄,跟香港本身的预期寿命非常接近。这背后引申出来的意义,难以言说但显而易见。

再次,新冠死亡的统计,其实包含了三类人。第一类叫做死于新冠(die of),即直接在临床上死于新冠病毒;第二类叫死时带毒(die with),即死亡原因与新冠病毒无关,但同时验出身体带有新冠病毒,例如有坠楼、中风等人士,入院后发现阳性,但无新冠病症。当然,这两类有时难以判断,所以第三类为原因暂时不明的。

香港政府专家顾问、中文大学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分析了120例第五波死亡个案,结论非常有意思,死于新冠和死时带毒的比例分别是38%和37%,几乎持平。这也是当前新冠统计上的一大有意思的结论。

视频来源:香港01

综上所述,Omicron已经是温和的病毒,大家不用再以新冠初期武汉病情来看待当前的疫情,否则就是刻舟求剑。病毒都在进化,何况人呢

Q4 香港Omicron的后遗症如何?

人类畏惧病毒,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得病过程的痛苦甚至死亡,一是病愈之后可能导致的长期后遗症。

关于第一个方面,前文已经说了,绝大多数人都是无症状和轻症,得病过程既不痛苦也没那么容易死亡。那值得我们继续把他当成一个极端Case的理由,就只剩下后遗症了。

Omicron病毒,是2021年下半年才开始流行,香港是2022年春节才开始大爆发。因此,一个简单的逻辑,目前大多数所谓对新冠病毒的后遗症研究,要么并不是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要么就是才刚刚开始

对于前者,一个典型案例是:近期,牛津大学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论文《SARS-CoV-2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in UK Biobank》。这是一个怂人听闻的题目,新冠和人类脑部结构的改变有关!一时间,各种解读的公众号喧嚣尘上,并以此来解释为什么新冠后会丧失味觉和嗅觉,就是因为这两个区域的脑神经受损了。但仔细看看文章就可以发现,该文采集新冠病人脑成像数据的时点为2021年4月,当时,英国流行的是Delta变异株,则这部分病人应该感染的是此前的Alpha、Beta、Gamma变异株,Omicron几乎可以肯定不在此列

对于后者,至少在香港都才刚刚转阴不久,还没有明确的数据。后遗症不会凭空产生,一定跟发病时对身体的损伤有关。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说明自身免疫力已经将Omicron扼杀在萌芽阶段,更很难想象还能具有延迟杀伤力。轻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Omicron主要攻击上呼吸道,并没有攻击到肺部,因此,在香港Omicron被戏称为“新冠上呼吸道感染”,而非“新冠肺炎”,既然肺部并没有受损,也很难想象后续反而受损的可能。至于还有些康复患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明,自己体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焦虑、记忆力差、睡眠习惯改变等,我只想说,过个春节大吃大喝,再加上居家隔离10多天,就是个好人也会有这些“后遗症”。如果去研究一下小朋友天天对着电脑上网课的后遗症,恐怕比此更甚;再研究一下笔者这类两地家庭,真心后遗症到想死!再次强调,笔者不是医学专业出生,以下皆为个人理解。我想强调的是,Omicron的后遗症还缺乏研究,目前的夸大,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结论。

用数据说话:亲身经历的香港真实疫情,及其对内地抗疫政策的参考(下)

上期回顾:

1,截止目前,香港到底感染了多少人?

2,Omicron的典型发病过程是怎样的?

3,香港Omicron死亡率真高吗?

4,Omicron的后遗症可怕吗?

点此阅读:《用数据说话:亲身经历的香港真实疫情,及其对内地抗疫政策的参考(上)》

Q5 如何开展居家抗疫,准备哪些必要物资?

真是巧合。昨天,笔者发送了此文;今天,上海市要求连续两天内开展居家抗原自检工作。

以徐汇区的通知为例,其具体要求为:自测结果为阳性,您和同住人不得外出,请第一时间电话联系居委会说明情况,并将所有使用后的检测材料装入密封袋,戴好口罩,在家等待上门第二次检测。如第二次检测仍为阳性,立即进行核酸采样并落实临时居家隔离,张贴封条,等待核酸检测结果。

image

来自网络

从该通知内容来看,目前采取的居家自检措施,和香港没有什么差别,主要靠自觉。对于对新冠病毒有恐慌心理、自身免疫系统有缺陷、存在潜在并发症等人群来说,可以利用主动就医的意愿来确保上报。但是,上海目前无症状患者为压倒性的,从香港经验来看,单靠自觉性恐怕难以实现预期。届时存在三种人:

第一类,阳性,上报,完全按照政府要求走,符合当前抗疫措施的要求,但愿上海市民都有此自觉性,那就真的是站在了全球公民素质鄙视链的顶端。

第二类,阳性,不上报,做居家自我隔离。此类人在香港不算少——他们就是Q1里面政府所谓的“每1个已知患者背后的3-4个未知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上报,是因为自我评估无症状或轻症,不想去条件更差的集中隔离环境,也不想连累家人;自我隔离是因为对家人健康的考虑,以及作为一个正常人起码的社会责任感。这类人只要居家防疫得当,他们一不占用社会资源,二不继续传染他们,三来维持较为正常的生活状态,是值得内地去参考的一种可能。强调一下,笔者没有鼓吹内地要学居家抗疫模式,只是客观提供数据支撑,他山之石,好也罢,坏也罢,都不妨当成小白鼠实验来看看,这才是自信的大国心态。

第三类,阳性,不上报,不自我隔离,等于没检测,无法实现清零目标。这类人就是社会败类,或多或少都有报复社会、自己阳了那就大家一起阳的心理,甚至乎,可能变本加厉地实施传播疫情的行为。这类人,能避免吗?很不幸,不能。因为“抗原检测的敏感度,要比核酸检测低100倍至1000倍……容易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广州疾控中心李魁彪语),在大规模检测的基数下,因试剂问题没测出来的人数并不少,因此,没法证明是假阴性还是故意不报。更何况,根据香港居家自检的经验,一般都要测2-3次,才能有较为准确的判断,而上海办法,第一次为阴,就没有第二次了,也会产生漏网之鱼。最后,尽管有些检测盒鼻腔或口腔检测均可,但从香港的经验来看,鼻腔的准确性高很多,建议大家做鼻腔测试。

接下来,笔者将要介绍香港居家隔离的物资和做法了。此时,我又不得不再次声明,介绍做法,不等于鼓励做法,喷子勿扰(昨天的《上》已有喷子说“既然香港问题不大,你逃回来干嘛”,也是醉了),请保持多听、多看、多思考的大国民心态。

香港居家抗疫要点:

  • 独立房间一个,最好带洗手间。这是阳性后的隔离房,如果没有,在香港就赶紧上报政府,并说明家庭情况,等待政府送去方舱或医院。如果没有带洗手间,香港有的家庭的做法是错峰上厕所,患者固定晚上家人睡觉之后,上完后立马倒入84消毒液。大便还好,小便就难以控制了。因此,安全起见,最好还是上报;

  • 84消毒液。家人生活区,建议每天用84拖地一次,如果家里有小孩,最好晚上拖地客厅,白天拖地小孩卧室,避免消毒水刺激;

  • 大桶酒精及喷雾器。香港疫情严重,平时出门回家,第一时间就是用喷雾器喷一次全身,收快递也要先喷再打开;中招后,每次患者取餐后,对取餐区域进行喷洒消毒;

  • 为期10天的一次性餐具。家人每天送饭到门口,敲门,家人离开后患者再取餐,送进去的餐具,不要再送出来;

  • 抗原试剂盒,备足家庭人数×10的量。确诊之日起,全家人都需要每天自我检测。家庭条件许可的话,患者可每天做两次检测,降低误判率,尤其是快要康复的那一两天;

  • 莲花清瘟胶囊。神药,没症状但又想吃点啥治治,就是它了。笔者不是医学专业,不知道神在哪里,反正大部分香港人就吃它,可能有生理疗效,但绝对有心理疗效。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莲花清瘟一开始就卖到脱销,然后政府发现是未经香港政府认证过的产品,还来了一波打击非法药物。这就是香港的按章办事,可以叫遵从规则,也可以叫死板,被网络骂死了;

  • 润喉糖,比如念慈庵、龙角散。嗓子痛对症吃。Omicron对上呼吸道不友好,所以很多人都表现了喉痛的症状,严重者吞口水都有刀割感;

  • 布洛芬或扑热息痛。发烧对症吃。这两种药成分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生建议也不同。笔者身边朋友咨询的医生也各有各的说法。建议两种都备好,至于到时吃什么,可以咨询医生朋友。特别说明的是,发高烧,是比较典型的症状,需要重视,但不要恐慌。有朋友小孩高烧到40度,送去医院,还是让自行回家观察,第二天就退烧了。但如果一两天都不退烧,就还是要送去医院看看了;

  • 夹手指的血氧仪。保险起见,可以备一个给患者做监测用,放心一些,具体使用方法和送院标准,看说明书。

在上述抗疫举措之下,笔者身边中招家庭大部分都没有团灭,只要发现得早,是很有可能做到只有一个人感染的,这样的案例很多。

Q6 香港为何不做全民核酸检测?

在大陆看来司空见惯的全民强检,在香港却迟迟推出不了。肯定不是钱的问题。财政司司长今年公布的预算案显示:21/22年度原计划出现1016亿港币的赤字,但出人意料地录得189亿元盈余。同时,今年港府将向永久居民每人发放10000元,即所谓的“派糖”。但此举并不讨好,后面说。

全民强检,需要考虑三个要素:

第一,有没有办法让民众必须参与,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其实,只要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愿意配合的人在哪个国家哪个体制都存在,无非比例高低不同罢了。内地主要靠健康码的“红”与“黄”来强制参与,不保住绿码寸步难行。即便如此,仍然有躲在家里不出来,最后被公安机关揪出来的案例,至于还有没有未被揪出来的,就无从得知了。

香港有没有健康码?有,去年12月底准备通关时搞出来的。但完全就是为给通关人士转内地健康码用的,自愿申请,在香港内部无人使用,后来第五波疫情爆发,就完全停止运作了。香港唯一还有点作用的,就是港版场所码“安心出行”。但安心出行仅用于记录某人到过某地,并不能显示某人的核酸检测、身体健康、行为轨迹等状态,从而限制其不能进入某地。

那为什么“安心出行”这么弱呢?这就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了。港府为了推广“安心出行”,提出的口号是,抗疫服务平台,而不是抗疫管理平台,帮你记录你的轨迹,有密接了提醒你该去检测。“服务”和“管理”的差别,就产生了根本性的分别。显然,在防控手段上,港府并没有跟从大陆的策略,还是延续了港英时期遗留下来的思维惯性。而这一思维惯性**,是根植在香港社会的文化之中,是在撕裂的社会中好不容易找到的静态平衡点,当两种选择各有利弊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自然就会选择最熟悉的那个,而不是停下来从根子上进行思考,更没有去寻找新的动态的平衡点。**

第二,有没有能力来组织全民检测。内地的公务员、国企员工、党员同志、社区工作者、自愿者,形成了上下一心、一呼百应、任劳任怨的组织体系。香港可没有。香港的公务员在干嘛?在为抗疫做贡献——居家办公!这是笔者对港府最大的失望。诚然,香港之所以成为香港,是因为大市场、小政府;但无论政府大小,在需要担当的时候,都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当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美其名曰居家抗疫。笔者的朋友,不论是港人还是港漂,在得知港府想用派钱来解决问题时,少有的达成共识,谁要你的那点钱,要的是你的作为

第三,有没有资源来解决所有检测阳性人士的后续问题。前面两者都是主观问题,但这是一个客观问题。《上》已经说了,实际感染人数在440万左右,就算3/4已经康复转阴,也还有100万阳性。这是无处安放的100万!更何况,这100万大多数也本身就是无症状和轻症状——没有人快不行了还不送院的(除非极个别来不及送院的)——政府是管他们好,还是不管他们好?管,但管不了,大家骂;不管,那你检测来干嘛,大家还是骂!所以,要不要做全民强检的临界点,就是潜在案例数量是否已经超过了处置能力。显然,香港早已过了这个临界点,林郑月娥也只能宣布暂缓。那暂缓到什么时候呢?暂缓到大部分人都中招,都转阴,然后开展强检能检测出来的人数回到处置能力范围内。

Q7 香港的实验数据对内地防控的参考价值?

香港社会,毕竟是和大陆同根同源的社会。不管他再撕裂,从根子上来说,仍然是5000年儒家文化的继承者。民族基因一脉相承,可以作为同一群体开展病情分析;对家庭的重视,可以让大家主动自我隔离;对生命的重视,可以让大家都暂时放弃自由(比欧美人怕死多了)。在疫情各个时期,满大街都是自觉自愿戴口罩的人,个体的疫情防控意识并不比任何一个内地城市差,这就是文化同源的明证。既然香港已经走到了“事实躺平”的境地,这与文化不同源的欧美国家躺平相比,更具参考价值。

参考一:鉴于内地和香港当前都主要是Omicron变异株,且该病株目前已经占绝对主导地位,政府可基于香港疫情大数据,发布最新的新冠肺炎科学统计数据,避免民众认知仍然停留在武汉时期,造成过度恐慌,进而在爆发时挤兑医疗资源。香港前期,也产生了医疗资源挤兑现象,但目前患者人数并没有大幅度减少,挤兑现象却大幅度少了,一方面得益于内地的援助,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对Omicron的真实判断。

参考二:抗原自检,是取代全民强检的根本性变化。既然已经启动了抗原自检,建议采取适当措施,跟进自检阳性后的处置方法,避免发生自检不报的尴尬境地。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是将内地现行的强制隔离和香港行之有效的居家隔离结合起来,推行强制居家隔离方案。自检阳性,且自行判断为无症状或轻症状的患者,在上报政府后,可以选择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与香港不同的是,居家隔离时,同住人不得出门,家庭贴封条,直至转阴,隔离期间由社区提供生活保障。

强制居家隔离的好处包括:原本需要集中隔离的患者和家人(密接),可以仍然在家,提高生活质量;在家隔离,不消耗和挤兑公共资源,可以将床位留给重症,进一步降低病死率;报备政府,基层单位可跟进病程发展情况,更为安全;患者及家人获得隔离证明,作为不上班的合理理由。有了以上好处,阳性患者才有动力主动申报。

参考三:统一阳性CT值认定标准,至少在内地和香港之间统一。这一波疫情,很多人说是香港引发的,这不够客观,有香港的原因,但不全是。先说是的部分,主要就是香港的货车司机,违反规定,没有闭环管理,在深圳造成了传播。再说不是的部分,关于偷渡客的问题。其实有合法身份的香港人,并不会采取偷渡这种笨到家的办法来“逃回”内地。收益是啥?跑回内地降低感染Omicron的概率;代价是啥?高昂的大飞船费、坐牢的风险、还必须再次偷渡回港(单边偷渡形成不了闭环)!是你,你会不会偷渡?所以,真正的偷渡客,其实是原本就偷渡来港的内地人。

上述都是个案,CT值标准不同,才是漏洞。不论走路、坐车还是飞机回内地,都要求核酸检测报告,既然在香港测出来都是阴性的人,为什么一回到内地就阳了呢?就在于对阳性的判断标准不同。香港执行的是30,大陆前期是40,现在是35——这一段话不一定准确,请以专家意见为准。内地和香港统一了CT值标准,才能够更好地外防输入。至于是降低内地标准,还是提高香港标准,或者仅仅提高香港过关检测时的标准,就需要专家来制定了。

完整阅读:《用数据说话:亲身经历的香港真实疫情,及其对内地抗疫政策的参考(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