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新报道关注了NFT近来在中国所起到的新效用:它不仅是作为数字艺术投资,而是作为了一种对抗审查制度的方式。

全文报道请点此

2022年4月,上海电影人“永远的草莓园”发布视频作品《四月之声》,用4月上旬上海封城期间20多个事件的部分音频,以及无人机拍摄的上海当下俯瞰场景,“做了一个视频当做一种尽量客观真实的纪录,来记住4月的这些声音,希望所有人都能挺过去”。

当这部作品在墙内尽皆遭到清理后,一些用户将之备份到了Youtube、twitter、facebook、odysee等墙外平台,而为防止一段历史被彻底抹去,有网民甚至将视频开发成了NFT。

NFT,非同质化代币,是一种被称为区块链数字账本上的数据单位,每个代币可以代表一个独特的数字资料,作为虚拟商品所有权的电子认证或证书。由于其不能互换的特性,非同质化代币可以代表数字资产,如画作、艺术品、声音、视频、游戏中的项目或其他形式的创意作品。 (维基百科)

file

目前在OpenSea平台(全球最大的NFT市场之一)以“四月之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会显示248个相关结果,其中一个视频被标价为404 WETH(价值约为80万美金)当然这显示它并不是真正用于出售,这一标价更多是用于代指页面被删除时提示的“404信息”。

file
file

当然,并非所有“四月之声”作品的上传者只是进行了原视频的备份,还有个别用户进行了颇有艺术价值的二次创作。

file
filev

华尔街日报还注意到,近期Opensea上还有大量记录中国封控经历的照片、视频、音频和表情包NFT出现。

file

另外,中国数字时代发现,曾被上传到CDT YouTube频道的一段网民制作的声音艺术作品《再见语言》也被CDT读者搬到了Opensea上。

file

当然,这已经不是中国网民首次用区块链技术来反抗网络审查,早在2018年4月就有人在eth以太坊数字币的一条交易信息中加入了北大岳昕的公开信,将“北大永刻在了区块链上”。

img

区块链使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来商定信息记录,使得这些记录因此极难被篡改或破坏。有专家指除了中俄暂未看到区块链技术在其他地区被用来逃避审查,而Arweave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am Williams则表示“在中国这是一项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技术。”

端传媒曾从李文亮的【中国哭墙】下摘录了732370条留言并将之制作成了一件NFT作品,上线了Opensea平台,献给“所有吹哨人和听到哨声的人们”。

filev

知名漫画家巴丢草也将自己北京冬奥会的相关作品上线了Opensea平台,其中一幅作品被以1ETH(1987美金)的价格收藏。

file
file

当然,区块链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反审查的问题,它一些重要节点依然会指向并依赖传统服务器。例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文出版平台Matters.news,它从2018年成立以来已汇集了10万名作者,但主站已经遭到防火墙的屏蔽。而据Greatfire的测试结果显示,Opensea平台网址(opensea.io)已于2021年3月被GFW封锁。

file

最后,Matters.new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刘果认为,基于区块链的防筛查手段短期内不会成为主流,虽然它们的需求会大大增加,像《四月之声》这样的NFT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反抗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