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

各位好,我是维舟,很高兴我们又在这里相聚了。

可能有些人会对这个新号有点奇怪,容我稍作解释:去年6月我开小号时,一位从未谋面的读者就和我说,他愿意把自己的号送给我,并且那还是几年前注册的,可以留言——2018年2月之后新注册的公众号,一律没有留言功能(我的小号就因此只能每次麻烦地插入留言板)。他唯一的期望,就是我继续写下去。

说实话,我真的很感动。只是那时小号已经开了,如无必要也不想麻烦他——特别是,如果我写了什么犯忌讳的,那有关部门会找到他,因为号可以转给我操作权限,但不能转让所有权。

现在,在大号、小号都先后被封到11月中之后,这里成了我的避难所。

这个号原名“又浪又慢”,我本想改名为“仿佛若有光”,结果被告知重名了,“无声无光”倒是可以。那就这样了。

CDT 档案卡
标题:仿佛若有光
作者:维舟
来源:微信公众号“无声无光”
发表日期:2022.
主题归类:维舟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想起亡友张晖。无巧不巧,大号解封(如果还有希望的话)那天是11月14日,那正是他的45岁冥诞。在他英年早逝前不久出版的《无声无光集》自序中,他写了这么一段话: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中有一卷诗叫《长干塔光集》,其中收入一首长诗专讲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冬天南京长干塔于夜间大放光芒之事。长干塔是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大报恩寺时所造的九级琉璃塔,高百馀丈,为当时全国最高建筑,以琉璃、黄金铸成塔顶,鼎盛时夜间更有一百二十八盏燃灯,其光远播几十里外。据陈寅恪《柳如是别传》考证,当时钱谦益正住在长干寺秘密从事复明运动。那么,他在诗中刻意表彰长干塔大放光明,其寓意可知。有趣的是,当晚陪同钱谦益一起礼塔的还有钱澄之,但他却在自己的诗中说长干塔“是夜仿佛有光”。这不是陶渊明“仿佛若有光”的希望,而是陷入黑暗的绝望。长干塔是否放光,必然有一个客观的事实,然而却因诗人的心境有所不同,光芒便在有无之间。

现在我现在的住所,也可见一座高约五十米的慈寿寺塔。此塔为万历四年(1576年)神宗生母李太后所建,因檐角挂有风铃三千多枚,俗称玲珑塔。微风拂过,清脆之声曾遍及禅院,撒落四周人家。如今慈寿寺已毁,风铃早已不存,有声的宝塔,遂成无声的沉默。

在嘈杂的市声与闪烁的霓虹中,面对无声无光的石塔,我日复一日地读书写作,只为辑录文字世界中的吉光片羽。本书所收录的这些文字,即为我几年来在编校古籍、撰写论文之外的部分感想,正是书中这些有声有光的人与文,陪我度过了无声无光的夜与昼。

不仅是日期的巧合,当下之“无声无光”,也让我想起他。他离世的2013年春,最坏的时刻还远没有到来,以至于我记得当时不乏有人摇头说,“无声无光”太灰暗了,倒像是书谶。至少在那时,这可能确实很难得到理解,而这本身就是他孤独的原因之一。

现在,我想自己能比当初更好地理解他那时的心情。

他曾对我说过:“我有时觉得这是个末法时代,可是你要好好做,把东西留下来,要相信会有人看得见,即便只是非常幽暗的光。”

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