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留言,问能不能写写二舅视频这个事,因为尽管它在事实上不甚清楚,制作人刻意隐藏,但确实是个舆论事件。从25号至今,它热门了几十个小时之久,有点超出了它的体量。对这种“迟迟不能翻篇”的不耐烦,充斥朋友圈,那就说完拉倒。
对于传播中惯用的“二舅视频”一词,感觉不够准确,二舅本人并没有在这所谓“纪实”视频中讲一个字,全程被发言、被代表,外甥用故作轻松、令人难堪的幽默的旁白替他还原,且事后将二舅藏起来,体现出强烈的制作人主导,因而称之为“外甥视频”更恰当。
读者问“你怎么看到这个事?”搁这里,只有两种看法,要么是高看,要么是低看。不管是赞是弹,都从“感动”“美化或消费苦难”入手,对这个视频就是十足的“高看”。“低看”的意思是,它就是平台的PR产品,大内宣动作,暖新闻一类的设计。
因为“高看”,至少引来三拨观点之争,一拨是感动常在的人群,这是那个视频平台的基本用户群,这类用户甚至穿透其他视频网站、微博,微信这边因为设置了更高的文字门槛,穿透起来困难一点。这拨人也是这个视频精准定位的受众,靶子还是那些人形靶子。
还有一拨人是反感动叙事的,构成外甥视频在传播中最坚定的反对者。这拨人肯定不是外甥视频的目标受众,他们大概率也不是视频类内容的用户。对于这些人来说,视频不是思考的恰当载体,视频满足的是那些不怎么思考,或不足以使用文字表情达意的人。
很容易就能看到,在要不要感动这一问题上,这两拨人一开始就是鸡同鸭讲,彼此之间不能沟通,无法理解。在这两拨人争执“感动是/不是道德”的时候,或抨击“消费苦难”,或捍卫“自强不息”时,第三拨舆论悍将入场,把虚情假意和义正词严分别搅和了一下。
第三拨人类站在反反感动模式的立场上,区分了外甥视频与反感阵营的,认为这不是一回事,认为前者有煽动群众自强不息的权利,因为苦难就在那儿,不能全赖意识形态或大环境;它还认为个体处理苦难的经验也很重要,不能全部否定。
外甥视频激发的舆论情况,基本上就是由上述三类立场搅拌而成。对照视频想要达成的任务来说,第二、三类声音恐怕都不在制作者考虑当中,但在视频落入舆论场后,它的沉浮就不由制作者主宰了。即使这样,外甥视频应该也完成了各项KPI,如果有的话。
要是对外甥视频做一个技术分析,可以发现它的水平并不高,及格线以上吧。画面可以忽略不计,基本上是拼凑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文案,这是一个强文案带动弱画面的视频手法。文案大概经过相当仔细的修缮,既熟练地埋伏感动之梗,也留下显著的破绽。
文案的撰稿或润色不知道是不是外甥唐浩一个人完成的(感觉大概率不是),文案要处理的题材是一位五十年生人大半辈子的“经历”(不管真假)。棘手的地方在于,如何熨平残疾二舅与年代之间的崎岖不调,既涉及历史评价问题,也有怎么圆场的问题。
经过流量震撼之后,幕后推手B站和署名制作者或许已在担忧流量反噬。这种不安源自两点,一是该视频为了达成催泪效果,采用了激发民族感情作为文案的主线索,其中涉及敏感的历史评价;二是舆论影响大,反对者追问苦难来源盘桓不去,是个麻烦。
文案埋藏最深的梗,是对毛时代与邓时代的评价,尽管遵循了“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互不否定”的原则,但设计的外甥与二舅的对话,“他公平”这句台词倾向性过于明显。如果批评者从反感动模式处抬起眼,盯住这个文案小聪明做文章,恐怕视频会遭受不能承受之重。
在一个针对易感动的下沉用户的内容产品中,融入相当敏感的历史评价,即使手段巧妙、玩梗轻微,但也显示B站在内容审查上踩到了红线,哪怕有过硬招牌联合制作,也是在玩火。当然,借撰稿之便,让二舅与文革年代和解,这是视频文案熨平它与苦难冲突的第一步。
按照时间顺序,苦难冲突对文案撰写的第二挑战,来自于二舅在改开年代办不下来残疾证的事。软化这个冲突,主要靠领养孩子的亲情、无疾而终的爱情来转移焦点,夹杂着部队首长搓澡的传奇,苦难变成二舅在旧时代社交中可以吸收的营养品。
即使是基本赞扬视频的人也指出,外甥视频的结尾强行拉满主题思想,过于生硬,目的性过于明显。这就引出文案的第三个冲突,它作为一个宣传品如何自圆其说,才能让“67岁老人边干活边养活88岁老人”显得不那么刺眼,仅靠强调二舅的劳作本性?再凭他是村里的活“雷锋”?
视频文案中的二舅出生于建国年代,少年时代生长在文革时期,其青壮年与改开年代同步,老年时步入新时代。简单说,文案要熨平一名农村残疾人与改开前时代,以及与新时代双重的生存冲突,抹去时代在视频观众那的能见度不失为技巧,但撰稿人抹得不够彻底。
尽管最后还是过审了,可上述的文案“两不否定”的处理技巧,梗埋得多深都不算讨巧。而在新时代,二舅与姥姥的养老仍要靠残疾人手停口停去挣,感动模式难堪地抵牾其他宣传口径,哪怕结尾处“笔者”亲自下场,用高昂的主旨宣泄也无法掩饰口径偏差。
按照舆论定律,如果外甥视频在舆论场耽搁愈久,文案中对意识形态的不稳重处理手法,就越容易暴露在批评者视野。而批评者对这些不够藏拙、耍小聪明式的文案审视,势必引发别样的次生舆情,这是感动模式绝对不想看到,也会竭力避免的一幕。
事实上,外甥视频的制作者已经在做去敏感化的努力,包括两点:一是宣告“二舅”绝对不做直播,明面上是不消费二舅,实际是宣布此人不再踏入舆论场一步;二是接走二舅,将这个信息源隔绝于其他媒体,明面上是不打扰二舅,实际是从舆论事态中移除敏感源。
外甥在台面上做这些事情,已经不顾逻辑上的不能自洽(二舅被打扰不是外甥一手造成的吗?),真正的动机恐怕还是传播影响大,文案的某些处理手法经不起推敲,早早地鸣金收兵为上。如果这个推断成立,再次证明流量的反复无常,能成全,破坏亦可。
通观外甥视频内外,本次舆论现象像是将各种破碎拼凑在一起。先是二舅破碎的人生(如果真实的话)被拼凑成人定胜天的典型,用来鼓励当代年轻人同样把破碎整出气象来;而围绕视频的各种声音、立场,也都在赞弹之时勾连起个人的、或公共的破碎。但凡有比拼,比的都是谁更破碎,谁能苟全于破碎,此情此景令人慨叹。
题图当代水墨,作者:@秃头倔人(李晓强)
编者按:
作为一名二舅的亲身体会是,离外甥要远点,离外甥女要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