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苏州和服事件:人们想要一些改变
作者:照相的宋师傅
发表日期:2022.8.17
来源:微信公众号“旧闻重温”
主题归类:民族主义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v

随着舆情重点转移,苏州和服事件进展到一个阶段,不少律师加入讨论,探讨警权在此事中的不良表现。一个总体的结论大概是,警察的不专业、任性是导致此事发酵的导火索。从讨论警权的依法自处入手,这些社会讨论表达了希望看到改变的愿望。

这当然是和服事件中反对的立论之一,除此而外,还可以概括出几种反对意见。它们有的是老生常谈,比如“法无禁止则自由”,复述了警察在法治社会应有的样貌。有的是批评的策略,比如“和服是吴服”,再比如“苏州‘拴心留人’政策的挫折”等。

可也要看到,即使在批评苏州警察的人们中,对于上述立场、观点——尤其考虑到它们作为批评工具被无效重复的历史——也有许多人不以为然。“法无禁止则自由?今夕何夕,装外宾。”“和服是吴服?和服明明就是和服,若附议穿衣自由,为何又要强作关联?”

和服事件不是第一起激起人们往后看的事件,围绕警权的讨论之所以盘桓不去,很简单,是因为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一旦涉及警察的身影,公众就重复那套“依法执法”的旧话,在权利话语上依托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人们,可怜未被满足过。

你大可以讥讽、嘲笑这些人,但要看到的是,不是权利话语一次次失落在公共事件中的尴尬,而是它们所代表的改变愿望一次次落空的现实。也许不夸张地说,人们在诸如和服事件中与旧的立场、旧的观点重逢,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悲的遭遇,词锋凉薄禁不起世态炎凉。

法无禁止则自由,是从法律角度打量穿和服的姑娘,进而臧否警察后续的处置行动。这一块涉及到“法治”与“法制”的消长,涉及到人们不愿意承认的某些现实,以及想要在坠落阶段扳回几乎要命中注定的结局——总之法非法,它被矛盾的忠诚所缠绕。

一种是文化上的,国境内的异文化共存面临进退失据的处境。与日漫、日料、和服等日式文化紧密相连的几代青年,面对文化爱好与政治立场这对矛盾体时,希望用时间换空间的想法破灭了。从地下到公开,从公开到受压制,从受压制到被攻击,一步步沦陷。

粉圈文化最先在演艺人员那里被粉红青年撕碎,这个突击口越扯越大,最后,所有在日本文化下受到熏陶的新一辈都暴露在火力下。当一些青年趁着苏州和服事件喊出“穿衣自由”“穿和服但爱国”时,他们已经不能在这场仍在演变的大辩论中占据丝毫优势。

和服、日漫或其他一切日本文化符号,目前在中国这边遇到了新的国情,亦即:对其价值感的认知、对其政治象征的锁定,以及对其粉丝群体的定性——这个过程充斥着显而易见的偏见与歧视——正在从民间反对者那里移交给权力系统,而后者的克制似乎在破防。

舆论在批评和服警察的不专业举动时,没有否认、甚至承认警察并非绝缘体,他们也陷入了一种微妙的执法处境:要如何从强劲的、拒斥日式文化的潮流中挣脱,纯粹、专业地坚持法律这一准绳?而恰恰是,这种潮流正被警用自媒体或官媒日夜强化。

舆论希望苏州市政府能够勇于出面,明确对淮海街、苏州日企乃至于日本文化的立场。某种意义上,苏州市府受到的这种压力,与日本文化爱好者曾经遇到的压力是一样的。但后者的遭遇大家都看到了,谈不上乐观,苏州市府沉默是金,到底是识时务的。

在支持警察的意见中,一些人列举了“必须反对和服”的理由,其中就包括“苏州离南京近”,也就是离南京大屠杀现场只有两百多公里。这种论据制造当然有生拉硬扯的成分,但颇能蛊惑同频之人。而这种城市地理的比附,成为苏州市政府不能动弹的束缚。

淮海街改造升级是在2020年,虽是万科的城市更新项目,但与苏州市府在上述潮流下的支持密不可分。可遇到如今的舆论,苏州市政府左右为难:若向着和服女孩,恐怕无法过许多关;可若向着警察,要如何安抚并延揽数百家日企?如何让4000名霓虹国民相信此地人间方舟?

苏州市政府希望淮海街只是个大型食堂,成为一个文化的绝缘体,哪知道它必定成为磁吸文化批判的地点。所有那些摆不上台面的心思,包括警察个体所受的意识熏染,苏州维持日企高地的难处,确保GDP在艰难时期不流失……都不约而同地强化了拒斥改变的整体局面。

也就是说,当舆论就警察规范执法提出质疑时,不会得到回应;当人们用“穿衣自由”的权利对决“穿和服就是卖国”时,不会得到支持;当用法治社会、规范警权督促苏州公开表态、有所作为时,不会被接受。而这些主张所蕴含的“改变就从苏州开始”,也都不会遂愿。

政府在往日经济建设中积累的日资聚集地,违和于大形势下部分国民冷对日本文化的现实趋势,要怎么破?苏州和服事件袒露分歧,对异文化的敌视既有其拥护者,也有公开或沉默的反对者。两下或恨或爱,沉浮在朝向不定的宏大历史中,将会有怎样的终极答案?

引用图作者:秃头倔人(李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