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对川渝人民来说是场灾难。
21日报道,全国气温前十被川渝承包。
从地图上看,是这样。
高温预警连发了一个月,成都最高达到44度。
重庆遭遇61年来最严重极端天气,不仅高温,还滴水不降。
这个气温意味着什么?
还没等大家弄清川渝人民到底在经受什么,一些奇奇怪怪的热搜词条先来了。
川渝人民要哭了
川渝好像有高温结界
点进去一看。
各种玩梗,狗头、红油锅底。
好像,是今年新添的一桩趣闻。
好笑吗?
抱歉。
这是一场灾难。
而我们却正在失去对灾难的感知力。
01
前段时间,重庆四川的不少朋友晒出天气预报感叹——
40多度的高温,持续不退,这怎么办?
然而难受,还是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重庆。
嘉陵江,本该是汛期的日子,干到河床裸露。
大桥底下,市民行走自如。
一条干涸的嘉陵江,背后是66条断流的河,和34个受旱灾肆虐的地区。
干旱过了头,更凶猛的就会来。
21日,重庆市巴南区突发山火。
重庆是山城,着火点距离主城不过10公里,滚滚浓烟飘向居民区。
不光是巴南,北碚、江津、奉节等区县,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山火。
高温当下,重庆又不幸遇到疫情。
网上一张图。
那边的山头还冒着火,这边大家在高温底下排队核酸。
△ 图源:微博@张渝小完子
烈日当空,排队做核酸的市民只能向路过的消防求助。
“帮我们浇点水吧。”
前段时间高温,Sir写过高温作业的危险,他们的工作没有空调可以吹,长时间无法散热,有可能会得可怕的热射病。
现在,四川重庆更糟糕的是。
不仅热,还缺电。
在成都,工业用电已经暂停,保障民生也用电。
而成都之外的四川地区,更难。
有的地方连民用电也停了。
四川达州。
居民们已经很多个晚上不着家了,睡桥洞,睡车库,隧道乘凉。
写字楼里停了空调,只有靠买冰块降温。
热,只是难受吗?
也许很多人买没有意识到——
这是灾难。
灾难不是忍一忍就好了的。
02
热浪不仅灼烧的是皮肤,也让一群人的心在滴血。
高温+停电,农民和养殖户损失惨重。
一位四川大姐对着一地热死的鸡痛哭流涕。
付出的心血和投进去的钱,这突如其来的一下,就打了水漂。
无法给鱼塘供氧降温,死鱼漂满了池塘。
塘主称,这波自己的损失至少五六万。
长期干旱,四川种植的葡萄,直接在枝头上晒成了葡萄干,当事人称,损失30万左右。
一位农民大伯,冒着烈日酷暑,采摘已经歉收的玉米。
玉米粒稀稀拉拉,可是他也不忍心放弃这点收成。
停电,很多店铺不得不关门歇业。
成都一位做餐饮的女孩发抖音说,商场里所有店家被要求关闭。
十几万的货存在冰箱里,自己很担心能不能保障最后的冰箱用电。
好不容易熬过疫情,等着暑假的旺季回血,谁知又被限电打了个措手不及。
我们无法想象,在这样极端天气和电力瘫痪的情形下,有多少人在艰难维生。
可是在灾难面前。
我们今天还没听清楚具体的人的哭声,先听到的却是笑声。
不少人发现了“灾难美学”——
在灾难中欣赏奇观,寻找笑点和萌点。
因为极端干旱。
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这却成了一些网友口中的“生命之树”。
嘉陵江干了,拟人一下,“我干了,你随意”,一会儿是桥尴尬,内心活动挺足的。
葡萄都晒干了,他们关心的是葡萄干怎么想:“四川的葡萄也有烦恼。”
在灾难面前,在千千万万人的痛苦面前。
首先想到的却是玩梗,是笑。
可怕在于,这还不是少数人。
而是一种默认的氛围,似乎正在成为舆论场中的“主流”和“常态”。
不是第一次了。
今年东航事件,一群人迫不及待在网上写起了灾难小作文——
“都给我回来做核酸。”
“你看你们多淘气啊。”
如此严肃苦难的事,好像一定要用刻奇的方式才能被表达。
河南洪水,上海疫情。
又是熟悉的省份食物化,卖萌化。
再往前,疫情初期的全网为建造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施工队打榜。
推土机,也成了“叉酱”“呕泥酱”。
对灾难的娱乐化并非什么新鲜现象。
在Sir看来。
娱乐化的背后,根源不在于娱乐。
而是我们似乎不懂得怎样去面对苦难,也不想真正去面对苦难。
只是假装乐观的态度。
把苦难转化为一件好玩的事。
所以娱乐化苦难的背后不是笑声,是失语。
03
网友把灾难拿来玩梗,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同情心吗?
我们不能只看到现象。
却不看这样的现象是怎么来的。
对灾难没有感知,首先是因为不懂。
说嘉陵江“先干了”,变成“嘉陵工”,因为不知道一条干涸的大江背后,是几十条断流的河,是众多农村地区遭到旱情肆虐。
说葡萄是纯天然晒干工艺,是因为不知道这样的“葡萄干”其实口感不好,也没法储存,对农民来说就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有人说,并不知道限电是什么原因,只是见到网上很多人在玩梗,时至今日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杜甫有一句诗写道:“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疾苦,在成年(知道)的人眼里才是疾苦,在儿童(不知道)的人眼里只有无忧无虑。
就像是发洪水了,小孩不知道愁苦和危险,也许还觉得坐冲锋舟很好玩。
但问题在于。
为什么很多网友的认知水平,会降低到小孩一样幼稚的程度呢?
他们之所以调侃灾难,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感受到这是灾难。
新闻里播报的是气温。
拍摄的是江水干涸的画面。
但具体的人过得怎样,你感受到了吗?
是一个个当地人,自发把情况发布到网上,我们才后知后觉地感受到了他们焦灼的情绪。
灾难的信息是阻滞的,大众也就无法对灾难做出合理的反映。
很多事,明明应该是媒体赶在第一线,帮我们拨开层层迷雾,抵达事件真相,告诉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共识去对待一次公共事件。
现在却只剩下网友不知所措,盲人摸象。
而“娱乐化”是他们选择的一种方式吗?
或许,这只是唯一的可选项——
面对灾难,必须要是乐观主义的,必须是“不带节奏”的,必须是“情绪稳定”的。
于是。
有一天我们也就习惯于,用唯一一种看上去安全的方式,来触及灾难。
因为你知道无法再追问更多,也无法表达出灾难本身最狰狞的一面。
那你还能怎么做呢。
除了嘻嘻地,无意识地讪笑,就像是无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