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 美化重庆救火英雄,合适吗?
作者:项栋梁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晖有感”
发表日期:2022.8.27
主题归类:川渝人民要哭了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image

你看这些人,是不是特别英雄?骑着摩托穿越火海,最美逆行,是最值得歌颂的平民英雄。

那下面这些人呢?

image

嗯,如果我说他们畏惧前线,名为救火,实则在磨洋工,你是不是会怒火中烧?、拍案而起?

那如果我告诉你这些人其实是在拼命砍树,通过营造隔离带来救火,很多人已经两天没有合过眼,你应该也会同意他(她)们是英雄,对吧?

那要是我什么都没说……你会怎么觉得吗?

实际上,这两幅图的主体都是近期参与重庆山火扑救工作的平民,都没有职责在身,也没有补贴可领,都冒着生命危险在救火,是无可争议的英雄。

区别在于,第二幅照片是真实画面,而第一幅图,是由电脑创作的虚拟场景。不是拿新闻照片来调个色加个滤镜,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电脑绘图。但这并不妨碍各大官媒将其作为新闻图片,用来歌颂赞美重庆救火英雄们。

我有注意到关于这个事情的一些争议,简要写写我的看法。

美化英雄的正当性?

对英雄的形象、对英雄的事迹进行夸张、美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操作手法,甚至远远早于人类文字的诞生。各民族文化的传说故事有相当一部分都起源于对英雄事迹的美化,越传越夸张,人的事迹甚至会变成神的事迹。

在中国的历史上,对英雄的事迹进行美化……嗯,你懂我意思的,不能再写了。

为公共利益做出努力,付出牺牲的英雄们值得被歌颂,人民群众需要足够精彩的故事,喜欢被感动被激励。单从这些角度出发的话,美化英雄、夸张描述英雄的事迹、甚至虚构英雄,都是有正当性的。

但我们也需要注意,那些动用力量去美化英雄的力量,往往还有着更多的目标。一方面,他们通过英雄的塑造对平民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以此逃避和减轻自身应当负担的职责。另一方面,他们借助英雄激发的振奋与泪水来冲击人们的思考、模糊人们的视线,将灾难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遮蔽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化英雄的正当性是值得怀疑的。

美化英雄的潜在风险?

对英雄进行美化会有显而易见的、立竿见影的社会收益,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当灾难还在持续发生,需要凝聚力量投入救灾时,英雄的感召力量是无可替代的。正因为如此,官方和媒体参与美化英雄、制造英雄的动力是极为强劲的。

只可惜,有收益,也会有风险。

一方面,当涂色的英雄褪色之时,人们对涂色的手也会失去信任。

作为新闻报道,客观记录事实,使用真实图片,是任何一本新闻教科书都会提出的基本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机构的生命。新闻真实要求不对丑恶进行粉饰,也要求不对美好加以虚构。

对于作为救灾组织方的政府来说,失去信任所造成的社会风险会更高。当人们都知道上一次参与建设方舱医院的民工拿不到应得的薪水,下一次抗疫就很难再有中国速度。

另一方面,人民热衷于膜拜英雄,其实更热衷于唾弃形象垮塌的英雄。

当时过境迁,英雄的平凡面貌被公开,英雄的事迹被证伪,英雄的私德被发现污点,人们唾弃垮塌英雄的力度可能会十倍百倍于从前。这对于曾经真实做出过贡献、付出过牺牲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美化英雄的边界?

我自己总结了两条粗浅的原则,供各位参考。

一是可以为英雄适度避讳,不必夸大其事迹。英雄也是肉体凡胎,会有七情六欲,谁都会有历史污点,我们称颂英雄之时,没有必要刻意提及这些来扫兴。但有他人提起时,也不必去违背事实加以否认。

二是在文艺作品中适度发挥,不在纪实新闻中美化英雄。在抵抗日军侵略的历史中,我们英勇的先辈有很多值得怀念和歌颂的事迹,但没有任何一位抗日英雄能“手撕鬼子”。过度的创作发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亵渎。

而纪实作品、新闻报道是历史的底稿,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还是应该忠实记录英雄的真实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