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我今天看见一篇很好的文章,大概意思是,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是这两个王朝主动采取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对外政策。
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很好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打开了我的思路,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学习历史和思考历史。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之后,我不禁在想,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有没有可能是宋王朝主动采取的一种精简政策?
熟悉宋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从真宗朝开始,宋王朝就受到了“冗官、冗兵、冗费”这“三冗”的困扰,不管后来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还是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这三冗的问题。
但是很明显,这三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到北宋宣和末年、靖康初年的时候,已经演变成了新的“三冗”。
第一个是冗皇。
这个皇,不仅仅指的是皇帝,还包括皇族,也就是我们说的宗室。
当时北宋的首都开封城里住着两个皇帝,一个徽宗一个钦宗,这是大宋建国从来没有过的场景。大家想想,连皇帝都是两个,这都不是冗,什么是冗?
除了皇帝,开封城里的王爷也数不胜数。宋仁宗虽然没有儿子,但是他选择的养子宋英宗有二十多个兄弟,到了宋徽宗这里又是二十几个儿子。大家想一想,但是英宗的二十几个兄弟就已经够呛了,如果任由徽宗的二十几个儿子长大成人继续繁衍,那大宋百姓怎么养得活那么多王爷?
靖康之变的时候,单是金国抓走的宗室就是五千六百多名,更不用说散落在京城以外的其他宗室,这个数字之庞大,让人难以置信。
第二个是冗兵。
北宋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扩军,朝廷的正规部队已经达到了八十多万人。以当时并不太发达的生产力,要养活这么多部队,对百姓和朝廷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而且,这些部队对外敌的战斗力一般,对百姓的威胁倒是挺大,随时都可能成为朝廷的不稳定因素。后来发生的事实果然证明,这里面很多部队都是乌合之众,金兵打过来的时候要么溃逃、要么投降、要么落草为寇,对朝廷增加了很大的麻烦。
这八十多万军队,如果不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筛选和淘汰,势必会成为朝廷的拖累。
第三个是冗钱。
经过北宋一百多年的发展,朝廷和民间都积累了相当丰厚的财富。
但是,正是这些财富让宋人失去了奋斗欲望和前进动力,从皇帝到大臣,从将军到士兵,大家都安于现状追求享受,严重缺乏危机意识。根据《东京梦华录》的介绍,当时的开封城已经成为“纸醉金迷”的代词。一到晚上,开封城喝酒的、看戏的、狎妓的、赌钱的,简直是不事生产无所事事。
这样的现状,不但让宋人自己没有上进心,也让北方女真族垂涎三尺,成为了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所以,我在想,有没有可能,宋徽宗和宋钦宗为了一举解决这三个问题,不惜牺牲自己成就大宋,主动选择了靖康之变。
事实证明,这三个问题也解决得非常好。
1127年以后,开封城的两个皇帝和五千六百多个宗室以及庞大的家属群体都去了北方,尤其是掐断了宋徽宗这二十多个儿子的繁衍链条,极大地减轻了大宋百姓的负担。而后来的宋高宗也牢记这个教诲,身体力行,一个儿子都不要,彻底解决了困扰北宋的冗皇问题。
而经过靖康之变以后,北宋的八十多万禁军经过一番淘汰,到了南宋赵构的手里,也就勉勉强强凑齐了二十来万,一下子变成了以前的四分之一。这种精简的力度,是北宋王朝的历任皇帝都无法想象、也不敢执行的,但是靖康之变就能借着金人的手把它执行下来了。
至于冗钱问题,靖康之变的两次赔款,几百万两黄金、几千万两白银全部转移到了金国,不但让开封官民手里的冗钱所剩无几,连赵构的南宋王朝在建国初期都捉襟见肘,嫁公主的嫁妆都要打折,孟太后赏赐士兵都拿不出钱来,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级别的大气。
虽然从短期来看,靖康之变的代价非常惨重,但是从长远来看,南宋王朝在杭州建立了一个繁华的、富裕的、有文化的、有战斗力的王朝,不但守住了半壁江山,而且还亲手灭掉了金国。
更重要的是,南宋的战斗力也因此变得非常强大,能够跟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苦战四十五年才亡国,这是多少国家梦寐以求和五体投地的纪录。
所以,追根溯源还是靖康之变的主动精简政策执行得大胆并且彻底。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小猜想,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我随时可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