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踪106天后,胡鑫宇缢吊的遗体被发现,位置在学校的后山上,距离该校院墙不足百米。
当地官方通报甫出,舆论一片哗然,质疑声浪骤起。
一个15岁的孩子,在这106天里到底经历了什么,真相到底如何?
此前大规模、地毯式搜山,为何不见踪迹?倘若是新近自缢,其这么多天来是如何生存、如何躲过搜寻的?
其遗体现身位置,是第一案发现场吗?
胡鑫宇案,确实有太多的问号等待拉直。尘埃落定之前,必定会引发广泛而持续的关注。
似乎是一种巧合。去年春节前后,公众聚焦江苏丰县;今年春节前后,公众聚焦江西铅山。
案件性质不同,却都举国关注,引发全民围观。
公众远离事件现场、远离事件真相,很多质疑、猜测,可能在当地官方看来,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而探究胡鑫宇案真相,关乎公众知情权,关乎政府公信力,关乎公众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信心。
去年的丰县,曾掉入舆论漩涡难以自拔,造成公信力的极大损伤。
胡鑫宇案,希望铅山不要步丰县后尘,在案情披露上更主动、更真诚、更敞亮一些。在此,谨向铅山方面进一言。
——别回避舆论焦点,“自说自话”,“按下葫芦浮起瓢”。急于敷衍了结此案,只能“浇灌”出更为汹涌的舆情,来倒逼真相。
——别把案件当成“家丑”,以“捂”的态度,在心理与行动上抵制媒体对事件关注,甚至大量删帖,而应与舆论友好相处。顺应舆情中的强烈民意,本身就是积极的社会治理行为。
——别忌讳自检自咎,有错就承认并做出相关处理,没错就迅速补充相关证据。尽可能做到“有疑必查、有查必复、复必详尽”,使得所有的证据和结论,在逻辑上无明显漏洞。
——别试图在回应舆论上试错,一旦失手就是失守,有一点瑕疵就可能全线溃败,一个地方过往十年的经历都会被深挖。
殷鉴不远,来者可追。
但愿此次,当地的每次发声、每个细节,都经得起公众的检阅和挑剔;对案件的定论和处置,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当然,若觉得公信力屁都不算,则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