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

没想到,“毕业5年存款5000,我治愈了几百万网友”这个世界上争议还很大的。

这个视频在B站上播放量好几百万,从弹幕看,观众支持的居多。但是,在公众号上,意见却相反。我写了一篇文章发在冰川思享号上,有朋友转发到一个群里,马上受到了攻击。

CDT 档案卡
标题:“成为废物”就是一种抗议
作者:张3丰
来源:微信公众号“城市的地得”
发表日期:2023.2.10
主题归类:两代人的分歧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B站上是年轻人,而朋友的微信群则是家长。这就是两代人的分歧,也是现在中国社会的根本:如何理解年轻人,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我也是从去年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去年11月,一些年轻人的努力,成为改变防疫政策的推动力。在成都看到那些年轻人的面孔,我意识到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还是从这两个女孩的故事说起。她们都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大学,不错的211大学,她们的专业是新闻传播,热门但是很烂的专业。

父母一代的所谓主流社会,对她们的期望大概是这样的:找一个好的媒体工作,最好是体制内有编制的媒体;家里可以出点钱帮忙买房,但是她们要努力工作还贷款;找一个条件好的男友结婚,赶快生小孩,父母可以过来带孩子。

这就是“成功”。

她们的现实则是,一位女孩开始在大厂工作,后来换了很多工作,现在存款是5000元,另一位去中国传媒大学读研究生,理想是成为一名编剧,而上一份工作,是成都一家火锅店服务员。

她们说“成为废物也没关系”,并且在元旦来临之前拍了一段视频。从她们脸上的笑容看,她们还挺开心的,状态也让人放心。

功利的角度来讲,她们创作了一段视频,在B站上获得了成功。光是这一件事,就超过70%的体制内媒体同龄人了。那些人可能工作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经历。

年轻人看了视频表示感动,因为她们表达了更大群体的感受。重要的是那句口号,“成为废物也没关系”,她们知道父辈和社会的期望,知道自己可能会被鄙视或者挨骂,而且自己也“骂”了出来。

在我看来,这是一代人的宣言。如果为“存款5000元”“真是废物”这样的标签感到焦虑,想着如何改变,如何获得父母辈眼中的成功的话,她们就还是父母的傀儡,而坦白说出这句话,则意味着一种反抗:你们所说的那种成功,我还真的不在乎。

这可能让老一代伤心,但确实是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他们已经不在乎“自我的增长”了。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之相对应的一个社会心理进程是,个人要一直进步(发展,增长,KPI,买车买房……),这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突然发现,这些都是“别人眼中”的,尤其是父母眼中的,而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

一个原因当然是,要取得“自我的增长”越来越难了,年轻人不是不想多挣钱,是真的挣不到;房价很高,靠自己已经不可能在大城市买房了,即便是粉身碎骨,也不能取得那样的成功了。‘

这个解释当然是对的,但却不是全部。我认为还有一种主动的变化:年轻人脱离“增长的谱系”,却发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在大城市,他们发现了其他的可能性。

重要的是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不是要达到父母要求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成都是一个有魅力的城市,过去几年有很多年轻人来到成都,不是认为这是90年代的深圳或者海南,是一个发迹的地方,而是因为成都“有意思”,是一个容易活下去,压迫感没那么重的地方。

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新的人民币和新的房子,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那些开咖啡馆和小书店的,搞音乐和创意的,乃至滑雪或者滑板的年轻人,如果你问一下他们的存款,很多人确实属于“废物”级别,他们甚至要靠信用卡和各种白条。但是,他们的状态,是多么让人羡慕啊。

这些年轻人自己可能很穷,但是他们的创造,却让社会和城市更丰富。

当他们说“成为废物”的时候,只是不想再成为父母一代希望的那种人,他们自己的内心一点都不“废”。他们唱歌、跳舞、文身,把头发染成自己喜欢的颜色,这些都是宣言。

这样的年轻人让人感到某种真正的希望。真的,作为上一代,不要想着怎么教他们做人,你们能够理解年轻人就已经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