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向新闻砸石头的人让世道更艰
作者:宋志标
发表日期:2023.6.29
来源: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
主题归类:新闻审查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最后一次点评这个舆论事件。总结陈词就是:我不认可“新闻已死”这种说法(如果我也说过,我收回),新闻只是被各种僭越而已;新闻业从来没有赢过,一直以来,只是挺住而已;当今的新闻媒体整体上不尽如人意,但少数先锋媒体+多数普通媒体的分层结构,一如二三十年前没有改变;新闻业、媒体行当、泛内容产业中,对标基本新闻品质的大有人在;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当你听到生活深处传来坍塌的轰隆声,当你被绝望包围时,你不能只诅咒媒体,新闻的残缺也是你的残缺,反之亦然,哪怕你不承认;不存在一个纯粹的、完美的名叫“新闻”的东西,你不能拿这个不存在的东西作为尺度,这是标准上的“寻衅滋事”;新闻它像是一块磁铁,会吸引乱七八糟的附着物,跟你的人生一样,有复杂的面向;一个人能容忍胡乱将就的自己,随便认命,却无法接受一个复杂的新闻复合体,不承认它的困境,不接受它的挣扎,负气地向它砸石头,这是不成熟、不诚实的表现,非常孩子气。

1

作为业务的新闻,在这个国家从未完成过(20世纪头30年?21世纪头10年?行业旺盛不等于新闻旺盛)。也就是从来没有一个“理想”的新闻状态。那些自以为经历过好时光的前媒体人,臧否当下新闻状态的标准,拿的也是它不成熟的样貌,却以为那就是“真正的新闻”,这显然是一种激愤的态度。新闻就是这样,它不得不与伪类共存,新闻很难存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所有人中,但它并不总是会被模糊界线,即使在最不可能有新闻的情况下,它有时也会脱颖而出。哪怕是在目前的信息环境,新闻仍然以一定形式、一定规模在生产和产出。如果非要追问“真正的新闻是什么?”,只能说答案不一定是“真相”,而是“事实被揭露与核查的过程”。这也是新闻颇为受伤的地方,它不会洁白无瑕,它经常带着形形色色的伤,却无可替代地补充着理性的认知,节制着悲天悯人的情绪。新闻不是关于未来的东西,未来不可避免,但新闻可以部分说明现实如何塑造未来。很多对新闻持有悲观论点的人,沉溺过去太深,却自以为看到了甚至代表了未来的方向,这是政治抑郁了,或者就是单纯喝高了。

2

“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在传播”的自媒体生态,以及衍生的自我营销的话术,会严重削弱大多数人的现实感,尤其是底层人士接入内容平台,能够在直播中絮絮叨叨时,好像很容易忘记这一点。其实,与更高的、俯视这一切的东西相比,你的生活方式毫不重要,但你却觉得它是唯一的、自尊的甚至是骄傲的。虚拟的空间中人,不过是一场早有设定的游戏而已,即使有调整那也与你无关,角色就是角色,一旦把别人的游戏当成自个的权游时,就迷失了。当被什么拳头砸到时,多少百万、千万的粉丝量都没用,因为是冷媒,是冷的。你寄以希望的,是那些没有个人账号、甚至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他们知道但从来不进入这个虚拟现实,他们从来都清醒地活在那个现实中。而哪怕是被指责为不够纯粹的新闻,仍是可以与之略微抗衡的东西。嘲笑新闻,尚且病在腠理;敌视媒体,仇恨记者,这病就深入骨髓了。

3

新闻不尽如人意,这七字实在可以追问:人是什么人?意是什么意?尽如又是何等境界?反过来说,新闻尽如人意的状态又是什么样子?如果谁都想把自个意愿投射到媒体上,然后又蔑视一个公共价值的存在,一说到公共头疼癫狂,就口吐芳香,那彼处新闻的正面,是否就是此地新闻的反面?曾有评论区放言,“学新闻如同做人,本应该在可以做人的地方“——这种道德批判非常轻浮也非常普遍,不过脑子张口就来。可假如这里“不是可以做人的地方”,你可还是人吗?如果在别人都不可以做人的地方,唯独你是人?这要怎么理解?这次舆论风波中,很有一些偏激之词,将平和分析新闻处境的非人化,以为痛快淋漓,却树错了靶子,恨错了对象。这些人不再去想什么,不仅自个不去讨论“想要的”,还痛恨别人这样做,只因为他们觉得“给予的”就是“需要的”,与其想要不如需要,就是一切。这些人自以为看透人间,世事圆通,却让世道更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