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山河四省”缺的不是好大学,而是“精神的出海口”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3.7.3
来源:独角鲸工作坊
主题归类:山河大学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一个虚构的“山河大学”在网友的调侃中火了起来。“山河大学”源于网友的玩笑——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个省份的343万考生,每人出1000元,总共是三百多亿,就可以打造出一所四省交界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山河四省”招生,还有人制作了招生简章和录取通知书。

image

图/抖音用户“Shanheuniversity外院院长”

这个梗一点都不好玩。山西山东根本没有交界,如果在太原、石家庄、济南、郑州的中间找一个位置,大概是邯郸,但是这里属于河北。

01

“山河大学”能火,是因为这四个省的孩子们上大学太不容易了,多家正规媒体解读,认为是这四个省高等教育资源太缺乏。

其实,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

比如山东,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是985和211;在东营的石油大学,是211;在威海,有山东大学和哈工大的分校。这种分量,放在全国并不差。

其实,20年前,山东就有山东师大和曲阜师大两所师范大学,还有烟台师范学院等等,高校并不缺乏。另外,青岛大学虽然不是211,办学实力也很强,我读海洋大学的时候就很羡慕他们。

但是,山东又是中国考试第一大省,这一点毫无疑问。这两年浙江省采用全国卷,很多学生考出高分,因此有人说浙江最卷,这是根本不理解山东学生的考试能力。

image

图/网络

举两个例子,吓你们一跳:

山东人考公务员是全国最厉害的,他们从北考到南,如今在广东各地市的年轻公务员队伍,山东人都很多,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山东人考研让人望而生畏。2002年我考到北师大读研究生,听说那一年北师大文学院硕士有40%来自山东,有老师大皱眉头。山东那几所师范院校的孩子,从大一开始就准备考研了。因为研究生招生不是按省划分,山东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这说明山东考生的卷,早已超过应试教育阶段了,他们的卷,时间最长,也最残酷。

其他三省也有各自的问题。河北更为复杂,河北大学在保定,不在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是211,在天津;还有一个华北电力不错,但属于部委。因此,与其说河北好大学少,不如说整个省都处于一种“认同的困惑”中。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河北人天然亲近北京和天津,河北省会没有存在感,河北人也不会太想在自己省读大学。河北最有名的学校是衡水中学,它距离北京很近,我猜那里大部分学生都会考到北京。

山西和河南有一点像,都没有985大学,分别只有太原理工和郑州大学两所211。考虑到河南的人口规模,毫无疑问,河南是中国优质高等教育最匮乏的地方。

河南人的穷,首先就在于“穷教育”,这些年拼命扩张郑州大学,你把一个二流大学建造得特别大,反而显示出某种虚弱。

02

因此,要讨论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直接点名河南就行了。

但是,“山河大学”能够走红,其实也说明“山河四省”确实有一点共性,当然,前提可能是暂时不考虑山东的沿海地区,也不考虑北京以北的河北地区。这样,“山河四省”就不但有地理上的整体性,也有文化上的整体性。

打开中国地图,大概看一下这个位置,你就会知道,“山河四省”其实就是“传统中国”的腹地。在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可能是最发达的片区,而在最近两百年,这里却不断被边缘化,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是如此。

研读山西大学与河南大学的历史你会发现,在1930年代,这两所大学都不错,但是在1949后,其辉煌历史都没能持续,这也是两个省发展的缩影: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它们都一度被抛弃了。当然,有一些地区有煤,但是这其实更能说明其定位:一种资源的贡献者。

image

山西大学(图/图虫创意)

等到最近20年郑州开始崛起为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开始重视高校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很多河南人都热衷于传播一个“历史段子”:据说国家最开始想把中国科技大学放在郑州而不是合肥,被河南拒绝了,所以现在河南要为自己的短视买单。

我没去考证过这个段子的真实性,但是愿意相信它代表某种民意:对错过好大学的遗憾,以及对“被历史抛弃”的不满。河南人都爱吹嘘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你连一所像样的大学都没有,这只能说明“历史的断裂”。

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山河四省”,境遇其实也差不多: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主要是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来引领。

所以,上海、南京、广州自不必说,重庆、成都、武汉、长沙在1949年后的高等教育布局中,也获得更重要的地位,因为那时那里就是有规模的城市。1949年的河南,有什么像样的城市?洛阳、开封在衰落,而郑州的地位则更低。

03

以上就是“山河四省”高等教育落后的原因,它是由历史决定的。如今的人们想改变这样的格局,根本不可能。

中国的985和211,一旦评选出来后,几乎就是“终身制”。它不仅是对各大学历史地位的评定,也意味着某种“权力格局”,影响到国家教育资源的再分配。我1997年到海洋大学读中文系,知道青岛大学非常好,但是25年过去,青岛大学仍然只是山东的“省重点”。就连城市新贵深圳,再有钱和影响力,也无法把深圳大学搞成985。

但是,我认为“山河四省”的卷,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好大学太少,而是这里的人们观念封闭和落后,缺乏任何“破局”的可能性。

影响“卷”的因素有两个,第一是竞争的人数和激烈性;第二则是“局限”,没有其他出路,也不想找其他出路,于是就通过考试来“改变命运”,而人们对“命运”的理解又无比狭窄。

最厉害的是山东考生,他们努力的尽头是公务员、编制和级别。即便是海滨城市青岛,也逃脱不出这种“卷”文化。

一位朋友每天研究青岛一个相亲公众号,发现那里最受追捧的条件是“父母都在体制内”——这种优越感,只有最近青岛王家村拆迁催生千万富翁,才能稍微动摇。

可以说,相比于没有好大学,这种“执念”才是“山河四省”的文化内核。有了这种执念,即便是拥有海岸线和明星海边城市群的(日照、青岛、烟台、威海)的山东,也是面朝西,而不是面朝大海,山东正在从精神上变成一个完全意义的内陆省份。

这样看,也许“山河四省”真正缺乏的不是好大学,而是“精神的出海口”。